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第3章 3—6岁,妈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

——8.规避潜能开发的误区

——9.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

——10.生活中的潜能开发

——11.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

8.规避潜能开发的误区

   

   对孩子潜能的开发是必要的,如果不及时开发他的潜能,那它有可能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个潜能宝藏会逐渐消失。但一提到潜能开发,大多数妈妈想到的是让孩子多学习书本知识,带他学习奥数、珠心算……殊不知,抱有这些思想的妈妈已经走入了教育的误区。这样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潜能,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开发孩子的潜能,妈妈一定要规避一些误区。

   

误区一:潜能开发不是书本学习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关于潜能开发,妈妈也是下足了功夫,家教、补习班等一应俱全。可是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没能开发出孩子的潜能,相反增加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其实,潜能开发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也不是兴趣班补习,而是在玩中慢慢被开发出来的。因此,妈妈一定要把孩子的潜能开发和书本学习区分开来。

经典事例

   事例1:

  李倩从3岁开始被妈妈强迫着识字。如今,她5岁了,认识很多字,还会背很多古诗。但是她性格孤僻,不愿意观察,也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渐渐地,她还出现了厌学情绪,变得不爱上幼儿园了。

   事例2:

  3岁的朝朝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妈妈从不逼迫他学习什么,而是让他自由自在地玩儿,妈妈只要在一旁保障他的安全就可以了。每天晚饭后,妈妈还带他一起散步。有时,他会在小区的湖里观察鱼儿游泳;有时,他会坐在沙子堆上盖城堡;有时,甚至和楼下的蚂蚁玩半个小时……一般在这个时候,妈妈从来不去打扰他,而是让他玩儿个够。

教育感悟

   孩子天生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可能地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他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让他学习抽象的知识,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使他丧失很多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思考。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书本学习的内容大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如识字、数数。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懂得思考,更不懂得举一反三。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很难起到开发潜能的功效。如果妈妈不明白这个道理,强迫孩子去学习书本知识,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一味地接受学校填鸭式的教学和书本知识不仅不能促进孩子学习潜能的开发,还会响他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因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能力像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像事例1中的李倩孤僻的性格、厌学情绪就和被强迫学习书本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妈妈妙招

1.不强迫孩子学习书本知识。

   求知本是人世间一大乐事,学习书本知识是求知的一种方式。可是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妈妈的强迫下被异化了,从爱学习,变成厌恶学习。事实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妈妈要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就一定要从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开始,保护他的求知欲,进而把求知的快乐还给孩子。

2.让孩子尽情地玩耍。

  一项科学证实,在2—5岁的儿童中,玩耍的孩子要比不玩耍的孩子的大脑至少大30%。因为玩耍是孩子观察、认识、理解、表达的最佳活动。在玩耍过程中,孩子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比如,掌握平衡、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等等。同时,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无意识玩耍,多让他听听音乐、唱歌、跳舞等,这些活动也能增加孩子大脑的活动量,有效地开发他的智力潜能。

3.把握孩子学习数学和识字的敏感期。

  孩子到达某一年龄段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这个阶段就是孩子的敏感期。孩子识字、数数一样存在敏感期。一般孩子对数学和符号的敏感期在5岁左右,他会突然对抽象的符号感兴趣。而且孩子在5岁以后,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具备了永久记忆的能力,此时的学习更能被记住。妈妈只要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顺利地引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了。当然,孩子的学习还是要以兴趣为出发点,不可强迫。

误区二:潜能开发不是“我说你学”

   

   孩子天生具备观察的潜能,喜欢发问,也乐于探索。但如果妈妈下达命令,要求孩子观察某件事物,把观察、探索、创造当成任务,强迫孩子完成,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为了你好,在开发你的观察潜能”。那么可想而知,孩子的潜能是不会自然发挥的。其结果必定是妈妈的急功近利换来孩子的抵触反抗。因此,妈妈一定要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开发孩子的潜能,切忌“一本正经”。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为了开发4岁的儿子的观察潜能,专门从市场上买了两只小乌龟让他观察,并要求他说出两只小乌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开发他的想象潜能,妈妈每看到一件事物就会问:“儿子,你觉得这像什么?”

  最初,儿子还很有兴致回答,问题多了,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有时,妈妈觉得他的回答不够新奇,还刻意问:“你再想想,它还像什么?”每次搞得儿子回答这类问题时,都慌慌张张的,也有些不耐烦。

  事例3:

  6岁的鑫鑫从小就喜欢画画,画画的时候,妈妈从不打扰他。最初他的画妈妈一般都看不懂,但是从不评价,而是耐心地请教他画的内容和情节。

  一次,鑫鑫在纸上画了一个类似于同心圆的圈,然后他给妈妈解释这是龙卷风。妈妈感到很奇怪,风怎么是个圈呢?后来经过鑫鑫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这个龙卷风是从天空俯瞰地面得来的。此时,妈妈不感叹他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

教育感悟

   妈妈重视开发孩子的潜能本来是一件好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妈妈“一本正经”的态度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生活中,像事例1的情景不在少数。妈妈希望孩子快快成长,但是由于心理过于急迫,在很多时候,就产生了反作用。

   相反,如果妈妈给孩子足够的自由,顺其自然地观察孩子,适当的时候给他正确的指导,孩子的潜能很容易就被开发出来了。就像事例2中的孩子,妈妈给她足够的自由,而且从来不对她的作品指手画脚,日积月累,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慢慢凸显出来了。

  孩子潜能的开发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他的潜能被开发了,在短期内也许不会有很明显的效果,但对他的成长是有长远意义的。因此,妈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妈妈妙招

1.不要“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

   孩子的潜能开发不是“我说你学”这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样不仅不能开发他的潜能,其结果可能搞得他丧失学习的兴趣,也可能导致他想象、思维等天然的潜能被扼杀。因此,妈妈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知识,而是给他玩儿的时间和自由。

2.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

  一些妈妈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最后导致孩子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时间。事实上,如果孩子对训练不感兴趣,训练会成为他的包袱,使他不仅学不到太多的知识,性格也可能因此扭曲,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因此,妈妈要让孩子的学习“慢”下来,赋予孩子好的性格和思想才是他终身受益,享之不尽的财富。

3.增加和孩子的互动环节。

  3—6岁的孩子,思维能力、总结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有时,他的活动需要妈妈的指导。这时,妈妈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和他一起玩儿。但是,妈妈要做好配角的角色,适时地引导和鼓励,但绝不是指手画脚或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评判孩子的作品,而是理解孩子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使他更进一步思考。

4.默默地关注孩子的探索、创新等活动。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妈妈的关注,但是关注太多了就可能导致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变狭窄了。每一个妈妈都应该学会默默地关注孩子的活动,尤其是在孩子玩儿的时候,要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充分发挥想象、观察等潜能,切忌强行干预。

5.要注意几个细节。

  妈妈要遵循“平、随、全”的心态,做到以一颗平常心,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环境;随时、随地、随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妈妈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误区三:潜能开发不是幼儿园学小学课程

   

   一些妈妈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只是玩,应该让他学习一些小学知识,这样不仅能让他多掌握知识,还能使他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发育有自己的规律,过早地让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小学的书本知识,并不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还非常可能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反映:“现在提倡教学要趁早,我的孩子才3岁,每天接送她上学幼儿园的时候,总能听到其他妈妈谈论着让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有的甚至都开始学二年级的课程了。我也很迷茫,到底怎么教育才合适?”

   事例2:

  一位老师反映:“孩子适当学一些字,刚入学时会轻松一些。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知识学完了,上小学后的重复学习会让他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小学知识不够规范、准确,如拼音不准、写字姿势不正、笔画颠倒等,一旦养成这些不良习惯,纠正起来非常麻烦。”

   事例3:

  一个男孩在刚上小学1年级的时候会的内容非常多,英语、钢琴,都不在话下,识字量达到了1000多,在1—2年级的时候,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到了3年级,优势就不那么突出了。到了5年级,课程强调理解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他以前的机械记忆明显失去了优势,学习开始吃力了。

教育感悟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孩子的妈妈陷入了盲目攀比和追赶中。小学课程提前到了幼儿园,很多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学习算术、英语,课余则是钢琴、画画、围棋等才艺训练等课程。妈妈拖着孩子疲于奔命,孩子则不堪重负。

  不可否认,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个重要的关口。事实上,即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能不能做“常胜将军”,还值得关注。像事例3中的男孩在1—2年级一路领跑,可是到了5年级以后,优势很快就消失了。而且像事例2中那位老师所说的,幼儿园所学习到的内容如果不规范的话,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什么是“赢在起跑线”?起跑线在哪?小学?幼儿园?都不是,真正的起跑线应该从妈妈怀孕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胎教对孩子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妈妈错过了那段时期也不要紧,只要更正观点,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开发他的潜能比短期内学习到的知识更重要,让他爱上学习,他一定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妈妈妙招

1.不可量化幼儿园的教育。

   一些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只看重表面上的东西,如孩子认了多少字,会说多少句英语,会背诵几首唐诗等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于是,幼儿园为了满足妈妈们的需求,将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以孩子认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题为标准。事实上,幼儿教育应该坚持快乐、宽松、自由的原则,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他的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妈妈一定要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也要为他选择合适的幼儿园。

2.不要对孩子“揠苗助长”。

   妈妈要认识到“抢跑”的孩子最初能领先,但是后劲一般不足。因为每天都重复过去的知识,他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减低。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养成不认真学习,不爱动脑筋的习惯。更可怕的是,强迫孩子学习小学知识会导致他失去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他的性格和人生态度都会有很深远的负面影响。所以,妈妈不要揠苗助长,而是遵循孩子的智力发展,让他身心健康成长。

3.在玩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6岁的孩子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只有游戏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马上就要步入小学了,妈妈希望孩子提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妈妈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学习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宜过长。对于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妈妈也要变化方法,最好能与游戏结合起来,边学边玩,动静交换,从而保护他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

误区四:潜能开发不是奥数、珠心算

   

   为了迎合妈妈的需要,珠心算、奥数……名目繁多的课程班在部分幼儿园纷纷开设起来。事实上,这些课程到底能不能开发孩子的潜能另当别论,但是一些尝试过的妈妈已经后悔当初让孩子学习这些课程,一些小学老师对这些课程带来的教学障碍也感到非常苦恼。因此,妈妈在为孩子选择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慎重。

经典事例

   事例1:

  文文在幼儿园学了两年珠心算,学得非常好,万以内的加减法,连续不断地加减,等别人说完,她的结果已经算出来。为此,她还参加市级比赛拿了特等奖。妈妈认为她上了小学后,数学课程一定不用发愁了。可是事情完全不是想象得那样,因为学校里老师教的常规的计算方法与珠心算毫无关系。文文被这两种方法搞得思维混乱,脑筋很难转过弯来。结果两位数的加减法对于她来说都很费劲,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了。

   事例2:

  小磊在幼儿园上了两年奥数课程,如今上小学1年级了。一天,他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一道数学题,题中画了3幅图,分别是6个苹果、1支铅笔、4个梨,题目要求把数量小于3的一幅图找出来。题目不难,可是他却被困住了。

  他请教爸爸:“这道题应该不会这么简单,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我没看出来,是不是6个苹果减去4个梨等于2,也应该选出来呀?”爸爸听了很疑惑,孩子怎么连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了呢?好像对于他来说一道题不拐几个弯就不是题,恐怕自己掉进“陷阱”里。

教育感悟

   一些妈妈认为,奥数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就像脑筋急转弯一样,孩子能通过这种技巧训练,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也能为小学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的确,孩子的思维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但并不是单纯地让他在混乱的文字游戏中提高思维能力。然而奥数中为了“绕”而“绕”的题目随处可见。

   其实说白了,奥数题就是把本来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让孩子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奥数真深奥啊!结果孩子变聪明了吗?未必啊!事例2中的小磊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妈妈应该仔细思考一下,难道只有新、奇、特才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吗?

   3—6岁孩子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那么,珠心算是建立在珠算基础上的一种心算方法,它把传统的珠算和形象记忆结合起来,通过“在脑子里打算盘”得出运算结果。这种形象记忆适合孩子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方法是心算,一些学过珠心算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会迷惑、糊涂,事例1中的文文就是这样的情况,她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后使得学习非常吃力。因此,妈妈要具备辨别能力,尽量不要让孩子学习奥数和珠心算。

妈妈妙招

1.不要用珠心算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珠心算虽然可以帮学龄前的孩子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学习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被动,缺少主动探索的客观环境,顶多是一种技巧的训练。因此,要发展孩子的智力,妈妈可以采用其他数学方法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虽然那些方法不像珠心算,使孩子在短时间内进行多笔加减运算,但数学学习强调的是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妈妈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从而培养他的学习能力。

2.参加奥数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事实上,奥数作为竞赛数学,其思维方式和普通数学有很大差别,很多习题难度非常大,一般都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一项研究表明,只有5%智力超常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一般的孩子学习了如果不能理解,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解题,结果既不明白那一步为什么要那么做,也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做对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在给孩子报班之前,妈妈一定要遵从他的意见,不能强迫孩子去学。而且孩子在3—6岁阶段不适宜学习奥数,妈妈还是要以培养他的数学兴趣为主。

3.从日常生活中启蒙孩子的数学潜能。

  在生活中,只要妈妈做一个有心人,不论是和孩子一起吃饭、游戏,还是和他外出旅游,妈妈都能抓住机会,随时随地对他进行数学智能的训练。比如,孩子爬楼梯时很单调,妈妈可以鼓励他数一数有多少层台阶;和他用脚步、手臂量一量房间的长、宽;让孩子摆放碗筷、切蛋糕,提起他对数字的敏感度,等等。只要妈妈善于抓住这些生活细节,一定可以让孩子拥有优秀的数学智能。

误区五:益智游戏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负担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一些妈妈已经认识到了玩儿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早教应该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在游戏中学,才能更好的开发出他的潜能。但是,一些妈妈强迫孩子参加益智游戏的训练,甚至参加益智游戏比赛,这种做法难免使本来有意思的事儿上了功利性的色彩,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最近买了一套幼儿益智游戏的图书,打算以此开发4岁的女儿的智力。书里面有数字游戏、学汉字游戏、涂颜色的游戏、找不同等等游戏,最初,女儿被里面各种颜色的图画和卡通人物深深吸引,总拿着它爱不释手。妈妈也很得意,计划让她每天多做几种类型的游戏,这样可以全面开发她的智力。

  可是,女儿偏偏只喜欢一种涂颜色的游戏,恨不得把每一页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可是她的这种做法完全不按照书上的要求来,也违背了妈妈的心愿。于是,妈妈强制她按照书上的要求来,还让她坚持每天多做几种类型的训练。结果,没过几天,女儿对这些书失去了兴趣,也不愿意再涂颜色了。

   事例2:

  最近,妈妈经常和4岁的儿子一起玩儿一个游戏,妈妈给这个游戏起名叫“谁来做小侦探”。每次妈妈都会准备10种糖果、水果、玩具等小东西,然后让儿子在1分钟之内记住桌子上的所有东西,然后再蒙上他的眼睛,悄悄地拿走一件。最后,妈妈再让看少了哪样东西。

  每次儿子猜对时,妈妈都会把全部礼物送给他。当然,妈妈的游戏道具也是品种多样,经常更换。有时,妈妈还会和他互换角色,每次能都调动起儿子的参加游戏的积极性。

教育感悟

   如今的妈妈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一些妈妈曲解了早教的含义,总是占用孩子玩耍的时间进行“教育”和“智能开发”。

   于是,像积木、拼图、迷宫、七巧板、魔方等益智类的游戏玩具成为妈妈开发孩子智力的首选。不可否认,这类益智游戏不仅能推动孩子进行推理和思考,还能让孩子的手、大脑、眼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但是不管是益智游戏还是其他游戏都应该在没有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孩子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因此,妈妈千万不要让游戏成为孩子的负担。因为,对3—6岁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游戏,最好的智能开发方法就是玩儿。

   事实上,孩子的益智游戏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而且妈妈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方法,把孩子的思维局限住了。像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就太教条了,4岁的孩子怎么会懂得题目要求呢?而且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兴趣,妈妈应该鼓励他,加强对他这方面的培养。可见,益智游戏一样需要妈妈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妈妈妙招

1.正确理解益智游戏的含义。

   提到益智游戏,很多妈妈想到的就是积木、拼图、迷宫、七巧板、魔方、九连环等等益智玩具。其实不然,像事例2中妈妈和小玉玩的“谁来做小侦探”, 孩子一样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来训练记忆力,这何尝不是一种益智游戏呢?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是游戏,和孩子一起观察花草、小猫、小狗,听一听风声,感受自然的力量都是做游戏的机会。而且孩子能不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的引导。因此,妈妈要把这些游戏深入到生活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2.不限制孩子玩儿的自由。

   妈妈要尊重孩子每一成长阶段应该有的权利,尤其是玩儿和玩什么的权利,妈妈不能随意剥夺。比如,孩子玩益智游戏的时候,妈妈提前就规定好了今天要玩什么,到时间了就提醒孩子说:“来,到玩七巧板的时间了。”

   其实,孩子可能上一个游戏还没玩尽兴,又或者他这个游戏早就玩够了,妈妈却为了巩固他的能力,让他不停地重复,这样只会让孩子失去玩儿的兴趣。因此,在孩子玩儿过程中,妈妈不要限制他玩儿哪一类益智玩具,也不要让他完全照着书本上做,而是让他自由发挥,自己选择。

3.鼓励孩子拆卸玩具。

  拆卸玩具的现象在五六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这也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妈妈应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同时,妈妈也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帮他理解玩具的构造,并和他一起拆卸,一起组装,使他从一个“破坏者”变成一个创造者。妈妈甚至可以为他提供小钳子,小螺丝刀等工具,教他拆卸。

9.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妈妈希望尽早让孩子拥有立足社会的资本,于是就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妈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高压之下,孩子的兴趣多半在半路就“夭折”了,这与妈妈错误的态度和不恰当的培养方式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妈妈应该怎么培养他的特长呢?

   

原则一:不奢望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

   

  近些年,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已经成为自觉性行为。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是好事,但是一些妈妈却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为舞蹈家”、“我要让儿子成为歌唱家”……不可否认,妈妈的这种愿望是好的,但也要认清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家”。如果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势必会导致他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妈妈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出发点。

经典事例

   事例1:

  妞妞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被妈妈强迫着练习,本来挺活泼的小女孩,坐到钢琴上就打哈欠、犯困。但是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练习才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如今,妞妞已经学习钢琴快两年了,和她一同学习的小孩都已经过了四级了,可是妞妞一级也没有考过。最后,妈妈不得不让她放弃了钢琴。

   事例2:

  安安6岁了,妈妈平时喜欢写书法。每当妈妈写书法时,安安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后来,妈妈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套练习书法的用品。最初安安写的时候,能坚持半个小时,有时,练习时间能坚持到1个甚至两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妈妈便会对他说:“儿子,走,下楼玩一下,玩够了再回来写。”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安安的书法突飞猛进,还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感悟

   事例1和事例2中的妈妈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态度,当然结果也不同。事实上,孩子从小树立志向是一件好事,但是,妈妈总是用培养艺术家的心态培养他,过高的期望势必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一项研究表明,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即使这件事很简单,人们也会厌恶、排斥它;相反,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不管一件事多么困难,人们也很容易喜欢上这件事。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这条理论一样适用。如果妈妈不催促孩子练琴、不计较孩子过了多少级。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孩子往往更能给妈妈创造一个惊喜。可见,对待孩子特长的培养,妈妈一定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才能发挥出这方面的潜能,也才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总之,在培养孩子特长的时候,妈妈要摆正心态,不要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这个特长,并把他这方面的潜质和热情激发出来。

妈妈妙招

1.明确孩子学习特长的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妈妈表示并不奢望孩子成为艺术家,只是让他拥有一技之长而已。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妈妈却不自觉地加入了追逐特长生的行列,演变成为了“特长”学“艺术”,为了“加分”学乐器,只把学艺术当成是孩子升大学的桥梁,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全面发展。其实,这是孩子学习特长的误区。妈妈不要用这种方式给孩子压力,而是要摆正孩子学习的目的,以陶冶他的情操为出发点,让他学习特长。

2.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三四岁的孩子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因为发育还没有完全,所以很多乐器应该在年龄稍大一些再进行基本的训练。就拿小提琴来说,三四岁的孩子手指和手比较小,力量和灵活性都比较差,学习效果相对也比较差,五六岁才最为适宜;学习钢琴也是这样,四五岁才可以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指法训练。

  当然,在孩子学习乐器之前,最好让他先欣赏好的乐音,培养他对这门乐器的感觉。像书法、围棋、游泳、体操等等其他方面的特长也有最适宜的年龄,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因为操之过急影响了孩子的兴趣。

3.把握孩子学习特长的关键时期。

  一些特长越早让孩子接触越好,但是还有一些特长,妈妈要把握住适宜他学习的年龄。比如,体操不论几岁开始,都是越早开始越有助于他完成高难度的动作,但一般来讲,3岁比较合适;象棋、围棋适龄期是在3—4岁,那个时候孩子已经能区分黑和白,以及棋子上的字,但是要真正明白专业术语要等到小学3年级以后了;绘画,孩子从1岁多已经会“涂鸦”,两三岁开始对形状和颜色产生兴趣,四五岁开始对实际事物感兴趣,直到五六岁,孩子的想象力、表现欲、观察能力都有所提高。最适宜学习绘画的年龄是在3岁左右。

原则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他的特长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小艺术家。有的孩子喜欢唱歌,小小年纪,就能准确地唱出每一个音符;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纸张、墙壁、地面都是他的画布……这些都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也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他们的兴趣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妈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这样不用强迫,就很容易引导他学习某项特长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高兴地和别人说:“我们家的青青刚3岁,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的,晃动着身体,还很有节奏感呢!将来肯定是个舞蹈家。”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妈妈给她报了一个舞蹈班,学习基本步法和动作。没过几天,这个孩子不喜欢舞蹈了,不愿意再去舞蹈班,而是喜欢上了画画,每天拿着蜡笔到处“涂鸦”。

   事例2:

  一次偶然的机会,6岁的倩倩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的时候,妈妈觉得书法不适合她,因为她比较好动,怕她坚持不下来,于是让她学习钢琴。可是没过多久,她因为学不会五线谱而放弃了。后来,妈妈决定给她报一个书法班,让她试一试。结果出人意料,她不仅学得很快,字也写得比想象中的好,连老师都夸她在这方面很有悟性。

教育感悟

   孩子学习特长都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妈妈强迫,只要凭借他的兴趣,就能把它学好。当然,这一个过程需要妈妈发现、指导。

   3—6岁的孩子喜欢扭扭唱唱、喜欢“涂鸦”,妈妈不能简单地推断他的兴趣点就在画画、唱歌、跳舞上面。因为孩子在早期发展中,兴趣点可能是多方面的,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能是他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

   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妈妈往往容易陷入以下3个误区:第一,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什么;第二,把自己的喜好当成孩子的兴趣,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第三,抱着“学一点,是一点”的态度,有班必报,把孩子的课程排得满满的。

   其实,这些妈妈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的事实,也忽略了孩子的感觉。孩子的兴趣广泛是好事,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班必报”表面上能让孩子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但是大多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没有一个真正能掌握,起不到让孩子发挥特长的作用,反而会让他变得浮躁。因此,妈妈一定要走出误区,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兴趣点。

妈妈妙招

1.不要过早地把孩子的特长简单定位。

   一些妈妈抱怨孩子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弹琴,找不到一个固定的兴趣。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早期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在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而且过早地、简单地把孩子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一个方面,很可能造成孩子片面发展。

   这就需要妈妈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试着创设相应的环境,为他的潜能转化提供相应的条件。对于妈妈来说,这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要简单地把孩子艺术潜能定位在某一个方面。

2.让孩子产生特长方面的成就感。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学习某项特长最困难的事就是坚持。事实上,孩子之所以难以坚持就是这方面的成就感比较少。成就感来源于哪里呢?鼓励和表扬,包括来自妈妈的、老师的。在这方面,妈妈不仅要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还可以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鼓励他,以培养他这方面的自信。因为,老师的评价是孩子保持兴趣、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

3.不要把发展孩子的艺术潜能同化为技能训练。

  一些妈妈希望孩子有某项艺术才能,或至少有点儿艺术气质,所以对他进行某些艺术方面的训练,让他的艺术潜能表露出来。妈妈一定要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不要追求单纯的技能刺激,不盲目地运用某些开发教材或教具,也不要相信毫无根据的发展方案。事实上,孩子的艺术潜能的发展重在艺术的审美体验。妈妈要多让孩子欣赏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孩子这方面的潜质才能得到开发。

10.生活中的潜能开发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神秘的宝藏,那就是潜能。这个宝藏被开发得越早,它对人生起到的积极作用就越大。如果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天赋和才能,而让潜能的宝藏一直处于休眠状态,那无疑是十分可惜的。所以,妈妈应该善于发现并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潜能犹如为他打开一扇窗,他的未来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和美好。

   

   要点一:不要急于纠正“左撇子”的孩子

   

   有的孩子会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用左手写字、画画、打羽毛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左撇子。当妈妈发现孩子是左撇子时,总会不由地对“左撇子”这一现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心中也难免隐隐担忧,甚至强行去纠正孩子左撇子的用手习惯。左撇子真的不好吗?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欢欢一直喜欢用左手拿筷子和勺子,上幼儿园后妈妈发现她画画也是用左手拿笔画。妈妈为此很是烦恼,常常纠正欢欢的用手习惯,要求她尽量使用右手。

   欢欢用右手拿笔很是吃力,即使拿好了笔,手却总是不听使唤似的,画不出心中想画的图形。但妈妈还是坚持让她使用右手,这样过了好久,欢欢才渐渐习惯用右手。妈妈却发现她在说话时常常口吃,不再像以前那样流利了。于是,妈妈带欢欢去看医生,医生说她的口吃正是由于妈妈强迫她从左手改用右手而造成的。

   事例2:

  自从妈妈发现4岁半的明丽是左撇子后,就一直想让她改为使用右手。每次明丽用左手拿起筷子时妈妈就会说:“右手,右手!怎么总记不住呢!”或者说:“用右手,等你会用右手妈妈给你买巧克力。”“不用左手不行吗?都说多少次了?”

  渐渐地,妈妈发现明丽的饭量越来越小,而且一到吃饭就不开心。妈妈问她:“是不是饭菜不合你的口味?还是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但明丽却说:“不是”。妈妈问了多次后才知道,原来每当明丽坐在饭桌旁就会紧张,怕自己用了左手被妈妈说,所以每到吃饭时总是不开心,饭量也随之减少了。

   事例3:

  5岁的小海是左撇子。一天,小海回到家对着绘画本发呆,妈妈问:“儿子,怎么了?”小海说:“妈妈,老师总让我用右手拿笔,还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说我。”

  第二天,妈妈在去幼儿园接小海时故意早到了一会儿,并婉转地告诉老师:“小海从小就是左撇子,用左手已经习惯了,我很感谢您对小海的关心和帮助,但是既然孩子已经习惯,我也就不期望他改用右手了。”老师了解情况后,就没有强调小海一定用右手拿笔。

教育感悟

  通常孩子在5岁左右时才会明显地表现出使用左手的偏好,而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用手机会增多的时候,比如要学会用笔写字、画画。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习惯使用右手,而有的孩子却会成为左撇子呢?

  据调查显示,如果夫妻双方均为左撇子,孩子就会有1/3的可能是左撇子,如果父母都是右撇子,孩子也有1/10的可能成为左撇子。由此可见,孩子成为左撇子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当妈妈发现孩子是左撇子时,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及环境的影响,往往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孩子的用手习惯。

  但事实上,孩子习惯于用哪只手是由其大脑的发育决定的,从自然角度讲,很难分辨出左撇子或右撇子哪一个更好,所以妈妈不必急于去纠正孩子的用手习惯。

妈妈妙招

1.不强迫孩子改用右手。

   有的妈妈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便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改正过来。其实,左撇子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孩子左右大脑发育不同而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但它们分工不同,左脑主管语言、书写、逻辑以及右侧的肢体运动,而右脑则主管空间感、色彩、节奏和左侧的肢体运动。

   在孩子频繁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其左脑会得到更多的刺激,使左脑相对发达于右脑,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而左撇子的孩子则是天生右脑为优势大脑,所以他便会习惯于使用左侧的肢体。

   但是妈妈若强迫孩子从左撇子改为右撇子,会使他已经建立的大脑优势从右脑改为左脑,这样容易造成原有语言中枢的混乱,所以会出现口吃的症状,如事例1中的欢欢,也有的孩子会因此而发音不准或唱歌走调。所以,妈妈在发现孩子是左撇子时,不一定要强迫他改变用手习惯,而应该顺其自然。

2.别指责孩子用左手的习惯。

   如果妈妈见到孩子用左手就要纠正,并且指责他,孩子便总会担心“又要挨骂了”,每逢用左手被指责时,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坏事被发现似的,心惊胆战。

   孩子往往不能理解自己的用手倾向有什么不对,他会因此而感到迷惑不解,并变得不自信,这对孩子人格和智能的正常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因此而产生罪恶感、挫折感、劣等感,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导致智力发育迟滞,甚至变得神经质。所以,妈妈不要指责孩子的用手习惯,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3.呵护左撇子的孩子。

   事例3中小海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去与老师沟通,她并不坚持让孩子改变用手习惯,而是更注重于保护孩子的心灵。

   生活中,左撇子的孩子也许会因不同于他人的用手习惯而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或是被老师或其他长辈责令其改用右手。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一定要及时地呵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因别人的看法而变得不自信,并且告诉他习惯于使用左手也很正常,这只是习惯不同而已,不需要自卑。

   

   要点二:用推理题、判断题、小故事引导孩子科学用脑

   

   人类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只有科学用脑才能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潜力,让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科学用脑就是根据大脑的生理特征,让孩子科学地进行学习和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防止大脑疲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天,妈妈给5岁的云洁讲起了《智断争子案》的故事。

   妈妈说:“从前有一个县令很有智慧。有一天,来了两位妇人向他告状,她们都说对方是骗子,抢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县令就让衙役把孩子放在大堂中间,然后让两妇人同时去抢,并告诉她们说谁能抢到孩子,谁就是孩子的亲妈。县令一声令下,两妇人一起去抢,她们同时抓到了孩子,其中一位妇人使劲拽孩子,生怕被对方抢去,另一位却松了手。云洁,你觉得谁是孩子的亲妈?”

   云洁说:“县令不是说谁抢到谁就是亲妈吗?”“真的是这样吗?你也这样认为?”妈妈问。云洁想了一会儿说:“妈妈,我想不出来。可县令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妈妈接着讲:“后来,县令命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拘留,并把孩子交给了没有抢到的妇人。大家都十分不解,只听县令说:‘没有哪一位母亲忍心使劲去撕扯自己的孩子,所以狠心去撕扯着抢孩子的肯定不是亲妈。’云洁,你明白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县令知道亲妈一定很爱孩子,所以故意这样做啊!”云洁说。

   事例2:

  4岁的宇轩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每次妈妈讲完故事后都会问他许多问题。有一天,妈妈给宇轩讲《白雪公主》的故事。讲完后,妈妈问宇轩:“如果白雪公主的妈妈没有去世,她会过怎样的生活呢?”“如果王子没有看到水晶棺里的白雪公主,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你是白雪公主的后妈,你会怎样做呢?”

  每当妈妈提出种种假设的情况,宇轩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织出另外的故事和结局,而且宇轩编的故事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育感悟

  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但这两个半球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左脑善于判断、逻辑性思考,而右脑则善于想象和创造性思考。课堂上的教育往往更注重于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这是对孩子左脑的开发,但却容易忽略对孩子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对右脑的开发较少。

  妈妈若想孩子更聪明,就要注重对孩子左右脑的同时开发,也就是说不但要锻炼他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锻炼他的形象思维,让孩子的左右大脑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通常让孩子多进行逻辑思考能锻炼他的左脑,而让他多进行猜测和设想,则能锻炼孩子的右脑。只要妈妈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推理题,或者是为他讲一些童话故事,引导孩子进行逻辑推理和大胆的想象。

妈妈妙招

1.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会推理判断。

   妈妈若能常给孩子讲判断推理性的故事,就能引起孩子的思考,锻炼他的推理能力。妈妈要知道,推理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是学习能力的构成基础;推理能力是孩子认识事物、揭露事物内在联系、发现事物运动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事例1中的妈妈给孩子讲故事,并在讲述时适时地停下来,让孩子推断故事中的两人妇人谁才是亲妈,并在讲完后让孩子想一下县令为什么会如此断案。培养孩子良好的推理能力有助于他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并能让他善于发现逻辑错误,学会辨别是非。

2.引导孩子积极想象。

   孩子在听故事时会随着妈妈的讲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这样就能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妈妈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让他去设想故事若不按照原有的情节发展,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时,孩子就会发挥他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编出新的故事,并把它讲述出来,在讲述的同时也能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事例2中宇轩的妈妈不但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还引导他大胆设想,并让他学着讲故事。这样十分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开发。

3.让孩子用脑有度。

   虽然说,孩子的大脑会越用越聪明,但妈妈也要让他适当地休息,不要用脑过度。妈妈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不要睡太晚,早晨一定要吃早餐。

   规律的作息,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合理的膳食能让孩子营养充足,这对他大脑的发育和正常运行很有帮助。例如,杏仁、核桃、花生等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食品都有助于孩子的营养吸收,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也是补充大脑所需营养不可缺少的元素。

   要点三: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多动手,智力就会提升

   

   妈妈也许会认为,做家务是件苦差事,而孩子年龄小,只要能玩好、学好就可以了,家务事就不需要他来帮忙了。但事实上孩子并不会认为做家务很辛苦,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游戏。他在学做家务时,就像是在学一项好玩的技能,并不断思考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才能把家务做好,所以做家务不仅能锻炼他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说,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不仅能让他变得更勤劳,也能让他的智力有所提升。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要洗衣服,6岁的心心也要跟着一起洗。于是,妈妈就把心心的小衣服分给了她,并教给心心先浸泡一下,然后在从领口、袖口等处搓起。

   搓啊搓啊,水里起了好多小泡泡,心心用手托起泡泡吹的泡泡到处飞。“妈妈,洗衣粉为什么会起泡泡呢?是不是泡泡把衣服洗干净了?”

   “傻孩子,是你和泡泡一起把衣服洗干净了。”妈妈笑着说,“洗衣粉里有一种表面活性剂,正是这种化学成分使洗衣粉起泡泡的。”

   “原来泡泡是这样来的啊,泡泡真好看。”心心笑着说。

   事例2:

  4岁的斌斌每次看到妈妈做家务,都会跑过去“帮忙”。妈妈扫地他就要把笤帚抢过来,他也要扫;妈妈洗衣服,他也要把小手泡在水里拿着衣服蹭来蹭去。看到斌斌对家务如此热心,妈妈就教他从最简单的擦桌子做起。

  妈妈和斌斌说好,每天斌斌的小书桌都由他自己来擦干净。这天,斌斌擦过桌子后,妈妈说:“斌斌真好,天天都坚持擦桌子。可是,擦桌子也是有技巧的,你站在这个角度看一下桌子,你会发现……”斌斌站在妈妈站的位置,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把桌子的台面擦干净了,却没有擦桌子的立面,自己印在桌子立面上的小脚印还清晰可见。于是斌斌拿来桌布,仔仔细细地又擦了一遍。这次,他连桌腿也擦干净了!

   事例3:

  5岁的婷婷上衣扣子掉了一颗,“妈妈,你瞧!扣子没了。”婷婷指着衣服说。妈妈拿过衣服看了一下,说:“婷婷,想不想学缝扣子?”“缝扣子?好啊!”婷婷说。

  于是,妈妈找来针线教给婷婷怎么认针,如何找准扣子的位置。在妈妈的指导下,婷婷自己把上衣扣子缝好了。自从学会了缝扣子,婷婷越来越喜欢做针线活,不但自己缝扣子,还试着自己缝制小布袋、小沙包。

教育感悟

  孩子常常会对妈妈做家务很感兴趣,但妈妈却嫌麻烦不愿意让他参与。其实,开发孩子的智力,不一定就是让他天天对着书桌学习,也不用买一大堆开发智力的玩具。只要孩子勤动手动脑,智力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说,让孩子学做家务不失为一种开发智力的好方法。如叠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家务劳动,都可以适度地让孩子学着去做。

  不过,既然妈妈愿意让他参与,就要有耐心地去教给他,并且要享受孩子一起做家务的乐趣。如:叠衣服时将衣服分类也可以变成智力游戏,收拾房间可以变成竞赛,清洗加上玩泡泡会更有趣……只要妈妈肯用心,任何事情都会变成有趣的亲子互动。

  同时,让孩子学做家务,还能培养他的责任心,让他养成思维严谨、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妈妈妙招

1.善于回答孩子做家务时发现的问题。

   孩子总是非常好奇,在做家务的时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事例1中的心心,就会在洗衣服时想到“泡泡是从哪来的”。所以妈妈平时也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和小问题,多了解一些生活知识,以备孩子问起时告诉他答案。

   若是妈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时,就要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这样不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让他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在做家务时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做家务不仅仅是体力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如事例2中的斌斌,没有把桌子擦干净就是因为只看到了桌子的台面,而没有观察到桌子的立面。

   妈妈在让孩子学做家务的时候,可以有意地锻炼一下他的观察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先学会观察,然后思考具体应该从哪做起、如何去做。如擦桌子不但要擦到台面,还应该擦到立面;洗手绢不但要搓洗中间,还应该注意到四角的污渍。

   这样,孩子就能学会在做事情之前先对事物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动手去做的道理。

3.让孩子做一些细致的手工。

   妈妈可以让孩子学做一些细致的手工,如缝扣子、缝零钱袋等。如事例3中的妈妈,她教会了婷婷缝扣子,因而引起了孩子对做手工的兴趣。孩子在在做手工时不但要有耐心,,还要一边做一边想,要有灵活的手脑协调能力。所以,看似简单的手工活,其实可以同时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和耐力。但是,教孩子做手工,也需要妈妈有很大的耐心,一步步地指导孩子,让他慢慢学会如何去做。

11.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

   

   孩子的大脑是一个创造性的实验室,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新生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惊人的感知、运动、记忆、学习能力和社交行为,其早期潜能的开发将奠定他一生的基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在这个阶段,他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会出现各不相同的智能组合。作为妈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让他得到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他比较突出的能力,使他的优势得到更好地发展。

   

建议一:观察潜能开发

   

   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而观察能力是孩子智力开发的一项很重要的潜能。什么是观察潜能?视力好、听觉灵敏,观察能力就一定强吗?不一定。其实,观察能力并不只是“看”这么简单,它是建立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妈妈一定满足他眼、口、耳、鼻等各种感应器官的需要,激发他的观察欲望,从而提高他的观察能力。

经典事例

   事例1:

  婧婧马上要4岁了,前段时间姑姑来看她,因为好久不见,姑姑亲昵地抱着她问:“姑姑新做的头发好看吗?”没想到婧婧拨弄着姑姑的头发说:“哇,好多白头发啊!”姑姑听了,很失望。这时,妈妈笑着说:“你没发现姑姑的头发里有很多小卷卷吗?看,这些小卷卷多可爱啊!”这时,只见婧婧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小卷卷上。

   事例2:

  5岁的点点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玩具”,那就是爸爸的望远镜。他喜欢拿着望远镜观察妈妈,一会儿把镜头拉远,一会儿又把镜头拉近,有时还把它倒过来观察。为了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妈妈就送给了他一个放大镜。

  从此,点点对这个放大镜爱不释手,也因此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平时,他总是拿着它晃来晃去。每次出去玩也都带着它,用它观察小草、小花、小蚂蚁……

教育感悟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而在很多时候,孩子对外界的观察都是没有目的性的,而且视角会很独特。就像事例1中的婧婧,他观察的不是姑姑的新发型、新衣服,而是她的白头发,有时也可能是脸上的一颗痣或漂亮的纽扣等细小的事物。对此,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独特的视角。

   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孩子感知能力的高低,比如,同样一件东西,观察力强的孩子会通过看、摸、嗅等各种途径认识它,而观察能力弱的孩子,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因为观察能力弱的孩子把一些新鲜事物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总是用心不在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物。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当孩子的“观察专家”,引导他的视线,同时激发他探索的欲望。

妈妈妙招

1.不批评孩子独特的视角。

   孩子在0—6岁这一阶段,会经历一个观察的敏感期。他关注的常常是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小的事物。比如,大人们在看照片的时候,往往观察的是人物的表情、姿势,而孩子可能关注的是汽车的小黑影子。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尊重孩子独特的视角,在他投入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扰他,而是要培养他认真观察的习惯。如果妈妈不希望孩子观察这一事物,那么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转移他的注意力。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丧失观察的愿望,也保护了他观察细小事物的兴趣。

2.鼓励孩子用多种感官观察。

  提到观察,很多人想到的是用眼睛。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事物,要想真实地感受它们,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需要用耳、舌、鼻、手等全身多种感官去听、尝、嗅、摸……这样人们获得的信息才是全面的。

  因此,在开发孩子的观察潜能时,妈妈也要充分调动孩子其他感官。当孩子喜欢抓着物品往嘴里塞的时候,妈妈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如果有些东西比较脏,妈妈要给他讲道理。另外鼓励他用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用手捏一捏,用脚踩一踩等。

3.为孩子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

  直接用感官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而且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感。这个时候,一个放大镜、望远镜就能让他在观察事物中有一个新的体验,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的观察欲望。

4.引导孩子多观察大自然。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自然观察爱好者,大自然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奇妙、新颖的。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给他创造条件,满足他观察自然的愿望。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观察自然奇妙的变化,比如,春天的时候,冰冻的河水会融化,柳树长出枝芽;秋天,树叶会变黄并凋落,等等。

建议二:想象潜能开发

   

   孩子的想象力从1岁开始萌芽,他会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行为反映到游戏中,比如,喂布娃娃吃饭、把小椅子当成小汽车开。3岁以后,孩子的想象空间越来越丰富,他会设置一定的情节和情景,如扮演拯救地球的勇士、模仿小鸟飞翔……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阻止或者嘲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行为,并融入他的情景中,和他一起想象。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说:“我的儿子3岁半了,总是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他会突然指着一个水坑说是大海,他会在纸上涂上一片红色,说是森林。有时,他还拿起自己的画,对我讲故事。”

   事例2:

  一个3岁的男孩和妈妈在楼下玩儿,迎面一位阿姨看他很可爱,和他玩儿了起来。男孩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懒洋洋。”阿姨听了,笑着说:“你叫懒洋洋,我叫灰太狼。”

   事例3:

  晚饭后,妈妈和4岁的蕾蕾一起散步。走了一会儿,蕾蕾突然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妈妈,今天的月亮真漂亮,像一个大灯泡!”妈妈听了,忍不住大笑。顿时,蕾蕾愣在那里。此时,妈妈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于是忍住笑声,说:“是呀!好美的月亮,是谁把那么大的‘灯泡’挂在了天上呢?”蕾蕾想了想,说:“圣诞老人。”……

教育感悟

   3岁以前是孩子想象力的萌芽期,主要表现为把没有的东西想象成有,把不同的东西赋予不同的功能,特别是把没有生命的赋予成有生命的。3岁以后,孩子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带有一定的情节和情景。在他看来,什么都能成为他的玩具。比如小凳子或者积木可以变成马,花可以是公主,纸杯可以是电话……所有的东西到了他的手上都有了新的诠释。

   这个时期孩子容易把想象和现实混淆或者盲目夸大事实。事例2中男孩把自己当成懒洋洋就是把现实和想象混淆了,如果这个时期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他的想象力很可能就在无意中被扼杀了。

   而且这段时期,孩子想象的内容比较零散,他常常是把生活中常见的几件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想的事物特征也不完整,典型的表现就是所画的人物只有头,没有手和脚。其实,此时孩子享受的是想象的过程,不在乎想象的结果。

   因此,妈妈要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表现,对于孩子一些夸张的想法,妈妈千万不要横加批评,也不能按照成人的知识纠正他,而是让他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妈妈妙招

1.像孩子一样“异想天开”。

  孩子遇到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也常常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什么时候能长出一对翅膀啊?”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不要嘲笑孩子的行为,不妨跳出常规思维,和他一起“异想天开”,一起“疯玩”、“疯闹”。实际上这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想象的自由环境。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想象力的潜能往往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不用“像不像”衡量孩子的涂鸦。

   1—4岁是孩子的涂鸦期,他喜欢在纸上、墙上随处乱画。但是由于手部肌肉群发展还不完善,最初的涂鸦可能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和点点。因此,针对孩子这个时期的作品,妈妈不能用“像不像”衡量,也不要试图给孩子“示范”标准答案。因为涂鸦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鼓励他用符号表达情感,使他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帮孩子区分想象和现实。

   在三四岁孩子的想象中,没有不可能的事,但这种想法很容易和现实混淆。最典型的表现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言谈中有虚构和夸大的成分,比如喜欢和别人吹嘘自己家有很漂亮的大房子。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要急于责怪他们,而是应该巧妙地帮他们分清想象和现实。妈妈先要认同孩子的美好愿望“妈妈也希望有那么漂亮的大房子,房间里有鲜花,有小狗……”当孩子获得满足后,然后妈妈再引导他认识现实情况,鼓励他做一个建筑师,树立远大志向。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了。

4.与孩子一起玩想象游戏。

   一般孩子的想象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因此,妈妈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他的想象力。在游戏活动中,妈妈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管他想象的结果多么不完美,妈妈都应该尊重他,使他的想象过程成为一种乐趣。当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后,妈妈可以进一步激发他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如果孩子在游戏中不想受到约束,妈妈也要允许他尽情发挥。

   

建议三:阅读潜能开发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观念认为,阅读是学龄后的孩子和成人的行为,学龄前的孩子顶多只是看图、讲故事。事实上,一项研究指出,人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而3—6岁阶段是培养孩子基本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关键期。如果这段期间妈妈采用正确的方法,启蒙孩子的阅读意识,激发他的阅读兴趣,他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林林从3岁开始,经常和妈妈去书店浏览图书。那里总是聚集着很多爱看书的孩子,在那种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学其他人的样子,认真翻看,每次看完后,还很有兴致地给妈妈讲解。

  当他5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些字,妈妈则带他去图书馆。一进入浏览大厅,他被人们认真看书的状态吸引,也慢慢懂得读书时要安静、专注。在儿童阅览室里,他选择喜欢的杂志、图书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母子俩互不干扰,各看各的。有时,他会问一些问题,妈妈也不会急于作出回答,而是鼓励他从书中寻找答案。

   事例1:

  菁菁3岁的时候,妈妈坚持每天和她一起看带图片的文字书,并给他讲解其中的内容。最初的时候,妈妈边讲故事边指着文字,使文字和口语相对应。菁菁感到很奇怪,也会伸着小手指上面文字。每当这时,妈妈便把他指的字大声读出来。一段时间下来,妈妈发现这个阅读方法使他认识了很多字。

教育感悟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3—6岁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兴趣往往决定着他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能力。当然,早期阅读的目的不只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主要还是在于启蒙他的阅读意识,让他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书和阅读的概念。

   一般孩子从2岁开始便喜欢自己翻书,这个时期他的阅读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书中的画面、颜色对他脑部的良性刺激;2—3岁时,孩子的可表达的词汇量由250个增加到1000个,妈妈可以为他选择一些情节的简单的读物;3岁以后,一些叙述性比较强、情节生动的读物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这段期间,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个人阅读得越多,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当然,孩子在启蒙阶段,阅读的内容一定要有选择性。由于孩子各方面的发育还不成熟,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作为妈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进而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

妈妈妙招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妈妈要以身作则,平时多看书,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的行为,也是为他创造一个爱读书的氛围。但最好不要看报纸、杂志,在孩子眼里,那不是学习,而是玩。此外,妈妈可以在书房、客厅、浴室等各个地方都放置一些适合孩子翻看的图书,让书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伙伴。那么,他会慢慢地对书本产生兴趣。

2.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文字图书。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带图片的书籍更能引起他阅读的兴趣,但是与文字相比,图画书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启蒙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同时让孩子阅读那些纯文字的书也不太现实。所以,妈妈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可以选择图片和文字并存的书,然后引导孩子阅读文字。比如,拿到一本书,孩子首先被其中的图片吸引,这时,妈妈可以说“快看看下面的文字,说的什么故事啊?”采用这种恰当的方式把他吸引到文字上来,并通过指读,念诵的方式,激发他对文字的兴趣。

3.为孩子选择经典教材。

  3—6岁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弱,但是记忆力很好。这段时期,妈妈不妨让孩子阅读传统经典作品,掌握经典书籍中的智慧,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好处。像《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是值得读诵的内容,即使孩子暂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慢慢明白。而且这些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4.从孩子3岁开始亲子阅读。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这种亲子阅读活动越早展开,越有利于调动孩子对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书本奥秘的欲望。妈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就像前面提到的传统经典,与孩子一起阅读。阅读时,妈妈可以反复阅读,同时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以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妈妈也可以采用点读法,让孩子一边用手点着文字,一般跟读。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提高他的识字能力。

   

建议四:记忆潜能开发

   

   3—6是开发孩子记忆潜能的黄金时段。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过一个电视广告后,他几乎能一字不落地把广告词重复出来。的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有这个能力,他往往不用刻意去记某些东西,就能把一些他感兴趣的动画片的片尾曲、儿歌,甚至是广告词通通记住。那么,妈妈不妨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让他记一些有益于他一生的经典内容,这样开发他记忆潜能的同时,也能让他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人生智慧。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半的女儿读儿歌,教过几遍后,女儿就记住了。但妈妈仔细一听,发现女儿篡改歌词,把“篱笆”唱成“泥巴”,把“橘子”唱成“鱼子”。

   事例2:

  一个男孩从3岁开始读诵经典,如今已经读诵经典3年了,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被人们看来是个“天才”。

  他的妈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教子经验,说:“在他3岁的时候,我每天早、晚带领他读诵10—20分钟,3天背诵一小段落。当孩子4岁的时候,我让孩子两天背诵一章节,这个时候,往往我刚读熟,孩子已经会背了。孩子5岁的时候,学会了拼音,便开始自己读诵,每天背诵1章。现在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明显增强。其实,在大人看来,‘经典’深奥难懂,但是对孩子来说,背‘经典’就和背‘广告词’一样那么简单。”

教育感悟

   一位妈妈很苦恼,说:“我4岁的儿子思维能力很有限,只会死记硬背,根本不会别的记忆方法。”的确,机械记忆是年幼孩子典型的记忆特点,他理解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就像事例1中的女孩,她完全不明白儿歌中的意思,只是跟着妈妈一起念。其实,妈妈对此不必担心,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他这种死记硬背式地记忆方法会逐渐被理解式的记忆方式代替,能力也会慢慢提升上来。

   13岁前是人的一生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也是语言文学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果在这期间,妈妈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那他大部分记忆就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其中记广告词就是一种无意记忆。那么,与其让孩子记一些“广告词”,还不如让孩子记一些经典内容,像儿童启蒙经典、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就像事例2中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成人看来,这些可能会枯燥无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启蒙教育。妈妈可不要因为孩子不能理解就不去教他,使他错过了最佳记忆时期。

妈妈妙招

1.加强孩子的形象记忆。

   3—6岁的孩子虽然已经呈现出抽象记忆了,但还是偏重于形象记忆。所以,为了增强孩子记忆的效果,妈妈可以帮助他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如,妈妈在教孩子背诵《咏鹅》这首诗的时候,不是单纯的教他读、背,而是配合图片,给他讲解诗中所描写的境界。不仅如此,妈妈还可以配合动作,模仿鹅的叫声,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2.给孩子营造一个经典读诵的环境。

   妈妈可以准备一台录音机,让孩子一天24小时“听经”。因为晚上睡觉时,孩子的大脑也是不休息的。这段期间孩子只需要用耳朵听,嘴里试着和他一起念就可以了。这种放松的学习方法更有益于孩子记忆潜能的开发。读经要从《弟子规》读起,然后再慢慢由浅到深,再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当然,读诵经典的目的是鼓励孩子背诵,不强求理解。一段期间内,妈妈要反复播放一段内容,这样才会利于孩子熟记。可以跟录音读,也可以先听录音,然后自己读。

3.提升孩子背诵经典的兴趣。

   妈妈可以利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检验他的背诵成果,比如,妈妈说出上半句,让孩子接下半句。妈妈还可以采取监督、比赛的方式,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当他取得阶段性的进步时,妈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适时的鼓励,使他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我要背”的状态。当然,妈妈不应鼓励孩子在外人面前展示才能,以防止“伤仲永”式的结局。

4.让孩子温故而知新。

   孩子的学习有一个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为了加强孩子的记忆,每当孩子读诵的内容进行到下一个学习环节时,妈妈都应帮孩子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让他温故而知新,使他顺理成章地将前后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

建议五:思维潜能开发

   

   聪明的孩子是天生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每一位天才的背后无疑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因此,妈妈一定不要错过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期,那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的思维潜能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个妈妈举着两块形状、体积一摸一样的橡皮泥,问4岁的孩子:“这两个橡皮泥一样大吗?”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说:“一样。”然后,妈妈把橡皮泥放在天平上,天枰处于平衡状态。当妈妈把两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孩子疑惑地摇了摇头,说:“不一样。”这时,妈妈再次把它们放在天枰上,天枰仍然是平衡的。

   事例2:

  3岁的诚诚喜欢喝果汁,每次喝的时候总要抢那个高高的杯子,原因是他认为那个杯子会呈得更多。然后,妈妈就给他解释,高杯子虽然高,但是比较瘦,矮杯子虽然矮,但是比较胖,它们所呈的果汁是一样多的。但说过之后,诚诚不相信妈妈的话,下次喝的时候还是要那个高杯子。

  一次,妈妈专门找了两个相对比较大的容器,将果汁分别倒入两个高、矮杯子后,再分别倒入那两个容器,让儿子对比哪个高。最后,那个矮的略微比高的多了一点点。从此以后,再喝果汁的时候,诚诚不再抢那个高杯子,而是抢矮的了。

教育感悟

   思维是孩子掌握知识最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思维可以说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也是发展创造力的核心。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层次、规律的,主要表现在从直觉运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

   当孩子进入3—6岁这个阶段后,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联想进行思考。他具备了基本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喜欢发问,喜欢刨根问底,这是这段时期孩子典型的特点。当然,如果遇到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思维活跃;遇到感兴趣的,则不愿意思考。

   这段期间,妈妈一方面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他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另一方面要挖掘孩子的思维的潜力,对他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使他通过训练后,智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妈妈妙招

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而且喜欢拆卸玩具、摆设家具等等,其实这是孩子探索的一个过程。妈妈不仅要鼓励孩子的这些行为,而且当他问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妈妈一定不能泼冷水,而是要作出恰当的回答。有时妈妈也可以不作出正面回答,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孩子看到结果,以满足他好奇心,同时加深他的记忆。当孩子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妈妈可以鼓励他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激发他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

2.借用“头脑风暴法”开拓孩子的思维。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妈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增长他的知识,开拓他的思维。比如,全家人坐在一起,针对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比如,纸张可以干什么用?云彩像什么?妈妈可以先起一个开头,然后鼓励孩子展开联想。当他说出答案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结果,妈妈都不能嘲笑他,而是要鼓励他,以提高他参与这个活动的积极性。

3.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和惯常的看法,使他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平时,妈妈可以和他一起玩“反口令”的游戏,就是一个人下达口令,另一个人做相反的动作。比如,妈妈说“起立”,孩子要坐下;妈妈说“举左手”,孩子要举右手……总之,两个人要“反着来”。妈妈和孩子的角色也可以互换,以增加游戏的兴趣。

   此外,当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词汇的时候,妈妈可以和他一起玩“说反话”、“说反义词”等游戏,同样能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

4.从生活细节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机会有很多,像玩玩具、做游戏、猜谜语、养花、参加家务劳动都可以使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分析、比较和判断。只要妈妈在这方面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引导孩子思考和动手,就会使他有很多收获。

建议六:注意力潜能开发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而且年龄越小,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越短,甚至1—2岁的孩子的注意力都不会超过5分钟。孩子平均注意的限度为:2岁时7分钟,3岁时9分钟、5岁时14分钟。其实,孩子注意力短的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善的,而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善的话,很可能会延续到学龄后,上课多动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因此,妈妈应该把握住孩子3—6岁这段关键期,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抱怨:“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总是玩弄自己的头发、书包、衣服、玩具等,任何东西到了他那里都可以玩儿。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再过1年,他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怎么适应学校生活呢?”

   事例2:

  3岁的琪琪上幼儿园小班,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的时候东张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还上课走动。为提高女儿上课的效率,妈妈为她独创了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以此训练他的注意力。

  晚饭后,一家三口坐在客厅里,音乐响起,全家人一起做奇怪的表情,音乐一停,3个人保持刚才的动作不能动,直到音乐再次响起。如果有谁动了,就接受一个小小的惩罚。不久以后,琪琪上课走神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不能像成人那样注意力维持很长时间,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段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不能平衡。兴奋性较高,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长时间干某一件事。

   而且这段时期的孩子另一个特点就是多动,妈妈不要武断理解为“多动症”。如果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地做某一件事,哪怕连1分钟也坐不住,可能是他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或是妈妈对他太娇惯了。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和智力发展、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注意力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相对比较低,可以说注意力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孩子注意力高,上课效率才更高,成绩才更好。因此,为了预防孩子因为注意力差而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妈妈一定要及早开发孩子注意力的潜能,培养他的注意力。

妈妈妙招

1.不干涉孩子的活动。

   当孩子专心做某一件事时,妈妈不要打扰他,比如,他在玩积木,妈妈不要一会儿叫他喝水,一会儿又叫他吃水果,也不要插话或者插手。而且像玩水、玩沙子的时候,孩子一般都很专注,这个时候,妈妈不要阻止他,没有特殊情况应该让他安安静静地玩个够。

2.为孩子营造整洁、安静的环境。

  妈妈应该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做到物品摆放有规律、有秩序,这样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妈妈最好让他玩一件,以免一堆玩具堆在他身边,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知道玩儿哪一个。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妈妈也要避免因大人谈话、看电视、听广播等活动分散他的注意力。

3.用故事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讲故事一般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几分钟。妈妈可以以孩子的初始记录为基础,每次将故事的长度延长一点儿。如果他的注意力能在这段时间内稳定下来,再把讲故事的时限延长一点,让孩子再慢慢适应这个长度。当他能坚持把故事听完时,妈妈要及时鼓励他。同时,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画画、游戏中,以训练他的注意力。

4.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妈妈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找不同”的游戏。比如,两幅相似的图片,一副图片上有小鸭子、小树、小河、花,另一幅相似,但可能是花的颜色不同,也可能河里多了一条小鱼。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对照两幅图片的不同,这对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好处。此外,和孩子一起玩拼图、走迷宫等类似的游戏也能达到训练效果。

   当然,如果刚开始时,孩子出现不合作的情形,妈妈切忌打骂,否则他会对这种训练产生厌恶情绪。总之,妈妈要遵循一条原则,训练的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来进行,时间长度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征来决定。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3岁,孩子上幼儿园了 第2章 3—6岁,妈妈要教孩子“学习” 第3章 3—6岁,妈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 第4章 3—6岁,好妈妈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第5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第6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 第7章 3—6岁,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