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第9章 ?独立思考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美国)爱因斯坦

  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

                             ——(法国)罗曼·罗兰

  我情愿落在大家的后面坚持正确的思考,而不愿意站在别人的前面不假思索地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意大利)伽利略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和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两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苏联)高尔基

  人类社会一切伟大的成果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实践而完成的。拉开历史的帷幕就是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做出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类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天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正是由于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20世纪物理、天文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小的时候,爱因斯坦由于反应迟钝,被他的老师指责为一事无成的家伙。15岁那年,爱因斯坦由于语文、历史、地理成绩太差,初中没有毕业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

  但爱因斯坦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索、独立思考的习惯。他经常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最后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善于学习的精神,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成功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后来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成为世界科学巨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的成功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应该善于思索,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们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有一位哲人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过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于多次重印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全世界。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大脑思考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学会用头脑去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即使孩子知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甚至都能倒背如流,但是,如果他没有用大脑去思考它深一层次的含义,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它的内涵,那又有什么用呢?

  新西兰最伟大的科学家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试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恼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试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英国剑桥大学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指出,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有优秀的成绩,而在于有优秀的思维方式。可见,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勤于思考,不做思想懒汉。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所以需要思维。

  因此,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能力。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肯定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一旦孩子学会思考,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人的大脑是一座掘之不尽的能力宝库,但是如果没有思考能力话,宝库的大门也不会自己敞开。只有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和生活的本领才能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方法一:给孩子创造思考的家庭环境

  一个人敏锐的思考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家庭环境,这是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有位母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她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她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父母要始终懂得为孩子创造思考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将使他终生受益。

  只要坚持让孩子在自己家的小天地中不断思考,就可以取得良好思考能力的最佳效果。即使孩子的年龄小,父母也应给他创造思考的机会,使他说出值得一听的主意来,这并不需要安排正式课时。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晚上一家人围聚在一桌共进晚餐的时间,议论一天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每个人都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个引导孩子思考的最好的机会。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离不开思考,给孩子一个会思考的大脑,胜过给孩子其他任何财富。父母应该知道,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会思考,掌握思考能力,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因为,非凡的思考能力才是孩子应对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最大法宝。

培养方法二:不扼杀孩子的思考力

  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其共同表现是:凡事只有一个答案或没有答案;不敢反驳别人的意见;习惯附和他人的看法,缺乏创意。但这些特征并非与生俱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正是其“扼杀型”的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思考能力的“扼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溺爱型和干涉型。前者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办代替,对孩子过于溺爱,结果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开拓精神,甚至连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后者则表现为父母对孩子实行“专制”,用“棍棒”教育孩子,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画出死框框,务必使孩子言行符合其意愿,孩子稍有差错,就唠唠叨叨,这样不可以,那样也不行,令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小心谨慎,畏手畏脚,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孩子自然就会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见,不论是“溺爱型”父母还是“扼杀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一味地顺从,甚至麻木,又怎么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呢?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扼杀孩子的思考力,不做“溺爱型”父母,也不做“扼杀型”父母。

  

培养方法三: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在与孩子相处和交谈中,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一个9岁的小女孩跟着妈妈去商场买东西,她看到街口有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当众跪着,胸前挂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我要上学”的文字,说他死了父亲,母亲又卧床不起,他被某中专学校录取,却无钱报名,请求好心人施舍。小女孩看了,把钱从口袋里掏出又停住了,低声对妈妈说:“他不是骗子吧?电视上有过类似的报道。”妈妈不置可否,让女儿自己思考。小女孩拉拉妈妈的衣襟走了。妈妈说:“如果他不是骗子呢?”

  回家后,小女孩写了一封信:哥哥:你跪着乞讨多没尊严呀!自尊比识字还重要。高尔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两年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作家。成才的路有好多条,上学不是惟一的。她咬了一会儿笔头,又写道:这里有20元钱,你买张车票回去吧。她刚要出门上街,妈妈提醒她:“如果他是骗子呢?”小女孩想了想,又把补充的话擦去了,重新写道:如果你想回家,我给你买车票,送你上汽车。最后写上了联系电话。妈妈看着女儿一连串的反应,会心地笑了。

  小女孩的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那个人是不是骗子,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方式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奏效。所以,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这种启发询问性的语言,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以此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聪明的父母懂得启发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都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其自发地进行思考,这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父母要可以利用和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话题,激发孩子积极思考的兴趣,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思考的过程,体验思考的快乐,并获得知识,培养孩子的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培养方法四:教孩子克服思考的习惯模式

  有这样一则故事,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经常举的经典案例:一辆卡车陷在了路旁的沟里,旁观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救办法,都集中在卡车或地沟上,但却未能解决问题。后来,一个小孩提了一个培养方法,把轮胎里的气放出来一些!结果,问题全都解决了。

  可以说,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社会生活,都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解决问题的例子,往往答案一经说出,就变得显而易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想在学习上,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他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出答案,关键在于未能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或者在一开始就利用了错误的信息,或者未能将许多的信息联系起来思考,而且在此基础上陷入“直向南墙不回头”的境地。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克服自己习惯了的思考模式,而要学会正确地思考。

  父母要教孩子克服思考的习惯模式,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全面考虑事物的优缺点,不要局限于自身的眼光;通过有意识的努力,确保他全面考虑与某项决定有关的所有因素;明确思考的目标、任务和真实目的……

  总之,对思考来说,最为有害的习惯模式是在“此路不通”的道上一味重复。因此,要克服这一点,就要让孩子始终保持头脑的开放状态,以接受新的组合,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重复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企图上。

  

培养方法五:教孩子开阔思路,尝试新途径

  当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父母就要教孩子在惯常的思路之外寻找可能性。当年,爱迪生在寻求电灯灯丝时,曾经试验了几千种材料,包括软木塞、鱼线和柏油,他最后用了一条碳化卡纸才获得成功。

  教孩子开阔自己的思路,要让他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包括那些原来觉得办不到的或者荒唐可笑的事。允许思路自由驰骋,并先接受它所触及的一切,然后再靠正确的感觉和判断力进行筛选。比如,在思考一件事情时,孩子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选择方案,也许正是因为他不必要地限制了自己。摆6根火柴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一例:桌上放着6根火柴,要求把它们摆成4个等边三角形。一般来说,孩子会断定,用6 根火柴根本无法摆成两个以上的三角形。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他说并非在二维空间解决这个问题时,孩子就会突破限制,就会豁然开朗,答案突然就会变得一目了然:可以搭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四面体,它的每一面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父母也要教孩子尝试新途径。美国著名生理学家诺尔曼·梅尔博士说:“在寻找答案时一个人所选择的方向,取决于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一项实验中,梅尔博士交给受试者一个任务,让他们设法把悬挂在天花板止的两根长度不同的绳子的末端系在一起。绳子所在的位置使受试者握住一根绳子的时候,就无法够到另一根绳子。一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问题看成是手能延伸的长度不够,于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就是寻找一根棍子来延长手能够及的范围。另一些人把问题看成是绳子长度不够,于是便想方设法将绳子加长一些,但这两条路都没有走通。某些受试者终于想到,可以设法让一根绳子跑到他们的面前来。他们在长绳的末端拴上一件东西,让绳子像钟摆一样摇荡,当绳子向他们荡过来的时候,他们就把绳子抓住,并把它和短绳系在了一起。

  从这个实验中,梅尔了解到,善于思考的人如果发现此路不通,不会钻牛角尖。相反,他们会从一个方向跳到另一方向,直到找到一个答案为止。

  

培养方法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创造,并运用新方式解决问题,并探索未知活动的思维方式。其中,新颖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所固有的特点。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美国学者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归纳提出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征:“独立性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受到一种魅力,而且,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艺术上的审美感和幽默感……他们的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思考成为孩子的习惯,让他多多留心身边的一切。这就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自然现象、日常用品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启发性的原型,为孩子开启创造的源泉,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告诉孩子,如果他有什么有创意的想法就去勇敢地尝试吧!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有创新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和他敢于尝试的程度成正比的。也只有敢于尝试,用创新的思维把心中的“不可能”才会有今天无数的“可能”!孩子敢于“异想天开”,这些都会有助于他在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父母也要注意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业比较透彻,所以,要敢于在公共场合畅所欲言,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不怕。

  

培养方法七: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

  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很好地思考,这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推理的时候,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所以,父母要积极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促使他产生广泛的联想,从而拓展思维领域。

  一般来说,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让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促使思维灵活和敏捷。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为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本人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广泛涉及,正是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了元素周期表。

  

培养方法八: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

  思考方法很重要,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父母要根据孩子处于直观形象阶段的思维水平,教给他一些适合他年龄特征的方法。

  1. 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而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比如,小高斯在计算老师出的题1 + 2 + 3 +……+98 + 99 + l00=?时,采用的思考方法就是归纳法,他是这样进行的:共50 项:50×101 = 5050。采用这种归纳法,就很容易解决问题。

  父母要告诉孩子,归纳时要抓住事物的关键。例如,从男人、女人、成年人、孩子、白人、黑人中归纳他们都属于人;从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归纳出“车”的概念。这些都是用了归纳的方法。

  2. 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而联想到另一事物,并进行比较。比如,鸟与飞机,它们都会飞,由三角形到四边形,由直线想到平面等,类比是通向创造发明的一条重要途径。

  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通过类比而实现的。比如,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仿生学,就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收音机潜水艇的发明,就是从鸟的飞翔、鱼的浮沉,经过类比联想,触类旁通而获得的。孩子如果善于应用类比和归纳,就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发明创造人才。

  3. 分类法

  分类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归成一类。这样有助于孩子从整体上掌握某一类事物。分类时,要让孩子明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类是不同的。如三角形,如果按边是否相等可分为: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如果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见,分类标准是前提。

  确定分类的标准后,就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如果把每一类的事物都想全,如把昆虫这一类的事物都想全,如把昆虫按会飞与不会飞来分,那么会飞的昆虫这一类中就包括苍蝇、蝗虫、蜻蜓、蜜蜂、蚂蚁,还有蝉、蚂蚱等。当然,分类中能否想得全面,与孩子的知识水平有关。父母要让孩子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 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特征的一种方法。小学里低中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抽象和概括一般都是借助于实物和直观形象而进行的。孩子开始学数字时,是在认识具体实物(如苹果、玻璃球、小木棍)数量(一个苹果、两个玻璃球、三根小木棍)的基础上,逐渐抛开实物,抽象出数字“1、2、3、4……”的,同时也弄明白这“1、2、3、4……”是代表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这就是直观的抽象、概括。

  到了高年级,孩子的语言水平有了一定发展,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这时,孩子就要借助于这些文字、符号,图像,帮助他自己进行抽象概括。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概括水平。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学习认知能力 第3章 ?质疑 第4章 ?想象 第5章 ?阅读 第6章 ?专注 第7章 ?笔记 第8章 ?细致观察 第9章 ?独立思考 第10章 ?获取信息 第11章 ?探求知识 第12章 ?运用语言 第13章 ?基本礼仪 第14章 ?与人合作 第15章 ?悉心倾听 第16章 ?表达自我 第17章 ?幽默风趣 第18章 ?自我管理能力 第19章 ?超越自我 第20章 ?自制自律 第21章 ?有效执行 vip 第22章 ?自我反省 vip 第23章 ?自主选择 vip 第24章 ?修正弱点 vip 第25章 ?时间管理 vip 第26章 ?生存生活能力 vip 第27章 ?把握机遇 vip 第28章 ?自立自强 vip 第29章 ?缓解压力 vip 第30章 ?抵抗挫折 vip 第31章 ?开拓创新 vip 第32章 ?成功理财 vip 第33章 ?应对意外 vip 第34章 ?积极进取 vip 第35章 ?自我保护 vip 第36章 ?动手实践 vip 第37章 ?保持健康 v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