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第4章 3—6岁,好妈妈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12.培养一个合群的开朗孩子

——13.纠正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1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2.培养一个合群的开朗孩子

  

  孩子在家里很活泼爱玩,可是一到了幼儿园里就变得沉默寡言。在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游戏时,他总是站在一边,呆呆地看着或是玩着自己手中的玩具。老师有时看到了,会叫他过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老师离开,他又开始自己玩了。这样下去,孩子不但交不到朋友,更会变得郁郁寡欢。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呢?

  

方法一: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际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合不来,妈妈就开始替孩子着急,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可是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孩子就会完全依赖妈妈,就变成妈妈在替孩子交往,孩子依旧没学会如何交朋友,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薇和4岁的小明一起玩耍,结果小明推了小薇一下。小薇摔倒在地,“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小薇的妈妈看到后很着急,赶忙走过去将小薇扶起来,一边哄着小薇,一边对小明的妈妈说:“你看看,你家小明都把小薇推到了,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啊?”

  小明的妈妈说道:“小明,你怎么能推小薇妹妹呢?快过来给小薇妹妹道歉。”小明撅着嘴,不情愿地说:“对不起。”两位妈妈见事情解决,就去一旁聊天了。这时,小明对小薇说:“我不要和你玩了,就会找大人,哼!”小薇撅起嘴,又哭了出来。妈妈再次赶来,了解了情况后,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事例2:

  4岁半的丽丽因为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回到家后常常闷闷不乐。妈妈看到后很着急,于是陪着她去了幼儿园。妈妈叫过来几个小朋友,给他们分糖果,让他们和丽丽一起玩,丽丽玩得很开心,妈妈也放心了。

  可是,第二天丽丽哭诉道:“妈妈,他们说没有糖果就不和我玩了。”妈妈说:“来,妈妈给你去拿糖果。”丽丽一边哭着一边摇头:“妈妈,我不要……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没有糖果也有人陪着玩,我却要给他们糖果他们才陪我玩呢?”妈妈一时说不出话来了。

教育感悟

   从孩子一生下来,妈妈就要抱着孩子喂奶,给他换衣服、尿布。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妈妈还是要喂他吃饭,给他洗澡,哄他睡觉……照顾孩子已经成为了妈妈的一种习惯。凡是孩子做不了的,妈妈都想要帮他做。于是,在孩子与人交往遇到问题时,妈妈也想帮孩子解决。所以,像事例1和事例2这样的事情便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替孩子交往,虽然能暂时解决孩子的问题,却不能在根本上帮到孩子。一旦事情发生了变化,他又会变得无助。而且,孩子之间的交往感受和大人所认为的事实并不一样。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推倒了,大人就会想:“我的孩子真可怜,他们怎么能这样欺负他?”孩子却不会想这么多,除非是真的摔疼了,否则他很可能马上站起来又去玩了。

   所以,孩子的交往问题,妈妈真的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

妈妈妙招

1.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妈妈就会着急。于是,有些妈妈会用糖果、玩具贿赂其他孩子,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本来孩子们之间互相玩对方的玩具,分享糖果是很平常的事情,能增进友情,但是在妈妈的“帮助”下,事情变了味道,糖果成了一种**。当其他小朋友说出“你不给我糖果,我就不和你玩了”时,孩子会更失落。

   但如果让孩子带一些糖果去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们分享,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的玩具,孩子很快就能交到朋友。糖果还是糖果,玩具也还是玩具,关键在于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2.不要做孩子的“骑士”。

   有些孩子在和同伴发生争吵后,哭着叫道:“我要去告诉妈妈!”然后他哭着跑回家,不一会儿,一脸凝重的母亲领着孩子过来了……后面发生的剧情要看情况的严重程度,妈妈可能是直接骂其他的孩子一顿,也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找对方的妈妈理论。

   以后一旦再遇到什么事情,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快来,××又欺负我了!”于是,妈妈就像是保卫公主的“骑士”一样,挺身而出,与“大恶龙”战斗。其实,就像前面分析事例时提到的,孩子之间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其他小朋友并不是大恶龙,当然妈妈也没必要成为勇敢的“骑士”。

3.不要替孩子与老师交往。

  幼儿园开学了,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老师:“这是我孩子××,孩子有点内向,老师您要多关照他。”然后妈妈和老师东聊西聊,彼此熟悉了。等回到家后,妈妈对孩子说:“我跟你们老师说好了,他会照顾你的,以后你有事找他就行。”

  妈妈这样做,等于替孩子与老师建立了关系,但是由于这种关系并不是孩子自己去与老师接触后建立的,可能会影响孩子和老师以后的交往。

方法二:教孩子主动与人交往

  

  孩子在家的时候都是被妈妈照顾的,妈妈会主动询问孩子的需求,陪他玩,逗他开心。可是到了幼儿园里,孩子面对的都是一样大的小朋友,这时,该由谁来采取主动呢?显然,让孩子主动去和别人交往比等着别人来和自己说话要好得多。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龙在幼儿园中显得很特别。其他的小朋友大多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不敢和人说话。可是小龙就显得大胆得多,不但主动去问其他小朋友的名字,还拉着人家一起玩游戏。老师觉得很奇怪,就问小龙的妈妈:“您平时是怎么带孩子的?”

  妈妈说:“孩子的性格本来就偏外向,而我也很注意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带小龙去公园玩的时候,我会让他去和晨练的老爷爷说话;我也要求他在家里来客人时主动打招呼;有时去冷饮店,我会让他直接和店员说自己想吃什么。孩子已经锻炼出来了。”老师听后,对小龙妈妈的教育方式十分赞赏。

   事例2:

   3岁的小泰找到4岁的小兰,让小兰和他一起玩球,可是小兰想玩布娃娃,不想和小泰一起玩。小泰很着急,抓着小兰非要让她和自己玩,结果两个人吵了起来。小泰很难过,再也不敢主动去找别的小朋友陪自己玩了。

   妈妈看到小泰不开心,便问他:“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小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笑了:“小兰不喜欢玩球,那你们班上谁喜欢玩球呢?”小泰想了想后,回答道:“佳佳喜欢玩球。”妈妈说:“那你可以去找佳佳玩啊!”第二天,小泰去找了佳佳,两人果然一拍即合,开开心心地玩了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的交往能力很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果能交到朋友就多了一分安全感。而孩子独立面对的第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是幼儿园。所以,教孩子主动去和人交往,从幼儿园时就要开始。

  孩子刚进幼儿园,交往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事例1中小龙那样能活跃地去交往的孩子相当少,大部分孩子或是不敢交往,或是像事例2中的小泰一样在主动发起的交往中因不得要领而受挫。因此,妈妈除了要鼓励孩子主动去交往,还要教孩子一些主动交往的技巧,让孩子顺利进行交往。

  那么,妈妈怎样教孩子主动地去和小朋友们交往呢?

妈妈妙招

1.训练孩子主动和人说话。

  孩子并不是在幼儿园里才开始和人交往的,他最初的交往对象是妈妈,然后是爸爸和经常来家庭中的人。所以,妈妈可以从这些孩子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训练他主动与人交谈。当家里来客人了,要让孩子第一时间问好;带孩子出去散步时遇见熟人,也要让孩子主动说话。

  另外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餐馆、商店,妈妈可以让孩子直接和服务员交谈,把自己想吃的东西说出来。孩子和人交谈的经验多了,在幼儿园中就不会出现怯生现象,就可以主动地去和小朋友交往。

2.教孩子怎样主动找玩伴。

  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孩子不了解同伴的爱好,非要别人和他玩自己喜欢的游戏,那么就会出现事例2中的情况。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同伴,可以先问他:“你喜欢玩什么呢?”然后等孩子说完,再问他:“班里还有谁喜欢玩这个?”或者问:“××喜欢玩什么?”让孩子了解别的小朋友的爱好,知道该去找谁陪自己玩。如果有孩子特别喜欢一个小朋友,知道了他的爱好,也就知道玩什么游戏的时候该去邀请他。

3.让孩子学会主动帮助别人。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孩子主动去帮助他,可能两个人就会成为朋友。不光是对别的小朋友,就算是对老师、妈妈和爸爸,如果孩子能在大人刚好需要的时候帮帮忙,我们也会觉得孩子可爱无比。

   其实,让孩子学会这一点并不难。比如:妈妈在家里织毛衣,孩子在地上玩,妈妈可以让孩子把放在茶几上的毛线球递过来;而在家里看电视时,妈妈也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一下遥控器……时常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孩子慢慢地就会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在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方法三:调节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情绪控制能力差,因此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在幼儿园中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由于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常常会乱发脾气,造成交往上的障碍。有些孩子比较敏感,一旦和别的孩子争吵,就会很沮丧,间接影响到和其他人的交往。所以,妈妈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是相当必要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小云是个十分敏感的孩子。一次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吵架了,小朋友骂了她,她回到家后情绪很低落。妈妈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对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说着说着就开始哭了:“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了……”

  妈妈一边拍着她的肩,一边耐心地听她把话说完。等她哭完了,妈妈帮她擦眼泪,递给她一杯果汁:“妈妈知道了,可是除了那个骂你的小朋友,班上还有其他的小朋友啊!”小云想了想,点了点头:“我去找别人一起玩,不和她玩了。”说完,她开开心心地喝起了果汁。

   事例2:

  4岁的小雷和几个小朋友商量好要用积木盖一座“大厦”,但是在给“大厦”加盖“房顶”的时候,小雷和同伴们发生了分歧。后来小雷见同伴们不听自己的意见,就非常生气,还将快要盖好的“大厦”推翻了。同伴们气坏了,都不想和小雷玩了。小雷赌气地喊道:“我还不和你们玩呢!”

  看到同伴们走到一边玩起了别的游戏,小雷又过去捣乱。于是发生了争吵,小雷动手打了其中一个孩子。后来,在老师的要求下,小雷十分不情愿地道了歉。

  回到家后,小雷气冲冲地说:“妈妈,我再也不要和他们一起玩了!”妈妈听小雷说完事情的经过,没说什么,只是像平时一样安排小雷吃饭、洗漱、睡觉。

  第二天小雷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开始劝他:“妈妈不是告诉过你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吗?所以,不能打别的小朋友。妈妈洗了几个苹果,待会儿你带到幼儿园去,给昨天的那几个小朋友吃。”小雷接过了苹果,点了点头。后来,妈妈开始训练小雷的耐性,慢慢地小雷不那么爱发脾气了,和别的小朋友的关系也融洽了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的情绪外露,情绪表达十分鲜明。于是,孩子闹情绪时便显得有些“惊天动地”:在幼儿园里大哭大闹、动手打别的小朋友、咬人……看到孩子做出这些激烈的举动,妈妈往往不知所措。其实,这是由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他的神经的抑制机能还不完善,不能控制自己;而且由于语言表达力差,导致他只能用身体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情绪。

   所以,妈妈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吓到。妈妈通过详细了解他闹情绪的原因,帮他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现,其实孩子还是那个乖宝宝,只要他把自己的情绪表达清楚了,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妈妈妙招

1.听孩子讲述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时,妈妈不要着急,最好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倾听孩子。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幼儿园一天的经历,重点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孩子的心理感受。妈妈要增强敏感度,要能分辨出孩子谈话中隐藏的情绪,引导他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2.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劝孩子。

   就像事例2一样,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吵架了,回到家后嚷着:“我再也不和××玩了!”这时,如果妈妈很着急去劝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激动。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不要急着劝他,而是要耐心一点,先问问他发生什么事了,然后让他自己冷静一段时间,等到过几个小时,或者第二天早上再和他谈谈这件事。谈的时候不要斥责他,而是要注意引导,让他知道怎样去做就好。孩子的性格问题可以用日常训练逐渐纠正。

3.训练孩子的耐性。

  有些孩子比较急躁、冲动,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要训练下孩子的耐性,当孩子喊着“我要吃……”时,尽量不要马上满足他,可以和他说话,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学会等待。慢慢地,孩子的耐性培养出来了,脾气自然也会好很多,也就不会动不动就闹情绪了。

4.让情绪低落的孩子快乐起来。

   有的孩子比较脆弱,一旦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发生争吵,就会情绪低落。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最好先耐心听他倾诉,等他情绪发泄得差不多了,再帮他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注意到,这个小朋友不理我,还有别人呢,从而帮他从被拒绝的沮丧中走出来。

   要是孩子还是觉得难过的话,妈妈可以带他玩游戏,或者给他讲故事,通过这些方式吸引他的注意,让他开心起来。

方法四: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认同感

  

  有些孩子看起来很出众,有些孩子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是不管如何,每个孩子都应该接纳自己,认同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与人的交往中感到轻松和自信。若是没有自我认同感,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这会给他的人际交往蒙上一层阴影。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宇在家十分活泼,可是最近他从幼儿园回到家后经常闷闷不乐。妈妈询问他后得知,原来他班上有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唱歌跳舞都很好,别的孩子都围着那个孩子转。小宇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她,所以很自卑。

  妈妈知道后对小宇说:“你不是喜欢下跳棋吗?”小宇点点头。于是,妈妈让小宇带了一套跳棋去幼儿园,教其他的小朋友玩。很快,小宇有了“棋友”,他也变得开心起来。

   事例2:

  3岁的小志刚进幼儿园,因为他比较内向,不爱表现,所以显得很安静。妈妈在知道小志的情况后有些担心:“别的小朋友都三五一群地又唱又跳,小志这样子会不会是太孤僻了,是不是自闭症?”

  于是,妈妈开始要求小志活泼一点,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这让一向安静的小志有些无所适从。后来,幼儿园老师知道后对小志的妈妈说:“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是如此,可以鼓励他多交朋友,但不能非要他变得活泼。而且根据我的经验,这些安静的孩子在幼儿园也能交到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差。”

妈妈听了老师的话,不再强求小志活泼,小志也慢慢安下心来,不久就交到了新朋友。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有些孩子安静沉默。有的妈妈喜欢活泼的孩子,若是自己的孩子刚好是比较安静的性格,妈妈就会觉得不对劲。但若是妈妈不能认同孩子的性格,孩子也就很难认同自己,就会像事例2中的小志一样,变得无所适从。

  而事例1中的小宇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别的孩子耀眼的光芒下开始自卑。妈妈帮助小宇发现自己的特长,并让他将这个特长展示给小朋友,让小宇在展示特长的过程中对自己产生了认同感。

  其实,人们的自卑、自责、内疚,很多时候是由于不能认同自己造成的。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去认同自己要简单得多,妈妈要抓住这个时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让他能自信和快乐地与人交往。

妈妈妙招

1.多肯定孩子,接纳孩子。

  年幼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几乎全部来自妈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眼中的孩子”就是他的自我形象,如果妈妈不认同他,常常批评、否定他,他就会无法认同自己。

  所以,妈妈最好多肯定自己的孩子,但是要注意肯定不等于表扬,盲目表扬孩子会诱发孩子的虚荣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比,多去发现孩子自身的特点,去肯定孩子的特性;对于孩子的缺点,妈妈要尽量引导他去改正,但是不能苛责他,要注意接纳。

2.不要羡慕“明星孩子”。

  每个班上都会有这样的孩子,他要么具有领袖气质,要么有某种才艺,能说会唱,其他的孩子像“众星拱月”般围着他。面对这些“明星孩子”,有的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不如××”,进而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

  妈妈要多关注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心理,要及时地帮助他。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明星孩子”虽然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他却不一定有几个真正的好朋友。妈妈也可以找出孩子班上的例子为他说明,比如:他和某个孩子很要好,妈妈可以说:“××没什么特长,可是你也很喜欢他,不是吗?”让孩子知道,不是“明星”,也有人会喜欢他,从而让他学会认同自己。

3.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没有被人发现。就像事例1中的小宇,因为别的孩子会唱歌跳舞自己不会,于是感到自卑。可是当妈妈引导他去和小朋友玩跳棋,他才发现自己也有优点,自己的特长是下跳棋,于是开始在这一点上认同自己。妈妈又指引他去向别的小朋友展示这个特长,结果小宇通过跳棋交到了很多朋友,他的自我认同感也更强了。

  妈妈可以从孩子平时的爱好入手,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孩子的爱好不只限于弹琴、绘画这些十分正式的活动,也可以是孩子喜欢玩的某种游戏。妈妈可以让孩子去说自己玩游戏的体验、感受,让从这些感受和体验中产生自我认同。

  

方法五:教孩子如何正确交友

  

  有的孩子交往意识强,行为也相当主动,但是却经常和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仔细观察他子的交往活动,就会发现他由于不懂交往的规则,在与同伴交往时缺乏技巧,经常引起同伴的不满。所以,为了让孩子顺利地交到朋友,妈妈教他一些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彤和4岁的薇薇是好朋友,在一次角色扮演游戏中两人发生了争执。5岁的小彤负责安排角色,她和薇薇都想扮演公主,最后她把公主的角色给了自己,结果薇薇很生气地对她说:“你讨厌!我不要和你做朋友了!”

薇薇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问她:“那你还想和小彤做朋友吗?”薇薇点点头:“可是我还是想演公主,她不让我演,她好坏。”妈妈说:“其实你们可以轮流演公主啊!”薇薇恍然大悟。

第二天,薇薇地小彤说:“对不起,我不该骂你,但是下次演公主我们要轮流来,你一次我一次。”小彤同意了,两个人又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事例2:

  4岁的小明想和小敏一起玩“滚球”的游戏。小明找到小敏,叫她一起玩,可是小敏正在摆弄她的布娃娃,没理小明。小明一生气推了小敏一把,结果小敏摔倒在地上,哭了起来。

  老师走过来,一边哄小敏,一边对小明说:“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小明觉得很委屈,回到家后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找来了两个玩偶,告诉小明,它们一个叫红红,一个叫绿绿。然后用两个玩偶将幼儿园里发生的场景演了一遍。妈妈扮演推人的绿绿,让小明扮演被推的红红。小明扮演的红红在被推后很生气,大叫起来:“为什么要推我?”

  小明这时才知道小敏被自己推倒时难过的情绪,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明天去和小敏道歉。”

教育感悟

  就像事例2中发生的故事一样,有些孩子想找对方玩,表示善意,可是因为方法不当把事情搞砸了。而面对事例1中吵架的情况,“要不要和好”、“怎么样去和好”也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个问题。孩子有交往的意愿,可是因为缺乏经验,在交往活动中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时,如果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他会学得非常快。

  3—6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人相当敏感,会害羞、在意别的小朋友、关心妈妈的感受等,这正适合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而这时养成的正确的交往习惯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所以,妈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交往。

妈妈妙招

1.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一起玩,磕磕碰碰是难免的,要是孩子无意中冒犯了别的小朋友却不懂得去道歉,慢慢地,大家都会觉得他很霸道而开始疏远他,孩子就会被孤立。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碰到小朋友或做错事情要说‘对不起’。”

  妈妈也可以在家里模拟幼儿园的场景,玩互相说“对不起”的游戏。这样,孩子在需要和别人道歉时,才能轻松自然地把“对不起”说出来。

2.告诉孩子要尊重别的小朋友。

  在家里,无论孩子想要谁陪他玩,大人一般都会满足他。可是到了幼儿园,孩子要某个小朋友陪自己玩,如果对方不乐意,麻烦可能就来了。有的孩子会推搡别的小朋友,有的孩子会发脾气把玩具扔掉,还有的孩子会抓住对方不放:“我就要你陪我玩!”

  妈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的小朋友,可以像事例2中那样,用玩偶剧的方式来让孩子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让他在交往中懂得文明礼貌。让孩子明白如果对方不愿意和他玩,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不要勉强别人。

3.教孩子与吵过架的小朋友和好。

   孩子之间的争吵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一般都不会记仇,昨天还在说:“我再也不要和你玩了!”可是今天,可能两个人又玩到一起了。妈妈需要弄清楚两个孩子是因为什么吵起来的,然后再问清楚孩子到底愿不愿意再和对方做朋友。如果愿意的话,再帮孩子想办法,教孩子去和对方和好;如果不愿意,也不要强迫孩子去和对方修复关系。

4.让孩子正确地表达亲密。

  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喜欢的小朋友,总是想要“亲一亲,抱一抱”。但是孩子的动作有时会没有轻重,容易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有的小朋友因为被抱得太紧,觉得不舒服;有的小朋友不喜欢被人亲;有的小朋友被抱住会觉得害怕……

  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去表达好感:让孩子学会微笑、用语言说“我喜欢你”、和别的小朋友牵牵手……如果孩子还是想抱对方,可以让孩子先问问对方:“可不可以抱一下?”告诉孩子抱对方时要“轻一点”。另外,当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抱住觉得不舒服时,要让他及时拒绝:“我不舒服,请你放手。”

  

方法六:强化孩子“邀请他人”和“接受邀请”的行为

  

  很多孩子在一起玩游戏,有的孩子总是一个人呆着。当别的孩子邀请他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犹豫不想去,并且自己也很少主动地邀请别人。一旦孩子出现这些不合群的现象,妈妈就需要注意了,要帮助孩子习惯邀请他人和接受别人的邀请,让他的社交实现良性循环。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楠比较内向,当小朋友邀请她一起玩游戏时,她总是怯怯的,不敢过去玩。妈妈发现后,决定让她有一些接受邀请的体验。一次邻居家的宁宁和几个小朋友玩角色扮演游戏,可是缺少一个人扮演魔法师,这时宁宁叫小楠过去一起玩。小楠犹豫不想去,妈妈说:“你们先玩,我去做点心给你们吃。”妈妈说完,轻轻地把小楠推向宁宁,自己去厨房准备吃的去了。

  宁宁高兴地把小楠拉了过去。刚开始小楠有些胆小,不敢玩,可是玩着玩着,小楠便开始融入了自己的角色,变得投入起来。小楠玩累了回到家,妈妈抱着小楠问:“玩得开心吗?”小楠点点头。妈妈又说:“点心做好了,宝贝儿,去请小伙伴们来家里吃点心吧!”这次小楠没有犹豫,很快地把伙伴们带到了家里。妈妈抱着小楠,称赞道:“宝宝真棒!”

   事例2:

  4岁的乐乐要过生日了,妈妈想带他去游乐园玩,可是乐乐撅着嘴说:“我不要一个人玩,上次晶晶过生日就是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的,我也要。”妈妈听了后很高兴,耐心地与乐乐商量请哪些小朋友,去哪里玩……

  到了乐乐过生日的那天,几个大人在一旁闲聊,乐乐和小朋友们一边吃零食一边做游戏,玩得十分开心。回到家后,妈妈问他:“和小朋友一起过生日高兴吗?”乐乐点了点头,开始和妈妈说一些他们在一起玩时的事情。妈妈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表示认可。最后乐乐说道:“我下次还要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妈妈抱起乐乐,亲了他一下:“嗯,妈妈支持你!”

教育感悟

  孩子或是内向,或是外向,但是不管孩子是哪种性格,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邀请别人”或“接受邀请”的情况。这时,孩子或是主动去邀请别人,或是因为害羞而徘徊不前。有些孩子虽然不敢主动去邀请别人,但是当别人邀请他玩时他会接受;而有的孩子不但不敢邀请别人,甚至当别人邀请他时,他也会犹豫着不敢接受。

就像事例1和事例2中一样,孩子的性格天生就不一样,小楠不敢接受别人的邀请,而乐乐却向妈妈要求生日会时要邀请别的小朋友。对于乐乐这样的孩子,妈妈当然要支持他的请求;而对于小楠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妈妈在适当的时候推她一把,让她也拥有接受别人邀请的体验,而且在事后妈妈做到了“趁热打铁”,让小楠去邀请朋友吃点心,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妈妈妙招

1.鼓励孩子邀请别人来家里玩。

   孩子有时会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让××来家里玩。”孩子说这句话时可能很自然,也可能因为担心妈妈不同意而显得有些怯懦。不管是哪种情况,妈妈都要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尤其对于比较怯懦的孩子,妈妈更要积极地支持他,让他勇于去邀请别人。

   在孩子邀请别人之后,妈妈要及时鼓励他。妈妈的鼓励可以是拥抱、微笑、称赞等精神奖励,也可以是对孩子行为的积极配合,如:给孩子提供游戏场地、玩具、零食……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妈妈非常支持他的行为。

   如果孩子接受了别人的邀请,那么妈妈可以试着对他说:“这次你去××家里玩了,下次我们也请××来我们家玩吧。”以此来鼓励孩子去邀请同伴。

2.引导孩子叙述邀请别人或接受邀请的经历。

  幼儿园里,经常会有小朋友拿着玩具对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刚开始,这种行为可能很偶然,只是孩子一时兴起。妈妈要想让这种行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要及时强化它。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时,妈妈可以问他:“有没有和别人一起玩。”如果孩子说有,那就引导他描述玩的过程。他说的过程中妈妈要关注他,耐心去听,孩子发现妈妈对他的交往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叙述。

3.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抓住时机

  有些孩子就像事例2中的小楠,因为内向不敢接受别人的邀请。于是,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呆着。小楠的妈妈在宁宁邀请小楠时推了一把,让小楠接受了邀请,后来小楠和同伴们玩熟了,这时妈妈抓住时机让她去邀请别人,完成了对她行为的强化。

  

方法七:鼓励孩子参加到集体活动中

  

  集体活动最能锻炼小朋友交往的能力,不但能让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也能让孩子学会和别人交流、合作。融入集体的孩子因为有了同伴,性格都比较开朗、乐观。但是有些妈妈常会发现就算自己鼓励孩子,孩子还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于是,就需要一些特别的办法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萌有些内向,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三五一群地玩游戏时,她总是在一边安静地玩着自己的玩具。老师有时会安排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她最后都会退出游戏。

  妈妈知道后想了一个办法,在和几个老友聚餐时让他们都带上自己的孩子。餐桌上气氛比较轻松,几位妈妈互相聊着和孩子有关的话题,孩子们也逐渐熟悉起来。吃完饭后,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到了商场里的儿童游乐区,让几个孩子在一起玩。

  果然,因为妈妈在身边,小萌变得胆大了些,开始和一个孩子玩抛接球的游戏。等到妈妈带小萌回家时,她对新认识的玩伴恋恋不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小萌开始习惯和朋友一起玩游戏,在幼儿园里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了。

   事例2:

  4岁的丁丁有些“霸道”:在幼儿园里抢到玩具就自己玩,不让别的小朋友碰;玩滑梯时他总要抢第一位。一次老师组织集体活动,分组时都没人愿意和丁丁在一起,丁丁觉得很委屈,当时就哭了,回到家后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向丁丁的老师询问了情况,这才知道是自己把孩子惯得太自我中心了。于是对丁丁说:“别的小朋友也想玩玩具,玩滑梯,你要是什么都抢第一,他们不高兴,自然就不爱和你玩。”丁丁听了点点头,妈妈给丁丁列了一张行为表,丁丁做的好的行为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慢慢地,丁丁改掉了自己的毛病,在集体活动中也不再被排斥了。

教育感悟

  妈妈都知道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是好的,但是有的孩子或是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或是被同伴排斥,种种原因都会让妈妈的鼓励没有效果。

  其实,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并不只是在口头上说:“孩子你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在有集体活动时说:“加油,妈妈支持你,你是最棒的。”很多时候,对于不喜欢,或者无法适应集体活动的孩子,妈妈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想出一些特别的办法来鼓励孩子。就像事例1和事例2一样,只要妈妈肯开动脑筋,总会有办法让孩子喜欢上集体游戏的。

妈妈妙招

1.为孩子创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

  幼儿园中有许多的集体活动,老师安排的集体游戏,小朋友们一起玩滑梯,几个小朋友一起搭积木……但是若是孩子很内向,只喜欢一个人玩,在幼儿园中不参与这些游戏,那么妈妈只能多费些心思为他创造一些机会了。

   就像事例1中小萌的妈妈所做的那样,可以和同事或好友约好,在聚餐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大人在桌上聊天,让孩子在游戏区一起玩耍。因为环境比较轻松,孩子融到一七也会相对简单。

2.让孩子拥有一些积极的体验。

   孩子有时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是因为某次失败经验留下了阴影。比如,玩游戏玩得不好被小朋友嘲笑。这时,妈妈要想让孩子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就先要帮他找回自信。在某个游戏上孩子玩得不好,妈妈可以专门帮他锻炼,让他也能玩得很好;若是孩子的能力的确不能适应这个游戏,那么可以帮孩子找一个他能玩得好的游戏,鼓励他去参与。让他在集体游戏中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消除以前的阴影。

3.教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会涉及到如何与别的小朋友相处的问题。有些孩子在家里霸道惯了,结果在集体活动中处处碰壁,别的小朋友都不爱和他玩。

   对于这种孩子,妈妈要让他明白,别的小朋友与他是平等的,如果他什么都抢先,别的小朋友就会不高兴,就会不和他玩。同时,妈妈也要给他制定一些规则,对他进行训练,比如,排队遵守先后顺序,不能随便打人,玩游戏输了不能乱发脾气……

   要注意运用强化的手段。只要看到孩子按要求做了,就要及时表扬他。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反复,以前改掉的坏毛病又出现了,这时妈妈要有耐心,坚持下去,直到孩子彻底改掉坏毛病。

4.用关注作为孩子的奖励。

  有的孩子在家里时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注习惯了,而在集体游戏中没人注意自己,于是感到很失落,不喜欢和大家玩。

  对于这种孩子,妈妈的办法要巧妙一些,首先是适当减少家庭成员对他的关注,然后经常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游戏的一些经历。当孩子讲述时,家人要显得很感兴趣,增加对他的关注,鼓励他说下去。就这样,将关注作为奖励手段,促使孩子多参与集体游戏。

   

   13. 纠正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3—6岁的孩子逐渐开始与同龄人相处,并开始明确表达自己的喜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和同伴进行比较,甚至会希望自己在物质上和能力上比同伴优越。而此时,妈妈就要适时对孩子滋长起来的攀比心和虚荣心进行干预,让孩子从小形成真切、坦诚的性格。

   

   要点一:坚决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一旦有了虚荣心,就想和同伴攀比。但由于自己没有经济能力,但又想满足内心虚荣的时候,就会试探地或习惯性地向妈妈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面对孩子这些的要求,妈妈要懂得恰当地拒绝,让孩子用平和心面对生活的境遇。

经典事例

   事例1:

  6岁的小宝很喜欢玩变形金刚,妈妈就给他买了一个“擎天柱”。小宝爱不释手,总是告诉妈妈自己最喜欢“擎天柱”,接下来喜欢“大黄蜂”,而隔壁家的小刚就有一个“大黄蜂”。

  一天,妈妈带小宝去买衣服,走到玩具柜台时,小宝就不肯再往前走,并说:“妈妈,你给我买个‘大黄蜂’吧,这样,我就比小刚多了。”

  妈妈说:“你有‘擎天柱’,小刚有‘大黄蜂’,你们可以换着玩。”小宝并不理会,依然站在那里不肯走。虽然小宝没有哭闹,但态度上很强硬。

  妈妈一看这种情况,说了一句:“好吧,你就再这慢慢看吧,我回家了!”说完,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等妈妈走出10米远,小宝大喊着“妈妈”,并追了上去。妈妈看小宝改变了决定,就拉着他的手走向了商场出口。

   事例2:

  一天,4岁的阳阳因在幼儿园表现好,得了5个小红花。阳阳一见到妈妈,就得意地说起这事,并把小红花交给妈妈保管。回到小区,阳阳见到同龄的小朋友就问人家得了几个小红花,问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告诉对方自己得了5个。

  而小凡是一个较真的孩子,执意让阳阳拿出红花来看看。而阳阳跑向妈妈,让妈妈拿出红花。妈妈问清了事情的缘由,明锐地察觉出阳阳在炫耀,原本想拒绝,又觉得不妥。于是,她对阳阳说:“如果小凡喜欢你的小红花,你就分给她2个,让她共享你的喜悦好不好?”

  阳阳爽快地答应了,并拿着小红花,跑向了小凡。

  远远地,妈妈看到阳阳、小凡等几个小朋友手中都拿着小红花,大家都笑了。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地都会因虚荣心而和他人攀比,作为妈妈就要用适当地方法,改变孩子的这种心态,或者制止孩子的攀比行为。在事例1中,小宝希望自己比隔壁家的小刚更有优势,而母亲用“交换玩具”的概念打消了孩子的攀比心,并理智地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而事例2中的母亲让孩子用“分享”代替了“炫耀”,就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3—6岁孩子的虚荣心理,常常会表现为和同龄人比美、比富、比能。比如,孩子看别人穿了件新衣服,就要求妈妈为自己买件漂亮的。孩子还会有意无意地夸耀自己家的富有,比如,妈妈有几个手机,爸爸开什么车等等。有的孩子会像事例2中的阳阳一样比能。孩子有了攀比心和虚荣心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妈妈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而当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时,妈妈应如何面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很多妈妈都知道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如何拒绝,才会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懂得了道理呢?

妈妈妙招

1.耐心疏导,让孩子明白道理。

  当孩子没有在公共场合向妈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妈妈可以耐心把道理将给孩子听。比如,孩子看到同伴背了新书包很好看,对妈妈说自己也想要一个,这时,妈妈不用直接拒绝,而是把购买物品的标准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添置新物品的标准是“需要”,如果书包确实坏了,或者太旧了,就可以更新了,而不是看到喜欢的就买。

  只要妈妈用柔和的态度、温柔的语言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后,大部分孩子都会听话地接受妈妈的意见。

2. 冷处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对于2岁以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妈妈可以直截了当地拒绝。而3—6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而妈妈又不方便给孩子讲大段道理的时候,妈妈可以采取不理会或冷处理的方式。等事后,妈妈再给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对错。如果妈妈当众强硬拒绝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而冷处理后再晓之以理,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3.注意拒绝的标准要一致。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妈妈的拒绝标准要一致。万万不可,心情好的时候妥协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拒绝。而且,妈妈拒绝孩子的理由要明确和一致,比如,孩子想买一双新鞋,妈妈的拒绝理由是:没必要买,鞋子还很多。可是,第二天这个鞋子打折了,妈妈又说可以买,因为便宜了。如此一来,孩子学会的是:买鞋子的标准是价格,而不是需求。而智慧妈妈的选择应该是,即使打折也不买,因为不需要。

  因此,妈妈拒绝的理由一定要一致而明确,以免孩子一头雾水,从中无法分辨是非对错。

   

   要点二:不给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提供土壤

  

  每个孩子都是单纯的,表现出的攀比大多是受到外界的诱导。然而,外界环境只是一个诱因,根本还是孩子内心深处的虚荣在作祟。每个孩子都有虚荣的种子,是否会发芽、结果,就看妈妈有没有常常给这颗种子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可欣活泼好动。可欣的妈妈也是一个爱美的时尚女性,经常回家给先生说,某某同事又穿了一件什么名牌衣服,某某朋友换的新手机不错……

  一天,可欣回家对妈妈说:“妈妈,你下次来接我的时候,穿那件紫色的裙子好吗?”

  “为什么?”妈妈问。

  “因为,小雅说她妈妈比你漂亮,你穿上那件裙子的时候,最漂亮!”

  妈妈哈哈大笑,第二天穿着紫色的裙子去了幼儿园。当可欣把妈妈带到小雅和其母亲身边时,对小雅说了一句:“我妈妈比你妈妈漂亮吧!”

  两个妈妈顿时尴尬不已。

   事例2:

  6岁的航航生活在普通家庭中,虽然没有名车洋房,但也衣食不愁。但是,妈妈总是觉得自己家不如人,总是唉声叹气地抱怨老公没本事。妈妈的心情时刻影响着航航,以至于航航内心深处认为同伴总是会看不起自己。

  一天,航航死活要求做生意的姑姑开车送他去幼儿园。要求得到满足后,航航再不许妈妈来接送他了,并跟其他小朋友介绍说,开车送他的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是保姆。

  直到幼儿园的老师把情况告诉了航航的妈妈时,妈妈才恍然大悟。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在幼儿期就有了表现欲望,当他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或者感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当然孩子的表现欲是天性,但是,表现欲望的强弱却来源于家庭。正如事例中的两位母亲自身就常常与他人比较,孩子才会如此表现。

  如果妈妈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的虚荣心提供土壤,孩子长大后,性格不但容易喜怒无常,人际交往也会困难重重。因为,孩子和他人攀比之后,如果胜了,就会情绪高涨,自大狂妄,同时瞧不起对方,更不会尊重他人;如果败了,就会唉声叹气,对对方满含妒意,说不定还会采取一些恶劣手段伤害别人。更有甚者,还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扩大自己的财富,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因此,妈妈万万不可小瞧孩子小小的虚荣心,3—6岁的孩子会与同伴比吃穿,长大之后,就会比车子、房子、收入、地位等等。因此,妈妈一定要想办法不给孩子虚荣心的滋长提供土壤。

妈妈妙招

1. 妈妈要学会反省。

  孩子虚荣心理的根本土壤在家庭、在父母。因此,妈妈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当妈妈跟同事比较工资的多少、职位的高低、衣着的鲜丽时,本身就是在给孩子虚荣心的种子灌溉施肥。

  而妈妈是成年人,在攀比之后即便没有得到满足,也会作出适当的反应来“掩饰”自己的失落心理。而孩子却很单纯,他想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当孩子攀比的时候,妈妈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言谈举止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

2.少带孩子逛商场,让孩子远离引起虚荣心理的环境。

  商场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的场所,但是,一个常常逛商场的人难免会滋长购物欲望,而物质欲望也是引起虚荣心和攀比心的根源。妈妈如果不常带孩子去商场,孩子接触所谓“想要的物品”的几率就少,引起攀比心的可能性就越小。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不走。如果妈妈没有把孩子带到商场里,而是书店里,孩子可能会被一本书吸引,而不是被一个玩具吸引。因此,在孩子尚且没有分辨能力和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时,妈妈还是少让孩子接触能引发虚荣心的环境。

3.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德能。

  3—6岁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在这个阶段慢慢形成。如果妈妈注重孩子德行、礼貌、品格等内在气质的提升,并常常告诉孩子类似“整洁、合体、大方的衣服就很美”,“爱劳动、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最受同伴欢迎”等语言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德能上,而对于外界的虚华就不会太敏感,也就是虚荣心在变少。这样,妈妈就是在孩子起步的时候,为他的人品性格打好了基础。

  

   14.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性格往往是开朗的,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尝试。这样的孩子今后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几率会很大。而孩子是否能建立自信,往往取决去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否会对他认可和赏识。如果妈妈常常用欣赏的眼神、肯定的言语对待孩子的话,孩子就会从中慢慢地建立对他一生对有利的性格——自信。

  

   建议一:夸奖孩子,给他语言上的暗示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当妈妈用赏识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时,孩子也会从中学会自我认可;而当妈妈总是用挑剔、批评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时,孩子往往会自卑、会轻视自己。因此,请妈妈注意自己的言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宇和妈妈去阿姨家做客。小宇看到阿姨家的桌子上有一个漂亮的盒子,就打开了它。妈妈看到后说:“小宇,阿姨家的东西不可以随便动的。”

  阿姨忙说:“没关系,里面是巧克力,咱们都吃一个。”

  吃过后,妈妈对小宇说:“小宇把盒子盖上,放回原处吧!”

  小宇看了看妈妈,妈妈用鼓励地眼神看着他。于是,小宇盖上盒盖,把盒子放回了桌子上。

  妈妈说:“哇,小宇表现很好嘛!表扬一下!”

  阿姨和妈妈都鼓掌,小宇自己也鼓掌,大家都笑了。

   事例2:

  6岁的佳佳刚刚上1年级。一天,妈妈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佳佳的书包里很零乱,书本、零食、铅笔都随便散落在书包里。于是,妈妈忙叫佳佳过来,说:“佳佳,你看看你的书包,怎么这么乱?什么东西都有。这个零食谁给你买的?”

  “爷爷!”佳佳小声说。

  “你们小伙伴的书包都这么乱吗?你们老师也没教给你们整理书包吗?这些东西不是这样放的。”妈妈一边说,一边给佳佳整理,大体整理好之后,妈妈严厉地对佳佳嘱咐了一句:“以后书包里的物品要像这样放整齐,知道了吗?”

  佳佳点点头。

  “好了,去吧去吧!”妈妈不耐烦地说道。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这个时期,并不具备十分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但却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妈妈小小的言语和态度,孩子会感受得很明显。事例1中的妈妈对孩子鼓励、肯定,孩子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而且自己做对了;而事例2中的妈妈,用不屑地言语传递着对孩子的不满,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我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我尚且没有能力做好。

  而语言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相信事例1中的妈妈会把鼓励教育持续下去,而事例2中的妈妈可能随时都会看到孩子的不足。这样,两个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和能力差别一定很大。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做错事和做对事的时候,而妈妈的眼光如果关注在孩子进步的方面,言语自然会是肯定和鼓励的,而当孩子做得事情让妈妈不满意时,妈妈是否问过自己:我有没有教给孩子做事的正确方法?如果有,再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这种方法?如果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那孩子还会做错吗?

  因此,作为孩子启蒙教师的妈妈,如果能明白,孩子呈现出的问题正是自己教育孩子的盲区时,就不容易用批评和挑剔的言语对待孩子,反而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并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示对孩子的赞美。

妈妈妙招

1.实事求是地夸奖孩子。

  为了让孩子建立自信,夸奖孩子必然重要。但是,妈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夸奖孩子。千万不要为了夸奖而夸奖,或者使劲找出夸奖的词语去取悦或奉承孩子。如果孩子的确做错了事情,妈妈也找不出要夸奖的地方,那就可以不夸奖,而是用鼓励和期待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尚且有改正的机会。

  当孩子进步了,妈妈实事求是和真心的夸奖,会让孩子在感受赏识的同时,建立难得的自信心。

2.尽量不夸奖孩子的聪明。

  妈妈夸奖孩子时,尽量不要夸他聪明。因为,妈妈总是夸孩子聪明的话,孩子会认为,“聪明”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以投机取巧的习惯,也会看不起那些所谓“不聪明”的同伴。而且,自己一旦失败了,就会把原因归结在自己不够聪明上,可能还会想办法去增加自己“动心机”的能力。如此一来,妈妈的夸奖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因此,妈妈与其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或勤奋。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不管多难的事情,只要自己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好。即使孩子遭遇失败,也会学着反观自省,继续努力。

3.夸奖孩子的进步而非长处。

  夸奖孩子应该注重夸奖孩子的进步,而不是重复地夸他的长处。因为,孩子的长处别人都看得很清楚,他自己也心知肚明。类似夸奖的话听多了,孩子会因此傲慢起来。如果妈妈夸奖他原本不足的地方有了进步,孩子就会体会到:在这方面,我也可以做得很好。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就不知不觉地在每一次成功的体验中建立了。

  

   要点二:把握几个细节,给孩子行动上的暗示

  

  妈妈在和孩子相处时,除了言语之外,适当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也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撞击。妈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用力的握手,一个赞叹的眼神,都会让孩子感受到鼓舞的力量。因此,妈妈要注意把握一些行为细节,孩子会从中受益。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豆豆,第一次去巴学园见小林校长。在办公室里,小林校长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坐下来并对小豆豆说:“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小豆豆一看,有人愿意听她讲话,开心极了,并立刻说了起来。虽然小豆豆说话的顺序和方式都有点无厘头,但她还是拼命地说着……

  过程中,小林校长微笑着,点着头,还会问:“后来呢?”

  ……

  4个小时过去了,小林校长一直专注地听着,一次哈欠都没打,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

  等小豆豆确定讲完话了,校长就站了起来,用自己的大手摸了摸小豆豆的头说:“好了,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童童买了一个魔方,童童整天都在捣鼓,还不时地问妈妈:“我能把它拼好吗?”

  “当然可以,别着急,慢慢来,总会拼好的!”妈妈边说,边摸摸童童的头。

  最近一段时间,童童一有空就捣鼓魔方。一天晚饭后,童童激动地跑向正在看书的妈妈,说:“妈妈,你看,我把魔方拼好了。”

  妈妈用很吃惊的表情接过魔方,仔细看了看魔方,很郑重地伸出自己的右手,并用大拇指作出了“很棒”的姿势,并坚定地发出“嗯——”的一声,表示对童童高度地评价和认可。

  童童一看妈妈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

教育感悟

  事例1中描述的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小时候去巴学园第一天的情景,而小林校长耐心的聆听、微笑的表情和不厌烦的态度,让小豆豆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小林校长并没有做什么重大的举动,就是一些小小的行为细节,让小豆豆曾有过“被排挤”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

  3—6岁的孩子对于周围人的反映非常敏感,特别是妈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握手,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也是一次重要的心灵沟通。就像事例2中的妈妈,妈妈惊讶的表情和竖起的大拇指就在告诉孩子:你很棒,孩子也会因此而更加自信。

  在妈妈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多行为细节都可以起到鼓励和赞赏孩子的目的。只要应用得适当、适度、适时,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妈妈妙招

1.向正在做事的孩子微笑并点头。

  当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看妈妈一眼。此时,是孩子需要妈妈的鼓励了,或者他感觉到妈妈正在看他做得如何。此时,如果妈妈的眼神恰好和孩子的眼神交汇了,就请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微笑,或者微笑着向孩子点点头,表示对孩子的信任。

  正如,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表演文艺节目时,总是会看台下的妈妈,如果妈妈能微笑着向孩子点点头,孩子会更加自信地完成接下来的表演。因此,当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请妈妈用微笑、点头等行为传递给孩子一份信心。

2. 适时地拍拍孩子的肩膀。

  当孩子在学习上、能力上取得了小小的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后,妈妈过多的语言表扬会使孩子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为了避免孩子生起的傲慢,妈妈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干脆地说:“不错!继续努力!”看似细微的动作、简短的语言,但是孩子一定从这份诚意地表达中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赞赏和鼓励。

  其实,妈妈只要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就会很自然地表露出一些赞赏孩子的行为,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向孩子竖起大拇指……这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这些细节都是心于心的沟通。

3. 摸摸孩子的头,让孩子感受到鼓励。

  3—6岁的孩子做出一个行为后,都会关注周围成年人对这个行为的反应。同时,孩子会根据这种反应,进行自我评估,确定是非对错。而孩子最关注的恐怕就是父母,特别是妈妈的反映。那么,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情之后,妈妈的反映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情,妈妈除了教给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外,别忘了最后抚摸一下孩子的头,一是可以安慰孩子因失败之后产生的郁闷心情,二是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下次做好。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3岁,孩子上幼儿园了 第2章 3—6岁,妈妈要教孩子“学习” 第3章 3—6岁,妈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 第4章 3—6岁,好妈妈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第5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第6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 第7章 3—6岁,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