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第5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5.卫生健康习惯

——16.日常生活习惯

15.卫生健康习惯

  妈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往往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孩子吃饭时的营养摄入,体育运动的安排,洗漱等卫生习惯的培养都是妈妈应该重视的。然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拥有这些良好习惯的,有些孩子偏食,有些孩子不爱运动,有些孩子不好好洗漱……于是,妈妈的问题就来了:怎么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呢?

  

引导一:让孩子多吃蔬菜,不做“偏食大王”

  每个孩子多少都会有挑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喜欢吃青菜,而非常爱吃肉食、鱼类,还有孩子酷爱甜点……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偏食现象,很多妈妈并没有重视。其实,妈妈应该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引导孩子多吃蔬菜。因为肉食、鱼类激素太多,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小云有些偏食,喜欢蛋奶和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妈妈为此很是头疼,她告诉小云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并且规定小云每次吃饭必须把青菜吃掉,可是小云很抵触。

  妈妈在看了一档教育节目后受到启发,想出了新的办法。她先是从豆角中挤出豆粒给小云看,然后说:“小云你看这豆粒多漂亮,绿绿的,新鲜极了。”小云把玩着手上的豆粒,点点头。“那待会儿妈妈把它做成菜给你吃好不好?”小云同意了。

  于是,妈妈把豆角炒熟,小云好奇的从炒菜中挑出一颗豆粒,尝了一口。“可爱的小豆粒被小云吃掉了。”妈妈在一旁说道。小云开心地笑了起来。

   事例2:

  5岁的果果不喜欢吃胡萝卜,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将大胡萝卜切成碎末过油,去掉了它的味道,然后将它混在饺子馅里,做给果果吃。果果没有发现,于是痛快地吃了下去。

   事例3:

  4岁的小吉不喜欢吃芹菜,无论妈妈怎么劝他,他都不吃。后来妈妈仔细问过他后才知道原来他觉得芹菜吃起来不好嚼,又容易塞牙,所以才讨厌。于是,妈妈每次择芹菜时,都把芹菜丝都去掉,这下小吉就不再抵触吃芹菜了,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教育感悟

  蔬菜中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这是肉食和甜点所无法替代的。幼儿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只有摄入充足的营养才能保证他的健康成长。而孩子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偏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从而导致营养失衡。

  几乎每位妈妈都知道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有些妈妈会告诉孩子偏食的危害,有些妈妈会盯着孩子把盘子里的菜吃下去,有些妈妈变着花样地给孩子做菜……但是很少有妈妈能让孩子做到不偏食。

  其实孩子偏食的原因很多,除了有像喜欢吃甜点这种比较任性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如:烹调方式导致食物不合口,某次吃得太撑很难受导致对食物本身产生厌恶,妈妈的喂食方式过于强制……妈妈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就要找到他偏食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解决偏食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营养均衡的健康宝宝。

妈妈妙招

1.烹制蔬菜时要考虑孩子的口感。

  孩子的消化系统没有发育完全,咀嚼时往往不能将食物彻底嚼碎,一些纤维含量大的蔬菜孩子嚼起来会相当吃力。就算孩子本来不讨厌这种蔬菜,可是有了不愉快的进食经验,孩子也会对这种难嚼的蔬菜敬而远之。

  对芹菜、白菜、莴笋、蒜苗、雪里蕻等含有长纤维的蔬菜,妈妈在烹制时要尽量切碎,而且烹制时间要长一些,使其烂熟好嚼。当然,妈妈也可以将绿色蔬菜做成易于消化的蔬菜粥,让孩子轻松进食。

2.巧妙瞒过孩子。

有些孩子不喜欢吃青椒和胡萝卜,每次吃饭都会把炒菜中的胡萝卜和青椒挑出来。对此,妈妈可以采用一些办法,让他不知不觉地把这些东西吃下去。比如在包饺子或者包子时将胡萝卜和青椒切碎掺进去。刚开始要少掺一点,慢慢加量,等孩子逐渐习惯了就好了。

妈妈也可以在凉拌菜中加入胡萝卜和青椒。不过需要注意,胡萝卜和青椒都要切碎,均匀地撒在凉菜上,让孩子吃菜时顺便吃下去。

3.激发孩子对蔬菜的感情。

  孩子更多是从蔬菜的味道和口感去选择吃或者不吃蔬菜的。妈妈不妨带孩子去看看尚未采摘的蔬菜,让孩子感受下绿色蔬菜的生命力,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采摘蔬菜,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饭桌上的蔬菜,增强孩子对蔬菜的感情。

妈妈也可以巧妙地搭配蔬菜,做出色彩鲜丽的菜肴,让孩子先从颜色上喜欢上蔬菜。

4.善于利用榜样作用。

  孩子喜欢模仿,妈妈可以用榜样来诱导孩子吃蔬菜。卡通故事中的人物、爸爸妈妈、孩子的小伙伴都可以成为他的榜样。

  妈妈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编一个喜欢吃蔬菜的故事,鼓励孩子模仿;妈妈自己也要带头吃蔬菜,赞美蔬菜好吃,从而带动孩子吃蔬菜;妈妈也可以邀请喜欢吃蔬菜的小朋友来家里吃饭,以同伴为榜样激励孩子吃蔬菜。

引导二:与孩子一起做适宜的体育锻炼

  孩子大多好动,看着孩子跑来跑去,很多妈妈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其实,孩子正处于发育期,一般的跑跑跳跳只能锻炼腿部肌肉、骨骼和肺活量,对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手臂力度的锻炼效果不大。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俊很好动,在幼儿园里经常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地玩。可是小俊的平衡感不太好,妈妈为了训练他,特意在家中制作了简易的平衡木,让小俊做练习。小俊一开始走平衡木总是失败,于是,每次妈妈叫他走平衡木他都很不情愿。

  妈妈看到小俊不喜欢锻炼也很着急,后来才发现平衡木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于是将平衡木换成了简单的木板桥,让小俊先从木板桥练起。为了增强小俊锻炼的积极性,妈妈决定和他一起比赛。

  为了鼓励小俊,妈妈在刚开始练习时常常故意失败,而小俊走得好则会夸奖他。小俊慢慢地有了自信,越走越好,等到他适应了木板桥,妈妈又提高了难度,将木板桥换成了平衡木。有过走木板桥经验的小俊显得很有信心,和妈妈一起积极地投入了练习。

   事例2:

  4岁的小米身体有些弱,老师建议妈妈带她做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妈妈在带小米尝试了一些项目后,最终选择了跳舞和攀爬网格。妈妈选了一套儿童舞蹈,每天早上和小米一起到公园跳舞,等到了晚上,又和小米一起去公园里的健身场地练习攀爬网格,小米在上面爬,妈妈在下面保护小米。这样训练了一段时间,小米的体质不但有了显著的增强,而且身体也变得更灵活了,人也活泼了许多。

教育感悟

  孩子身体的成长需要体育锻炼,可是如果妈妈的安排不当,孩子就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排斥心理。如事例1中的小俊,就是因为一开始安排的平衡木练习难度太大,挫伤了小俊练习的积极性。而妈妈及时发现了这一点,降低了难度,这才让小俊顺利地练习了下去。而在小米的故事中,由于妈妈挑选了合适的项目,小米适应得很快,所以效果也比较明显。

  所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项目选择和进度安排上一定要多用心思,要选择对孩子有益,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锻炼,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妈妈妙招

1.设计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孩子体质、性格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跑跳,有些孩子喜欢攀爬,还有些孩子喜欢平衡木一类的锻炼身体协调性的运动。妈妈在为孩子设计运动方案时要注意均衡性,孩子平时跑跑跳跳多,体育锻炼就要多做些攀爬和平衡类的训练,来弥补孩子自发性运动的不足。

   妈妈还要注意孩子的体质,在设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身体的承受能力,运动量太大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而太小又起不到锻炼作用。找到合适的运动量的方法是先让孩子进行小运动量的锻炼,然后一点点加大运动量,到孩子略微觉得吃力为宜。运动量根据孩子体质做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用儿歌引导孩子做运动。

   有些孩子平时跑跳、玩闹,活泼得很,可是妈妈一想让他做些体育锻炼,他就相当的不情愿。要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妈妈需要想办法让他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妈妈可以编一些运动的儿歌唱给孩子听。妈妈一边唱着儿歌,一边带孩子一起随儿歌的节奏做运动。让孩子由喜欢儿歌进而喜欢上伴随儿歌的运动。

3.多带孩子去公园的运动场地。

公园里或社区的广场上都会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其中适合小孩子玩的有秋千、跷跷板、滑梯等设施。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这些场所做运动,一方面这里有专门的器材,另一方面孩子也会遇到其他的小朋友。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比较会增加他运动的积极性,让不爱锻炼的孩子对体育运动变得积极起来。

4.将运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能让孩子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运动还是游戏。妈妈可以根据孩子需要进行的锻炼设计游戏。比如孩子需要锻炼攀爬能力,妈妈可以告诉他这个游戏叫做猴子上树。然后为游戏设计一个背景故事,比如:猴子的村庄受到狼的威胁,因此每次一听到声音就需要猴子爬到高高的树上去侦察敌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运动。

  

引导三:洗手、刷牙、洗澡、排便的卫生习惯

  3岁以前的孩子洗手、刷牙、洗澡、排便都是妈妈协助完成的,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开始指导他自己做这些事情。这时,孩子会出现各种让妈妈头疼的问题:不认真洗手,刷牙只是蹭两下,不喜欢洗澡……一旦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那么要想让他改掉相当困难,所以妈妈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妮妮不好好洗手,每次洗手时,洗手液被她弄得到处都是,但是手偏偏洗不干净。妈妈反复地教她洗手却不管用,后来妈妈才发现妮妮不是不会洗手,而是太爱玩洗手液了。于是,妈妈将洗手液换成了香皂。妮妮再洗手时就好多了,终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仔细把手洗干净了。

   事例2:

  4岁的玲玲特别不喜欢洗澡,每次洗澡都要和妈妈做一番强烈地斗争,在洗澡的过程中也经常闹着:“我不洗了,不洗了!”妈妈对她说:“你不洗澡,身上脏脏的,小朋友们会不和你玩的。”玲玲听了后虽然能配合妈妈洗澡,但是依旧十分不情愿。

  一次外婆来到玲玲家里,妈妈刚好需要加班,特别嘱咐外婆:“孩子不爱洗澡,给她洗澡时要耐心哄着。”谁知道外婆给玲玲洗澡时,玲玲除了一开始有些犯怵外,整个过程都十分配合。第二天,又到了洗澡的时间,妈妈要给玲玲洗澡,玲玲叫着:“我不要妈妈洗,我要外婆洗!”妈妈问玲玲:“为什么不要妈妈洗?”玲玲说道:“妈妈洗得疼!”这时妈妈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玲玲不爱洗澡的原因。

教育感悟

  孩子逐渐进入了生活自理的阶段,由妈妈喂他吃东西到自己吃东西,妈妈给穿衣服到学会自己穿,洗手、刷牙、洗澡、排便这些事情孩子也开始自己做,这时是培养孩子好的卫生习惯的最佳时机。

  健康的身体来自正确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有效抵抗病菌的侵袭;而且这也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干净、整洁的形象,增加孩子的自信。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做起,妈妈从一开始就教他对的,然后让他形成习惯,这样他长大后就不会因为无法改掉一些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坏毛病而苦恼。

妈妈妙招

1.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的习惯。

   手会触摸很多东西,会沾染灰尘和细菌。如果孩子不用杀菌的香皂或洗手液仔细清洗,只是沾水把灰尘洗掉,细菌就会留在手上,孩子吃东西时细菌会沾在食物上被带到体内,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饭前、饭后要洗手,如厕之后要洗手,外出回来也要洗手。妈妈不光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还要让他学会认真地洗手。

   要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的习惯,妈妈一开始教孩子洗手时就要做正确的示范,并且耐心细致地纠正孩子洗手时的坏毛病。比如,孩子只洗手心不洗手背,手缝、指甲附近洗得不干净,等等。这时,妈妈可以帮孩子洗一只手,给孩子做示范,然后让孩子自己洗另外一只手。

2.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刷牙。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漱口。刷牙的步骤比洗手复杂,而且要将牙刷干净不但需要耐心也需要技巧,这些都是孩子不懂的,需要妈妈耐心地教导他。妈妈不但要做详细的示范,还要检查孩子刷牙是否刷得到位。例如:牙齿的沟缝是否清理干净,有没有划伤牙龈,等等。

  相对于洗手而言,孩子要学会正确地刷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妈妈要有耐心。刚开始孩子可能只是模仿妈妈将牙刷在牙齿上蹭几下,这时妈妈要反复给孩子示范刷牙的步骤,每一步都要详细地做给他看,让他掌握刷牙的技巧和要领,在不弄伤牙龈的情况下把牙刷干净。

3.让孩子养成按时洗澡的习惯。

  有些孩子不喜欢洗澡,提到洗澡就极不高兴,甚至洗澡的过程也像是在打仗,非要折腾一番不可。这时妈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不愿意洗澡的原因:是否是水温不合适?还是自己动作不够轻柔?或者是孩子有什么别的担心?

在耐心和孩子沟通之后,妈妈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孩子不爱洗澡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懒得洗澡,那么妈妈就要花点时间来培养他对洗澡的兴趣了。可以在浴缸里放上一些小鸭子之类的玩具,也可以编一些儿歌,一边洗澡一边唱给孩子听。孩子洗澡一定要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这样慢慢地,孩子到时间就会想到要洗澡,从而养成定时洗澡的习惯。

4.训练孩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有些三四岁的孩子还会尿床,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也学会了如何上厕所。这时妈妈需要做的是训练孩子定时上厕所,不要由于害羞或其他原因憋着。

妈妈要尽早训练孩子独立排便的习惯,以免孩子到幼儿园后不会排便。早饭后孩子的肠蠕动比较活跃,这时训练孩子排便会相对容易些。妈妈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时候训练孩子排便,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16. 日常生活习惯

   

   3—6岁正好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妈妈如果能在行、住、坐、卧方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话,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吃苦精神都会提升。孩子更会把这种行为习惯应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这样,孩子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要点一: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整理物品”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却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妈妈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要求自己善始善终,同时,他也会从整理物品中学会珍惜和珍爱身边的人、事、物。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悦悦很喜欢玩毛绒玩具,但是每次玩完之后,都没有整理的意识,所以,玩具总是散落一地,妈妈也是紧跟着收拾。

  有一天,妈妈受到一位幼儿教育者的启发,先去超市买了一些收纳盒之类的东西,准备给悦悦的毛绒玩具们安个家。回家之后,妈妈对悦悦说:“你看,妈妈给这些小兔子、小狗、小猫们准备了住所。你每次和他们玩完之后,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好吗?”

  悦悦一听,兴高采烈地开始为小动物们分房子,然后妈妈在房子上写上主人的名字。然悦悦在妈妈的帮助一下,一一把小动物们送了回去。晚上,临睡觉前,妈妈还特地带着悦悦去给小动物们道晚安,如果哪个小动物还没有回家,悦悦就会把它送回去,并唱一首摇篮曲。

  这样几次之后,悦悦彻底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事例2:

  王女士刚刚搬进新家。一天,王女士回家看到5岁的儿子正在玩玩具,就嘱咐了一声:“小心地板啊,玩完了收拾干净。”

  等王女士做好晚饭,就呼唤儿子收拾玩具,准备吃饭。不一会儿,地上的玩具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女士正在纳闷,这次儿子怎么这么听话,这么快把玩具收到哪里去了。

  王女士问过之后,儿子神秘兮兮地打开新鞋柜。原来,尚未启用的新鞋柜已经成为儿子的玩具柜了。

  王女士说:“哇,你还挺有创意的,不错,这个鞋柜就归你了。看来,有个专门的玩具柜很必要哦!”

教育感悟

  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妈妈一定要的耐心和智慧。正如事例1中的妈妈,把原本机械的整理换成了生动的互动,这种方式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整理和爱惜物品。而事例2中的王女士从孩子的举动中明白,培养孩子整理能力的前提,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便利的整理空间。

  古训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意思是,每个衣服物品都该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使用过之后应该物归原处,不要随便乱放,避免它变脏损坏。对于3—6岁的孩子,在学会整理物品的同时学会了珍惜物品,也明白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不仅如此,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如此一来,孩子生存的独立性不但增强了,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也随之提升了。

  当然,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妈妈就要用耐心、智慧、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这一生都受益的好习惯。

妈妈妙招

1. 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妈妈要知道,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之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就是说,爸爸妈妈自身要有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这样,妈妈引导起孩子来也有说服力。

  另外,妈妈最好为孩子提供便于整理物品的空间,也就是孩子自己要有类似玩具箱、书柜、衣柜、杂物箱之类的东西。妈妈为孩子准备这些小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会明确知道自己物品该放在哪里,放进去之后也会感受到“整齐”带来的益处。

2. 抓住孩子“想整理”的时机,加以培养。

  4岁左右的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妈妈也会听到孩子总是说“我自己”。那么,当孩子想自己整理玩具和物品时,妈妈不要担心孩子会整理不好,而是顺势说:“好的,你自己整理吧,肯定能整理得很好!”待孩子整理完,请妈妈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暗示。

  而五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很愿意为正在整理东西的妈妈提供帮助,此时,妈妈不要嫌弃孩子“帮倒忙”,而是在行为上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小助手。当妈妈和孩子合作完成后,妈妈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兴趣。

3. 适当的奖励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妈妈不妨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妈妈每天临睡觉前可以检查一下孩子的物品是否都回归到本位,如果有,妈妈可以给孩子记一颗小红星或者给孩子一个小贴画。妈妈也可以和孩子说好,几个小红星(贴画)就可以换一支铅笔等物品,或者换一次去郊外的机会,等等。这样,妈妈会发现孩子的自觉性提升了。

  当然,可能孩子起初会为了得到奖励而行动,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会不知不觉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待到妈妈确定孩子的习惯已经建立了,就可以告诉孩子“毕业”了,并发一个小礼品作为“毕业纪念品”。当然,也可以用这种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其他方面的习惯。不过,一定要慎用金钱做奖励品。

  

   要点二:按时起床、睡觉,作息有规律

  

  有规律的作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使孩子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而且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喜欢上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而孩子一定会把这种规律性延续到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从果果上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对她作息习惯的培养。妈妈特意制作了一个画图作息时刻表,具体是:傍晚5:00的位置画一个小电视,表示果果可以看卡通片;6:00的位置画一个碗,表示晚饭时间到;7:00的位置画一个淋浴头,表示该洗澡了;8:00的地方画一本书,表示说故事时间;9:00的位置画一张床,表示该上床睡觉了。

  前几次,妈妈带着果果画完之后就执行,之后,就是果果自己画完,妈妈陪伴果果执行。所以,从果果上幼儿园开始,就很少有类似哭闹着不吃饭或者不睡觉的举动。

   事例2:

  6岁的翔翔刚上1年级,但是每天晚上都会在10:00以后睡觉,早上也总是不愿意起床。迟到几次之后,妈妈决定要彻底帮翔翔改正。可是,妈妈发现一到10:00左右,全家人都没有做好睡觉的准备,而且此时,先生一般都正在电脑前玩得不亦乐乎。

  看出了其中的缘由,妈妈决定和丈夫商量好,晚上9:00开始洗漱,准备睡觉,这样来观察翔翔的反应。

  第二天,妈妈和爸爸一到9:00就开始刷牙洗脸了,妈妈也不催翔翔,只管洗自己的。半个小时之后,翔翔发现妈妈和爸爸要睡觉了,也赶忙洗漱,不到10:00就躺在床上了。接连几天下去,翔翔的睡觉生物钟就定在了9:30,而且早上也逐渐不再赖床了。

教育感悟

  事例中的两位妈妈都非常有办法,果果的妈妈通过让果果画作息时间图,增强了果果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帮助果果养成了按时作息的好习惯。而翔翔的妈妈发现孩子无法早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和丈夫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后,通过自身的改变帮助了孩子。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需要在他每日的生活中,有一些恒定的、连贯性的东西维系,这能让孩子更放松更无忧地去发现和探索世界。”的确,如果一个人生活充满了太多无规律或不确定因素时,这个人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无力。而对孩子来说,尽管他的世界也只是围绕吃、玩、睡觉等简单的活动,但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晚上7:00要洗澡,8:00要听妈妈讲故事时,心灵深处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世界。因此,妈妈培养孩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不仅仅对孩子身体成长有好处,而且对孩子的心灵健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妈妈妙招

1. 妈妈与爸爸一起给孩子做好榜样。

  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夜猫子”,常常工作或玩乐到三更半夜。而这种晨昏颠倒的习惯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因为父母的行为营造的是一个家庭气氛,孩子在这种气氛下生活,也很难不变成“小夜猫子”。

  如果妈妈想让孩子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好习惯的话,自己就要按时洗漱、按时上床。一旦妈妈爸爸都进入被窝了,孩子也不会坚持多久。因此,父母改变了自己日夜颠倒的习惯,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当然,这对于父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2.给孩子一个充实的白天。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只要白天过的很充实,甚至有点累的时候,晚上入睡会很快,睡眠质量也会很高。只要睡得早、睡得好,早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况,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到校时间自然会约束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起居。

  如果恰巧碰到假期或周末,妈妈要尽量给孩子安排一个充实的白天,特别不要让孩子午睡太久。当孩子如同在幼儿园或学校一样耗尽了自己的能量时,晚上到固定的时间,自然会想睡觉,第二天按时起床也就很容易了。

  妈妈只要帮助孩子在一个月内坚持做到在规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孩子自然就会形成生物钟。以后,生物钟就会自动提醒孩子该睡觉了、该起床了、该上学了……

3.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

  孩子的年龄很小,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会比较差。妈妈要想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有意识地去按上面的时间去做事。

  当然,孩子会不会去落实,就看妈妈有没有办法了。妈妈可以和孩子成为落实的伙伴,落实的内容可以不同,比如,孩子的学习时间可以是妈妈的工作时间,孩子看卡通片的时间可以是妈妈做饭的时间,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落实,时间一长,就养成有规律的起居习惯了。

   要点三: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

  

  “如厕”虽然不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举动,但却是一个人生活的必要行为。特别对于正在养成习惯的孩子而言,能够自主完成如厕是成长中的一大突破。那么,孩子从不会如厕到轻松如厕是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而妈妈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训练的任务。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布布在家上完大厕都是妈妈帮她擦屁股。直到布布上幼儿园时的一天,因为上完大厕不会自己擦屁股而在厕所哭了起来,后来,幼儿园的老师帮助了布布。

  当妈妈得知此事后,体会到布布当时因自己不会擦屁股而承受莫大的精神压力时,就决定要帮助布布学会擦屁股。回到家,妈妈和布布进入卫生间,妈妈和布布一起蹲在地上,共同拿着卫生纸,开始示范并教导布布擦屁股。妈妈让布布跟着自己学,示范了三四次后,妈妈看布布让布布自己完成一遍。

  看到布布基本知道该如何擦屁股了,就让布布蹲在蹲坑上去实践。当然,布布还不能特别熟练地擦拭,但是,妈妈鼓励说:“布布,不要着急,这几天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要珍惜每一次上厕所的机会,一两天之后你一定能够把屁屁擦得干干净净。”

  布布按着妈妈说得做了,没几次就掌握了擦屁股的技巧,布布也因此变得自信很多了。

   事例2:

  小杨老师是小学1年级的班主任,带班不久,她发现有的学生每次大小便之后,没有冲水的习惯。

  因此,小杨老师专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如厕卫生》课。课程中,有的学生反映,冲厕所的按钮非常紧,没有力气按下去;有的学生表示,冲水的力量太大,有时会冲湿自己的脚;有的孩子坦言总是忘记冲水……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小杨老师把关于设备的问题反映到校方。但是,针对有的孩子容易忘记的问题,小杨老师和同学们做了精致的提醒标示,贴在每个厕所们上。而且,小杨老师让上完厕所的同学们互相提醒冲水、洗手。

  一周之后,孩子们很少再把自己“珍贵的便便”留在便池里,卫生间也比以前干净很多。

教育感悟

  孩子3岁之前,妈妈一般多多少少都会教孩子一些如厕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不足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次如厕经历。因此,3岁以后,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如厕的训练,不要让孩子在这个方面无助或尴尬。正如,事例1中的妈妈,直到孩子因为不会擦屁股而无助时,才明白让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而小杨老师也没有把“如厕后不冲水”当成一项不重要的事情,反而很重视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帮孩子成长。当然,在家庭中,妈妈也应该注意事例2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当今社会,人们逐渐把如厕习惯和个人素质联系在一起,有的公司还对员工进行如厕培训,坦言为“幼儿教育补课”。其实,如厕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更是一个公共行为。而且,如厕的过程不是仅仅是一个“蹲”或“坐”的动作,而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因此,妈妈要知道,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是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加分。

妈妈妙招

1.让孩子知道如厕的必要事项。

  正如刚才谈到的,“如厕”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系列的动作,从准备上厕所到完成善后的整个过程都属于如厕的范围。妈妈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如厕的顺序和必要事项,比如:准备手纸、进入厕所关门、脱裤子、上厕所、擦屁股、把手纸仍在垃圾篓里或便池里、穿裤子、冲厕所、确定厕所已冲干净、洗手、别忘记关闭水龙头,如厕完毕。

  看似过程很细,但是,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完成的吗?何况,如果妈妈不教给孩子,孩子真的会不知道某一个环节,那么,孩子遇到尴尬或给人带来不便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了。因此,妈妈在孩子三四岁时,最好能陪伴孩子熟悉这个过程,让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变成孩子的习惯。

2.专门针对“擦屁股”进行训练。

  在整个如厕的过程中,对孩子而言,存在难度系数的恐怕就是“擦屁股”环节了。因此,妈妈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如何擦屁股。从手纸的多少,擦拭的过程,如何判断是否擦干净等问题都要一一教给孩子。妈妈应该通过演示让孩子直观地知道该如何擦屁股。而且,妈妈要教给孩子如何合理使用卫生纸,又避免弄脏手。所以,妈妈肯定要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导孩子掌握擦屁股的正确方法,并屡次训练孩子,直到孩子熟练掌握。

3.注意几个如厕的细节。

  在如厕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不容忽视。比如,为了避免上完厕所才发现自己没带手纸的尴尬,妈妈就要让孩子养成随身带手纸的习惯。这样,即使卫生间没有提供卫生纸,孩子也会自如应对了。

  另外,每个人都希望进入卫生间时,空气至少不是污浊、恶臭的。当然,上大厕有臭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让空气污染尽量减少,妈妈应该教给孩子“一上出来,就立刻转身冲掉”的概念,如果上完之后,起来穿好衣裤再冲的话,自己和他人就很难不受污染了。

  再者,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上完厕所就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的习惯。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洗完手,没有干手器或毛巾的话,一定不要带着有水珠的手到处乱甩,最好把多余的水甩在洗手盆里,然后再离开。

习惯四:不闯红灯,不插队,遵守秩序与规则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遵守秩序与规则是每个人的义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从而避免给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这种意识一定要从小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他长大后才能自觉遵守。妈妈可以从遵守交通规则及公共场合的秩序开始,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意识。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给4岁的森森买了一本关于交通规则的儿童读物,教他辨别斑马线等标志,边看还边教他顺口溜“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一天晚饭后,妈妈带森森一起散步,就当给他实践的机会。妈妈告诉他走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先向左看,再向右看,都没有车了之后再过。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森森基本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

   事例2:

   妈妈在教5岁的妮妮过马路时,告诉她必须看信号灯,只有灯变成绿色才可以过,即使两边都没有车了,也要看灯才能通行。

   爸爸曾嘲笑妈妈,这种思想过于迂腐。不过好在妮妮没有受爸爸的影响,如今她会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即使旁边有人群在闯红灯,她也会耐心等待灯变绿了。有时爸爸着急,想闯红灯的时候,她会拉住爸爸的手,不许他走,直到灯变绿。

教育感悟

  有一首儿歌唱到:“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在教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大多对交通信号灯熟视无睹,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不管什么灯,能过则过。可悲的是闯红灯的人中不乏一些学生,更有甚者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闯红灯。这种现象在放学的高峰期,尤为突出。

  据调查,我国汽车数量占世界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16%。平均每6分钟就会有1人丧生于车祸,每1分钟就会有1人伤于车祸。这个数字之惊人,大概只能用“车祸猛于虎”来形容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太薄弱了。其实,只要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完全避免类似的事故。

  可见,遵守交通规则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妈妈爱孩子,就让他从遵守交通规则开始,培养他的社会规则意识,进而把这种规则意识带到公共场所,和孩子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环境。

妈妈妙招

1.妈妈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公共秩序。

  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很多行为都是受妈妈或者周围人的影响。因此,妈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尤其带孩子外出时,妈妈要做到以下几点: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不闯红灯,不翻越马路中间的护栏;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文明礼让驾驶,做到有序、畅通,保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公物,不影响他人。

2.教孩子掌握交通安全常识。

   首先,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信号灯的含义,可以借鉴事例1中妈妈的方法,通过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更容易理解。

   其次,妈妈要给孩子补充一些关于马路的知识。马路一般分为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分别为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设置的,行人走在人行道上是最安全的,而且要靠右行走。

   最后,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人行横道线),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即,先停下脚步,重点在“二看”,不仅要看信号灯,还要看左右两边是否有行驶的车辆,当确定是绿灯,而且两边的车辆已经停稳后,才能通过。

3.告诉孩子马路上的禁忌。

   马路上禁止追逐打闹,更不能踢球、滑旱冰;过马路时,不要玩耍和聊天,要注意看信号灯和来往车辆,不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乘公交车时,不把头、手伸向车外,也不能紧贴公交车的门站立,以防止被门掩伤;不在停放的机动车前或下面玩,以防止车突然启动,造成伤害。妈妈要告诉孩子以上这些禁忌,以确保他的生命安全。

4.小胡同也不能掉以轻心。

  小胡同尽管没有飞驰的车辆“嗖嗖”地驶过,但也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妈妈要告诉孩子,行走小胡同时,要靠右行走,当遇到堵车的情况,不要钻“缝隙”,而是要做到“人让车”。此外,胡同不是孩子的游乐场,妈妈应该尽量带他到小区的健身场所去活动。

5.让孩子遵守公共秩序。

  妈妈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时,要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教他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比如,在图书馆里,说话声音要低,不能在书上和桌子上乱写乱画,读过的书要放回原处等;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时,不能大声喧哗或到处乱跑,要听从导游的引导和解说,不随意触摸展品,也不能在馆内吃东西。

   习惯五:有孝心,关心他人,礼仪得体

  

  一个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礼仪得体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人们更愿意为这样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孩子的生活和事业之路坦途一定会多于坎坷。所以,妈妈在重视孩子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把孝心和仁爱教给孩子。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雯雯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给外婆捶背。打过招呼后,她就若无其事地在旁边看起了画册。

  没过几天的一个傍晚,妈妈坐在沙发上,无意识地耸耸肩膀,转动一下脖子,随口说了声:“真有点酸啊!”

  正在一旁玩耍的雯雯说:“妈妈,我来帮你捶背!”

  一边说,一边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捶起背来。妈妈心满意足地说:“真舒服,这里,这里,哎呀,真舒服!”

  雯雯听到妈妈的回应,捶得更起劲,还说:“妈妈,我以后要常常给你捶背。”

   事例2:

  田野今年6岁,妈妈平时很关心田野,对家人和朋友也关心有加。一天,妈妈的朋友打电话给妈妈,哭诉最近的遭遇,妈妈就安抚到:“别难过了,一切都会过去的,还是要坚强地面对啊!如果你周末有时间,我们出去走走吧!”

  第二天傍晚,妈妈去学校接田野,老师告诉妈妈说:“田野很会关心同学啊,今天有个学生因为自己家的小狗走失了而哭泣,田野说,‘别难过了,狗狗说不定今天就回来了,如果回不来的话,我家狗狗快生小狗了,到时,送你一只。’田野的举动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啊!”

教育感悟

  事例1中的雯雯之所以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会想到要帮妈妈捶背,缘于她曾看到过妈妈帮外婆捶背的情景;而事例2 中的田野安慰同学的语言也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因此,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能够孝顺父母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孩子从小就会孝顺父母,岂不是要幸福终身?而孩子如果从小学会了关心他人,那就等于拥有了温暖自己心灵的法宝。只有做到的孩子才能体会。相信事例中的雯雯和田野一定能够感受到孝顺父母和关心同学的愉悦。而古语云“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孩子能够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就是有礼貌。如果孩子学会了说“您好”、“谢谢”、“对不起”、“请”等语言,并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去用这些语言,那他处事做人肯定会顺顺利利。

  因此,妈妈一定要在孩子养成习惯之初,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顺、仁爱、礼让。

妈妈妙招

1. 把孝顺“表演”给孩子。

  妈妈要想让孩子有一颗孝心,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自己懂得孝顺父母。妈妈一般不可能对孩子说:你要孝顺我。因此,妈妈要把孝敬父母“表演”给孩子,而这个“表演”应该是真心诚意,毫无怨言的,不是为了演给孩子看而做出的样子。妈妈对自己的父母是否真心,孩子能感受到,而且也会毫无偏差地学习下来。

  同时,妈妈不用去关注孩子学会了没有,只需要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如果妈妈有了让孩子学习的心,那孝顺父母的举动就不是自然地流露,而是刻意地表达。这样,孩子即使有了孝顺妈妈的行为,妈妈也很难感受到孩子的诚意。

2. 给孩子心灵的关爱。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妈妈给孩子最细致的关爱。大部分妈妈不会亏待孩子的吃穿,也就是说,孩子在温饱方面都会得到妈妈的关心。但是,妈妈是否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精神需要呢?正如事例2中田野的妈妈懂得在朋友伤心时,给予关爱和鼓励的语言,那么,田野也自然学会在同学悲伤时去关心和安慰他。

  因此,妈妈应该常常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孩子的情绪稍有波动时,妈妈要和蔼地问清原因,并给予适当地开导和宽慰。如果妈妈能在精神上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孩子一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3. 把“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应用到与人交往中。

  一个人是否有得体的礼仪,在于他是否会在适当地时候使用礼貌用语。妈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首先要把如何与人礼貌相处给孩子展现出来。否则,孩子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你好”,什么时候该表示感谢,什么时候该真诚地道歉,甚至孩子连“你好”、“谢谢”、“对不起”、“请”等词汇都很难听到,又怎么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呢?

  因此,当妈妈发现孩子不懂礼貌时,首先反省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如果妈妈尚且对自己的行为较为满意,就请学着在适当地时刻提醒孩子,因为,孩子有时会不好意思去表达。

  另外,妈妈也可以把这些礼貌用语用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当妈妈对孩子说“谢谢”,孩子也会对妈妈说“谢谢”,进而孩子会把这种语言应用在与他人相处中。

  

   习惯六:把零花钱放进“小猪”肚子里,理财习惯早培养

  

  “钱财”对于人来讲是双刃剑。妈妈如果教给孩子正确的理财方法,孩子不但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人;如果孩子从小对理财没有正确的概念和实践的话,迟早都会走入乱花钱、过度消费或者完全不消费的误区中。因此,妈妈是理智地尽早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天天和妈妈外出时,看到了一个想要的玩具。当他向妈妈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妈妈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说:“这样吧,天天,下个月就是你的生日了,从今天开始,天天把多余的零用钱都存在小猪存钱罐里。到时,你可以用自己存的钱来买这个玩具,当然,妈妈也会送给你其他的生日礼物的,这样好不好?”

  天天想了想,对存钱产生了新鲜感和兴趣,就答应了妈妈。

  没想到,天天最近一段时间的注意力都转移在存钱上,减少了买雪糕和零食的次数,而是把剩下的零用钱放进了小猪的肚子里。

  眼看天天的生日快到了,小猪的“体重”也增加了许多。终于在生日那天,天天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事例2:

  明天是6岁的小坤上小学的第一天。晚饭后,妈妈把小坤叫到身边,说:“明天你就是小学生了,从明天起妈妈每周会给你零用钱。但是,你要把零用钱分成3等份,一份用来储存,专门用来购买你画画的书籍或工具,另一份用于捐助需要的人,而剩下的一部分就属于你自由支配的范围。而且,妈妈会辅助你规划开支,好吗?”

  说完,妈妈把3个5元钱放在了小坤的手里,并送给小坤2个不同的储蓄罐。小坤很高兴地把2个5元元钱分别放进了储蓄罐里,还问了一句:“妈妈,如果我不想买东西,可不可以不买?”

  “当然可以!”妈妈回应道。从此,妈妈的另一项教育就是帮助小坤学会理财。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不适合自主支配钱财,但是,妈妈可以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借机把钱财的用途、如何正确使用钱财等问题用他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告诉孩子。比如,事例1中的妈妈就借用孩子想买玩具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存钱。另外,事例2中的妈妈在孩子1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定要对孩子零用钱的支配给予密切关注,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现如今,很多孩子在理财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般表现为:非理性消费、储蓄与节约观念淡薄、理财意识和理财行为脱节等。同时,系统的儿童理财教育在我国尚且是个空白。所以,很多妈妈尽管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该如何落实。有的妈妈还会将自己错误的金钱观、消费观灌输给孩子。

  因此,妈妈应该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在孩子合适的年龄阶段里,给他上好理财这堂课。

妈妈妙招

1. 帮助孩子区分生活必需品和“欲望奢侈品”。

  在孩子学会说话不久,就慢慢地开始向妈妈索要玩具或喜欢的物品。此时,妈妈要帮助孩子学会区分生活必需品和欲望奢侈品。比如,女孩子喜欢头花、皮筋、**等物品,当孩子索要的时候,妈妈就要考虑好如何回应,如果确定家中有很多,就让孩子知道,这次没有购买的必要,如果特别喜欢,可以把它列为生日或儿童节的特殊愿望。或者借鉴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

  这样,孩子对于金钱的使用会慢慢有一个概念:钱,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购买必要的东西,而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满足,是否能部分满足也是要根据情况决定。这样,孩子慢慢就不会养成乱要东西的习惯,以后有能力支配钱财了,也不会乱买东西。

2.培养孩子的存钱意识。

  当孩子手中有散落的硬币,妈妈要提醒孩子放回“小猪的肚子里”;当亲友给孩子压岁钱或零用钱的时候,妈妈要借机培养孩子的存钱意识。妈妈要告诉知道,这些钱,大部分用来储存,可以留小一部分作为零花用,并且妈妈要监管孩子的存钱行为。

  因为,3—6岁的孩子尚且没有能力合理支配大量钱财,所以,妈妈要引导孩子存钱,以备购买大件的学习用品或成套书籍或兴趣爱好方面的工具。这样,孩子从小有了存钱意识,在需要的时刻就不会无助,存款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3. 让孩子学会用爱心捐助他人。

  事例2中的妈妈把孩子的零用钱的1/3作为捐助费用,这是值得妈妈们借鉴的。试想一下,当孩子的学校或社区鼓励孩子参与到捐款中时,孩子用自己存储的钱去捐助与向妈妈要钱去捐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感受。前者,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可以愿意用我的钱帮助别人;后者的感受是,我必须向妈妈要钱来帮助别人。这两种举动下,孩子帮助别人的自主性就不同。

  因此,妈妈不妨让孩子专门从固定的零用钱中取出一部分作为“捐助专项款”,以便孩子自主向需要的苦难人献上爱心。

  

   习惯七:先做这件事,再做那件事,做事要有条理

  

  做事有条理是做事有效率的前提。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妈妈都要帮助孩子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会慢慢养成做事有顺序、有条理的习惯。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处理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发现4岁的囡囡每次刷牙时都会手忙脚乱,不是把水杯打翻了,就是把牙膏弄在身上了。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囡囡刷牙前的准备事项没有固定的程序。于是,妈妈给囡囡上了一堂刷牙课。

  妈妈先让囡囡把牙刷、牙膏都从牙杯里拿出来,整齐地放在洗漱台上,然后,让囡囡往牙杯里盛满水,之后水杯也放在洗漱台上。下一步,妈妈让囡囡双手拿着牙膏往平躺在台子上的牙刷上少挤一点牙膏,再让囡囡把牙膏盖子拧好放在一边。这时,囡囡就可以一手拿牙刷,一手拿水杯刷牙了。妈妈看着囡囡刷完之后,还督促囡囡把洗漱用品都放回原位,并把洗漱台清洁干净。

  妈妈教完囡囡后,囡囡觉得虽然这次不再手忙脚乱,但是刷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妈妈鼓励囡囡说:“不用害怕,几次以后你就会习惯了。”

   事例2:

  6岁的东东刚上1年级,为了提升东东做事有条理的能力,妈妈总是想办法培养东东。

  妈妈会制作一张表,把东东做一件事情的必要程序写在上面,然后让东东标出顺序。比如,写完作业后整理书包这件事情,妈妈会写出:把大书放进书包、把铅笔等文具放进铅笔盒、检查各科作业是否都完成、把小书放进书包、把书包拉链拉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合上书本、把铅笔盒放进书包、准备明天需要的书本和用具”这几项。

  妈妈会让东东写上数字表示顺序,如果确定没错,东东就要按这个顺序去完成,并且完成一项,在前面打一个勾。在妈妈的培养下,东东上学从来没有忘记带书本或学习用具。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心理随意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时很容易杂乱无章、手忙脚乱。就像事例1中,囡囡在妈妈没有教给她刷牙的顺序之前,她总会把因不懂刷牙准备的顺序而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但是,妈妈细致地教导让囡囡感受到了有条理的重要。因此,妈妈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才能在这方面有所提升。

  当然,妈妈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可以抓住和孩子每一次互动的机会。因为,母子之间在任何一次互动的事项中都蕴含着“顺序”,妈妈可以有意无意地去引导,也可以像事例2中的妈妈一样专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之后的孩子一定会比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做事时有“条理意识”。

  因此,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是与妈妈的细心教育分不开的。

妈妈妙招

1. 把做事过程分解细致。

  妈妈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时候,不能以成年人的意识去分解过程。因为,这对孩子而言太粗略。正如,事例2中的妈妈把“把铅笔放进铅笔盒”这样的动作都要当成一项事情列出来,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个动作没必要单独列出,孩子肯定是知道的。其实不然,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通过思维表现的,妈妈列出这个明细,就是在提醒孩子:这个步骤不能省。的确,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如果妈妈不强调,孩子还真的会不知道。

  因此,当妈妈教给孩子任何一项日常事务时,都别忘记把步骤分解得详细一些,因为,这符合3—6岁孩子的接受能力。

2.抓住机会,让孩子进行反复练习。

  当妈妈教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顺序之后,孩子一般不会一下子就记得很清楚,第二次也不会做得很到位。因此,妈妈和孩子完成之后,最好让孩子口头重述一遍,确定他暂时记住了顺序。当然,这还不够,孩子从知道到掌握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如果妈妈特意让孩子练习,孩子可能会厌烦。那么,妈妈最好抓住时机让孩子锻炼。比如,刷牙的程序就在每日早晚洗漱时去练习;洗碗的程序就在孩子参与洗碗的时候去巩固。当然,有些事务可能一天要接触几次,有些事务也许是几周才接触一次,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在孩子每次接触的时候,妈妈帮助练习,孩子迟早会学会做事的条理。

3. 观察孩子做事的条理性,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当妈妈教给孩子,并确定孩子已经掌握做事的顺序后,可以适当地观察孩子的举动,不要刻意打断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做事时说:“下一步是这样做的吗?应该这样……”因为,孩子在掌握了妈妈教给的做事程序后,他对做这件事基本的顺序已经心中有数,而某个环节的小改变可能是孩子的一种尝试。即使是母子,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方式都会不同,但结果却都不错。

  因此,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妈妈不用过多地去更改,而是观察,如果孩子按自己的顺序也顺利地做好了一件事,妈妈应该鼓励他;如果孩子确实需要帮助,妈妈就要及时提供了。

  

   习惯八:要孩子说话算数,诚实讲信用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孩子三四岁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比较完整表达的能力。此时,正是妈妈为孩子的语言习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养成了说话算话的习惯,就等于为孩子打下了“诚信做人”的根基。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群群正在地板上玩耍。突然,家里的电话想起。妈妈随手接起电话说:“你好,哦,是老袁啊!”边说边看向正在沙发上的爸爸,爸爸摇摇手,只听妈妈说:“不好意思,他不在家,出去了……好的,再见。”

  妈妈挂断电话的同时,群群就问:“妈妈,爸爸明明在家,你为什么说不在?”

  夫妻俩无言以对。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小桐买了一个玩具车,小桐每天都把它拿到幼儿园玩。

  这天,小桐回来对妈妈说,他和林林今天说好了明天交换玩具玩。妈妈嘱咐了一句:“你玩林林的玩具要爱惜一些啊!”

  第二天,小桐闷闷不乐地回来。原来,林林今天改变了注意,还告诉小桐说妈妈不让自己把玩具借给别人。于是,玩具没有交换成,小桐很失望,还不停地给妈妈说:“他都答应了,还反悔,说话不算数!”

  妈妈安慰小桐道:“是啊,不过,这件事情正好提醒我们自己,一定要说话算数,否则对方会很难过,对不对?你不是就很难过吗?”

  小桐点点头,接受了妈妈的劝慰。

教育感悟

  三四岁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在乎语言的诚信度,也对他人是否撒谎非常敏感。比如,事例1中的群群就很敏锐地扑捉到父母的撒谎行为,当然,群群的问题也是在提醒爸爸妈妈。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随便答应、随便反悔的情况屡屡发生,人们似乎都司空见惯。而孩子天生不会说谎,长大后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不是被社会污染的?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如果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诚信教育,又非常明确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与必要的话,就一定会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说话算话的人。

  事例2中的妈妈,没有说对方的不是,而是让孩子通过此事更加明白诚信的重要。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对诚信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妈妈妙招

1. 妈妈以身作则,履行诺言。

  诚实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所以会说谎,要么是学来的,要么是被逼所致。因此,妈妈不要成为孩子学说谎的对象。虽然当今很多的成年人已经察觉不到自己是否在说谎,但是,妈妈们一定要敏感起来,以身作则。

  妈妈与人交往时,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谎”和“说实话”都是一种习惯,而妈妈在孩子面前更会“习惯成自然”。因此,妈妈本人要做一个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的人。

  而且,妈妈给孩子许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应,答应了就要努力做到,如果是因为不可抗力而没有履行诺言的话,就一定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妈妈这一系列行为,孩子都会学得很彻底。

2.不要过度批评和吓唬孩子。

  妈妈不过度批评孩子看似与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孩子天生不会撒谎,但是可能会迫于压力违心说出和事实不符的语言。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妈妈如果过激地责备、埋怨孩子的话,孩子下次犯错误后,为了逃避妈妈的严惩,就会用语言掩饰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谎。如果孩子一旦从说谎中感受到暂时的“好处”,“诚实”对孩子而言就不容易做到了。

  因此,妈妈要学会用宽容和平和的态度对待犯错的孩子,孩子才会坦然地说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时间一场,想让他不诚实都很难了。

3.通过优秀传统故事影响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中一个很重要的德行。而书店里少儿读物中,关于讲信用、说话算数的故事很多,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他们不轻易许诺,但是许诺后一定会排除万难去履行。

  妈妈可以把这些故事作为床头故事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买些类似的动画片让孩子观看。如果孩子总是接触这样的故事,自然会受影响。时间一长,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同类的情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3岁,孩子上幼儿园了 第2章 3—6岁,妈妈要教孩子“学习” 第3章 3—6岁,妈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 第4章 3—6岁,好妈妈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第5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第6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 第7章 3—6岁,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