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第16章 学点心理学,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

   相信天下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热爱学习,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可遗憾的是,很多孩子一提起学习就头疼,成绩也大多不尽如人意,结果令很多妈妈很失望。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孩子,就能使他慢慢地爱上学习。

   

   35.帮孩子订立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篮球架效应

  

  我们都知道,篮球是一项受很多人欢迎的体育项目,那么它受人欢迎之处在哪呢?想象一下,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么高,对着这个两层楼高的篮球架,相信无论谁看了都会望而却步,也就别想把球投进篮筐内了。相反,如果篮球架和一个人的高度差不多,让人不费力气地就能“百发百中”,相信对于这么没有挑战性的运动,人们早就失去了对它的兴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篮球运动之所以这么受人欢迎,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篮球架是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设计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去挑战这项运动。

  这就是“篮球架效应”,这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对人是最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目标才能使人们怀着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它。否则,太高了会令人失去挑战的勇气,而太低了则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这个原理用在指导孩子的学习上,同样适用。

  8岁的文文学习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成绩几乎都排在中下等的位置。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她的成绩竟然一下前进了7名。爸爸妈妈知道后非常兴奋,鼓励他说:“女儿,你这次进步很大,我们以你为傲,下次期末考试的时候,怎么也要争取考到班里前10名。”

  听了爸爸妈妈鼓励的话,文文没有半点喜悦的心情,而是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她整天拼命地学,也整天都唉声叹气的。因为她知道,无论她怎么努力,一下就跳到班里前10名是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半个学期过后,她的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原来的基础上退步了。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很明显爸爸妈妈给他制订的目标太高了,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带着这么沉重的思想包袱学习,可想而知,其结果一定不会很理想。这足以说明,我们为了激励孩子学习所设定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只有合适的目标才对孩子更有吸引力。

  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呢?我们怎样做才能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呢?

▲ 不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有很多妈妈动辄就给孩子设定“你必须考上重点中学”、“你得考个双百回来”、“班里第一非你莫属”的目标,结果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当他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他会渐渐产生“我很没用”这种的想法。因此,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如果孩子基础比较差,我们就不要给他制订过高的目标,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 采用目标分割法

  根据“篮球架效应”的启示,我们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然后让他慢慢执行。比如,最初拟定的目标一定是最容易达到的目标,达到之后再让他实现下一个更高的目标。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一个学期记忆500个生单词,那么最初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每天记忆3个单词,然后鼓励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当他觉得每天记忆3个单词不成问题的时候,再一点点提高难度,让他记忆4个、5个。渐渐地,一个学期下来,记忆500个生单词对他来说就不成问题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标的难度是一点一点增加的,这样孩子才会有实现目标的兴趣。

▲ 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当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或者要求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总是以一个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身上的问题,而这种挑剔只会令他渐渐失去奋斗的勇气。相反,如果我们带着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表扬的话,那么他一定会产生“我要做得更好”的愿望。因此,在孩子每实现一个小目标或者有良好表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肯定他这一阶段的努力的同时,再给他设定一个稍微高一点的目标。

   36.教孩子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人的记忆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一些信息在进入人的大脑后,便成了短时的记忆,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这些记住的东西就会被遗忘。如果及时复习了,那么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而且他发现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最快,然后逐渐变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人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通过这条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一条结论,孩子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遵循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只有多次复习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牢牢地掌握住。可见,复习是孩子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

  然而复习这个环节并没有引起很多孩子的注意,他们大多认为学习只要完成家庭作业就可以了。有些孩子则因为作业多的缘故,就直接把复习给省略掉了。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复习不仅能加深他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帮他把所学的知识概括化、条理化。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他才算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了。尤其是13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处在记忆的黄金阶段,如果他们重视复习这个环节,那么他的学习一定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一位妈妈每隔三四天就会给女儿听写一下生词,以此检验她是否把生字、生词都牢牢地掌握住了。每次听写时,女儿总会遇到一两个不会写的。待完全听写完后,妈妈会要求她自己翻书查看正确的写法。为了让女儿把没有写对的生字、生词牢牢掌握住,妈妈会要求她把字词多抄写几遍。然后下一次再听写的时候,她会把女儿上次没有掌握的字、词再听写一遍,以加深她的印象。在妈妈这种教育方法的培养下,女儿很快就把生字、词都掌握了,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妈妈帮女儿听写生字的复习方法有效地加深了女儿对生字的掌握程度,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孩子复习。那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有没有根本的方法能使孩子重视起复习这个环节,并使他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呢?

▲ 让孩子养成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

  按照正常的学习次序,孩子应该养成每天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这样不仅不会耽误时间,相反会节省时间,因为复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最初的时候,为了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我们可以先帮他复习,比如,帮他回忆老师在课堂上都讲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数学公式和原理,学到了哪些生字、生词,以及老师是否强调了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当孩子复习完这些内容后,再让他做作业。渐渐地,孩子会养成复习的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慢慢放手,让他自己看书复习了。

  此外,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孩子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以前的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让他及时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 教孩子复习的方法

  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做课后练习都是复习的好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教孩子主要围绕课后练习进行复习。因为有时课后练习中会明确地提出要求,是否要背诵这篇课文,或者要掌握哪些字和词。同时,课后练习中的习题可以有效地检验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读诵课文,还要鼓励他做课后练习,以此帮助他复习。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复习的形式可以灵活些,比如,散步时或者晚饭后等时间,我们可以以聊天的形式问一问他:“老师在课上讲了哪些知识啊?”以此帮他回忆当天所学过的知识。

▲ 合理地安排好复习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的注意力能够维持的时间基本在15—25分钟内。这就要求我们在帮孩子复习的时候,把握好时间的长度,否则太长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疲累的状态。同时,在帮孩子复习的时候,我们也要灵活一些,不要让复习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比如,当天孩子的作业很多,我们就可以让他重点复习薄弱科目,对于已经学得很好的科目或者掌握得很牢固的知识,就可以让他暂时跳过,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作业。

37.帮孩子提升学习的效率——感官协同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做过一个实验,他把智商相近的10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两个屋子里。第一屋子里只有5把椅子和5本《圣经》,第二个屋子里除了椅子和5本《圣经》外,还有几本宗教故事画集,同时,屋子里还播放了曲调优美的宗教音乐。然后,格斯塔交给他们一个共同的任务,即,背诵《圣经》。最后,他发现第二个屋子里的孩子明显比第一个屋子里的孩子背得更好。

  最后格斯塔得到这样一条结论:人们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参与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所学的知识也就越扎实。简单来讲,很多感觉器官一同使用,就可以提高感知的能力,这就是“感官协同效应”。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如果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多种感觉器官一同使用的话,能大幅度地提高记忆的效率。如果我们鼓励孩子把这种方法运用在学习中,相信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11岁的玉洁从上1年级开始就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每天做完作业后,她都会主动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预习语文的时候,她会先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然后把不会的生字和生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把读音标注在书上。预习数学的时候,她会把公式和例题多看几遍,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她会画上记号,第二天听讲的时候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由于玉洁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玉洁在预习环节中,看书、大声朗读、在书本上注上标注分别用到了眼睛、口、手、耳朵四种感觉器官,可以说做到了多种感官一同使用,不失为一个好的预习方法。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妨鼓励他也借鉴这个方法,以此提高他的学习效率。

▲ 让孩子读书时做到“三到”

  《弟子规》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用心去想,用眼睛仔细地看,还要大声朗读出声音来。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可能一篇文章读几遍后,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了,而且生字的写法也很容易记住了。但是如果心不在焉,眼睛不仔细看,心眼不专一,只是很随便地读诵,这样就很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求他做到“心、眼、口”这三到。

▲ 鼓励孩子动手尝试

  13岁以前的孩子记忆力虽然很好,但是理解能力会稍微差一些,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对于一些多位数除法、应用题、几何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对于多位数除法题,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拿出小棒来分一分,边想,边看,边说。对于应用题,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画图、画线段,帮助他理解题目的意思;至于几何题目,我们要多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多亲自动手操作,比如,鼓励他用纸张折、剪、拼、搭成平面或者立体的几何图形,然后再与题目相结合,以此提高他的解题能力,也培养他的空间想象力。

▲ 鼓励孩子圈点重点内容

  在孩子预习或者复习功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教他动手摘出要点,编写提纲,或者把一些重点的习题再解一遍。对于一些重点的公式,可以再动手推导一遍。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内容圈点出来,上课时有意识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可以用笔抄写下来,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 鼓励孩子上课做到“四到”

  课堂上孩子的听讲效率往往是决定其学习好坏的关键,如果孩子能够把握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他课下的学习会非常轻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帮孩子提高课堂效率呢?鼓励他做到“四到”,即,耳到、眼到、口到、手到。

  耳到——要求孩子注意听老师的讲授,听同学的提问和回答,尤其是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老师作出回答时,一定要认真倾听;眼到——认真看教材、参考资料,看黑板上的板书、老师的表情及手势;口到——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大声朗读,如果有问题,也要大胆提问;手到——对于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要在书中标注出来。

  当孩子充分利用耳、眼、口、手、心这五种器官的时候,就自然能提高上课听讲的效率,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了。

  

   38.如何应对孩子学习止步不前——走出“高原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努力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就是学习中常见的“高原现象”。一般在这段期间内,很多孩子都不知所措,自信心大受打击。我们做妈妈的更是在一旁干着急,却一点忙也帮不上,有时甚至还责怪孩子不用功。

  其实,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是正常现象,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都会出现,尤其在他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就会对“高原现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了。

  一般来说,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历开始、进步、高原、再进步4个阶段。在开始阶段,因为刚接触新的知识,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进步缓慢,效率也不高;在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规律和方法后,学习兴趣渐渐浓厚起来,变得更有信心,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这是进步阶段;随着学习进一步深入,逐渐遇到了瓶颈,进步也变得缓慢,即使很努力,但是成绩提高得还是不明显,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现象,这是进入了“高原”阶段;通过不断努力,孩子会逐渐克服困难,掌握新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成绩会再次有提高,这就是再进步阶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忧虑孩子学习中止步不前的状态。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帮他克服这个“高原现象”。当然,前提是我们要找到孩子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童童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总是名列前茅。可是自从升入6年级以后,她的成绩就变得不稳定起来,总是忽上忽下的。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参加小升初的考试了,她非常紧张,每天脑子里都是一片混乱,想学习却静不下心来,连上课的时候也不能集中注意力。

  为此,她努力暗示自己“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可却没有收到任何良好的效果。最近她参加了市里的第二次模拟考试,总成绩和第一次相比较有很大的滑坡。看到这个成绩,她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童童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高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来自考试压力,所以成绩才出现短暂的滑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过大的心理负担会造成孩子的成绩出现短暂的下降。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其他原因比如,身体状况欠佳、过度疲劳导致的精力不够;随着学习的深入,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也会导致孩子出现“高原现象”。

  在弄清楚原因之后,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努力帮他走出学习的低谷期。具体来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 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促进他突破学习中的瓶颈,使他走出高原现象。因此,在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能提高而懈怠、焦躁,甚至出现放弃的念头时,我们不妨和他聊一聊,强化他学习的意向、愿望,当孩子的内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时候,也就有努力克服“高原现象”的动力了。

▲ 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当孩子处在学习的低谷期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时,很可能是由于以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严重地制约着他。这个时候,要想帮孩子提高成绩,我们就要鼓励他冷静地反省,他目前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有害的。比如,他是否养成了先复习,再做作业的好习惯?遇到问题时,是否先独立思考,而不是急着问别人?是否重视课外练习,及时分析和总结解题方法?等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无疑孩子的学习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帮他端正学习的态度,改进其学习方法了。

▲ 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在孩子学习方面,我们要多和他交流,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对于他学习中的闪光点,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我们则不要横加指责,而是要和他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我们要做到尊重、理解孩子,让他体会到努力后的成就感,这样他才会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绩。

39.捕捉孩子学习的“闪光点”——优势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著名化学家,191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他成功的经历就像一个童话故事,坎坷而曲折。他在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可一个学期后,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是过分拘泥,很难成为一个文学之才。”父母见这条路并不是适合儿子,便决定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结果一学期下来,他的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很多老师都对他失望了。可唯独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实验的素质,所以建议他学习化学。这一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被点燃了,他一下成了公认的化学领域“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瓦拉赫也的确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就是“瓦拉赫效应”,也叫“优势效应”,具体是指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象。

  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小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可是长大以后却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比如,舟舟,一个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他却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可见,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

  一个女孩偏科非常严重,文科几乎不怎么学就学得非常好,可是理科尤其是数学,每次考试只能达到及格的水平。为此,妈妈非常着急,给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给她补习数学。周末有时间的时候,妈妈还会带她去听名家的数学讲座,希望对她的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看到妈妈焦急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女孩的压力很大,也很努力地学习数学,希望成绩能有所提高。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数学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退步了,而且她文科的优势也不那么明显了。

  为什么妈妈如此帮女儿恶补数学,她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呢?而且导致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有所下降呢?其原因就在于,她过分关注女儿的弱势学科,导致女儿的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女儿因为长时间把注意力都放在弱势学科上,其学习的信心也会因此大大减弱,结果自然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不能一味地盯着他的弱势学科,而是要善于鼓励他发挥出优势学科,这样他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才会慢慢培养起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捕捉孩子学习的“闪光点”呢?

▲ 鼓励孩子发展优势学科

  偏科是很多孩子学习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他。如果他在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扎得不牢固的话,会影响他以后的学习。那么,我们怎样纠正他的偏科现象呢?我们要坚守一个原则:一定不要过分强调他弱势学科的学习,而是要鼓励他发展优势学科,增加他学习的信心。当他的自信心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再让他参加补习班,或者请家庭教师给他补习劣势科目,这时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 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

  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却只在某一方面很出色。比如,有的孩子记忆力不是很好,背诵课文或者背诵公式比较慢,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一些很难的题目对他来说很容易;还有一些孩子观察能力比较差,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强,平时总是喜欢研究一些小东西,做一做物理、化学实验。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只关注孩子学习潜能上缺陷,而是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有利于他学习的优势潜能。

▲ 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有时候,我们往往喜欢拿孩子的学习成绩说事,只要他的成绩不好,便觉得他一无是处。事实上,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的兴趣爱好,并从中帮他找到适合他发展的优势方向。必要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地为他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发展他的兴趣爱好。而这就有可能激发出他学习的动力,从而带动他其他方面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40.孩子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适量——7±2法则

  

  1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力最好,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那么他的学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很多妈妈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从方法上入手,而是希望孩子学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拼命地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结果导致孩子一下在短时间内接触这么多东西,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不仅身体疲劳,大脑也很疲劳,而且越是想多学一些东西,越是记不住。如果孩子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和能力都会受到严厉的打击。

  写作文对9岁的甜甜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她最大的弱项。为此,妈妈给她买了很多本作文书,要求她每天学习。周末,妈妈还专门请了一位老师给女儿补习两个小时的作文。同时,她还要求女儿养成每天写日记、背诵古诗的好习惯,以此提高她的写作水平。

  除了学习之外,妈妈还给甜甜报了两个特长班,一个是舞蹈班,一个是绘画班。结果周末变成了甜甜最忙碌的日子。当其他同学都盼望着周末的到来的时候,唯独甜甜害怕过周末。结果一段时间下来,甜甜的作文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另外两项特长也没有学好。

  周末本来应该是孩子放松的时间,可是妈妈又带甜甜补习作文,又带她学习绘画和舞蹈,这样高负荷的学习任务对幼小的她来说变成了一种负担,结果导致她哪一样也没有学好。

  可见,孩子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还会导致他本人的大脑和心理都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违背了孩子大脑记忆的原则。

  1887年,心理学家雅各布斯做了一个实验,对于一行无序的数字,很多人能记住的数字约为7个。随后一些心理学家用字母、音节、字词等进行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能够记住的大约也是7个。直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他明确地提出了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也就是一般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所谓的“7±2”法则。

  这个法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大脑在短时间内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盲目地为孩子布置学习任务,也不要一下把全部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遵循他大脑的记忆原则。

▲ 制订学习计划遵循“7±2”原则

  在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不是计划排得越满,孩子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而是要遵循“7±2”的原则,也就是将孩子在短时间内记忆的知识点控制在5—9这一区间范围内。所谓的知识点具体来讲包括:7±2个单词、7±2个句子、7±2条数学公式、7±2条语法、7±2条科学定律等等。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样一条原则,相信孩子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有相应的提高。

▲ 教孩子用切割法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当孩子需要记忆一个比较长的单词或者背诵一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时,往往还没有开始背,就已经被吓倒了,不知道如何背起,更没有信心把它背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教他分割记忆的方法,让他把要记忆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小块,一块一块的记忆,最后再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样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比如,对于一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可以教孩子把它划分成几个段落,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然后再找到每个段落中的中心词,这样分段地背诵,当每一段都能熟背的时候,再把全篇内容都串联起来。同样,记忆单词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教孩子把长单词分成几个部分来记忆,每个部分的字母数量维持在5—9个,这样他记忆的效率会更高。

▲ 不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

  调查者曾对某所学校的孩子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80%的父母经常或者偶尔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而且布置的作业有时能占到孩子作业总量的50%,结果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位小学生说道:“我的成绩很好,并不是作业做得多,而是学习方法得当。所以与其让我做大量的题,还不如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在玩中,我一样能学到很多知识。”

  的确,这个孩子的一番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并不是不能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而是要让他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再做作业,这样才能达到做题的效果。同时,我们给孩子布置的作业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如果强迫他完成不感兴趣的任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41.找到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椰壳效应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厌学的情绪,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适合他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一个孩子有挑食、厌食的坏习惯,每天吃的饭都特别少。为此,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次,妈妈从海南旅游回来,带回了一个形状别致的椰壳碗。于是,妈妈便把这个精美的碗送给了孩子,结果没想到孩子拿到这个“碗”后,兴奋得不得了,当天吃饭的速度不仅提高了,饭量也大大增加了。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椰壳效应”。其实,孩子所吃的食物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他吃饭的工具——碗,而这就足以提高孩子吃饭的兴趣。同样,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他学习的知识就好比是所吃的食物,学习方法就好比是这个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新颖的、孩子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出他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厌学的情绪一定会渐渐消失。

  可是,很多妈妈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她们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有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或者坐在书桌前才叫学习,其他的活动都是玩,并不是学,或者对孩子其他的学习方式并不理解,而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11岁的姗姗很喜欢看书,几乎每天晚饭后,她都要求妈妈带她去附近的一个小书店去看会儿书。最初,看到女儿这么爱看书,妈妈非常欣慰,每次都带她去。而且为了方便女儿看书,她一下从书店买回了好几本书让她阅读。可是对于妈妈买回来的书,姗姗顶多翻几页就不看了,还是坚持要到书店去看书,而且每次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后,便坐在书架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一次在书店里,妈妈发现姗姗在看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回到家后,妈妈询问她说:“上次我给你买的书中就有《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啊?你干吗不在家看,要跑到书店里去看呢?” 姗姗说道:“妈妈,书虽然是一样的书,可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书店里有那么多喜欢看书的小朋友,很有读书的氛围,尤其是坐在书架下看书非常有感觉。可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我完全看不下去。”

  孩子喜欢看书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每天都要跑到书店里去看书,这可能会令很多妈妈不得其解。而在听了姗姗的一番话后,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原来她需要一个环境,她在寻找读书的氛围。这对她来说,就是一种适合她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妈妈,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鼓励他保持这种学习方式,这样他学习起来才会变得更积极主动,其学习效果自然也会不同。

▲ 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一板一眼地坐在书桌前看书才叫学习。如果我们做妈妈的会引导,孩子同样能在玩中获得知识。比如,看到某一种自然现象,水凝结成冰、雪融化成水……这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把道理给孩子讲明白,这样孩子就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了。此外,大自然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还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 鼓励孩子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课外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还是增长他见识的一种手段。因此,如果孩子有看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的话,我们不妨尽量给他创造看书的条件,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带他逛一逛书店,让他挑选几本比较感兴趣的书。当然,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地给孩子选择一些教辅书籍,而是要尊重孩子本人对课外书的兴趣,只要不是暴力、淫秽、恐怖的内容,孩子都可以看。当然,我们也要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不能占用上课的时间看课外书。

▲ 让孩子在故事中学到知识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从故事中,孩子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让他在故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讲完故事之后,我们不要直接就把道理给孩子讲出来,而是要让他慢慢领悟,同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孩子不仅能学到道理,还能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

  

42.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不要太苛责——第十名现象

  

  在一个讲座上,一位老师问台底下的小学生:“你们的父母要求你们考试成绩在班里排前几名的请举手。”话音刚落,只见台底下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这时,老师发现前排有一个男孩没有举手,于是便问他:“你刚才没有举手,你的爸爸妈妈要求你考第几名?”这时,男孩站起身说道:“我爸爸妈妈说了,考前几名怎么能行呢?必须考第一名。”

  看到这个例子,我们不禁要感慨,考第一名对孩子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是考试考第一名就证明孩子以后一定能成功?

  在孩子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排在十名左右的学生,将来考上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往往会比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这是专家们在跟踪一些小学生们的成长经历中得到的结论。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小学期间的“尖子”生,在升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之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排在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却有出乎意料的表现。这就是“第十名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原因就是那些在小学阶段名列前茅的孩子因为把分数看得太重要了,结果只顾着学习,而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个性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被忽略掉了。而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孩子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性格开朗,灵活性强,综合素质会比较高。

  这个实验结果就不得不令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可以肯定的是,只知道考高分的孩子一定不是最优秀的,每天只知道逼着孩子考高分的教育方法也一定不是最恰当的。

  因此,作为妈妈,我们一定要转变一个观念,即,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而是要完全把孩子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这样他才能学得更自在,其他方面也才能均衡发展。

▲ 改变自己的对待分数的态度

  在很多孩子的观念里,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给自己学的,而是给我们父母学的。所以从内心来看,他们更在乎我们对分数的反应。比如,当看到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会兴奋地夸赞他“好样的”;但当他的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则会冷漠地甩下一句:“这次没考好,下次好好考吧。”甚至有时我们还会情绪失控,惩罚他一番。我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恰恰就导致了孩子过分看重自己的分数,因此,作为妈妈,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分数的看法,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每一次成绩。

▲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分数

  有些孩子在考试前一段时间会非常紧张,主要表现在食欲下降、难以入眠,甚至会出现轻微的拉肚子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过于看重分数,所以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或者害怕自己考得比其他同学差。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分数。我们要明确地告诉他,考试是检验他这一段时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评价他的唯一标准。只要他平时努力学习了,考试时发挥出正常水平了,就可以了。

  此外,我们可以多和他聊聊天,或者带他到户外散散步、运动一下,以此消除他紧张的情绪。

   ▲ 给孩子制订合理的考试目标

  虽然孩子的考试分数不是最重要的,第一名也不是必要的,但是他的学习也绝对不能落下。因此,为了督促孩子学习,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给他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这一次考试中,孩子考到班级第二十名,那么我们就要鼓励他,下一次争取前进三名,考到第17名。这样让他每一次前进三名,使他的名次保持在第十名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的成绩本来就在前10名内,那么我们就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在他的学习上了,而是要推动他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兴趣爱好,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43.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他爱上学习——兴趣心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当人们对某一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的时候,会萌生出把这件事做好的愿望,而且在做事过程中,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兴趣,他会想办法突破重重困难,努力把这件事做好。

  同样,这条原则一样适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兴趣可以说是孩子学习的前提,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但目前摆在很多妈妈面前的问题是,很多孩子一提到学习就头疼,更没什么兴趣可言了。而这就需要我们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努力挖掘孩子的兴趣。

  胡劲在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对马桶的工作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动手把自己家的木桶拆了。妈妈看到儿子的这一行为,不仅没有制止他,相反帮助儿子一起拆。而且一边拆,一边给他讲解其中的原理。当妈妈讲到一些数学知识的时候,胡劲非常感兴趣。于是,妈妈因势利导,送他去学习奥数,从此以后,他疯狂地爱上了数学,此后多次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名次。

  孩子动手拆马桶可能在很多妈妈看来是一件很离谱的事情,可是胡劲的妈妈并没有训斥儿子的这一行为,而是抓住这次机会,教给儿子数学知识,并激发了他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可见,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具体来讲,我们应该怎样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 尊重孩子的兴趣

  很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自己喜欢钢琴就让女儿学习钢琴,喜欢画画,就让儿子去学画画,从来没有询问过孩子的意见。结果在我们的强迫之下,孩子勉强接受了我们的安排,但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放弃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此外,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要积极地为他创造各种学习条件,支持他的兴趣。

▲ 别让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很多妈妈一想到培养孩子的兴趣,脑海里大多闪现的是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大多数兴趣班都是机械化的培训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像音乐、画画等兴趣绝对不是靠技能培训就能培养出来的,相反如果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一些枯燥的指法练习或者素描方法,则可能会扼杀他本来的兴趣。

  因此,我们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训练,也不要一下给他报很多兴趣班,最初还是主要以培养他的兴趣为主。比如,要想让孩子学习乐器,我们不妨让他多听经典音乐,培养他的乐感;要想让孩子以后学习画画,不妨鼓励他尽情地涂鸦……

▲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的兴趣

  好问、好动是很多孩子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欢拆玩具、拆闹钟,但拆完了又装不上。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把他的这一行为看成淘气、捣乱,甚至会严厉地训斥他,而这就有可能导致孩子丧失一次学习的机会。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另外一种态度,引导孩子再把它装回去,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他讲解一下这个玩具或者闹钟的原理,相信他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 激发孩子写作文的兴趣

  很多孩子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总是不知道写点什么。于是,很多妈妈拼命地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是结果呢?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以前,写作文对文文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时已经写了一两个小时了,却只蹦出几十个字来。可是现在,她一会儿功夫就能写出一篇上百字的文章来。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偶然间她接触到了微博这个东西,虽然写作对最初的她来说很难,但是上网可是她最大的兴趣爱好,而且微博的字很短,哪怕记录一句话都可以。于是从此以后,每次上网的时候,她都要在自己的微博里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或者最近发生的事情。久而久之,她的作文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网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但是写作文又是很多孩子都头疼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能将二者结合,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博客里或者微博里写日记,相信他的兴趣会提高很多。

44.多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成就动机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孩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从来没有完成过,即使完成了,也是糊弄了事。为此妈妈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简直太难教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爱学习,这可如何是好啊?

  的确,孩子不爱学习、不知道主动学习是摆在很多妈妈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当然,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和我们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无关系。

  一位妈妈很有耐心,每次女儿做作业的时候,她都在女儿身边陪着她。每次做完作业后,如果有时间的话,她还会给女儿讲故事听。结果女儿从小就养成了做作业时有人陪的习惯。一次,妈妈因为加班的缘故,告诉女儿今天不能陪她做作业了,所以特意嘱咐她:“在家好好做作业,妈妈晚上回来检查。”她也满口答应了。当天,妈妈直到晚上10:00多才到家。回到家后,她发现女儿的作业一笔都没有动,原来她在等着妈妈回来陪她一起做,结果等着等着就一个人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在这个女孩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就是她已经习惯做作业的时候有妈妈的陪伴了。这样的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使她养成依赖的习惯。

  事实上,学习对孩子来说应该是自发的一件事情,只有这样他才会以一个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学习,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成就动机”。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孩子,即使他在学习中遇到重重困难,也能突破障碍并取得优良成绩。

  教育家林格曾提出这样一个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仔细体会这句话,不无道理,这就是在强调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能真正实现“不教”的最高境界。到那个时候,我们不必再每天追在孩子屁股后头,强迫他做作业,也不用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特定的时间来陪他做作业了。

  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确其学习目的,培养他正确的成就动机,只有这样,他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自己学的

  很多孩子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学习是给父母学的,写作业也是给父母写的,结果所做的作业敷衍了事,一点认真的态度也没有。如果孩子存在这样的想法,我们就要及时纠正他了,我们要明确地告诉他,学习并不是给其他人学的,而是为他自己学的。学习对他来说,就如同我们成人的工作,必须尽心尽力,否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此外,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成就动机,也就是帮他建立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但一定是具体的,并且是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 让孩子摆脱对我们的依赖心理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比如,在孩子看书或者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默默地陪在他身边,或者看书,或者给予他一些指导,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了。

  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减少陪伴他的时间。比如,最初需要半个小时,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到2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后,再减少到10分钟……当孩子慢慢适应了这个过程,不再需要我们的催促就能主动学习的时候,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养成了。

▲ 表扬孩子自主学习的行为

  对于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要及时予以关注,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他作业完成的时间、质量等各个方面。如果他完成得很好,我们就要及时表扬他,如果他做得不好,我们就要及时指出他改进的方向。此外,当孩子不需要我们的催促,主动学习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肯定他良好的表现。

45.相信孩子一定会变优秀的——战胜“习得性无助”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者把小狗放在一个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中。

  第一天,实验者把木板设置成按下A板,可得一个肉丸子,按下B板会被电击一下。结果小狗按下A板后果然得到了一个肉丸子,按下B板后被狠狠地电击了一下。经过多次尝试后,小狗最终确定只有A板可以吃到东西。

  第二天,实验者把A板和B板的功能调换了。结果当小狗再次按下A板的时候,却被电击了一下。按下B板后,居然得到了一个肉丸子。最终,它确定B板可以吃到东西。

  第三天,无论是A板和B板都被设置成电击的状态,结果小狗多次被电击后,终于明白了,这两块木板都是碰不得的。

  第四天,两块木板又都被设置成了按一下出肉丸子的状态,可是这一次,小狗不再做任何尝试了,甚至肉丸子放在它的脚边,它都懒得去碰了。

  这个实验就叫“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小狗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其原因就是,它经历了太多次的消极体验,所以当它再面临同样的情况时,就会呈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表现。

  同样,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状态。比如,孩子在考试之前,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期望。可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并没有达到这个预期的结果。然后他会怎样呢?他会把它当成一道障碍,反复尝试,企图跨越,但却始终跳不过去。当眼看着别人都突破这道障碍的时候,他渐渐开始否定自己,他会为自己的无能感到深深的自责、自卑、无助。这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对某个问题或者某件事情作出“我不懂”、“我不会”之类的回答。这时,我们的反应可能是“没关系,我手把手地教你”,当然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反应:“连这个都不会,真笨。”这两种不同的反应会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状况:第一种状况,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让他永远在我们的帮助下学习;第二种情况,一味地批评、指责使孩子逐渐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结果导致孩子遇到事情总是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不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而这对他的成长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由此可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障碍,变得更加有自信。具体来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不拿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有时候,我们动辄就喜欢拿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比如,经常对孩子说诸如此类的话:“你看人家某某,一下考了双百,你再看看你。”“人家某某每天5:00就起床背书,你呢?”当类似的话听多了,孩子就在这种比较中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了。可见,这种横向比较往往是孩子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妈妈,我们一点要尽量避免拿孩子和别人比,要比的话,我们不妨引导孩子拿他的现在和过去作比较,让他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了,以此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 让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比如,孩子的语文和数学可能学得不好,但是他唱歌非常好听,在音乐课上总有出色的表现。这时,我们就要不断强化他的这一优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唱歌好像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可以激发孩子的自豪感,当他在这一领域越来越优秀的时候,他的这种优势慢慢地就会转移到其他学科上了。

▲ 适当地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当我们纠正孩子的习得性无助的时候,要适当地降低对他的标准。否则一开始就给他设立太高的目标的话,他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放弃,而只有适当的期望才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这次考试考了80分,我们可以给他设定下次考85分的目标。当然,在进步过程中,孩子的成绩可能会出现反复的状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懂得安慰孩子,告诉他只要尽力了就足够了。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 第3章 13岁前,妈妈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4章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调适其负面情绪 第5章 孩子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解读其背后的心理 第6章 学点心理学,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 第7章 掌握沟通心理学,亲子沟通无障碍 第8章 教育孩子,学点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 第9章 发现孩子的气质,根据气质因材施教 第10章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离不开心理学 第11章 妈妈作出心理改变,走出教育误区 第12章 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 第13章 13岁前,妈妈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14章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调适其负面情绪 第15章 孩子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解读其背后的心理 第16章 学点心理学,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 第17章 掌握沟通心理学,亲子沟通无障碍 第18章 教育孩子,学点赏识与批评的心理学 第19章 发现孩子的气质,根据气质因材施教 第20章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离不开心理学 第21章 妈妈作出心理改变,走出教育误区 v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