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资讯 >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小说,《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完整版全文免费阅读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小说,《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完整版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1-03-28 12:09:35

精彩试读:正在一旁玩耍的雯雯说:“妈妈,我来帮你捶背!” 一边说,一边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捶起背来。妈妈心满意足地说:“真舒服,这里,这里,哎呀,真舒服!” 雯雯听到妈妈的回应,捶得更起劲,还说:“妈妈,我以后要常常给你捶背。” 事例2: 田野今年6岁,妈妈平时很关心田野,对家人和朋友也关心有加。一天,妈妈的朋友打电话给妈妈,哭诉最近的遭遇,妈妈就安抚到:“别难过了,一切都会过去的,还是要坚强地面对啊!如果你周末有时间,我们出去走走吧!”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这本书没有白莲花,没有恶毒女配,也没有恶毒的家人,朋友都特别好,很可爱,很仗义,也不是特别小白兔,也不特别拽,给人一种风轻云淡的感觉,放心,只要不是喜欢虐文的,相信你一定会喜欢张振鹏哒!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第4章在线免费试读

——12.培养一个合群的开朗孩子

——13.纠正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1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2.培养一个合群的开朗孩子

  

  孩子在家里很活泼爱玩,可是一到了幼儿园里就变得沉默寡言。在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游戏时,他总是站在一边,呆呆地看着或是玩着自己手中的玩具。老师有时看到了,会叫他过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老师离开,他又开始自己玩了。这样下去,孩子不但交不到朋友,更会变得郁郁寡欢。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呢?

  

方法一: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际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合不来,妈妈就开始替孩子着急,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可是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孩子就会完全依赖妈妈,就变成妈妈在替孩子交往,孩子依旧没学会如何交朋友,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薇和4岁的小明一起玩耍,结果小明推了小薇一下。小薇摔倒在地,“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小薇的妈妈看到后很着急,赶忙走过去将小薇扶起来,一边哄着小薇,一边对小明的妈妈说:“你看看,你家小明都把小薇推到了,这孩子怎么这么霸道啊?”

  小明的妈妈说道:“小明,你怎么能推小薇妹妹呢?快过来给小薇妹妹道歉。”小明撅着嘴,不情愿地说:“对不起。”两位妈妈见事情解决,就去一旁聊天了。这时,小明对小薇说:“我不要和你玩了,就会找大人,哼!”小薇撅起嘴,又哭了出来。妈妈再次赶来,了解了情况后,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事例2:

  4岁半的丽丽因为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回到家后常常闷闷不乐。妈妈看到后很着急,于是陪着她去了幼儿园。妈妈叫过来几个小朋友,给他们分糖果,让他们和丽丽一起玩,丽丽玩得很开心,妈妈也放心了。

  可是,第二天丽丽哭诉道:“妈妈,他们说没有糖果就不和我玩了。”妈妈说:“来,妈妈给你去拿糖果。”丽丽一边哭着一边摇头:“妈妈,我不要……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没有糖果也有人陪着玩,我却要给他们糖果他们才陪我玩呢?”妈妈一时说不出话来了。

教育感悟

   从孩子一生下来,妈妈就要抱着孩子喂奶,给他换衣服、尿布。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妈妈还是要喂他吃饭,给他洗澡,哄他睡觉……照顾孩子已经成为了妈妈的一种习惯。凡是孩子做不了的,妈妈都想要帮他做。于是,在孩子与人交往遇到问题时,妈妈也想帮孩子解决。所以,像事例1和事例2这样的事情便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替孩子交往,虽然能暂时解决孩子的问题,却不能在根本上帮到孩子。一旦事情发生了变化,他又会变得无助。而且,孩子之间的交往感受和大人所认为的事实并不一样。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推倒了,大人就会想:“我的孩子真可怜,他们怎么能这样欺负他?”孩子却不会想这么多,除非是真的摔疼了,否则他很可能马上站起来又去玩了。

   所以,孩子的交往问题,妈妈真的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

妈妈妙招

1.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妈妈就会着急。于是,有些妈妈会用糖果、玩具贿赂其他孩子,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本来孩子们之间互相玩对方的玩具,分享糖果是很平常的事情,能增进友情,但是在妈妈的“帮助”下,事情变了味道,糖果成了一种**。当其他小朋友说出“你不给我糖果,我就不和你玩了”时,孩子会更失落。

   但如果让孩子带一些糖果去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们分享,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的玩具,孩子很快就能交到朋友。糖果还是糖果,玩具也还是玩具,关键在于让孩子自己去交朋友。

2.不要做孩子的“骑士”。

   有些孩子在和同伴发生争吵后,哭着叫道:“我要去告诉妈妈!”然后他哭着跑回家,不一会儿,一脸凝重的母亲领着孩子过来了……后面发生的剧情要看情况的严重程度,妈妈可能是直接骂其他的孩子一顿,也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找对方的妈妈理论。

   以后一旦再遇到什么事情,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快来,××又欺负我了!”于是,妈妈就像是保卫公主的“骑士”一样,挺身而出,与“大恶龙”战斗。其实,就像前面分析事例时提到的,孩子之间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其他小朋友并不是大恶龙,当然妈妈也没必要成为勇敢的“骑士”。

3.不要替孩子与老师交往。

  幼儿园开学了,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老师:“这是我孩子××,孩子有点内向,老师您要多关照他。”然后妈妈和老师东聊西聊,彼此熟悉了。等回到家后,妈妈对孩子说:“我跟你们老师说好了,他会照顾你的,以后你有事找他就行。”

  妈妈这样做,等于替孩子与老师建立了关系,但是由于这种关系并不是孩子自己去与老师接触后建立的,可能会影响孩子和老师以后的交往。

方法二:教孩子主动与人交往

  

  孩子在家的时候都是被妈妈照顾的,妈妈会主动询问孩子的需求,陪他玩,逗他开心。可是到了幼儿园里,孩子面对的都是一样大的小朋友,这时,该由谁来采取主动呢?显然,让孩子主动去和别人交往比等着别人来和自己说话要好得多。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龙在幼儿园中显得很特别。其他的小朋友大多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不敢和人说话。可是小龙就显得大胆得多,不但主动去问其他小朋友的名字,还拉着人家一起玩游戏。老师觉得很奇怪,就问小龙的妈妈:“您平时是怎么带孩子的?”

  妈妈说:“孩子的性格本来就偏外向,而我也很注意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带小龙去公园玩的时候,我会让他去和晨练的老爷爷说话;我也要求他在家里来客人时主动打招呼;有时去冷饮店,我会让他直接和店员说自己想吃什么。孩子已经锻炼出来了。”老师听后,对小龙妈妈的教育方式十分赞赏。

   事例2:

   3岁的小泰找到4岁的小兰,让小兰和他一起玩球,可是小兰想玩布娃娃,不想和小泰一起玩。小泰很着急,抓着小兰非要让她和自己玩,结果两个人吵了起来。小泰很难过,再也不敢主动去找别的小朋友陪自己玩了。

   妈妈看到小泰不开心,便问他:“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小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笑了:“小兰不喜欢玩球,那你们班上谁喜欢玩球呢?”小泰想了想后,回答道:“佳佳喜欢玩球。”妈妈说:“那你可以去找佳佳玩啊!”第二天,小泰去找了佳佳,两人果然一拍即合,开开心心地玩了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的交往能力很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果能交到朋友就多了一分安全感。而孩子独立面对的第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是幼儿园。所以,教孩子主动去和人交往,从幼儿园时就要开始。

  孩子刚进幼儿园,交往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事例1中小龙那样能活跃地去交往的孩子相当少,大部分孩子或是不敢交往,或是像事例2中的小泰一样在主动发起的交往中因不得要领而受挫。因此,妈妈除了要鼓励孩子主动去交往,还要教孩子一些主动交往的技巧,让孩子顺利进行交往。

  那么,妈妈怎样教孩子主动地去和小朋友们交往呢?

妈妈妙招

1.训练孩子主动和人说话。

  孩子并不是在幼儿园里才开始和人交往的,他最初的交往对象是妈妈,然后是爸爸和经常来家庭中的人。所以,妈妈可以从这些孩子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训练他主动与人交谈。当家里来客人了,要让孩子第一时间问好;带孩子出去散步时遇见熟人,也要让孩子主动说话。

  另外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餐馆、商店,妈妈可以让孩子直接和服务员交谈,把自己想吃的东西说出来。孩子和人交谈的经验多了,在幼儿园中就不会出现怯生现象,就可以主动地去和小朋友交往。

2.教孩子怎样主动找玩伴。

  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孩子不了解同伴的爱好,非要别人和他玩自己喜欢的游戏,那么就会出现事例2中的情况。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同伴,可以先问他:“你喜欢玩什么呢?”然后等孩子说完,再问他:“班里还有谁喜欢玩这个?”或者问:“××喜欢玩什么?”让孩子了解别的小朋友的爱好,知道该去找谁陪自己玩。如果有孩子特别喜欢一个小朋友,知道了他的爱好,也就知道玩什么游戏的时候该去邀请他。

3.让孩子学会主动帮助别人。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孩子主动去帮助他,可能两个人就会成为朋友。不光是对别的小朋友,就算是对老师、妈妈和爸爸,如果孩子能在大人刚好需要的时候帮帮忙,我们也会觉得孩子可爱无比。

   其实,让孩子学会这一点并不难。比如:妈妈在家里织毛衣,孩子在地上玩,妈妈可以让孩子把放在茶几上的毛线球递过来;而在家里看电视时,妈妈也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一下遥控器……时常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孩子慢慢地就会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在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方法三:调节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情绪控制能力差,因此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在幼儿园中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由于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常常会乱发脾气,造成交往上的障碍。有些孩子比较敏感,一旦和别的孩子争吵,就会很沮丧,间接影响到和其他人的交往。所以,妈妈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是相当必要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小云是个十分敏感的孩子。一次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吵架了,小朋友骂了她,她回到家后情绪很低落。妈妈问她:“发生什么事了?”她对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说着说着就开始哭了:“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了……”

  妈妈一边拍着她的肩,一边耐心地听她把话说完。等她哭完了,妈妈帮她擦眼泪,递给她一杯果汁:“妈妈知道了,可是除了那个骂你的小朋友,班上还有其他的小朋友啊!”小云想了想,点了点头:“我去找别人一起玩,不和她玩了。”说完,她开开心心地喝起了果汁。

   事例2:

  4岁的小雷和几个小朋友商量好要用积木盖一座“大厦”,但是在给“大厦”加盖“房顶”的时候,小雷和同伴们发生了分歧。后来小雷见同伴们不听自己的意见,就非常生气,还将快要盖好的“大厦”推翻了。同伴们气坏了,都不想和小雷玩了。小雷赌气地喊道:“我还不和你们玩呢!”

  看到同伴们走到一边玩起了别的游戏,小雷又过去捣乱。于是发生了争吵,小雷动手打了其中一个孩子。后来,在老师的要求下,小雷十分不情愿地道了歉。

  回到家后,小雷气冲冲地说:“妈妈,我再也不要和他们一起玩了!”妈妈听小雷说完事情的经过,没说什么,只是像平时一样安排小雷吃饭、洗漱、睡觉。

  第二天小雷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开始劝他:“妈妈不是告诉过你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吗?所以,不能打别的小朋友。妈妈洗了几个苹果,待会儿你带到幼儿园去,给昨天的那几个小朋友吃。”小雷接过了苹果,点了点头。后来,妈妈开始训练小雷的耐性,慢慢地小雷不那么爱发脾气了,和别的小朋友的关系也融洽了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的情绪外露,情绪表达十分鲜明。于是,孩子闹情绪时便显得有些“惊天动地”:在幼儿园里大哭大闹、动手打别的小朋友、咬人……看到孩子做出这些激烈的举动,妈妈往往不知所措。其实,这是由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他的神经的抑制机能还不完善,不能控制自己;而且由于语言表达力差,导致他只能用身体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情绪。

   所以,妈妈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吓到。妈妈通过详细了解他闹情绪的原因,帮他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现,其实孩子还是那个乖宝宝,只要他把自己的情绪表达清楚了,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妈妈妙招

1.听孩子讲述在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时,妈妈不要着急,最好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倾听孩子。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幼儿园一天的经历,重点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孩子的心理感受。妈妈要增强敏感度,要能分辨出孩子谈话中隐藏的情绪,引导他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2.不要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劝孩子。

   就像事例2一样,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吵架了,回到家后嚷着:“我再也不和××玩了!”这时,如果妈妈很着急去劝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激动。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不要急着劝他,而是要耐心一点,先问问他发生什么事了,然后让他自己冷静一段时间,等到过几个小时,或者第二天早上再和他谈谈这件事。谈的时候不要斥责他,而是要注意引导,让他知道怎样去做就好。孩子的性格问题可以用日常训练逐渐纠正。

3.训练孩子的耐性。

  有些孩子比较急躁、冲动,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要训练下孩子的耐性,当孩子喊着“我要吃……”时,尽量不要马上满足他,可以和他说话,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学会等待。慢慢地,孩子的耐性培养出来了,脾气自然也会好很多,也就不会动不动就闹情绪了。

4.让情绪低落的孩子快乐起来。

   有的孩子比较脆弱,一旦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发生争吵,就会情绪低落。对于这样的孩子,妈妈最好先耐心听他倾诉,等他情绪发泄得差不多了,再帮他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注意到,这个小朋友不理我,还有别人呢,从而帮他从被拒绝的沮丧中走出来。

   要是孩子还是觉得难过的话,妈妈可以带他玩游戏,或者给他讲故事,通过这些方式吸引他的注意,让他开心起来。

方法四: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认同感

  

  有些孩子看起来很出众,有些孩子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是不管如何,每个孩子都应该接纳自己,认同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与人的交往中感到轻松和自信。若是没有自我认同感,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这会给他的人际交往蒙上一层阴影。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宇在家十分活泼,可是最近他从幼儿园回到家后经常闷闷不乐。妈妈询问他后得知,原来他班上有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唱歌跳舞都很好,别的孩子都围着那个孩子转。小宇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她,所以很自卑。

  妈妈知道后对小宇说:“你不是喜欢下跳棋吗?”小宇点点头。于是,妈妈让小宇带了一套跳棋去幼儿园,教其他的小朋友玩。很快,小宇有了“棋友”,他也变得开心起来。

   事例2:

  3岁的小志刚进幼儿园,因为他比较内向,不爱表现,所以显得很安静。妈妈在知道小志的情况后有些担心:“别的小朋友都三五一群地又唱又跳,小志这样子会不会是太孤僻了,是不是自闭症?”

  于是,妈妈开始要求小志活泼一点,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这让一向安静的小志有些无所适从。后来,幼儿园老师知道后对小志的妈妈说:“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是如此,可以鼓励他多交朋友,但不能非要他变得活泼。而且根据我的经验,这些安静的孩子在幼儿园也能交到朋友,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差。”

妈妈听了老师的话,不再强求小志活泼,小志也慢慢安下心来,不久就交到了新朋友。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有些孩子安静沉默。有的妈妈喜欢活泼的孩子,若是自己的孩子刚好是比较安静的性格,妈妈就会觉得不对劲。但若是妈妈不能认同孩子的性格,孩子也就很难认同自己,就会像事例2中的小志一样,变得无所适从。

  而事例1中的小宇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别的孩子耀眼的光芒下开始自卑。妈妈帮助小宇发现自己的特长,并让他将这个特长展示给小朋友,让小宇在展示特长的过程中对自己产生了认同感。

  其实,人们的自卑、自责、内疚,很多时候是由于不能认同自己造成的。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去认同自己要简单得多,妈妈要抓住这个时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让他能自信和快乐地与人交往。

妈妈妙招

1.多肯定孩子,接纳孩子。

  年幼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几乎全部来自妈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眼中的孩子”就是他的自我形象,如果妈妈不认同他,常常批评、否定他,他就会无法认同自己。

  所以,妈妈最好多肯定自己的孩子,但是要注意肯定不等于表扬,盲目表扬孩子会诱发孩子的虚荣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比,多去发现孩子自身的特点,去肯定孩子的特性;对于孩子的缺点,妈妈要尽量引导他去改正,但是不能苛责他,要注意接纳。

2.不要羡慕“明星孩子”。

  每个班上都会有这样的孩子,他要么具有领袖气质,要么有某种才艺,能说会唱,其他的孩子像“众星拱月”般围着他。面对这些“明星孩子”,有的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我不如××”,进而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

  妈妈要多关注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心理,要及时地帮助他。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明星孩子”虽然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他却不一定有几个真正的好朋友。妈妈也可以找出孩子班上的例子为他说明,比如:他和某个孩子很要好,妈妈可以说:“××没什么特长,可是你也很喜欢他,不是吗?”让孩子知道,不是“明星”,也有人会喜欢他,从而让他学会认同自己。

3.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没有被人发现。就像事例1中的小宇,因为别的孩子会唱歌跳舞自己不会,于是感到自卑。可是当妈妈引导他去和小朋友玩跳棋,他才发现自己也有优点,自己的特长是下跳棋,于是开始在这一点上认同自己。妈妈又指引他去向别的小朋友展示这个特长,结果小宇通过跳棋交到了很多朋友,他的自我认同感也更强了。

  妈妈可以从孩子平时的爱好入手,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孩子的爱好不只限于弹琴、绘画这些十分正式的活动,也可以是孩子喜欢玩的某种游戏。妈妈可以让孩子去说自己玩游戏的体验、感受,让从这些感受和体验中产生自我认同。

  

方法五:教孩子如何正确交友

  

  有的孩子交往意识强,行为也相当主动,但是却经常和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仔细观察他子的交往活动,就会发现他由于不懂交往的规则,在与同伴交往时缺乏技巧,经常引起同伴的不满。所以,为了让孩子顺利地交到朋友,妈妈教他一些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彤和4岁的薇薇是好朋友,在一次角色扮演游戏中两人发生了争执。5岁的小彤负责安排角色,她和薇薇都想扮演公主,最后她把公主的角色给了自己,结果薇薇很生气地对她说:“你讨厌!我不要和你做朋友了!”

薇薇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问她:“那你还想和小彤做朋友吗?”薇薇点点头:“可是我还是想演公主,她不让我演,她好坏。”妈妈说:“其实你们可以轮流演公主啊!”薇薇恍然大悟。

第二天,薇薇地小彤说:“对不起,我不该骂你,但是下次演公主我们要轮流来,你一次我一次。”小彤同意了,两个人又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事例2:

  4岁的小明想和小敏一起玩“滚球”的游戏。小明找到小敏,叫她一起玩,可是小敏正在摆弄她的布娃娃,没理小明。小明一生气推了小敏一把,结果小敏摔倒在地上,哭了起来。

  老师走过来,一边哄小敏,一边对小明说:“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小明觉得很委屈,回到家后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找来了两个玩偶,告诉小明,它们一个叫红红,一个叫绿绿。然后用两个玩偶将幼儿园里发生的场景演了一遍。妈妈扮演推人的绿绿,让小明扮演被推的红红。小明扮演的红红在被推后很生气,大叫起来:“为什么要推我?”

  小明这时才知道小敏被自己推倒时难过的情绪,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明天去和小敏道歉。”

教育感悟

  就像事例2中发生的故事一样,有些孩子想找对方玩,表示善意,可是因为方法不当把事情搞砸了。而面对事例1中吵架的情况,“要不要和好”、“怎么样去和好”也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个问题。孩子有交往的意愿,可是因为缺乏经验,在交往活动中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时,如果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他会学得非常快。

  3—6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人相当敏感,会害羞、在意别的小朋友、关心妈妈的感受等,这正适合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而这时养成的正确的交往习惯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所以,妈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交往。

妈妈妙招

1.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一起玩,磕磕碰碰是难免的,要是孩子无意中冒犯了别的小朋友却不懂得去道歉,慢慢地,大家都会觉得他很霸道而开始疏远他,孩子就会被孤立。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碰到小朋友或做错事情要说‘对不起’。”

  妈妈也可以在家里模拟幼儿园的场景,玩互相说“对不起”的游戏。这样,孩子在需要和别人道歉时,才能轻松自然地把“对不起”说出来。

2.告诉孩子要尊重别的小朋友。

  在家里,无论孩子想要谁陪他玩,大人一般都会满足他。可是到了幼儿园,孩子要某个小朋友陪自己玩,如果对方不乐意,麻烦可能就来了。有的孩子会推搡别的小朋友,有的孩子会发脾气把玩具扔掉,还有的孩子会抓住对方不放:“我就要你陪我玩!”

  妈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的小朋友,可以像事例2中那样,用玩偶剧的方式来让孩子了解对方的感受,从而让他在交往中懂得文明礼貌。让孩子明白如果对方不愿意和他玩,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不要勉强别人。

3.教孩子与吵过架的小朋友和好。

   孩子之间的争吵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一般都不会记仇,昨天还在说:“我再也不要和你玩了!”可是今天,可能两个人又玩到一起了。妈妈需要弄清楚两个孩子是因为什么吵起来的,然后再问清楚孩子到底愿不愿意再和对方做朋友。如果愿意的话,再帮孩子想办法,教孩子去和对方和好;如果不愿意,也不要强迫孩子去和对方修复关系。

4.让孩子正确地表达亲密。

  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喜欢的小朋友,总是想要“亲一亲,抱一抱”。但是孩子的动作有时会没有轻重,容易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有的小朋友因为被抱得太紧,觉得不舒服;有的小朋友不喜欢被人亲;有的小朋友被抱住会觉得害怕……

  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去表达好感:让孩子学会微笑、用语言说“我喜欢你”、和别的小朋友牵牵手……如果孩子还是想抱对方,可以让孩子先问问对方:“可不可以抱一下?”告诉孩子抱对方时要“轻一点”。另外,当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抱住觉得不舒服时,要让他及时拒绝:“我不舒服,请你放手。”

  

方法六:强化孩子“邀请他人”和“接受邀请”的行为

  

  很多孩子在一起玩游戏,有的孩子总是一个人呆着。当别的孩子邀请他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犹豫不想去,并且自己也很少主动地邀请别人。一旦孩子出现这些不合群的现象,妈妈就需要注意了,要帮助孩子习惯邀请他人和接受别人的邀请,让他的社交实现良性循环。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楠比较内向,当小朋友邀请她一起玩游戏时,她总是怯怯的,不敢过去玩。妈妈发现后,决定让她有一些接受邀请的体验。一次邻居家的宁宁和几个小朋友玩角色扮演游戏,可是缺少一个人扮演魔法师,这时宁宁叫小楠过去一起玩。小楠犹豫不想去,妈妈说:“你们先玩,我去做点心给你们吃。”妈妈说完,轻轻地把小楠推向宁宁,自己去厨房准备吃的去了。

  宁宁高兴地把小楠拉了过去。刚开始小楠有些胆小,不敢玩,可是玩着玩着,小楠便开始融入了自己的角色,变得投入起来。小楠玩累了回到家,妈妈抱着小楠问:“玩得开心吗?”小楠点点头。妈妈又说:“点心做好了,宝贝儿,去请小伙伴们来家里吃点心吧!”这次小楠没有犹豫,很快地把伙伴们带到了家里。妈妈抱着小楠,称赞道:“宝宝真棒!”

   事例2:

  4岁的乐乐要过生日了,妈妈想带他去游乐园玩,可是乐乐撅着嘴说:“我不要一个人玩,上次晶晶过生日就是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的,我也要。”妈妈听了后很高兴,耐心地与乐乐商量请哪些小朋友,去哪里玩……

  到了乐乐过生日的那天,几个大人在一旁闲聊,乐乐和小朋友们一边吃零食一边做游戏,玩得十分开心。回到家后,妈妈问他:“和小朋友一起过生日高兴吗?”乐乐点了点头,开始和妈妈说一些他们在一起玩时的事情。妈妈一边听着,一边点头表示认可。最后乐乐说道:“我下次还要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妈妈抱起乐乐,亲了他一下:“嗯,妈妈支持你!”

教育感悟

  孩子或是内向,或是外向,但是不管孩子是哪种性格,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邀请别人”或“接受邀请”的情况。这时,孩子或是主动去邀请别人,或是因为害羞而徘徊不前。有些孩子虽然不敢主动去邀请别人,但是当别人邀请他玩时他会接受;而有的孩子不但不敢邀请别人,甚至当别人邀请他时,他也会犹豫着不敢接受。

就像事例1和事例2中一样,孩子的性格天生就不一样,小楠不敢接受别人的邀请,而乐乐却向妈妈要求生日会时要邀请别的小朋友。对于乐乐这样的孩子,妈妈当然要支持他的请求;而对于小楠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妈妈在适当的时候推她一把,让她也拥有接受别人邀请的体验,而且在事后妈妈做到了“趁热打铁”,让小楠去邀请朋友吃点心,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妈妈妙招

1.鼓励孩子邀请别人来家里玩。

   孩子有时会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让××来家里玩。”孩子说这句话时可能很自然,也可能因为担心妈妈不同意而显得有些怯懦。不管是哪种情况,妈妈都要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尤其对于比较怯懦的孩子,妈妈更要积极地支持他,让他勇于去邀请别人。

   在孩子邀请别人之后,妈妈要及时鼓励他。妈妈的鼓励可以是拥抱、微笑、称赞等精神奖励,也可以是对孩子行为的积极配合,如:给孩子提供游戏场地、玩具、零食……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妈妈非常支持他的行为。

   如果孩子接受了别人的邀请,那么妈妈可以试着对他说:“这次你去××家里玩了,下次我们也请××来我们家玩吧。”以此来鼓励孩子去邀请同伴。

2.引导孩子叙述邀请别人或接受邀请的经历。

  幼儿园里,经常会有小朋友拿着玩具对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刚开始,这种行为可能很偶然,只是孩子一时兴起。妈妈要想让这种行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要及时强化它。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时,妈妈可以问他:“有没有和别人一起玩。”如果孩子说有,那就引导他描述玩的过程。他说的过程中妈妈要关注他,耐心去听,孩子发现妈妈对他的交往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叙述。

3.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抓住时机

  有些孩子就像事例2中的小楠,因为内向不敢接受别人的邀请。于是,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呆着。小楠的妈妈在宁宁邀请小楠时推了一把,让小楠接受了邀请,后来小楠和同伴们玩熟了,这时妈妈抓住时机让她去邀请别人,完成了对她行为的强化。

  

方法七:鼓励孩子参加到集体活动中

  

  集体活动最能锻炼小朋友交往的能力,不但能让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也能让孩子学会和别人交流、合作。融入集体的孩子因为有了同伴,性格都比较开朗、乐观。但是有些妈妈常会发现就算自己鼓励孩子,孩子还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于是,就需要一些特别的办法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萌有些内向,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三五一群地玩游戏时,她总是在一边安静地玩着自己的玩具。老师有时会安排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她最后都会退出游戏。

  妈妈知道后想了一个办法,在和几个老友聚餐时让他们都带上自己的孩子。餐桌上气氛比较轻松,几位妈妈互相聊着和孩子有关的话题,孩子们也逐渐熟悉起来。吃完饭后,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到了商场里的儿童游乐区,让几个孩子在一起玩。

  果然,因为妈妈在身边,小萌变得胆大了些,开始和一个孩子玩抛接球的游戏。等到妈妈带小萌回家时,她对新认识的玩伴恋恋不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小萌开始习惯和朋友一起玩游戏,在幼儿园里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了。

   事例2:

  4岁的丁丁有些“霸道”:在幼儿园里抢到玩具就自己玩,不让别的小朋友碰;玩滑梯时他总要抢第一位。一次老师组织集体活动,分组时都没人愿意和丁丁在一起,丁丁觉得很委屈,当时就哭了,回到家后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向丁丁的老师询问了情况,这才知道是自己把孩子惯得太自我中心了。于是对丁丁说:“别的小朋友也想玩玩具,玩滑梯,你要是什么都抢第一,他们不高兴,自然就不爱和你玩。”丁丁听了点点头,妈妈给丁丁列了一张行为表,丁丁做的好的行为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慢慢地,丁丁改掉了自己的毛病,在集体活动中也不再被排斥了。

教育感悟

  妈妈都知道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是好的,但是有的孩子或是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或是被同伴排斥,种种原因都会让妈妈的鼓励没有效果。

  其实,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并不只是在口头上说:“孩子你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在有集体活动时说:“加油,妈妈支持你,你是最棒的。”很多时候,对于不喜欢,或者无法适应集体活动的孩子,妈妈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想出一些特别的办法来鼓励孩子。就像事例1和事例2一样,只要妈妈肯开动脑筋,总会有办法让孩子喜欢上集体游戏的。

妈妈妙招

1.为孩子创造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

  幼儿园中有许多的集体活动,老师安排的集体游戏,小朋友们一起玩滑梯,几个小朋友一起搭积木……但是若是孩子很内向,只喜欢一个人玩,在幼儿园中不参与这些游戏,那么妈妈只能多费些心思为他创造一些机会了。

   就像事例1中小萌的妈妈所做的那样,可以和同事或好友约好,在聚餐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大人在桌上聊天,让孩子在游戏区一起玩耍。因为环境比较轻松,孩子融到一七也会相对简单。

2.让孩子拥有一些积极的体验。

   孩子有时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是因为某次失败经验留下了阴影。比如,玩游戏玩得不好被小朋友嘲笑。这时,妈妈要想让孩子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就先要帮他找回自信。在某个游戏上孩子玩得不好,妈妈可以专门帮他锻炼,让他也能玩得很好;若是孩子的能力的确不能适应这个游戏,那么可以帮孩子找一个他能玩得好的游戏,鼓励他去参与。让他在集体游戏中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消除以前的阴影。

3.教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会涉及到如何与别的小朋友相处的问题。有些孩子在家里霸道惯了,结果在集体活动中处处碰壁,别的小朋友都不爱和他玩。

   对于这种孩子,妈妈要让他明白,别的小朋友与他是平等的,如果他什么都抢先,别的小朋友就会不高兴,就会不和他玩。同时,妈妈也要给他制定一些规则,对他进行训练,比如,排队遵守先后顺序,不能随便打人,玩游戏输了不能乱发脾气……

   要注意运用强化的手段。只要看到孩子按要求做了,就要及时表扬他。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反复,以前改掉的坏毛病又出现了,这时妈妈要有耐心,坚持下去,直到孩子彻底改掉坏毛病。

4.用关注作为孩子的奖励。

  有的孩子在家里时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注习惯了,而在集体游戏中没人注意自己,于是感到很失落,不喜欢和大家玩。

  对于这种孩子,妈妈的办法要巧妙一些,首先是适当减少家庭成员对他的关注,然后经常鼓励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游戏的一些经历。当孩子讲述时,家人要显得很感兴趣,增加对他的关注,鼓励他说下去。就这样,将关注作为奖励手段,促使孩子多参与集体游戏。

   

   13. 纠正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3—6岁的孩子逐渐开始与同龄人相处,并开始明确表达自己的喜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和同伴进行比较,甚至会希望自己在物质上和能力上比同伴优越。而此时,妈妈就要适时对孩子滋长起来的攀比心和虚荣心进行干预,让孩子从小形成真切、坦诚的性格。

   

   要点一:坚决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一旦有了虚荣心,就想和同伴攀比。但由于自己没有经济能力,但又想满足内心虚荣的时候,就会试探地或习惯性地向妈妈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面对孩子这些的要求,妈妈要懂得恰当地拒绝,让孩子用平和心面对生活的境遇。

经典事例

   事例1:

  6岁的小宝很喜欢玩变形金刚,妈妈就给他买了一个“擎天柱”。小宝爱不释手,总是告诉妈妈自己最喜欢“擎天柱”,接下来喜欢“大黄蜂”,而隔壁家的小刚就有一个“大黄蜂”。

  一天,妈妈带小宝去买衣服,走到玩具柜台时,小宝就不肯再往前走,并说:“妈妈,你给我买个‘大黄蜂’吧,这样,我就比小刚多了。”

  妈妈说:“你有‘擎天柱’,小刚有‘大黄蜂’,你们可以换着玩。”小宝并不理会,依然站在那里不肯走。虽然小宝没有哭闹,但态度上很强硬。

  妈妈一看这种情况,说了一句:“好吧,你就再这慢慢看吧,我回家了!”说完,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等妈妈走出10米远,小宝大喊着“妈妈”,并追了上去。妈妈看小宝改变了决定,就拉着他的手走向了商场出口。

   事例2:

  一天,4岁的阳阳因在幼儿园表现好,得了5个小红花。阳阳一见到妈妈,就得意地说起这事,并把小红花交给妈妈保管。回到小区,阳阳见到同龄的小朋友就问人家得了几个小红花,问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告诉对方自己得了5个。

  而小凡是一个较真的孩子,执意让阳阳拿出红花来看看。而阳阳跑向妈妈,让妈妈拿出红花。妈妈问清了事情的缘由,明锐地察觉出阳阳在炫耀,原本想拒绝,又觉得不妥。于是,她对阳阳说:“如果小凡喜欢你的小红花,你就分给她2个,让她共享你的喜悦好不好?”

  阳阳爽快地答应了,并拿着小红花,跑向了小凡。

  远远地,妈妈看到阳阳、小凡等几个小朋友手中都拿着小红花,大家都笑了。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地都会因虚荣心而和他人攀比,作为妈妈就要用适当地方法,改变孩子的这种心态,或者制止孩子的攀比行为。在事例1中,小宝希望自己比隔壁家的小刚更有优势,而母亲用“交换玩具”的概念打消了孩子的攀比心,并理智地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而事例2中的母亲让孩子用“分享”代替了“炫耀”,就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3—6岁孩子的虚荣心理,常常会表现为和同龄人比美、比富、比能。比如,孩子看别人穿了件新衣服,就要求妈妈为自己买件漂亮的。孩子还会有意无意地夸耀自己家的富有,比如,妈妈有几个手机,爸爸开什么车等等。有的孩子会像事例2中的阳阳一样比能。孩子有了攀比心和虚荣心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妈妈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而当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时,妈妈应如何面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很多妈妈都知道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如何拒绝,才会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懂得了道理呢?

妈妈妙招

1.耐心疏导,让孩子明白道理。

  当孩子没有在公共场合向妈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妈妈可以耐心把道理将给孩子听。比如,孩子看到同伴背了新书包很好看,对妈妈说自己也想要一个,这时,妈妈不用直接拒绝,而是把购买物品的标准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添置新物品的标准是“需要”,如果书包确实坏了,或者太旧了,就可以更新了,而不是看到喜欢的就买。

  只要妈妈用柔和的态度、温柔的语言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后,大部分孩子都会听话地接受妈妈的意见。

2. 冷处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对于2岁以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妈妈可以直截了当地拒绝。而3—6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而妈妈又不方便给孩子讲大段道理的时候,妈妈可以采取不理会或冷处理的方式。等事后,妈妈再给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对错。如果妈妈当众强硬拒绝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而冷处理后再晓之以理,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3.注意拒绝的标准要一致。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妈妈的拒绝标准要一致。万万不可,心情好的时候妥协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拒绝。而且,妈妈拒绝孩子的理由要明确和一致,比如,孩子想买一双新鞋,妈妈的拒绝理由是:没必要买,鞋子还很多。可是,第二天这个鞋子打折了,妈妈又说可以买,因为便宜了。如此一来,孩子学会的是:买鞋子的标准是价格,而不是需求。而智慧妈妈的选择应该是,即使打折也不买,因为不需要。

  因此,妈妈拒绝的理由一定要一致而明确,以免孩子一头雾水,从中无法分辨是非对错。

   

   要点二:不给孩子的攀比心和虚荣心提供土壤

  

  每个孩子都是单纯的,表现出的攀比大多是受到外界的诱导。然而,外界环境只是一个诱因,根本还是孩子内心深处的虚荣在作祟。每个孩子都有虚荣的种子,是否会发芽、结果,就看妈妈有没有常常给这颗种子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可欣活泼好动。可欣的妈妈也是一个爱美的时尚女性,经常回家给先生说,某某同事又穿了一件什么名牌衣服,某某朋友换的新手机不错……

  一天,可欣回家对妈妈说:“妈妈,你下次来接我的时候,穿那件紫色的裙子好吗?”

  “为什么?”妈妈问。

  “因为,小雅说她妈妈比你漂亮,你穿上那件裙子的时候,最漂亮!”

  妈妈哈哈大笑,第二天穿着紫色的裙子去了幼儿园。当可欣把妈妈带到小雅和其母亲身边时,对小雅说了一句:“我妈妈比你妈妈漂亮吧!”

  两个妈妈顿时尴尬不已。

   事例2:

  6岁的航航生活在普通家庭中,虽然没有名车洋房,但也衣食不愁。但是,妈妈总是觉得自己家不如人,总是唉声叹气地抱怨老公没本事。妈妈的心情时刻影响着航航,以至于航航内心深处认为同伴总是会看不起自己。

  一天,航航死活要求做生意的姑姑开车送他去幼儿园。要求得到满足后,航航再不许妈妈来接送他了,并跟其他小朋友介绍说,开车送他的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是保姆。

  直到幼儿园的老师把情况告诉了航航的妈妈时,妈妈才恍然大悟。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在幼儿期就有了表现欲望,当他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或者感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当然孩子的表现欲是天性,但是,表现欲望的强弱却来源于家庭。正如事例中的两位母亲自身就常常与他人比较,孩子才会如此表现。

  如果妈妈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的虚荣心提供土壤,孩子长大后,性格不但容易喜怒无常,人际交往也会困难重重。因为,孩子和他人攀比之后,如果胜了,就会情绪高涨,自大狂妄,同时瞧不起对方,更不会尊重他人;如果败了,就会唉声叹气,对对方满含妒意,说不定还会采取一些恶劣手段伤害别人。更有甚者,还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扩大自己的财富,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因此,妈妈万万不可小瞧孩子小小的虚荣心,3—6岁的孩子会与同伴比吃穿,长大之后,就会比车子、房子、收入、地位等等。因此,妈妈一定要想办法不给孩子虚荣心的滋长提供土壤。

妈妈妙招

1. 妈妈要学会反省。

  孩子虚荣心理的根本土壤在家庭、在父母。因此,妈妈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当妈妈跟同事比较工资的多少、职位的高低、衣着的鲜丽时,本身就是在给孩子虚荣心的种子灌溉施肥。

  而妈妈是成年人,在攀比之后即便没有得到满足,也会作出适当的反应来“掩饰”自己的失落心理。而孩子却很单纯,他想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当孩子攀比的时候,妈妈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言谈举止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

2.少带孩子逛商场,让孩子远离引起虚荣心理的环境。

  商场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物质的场所,但是,一个常常逛商场的人难免会滋长购物欲望,而物质欲望也是引起虚荣心和攀比心的根源。妈妈如果不常带孩子去商场,孩子接触所谓“想要的物品”的几率就少,引起攀比心的可能性就越小。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不走。如果妈妈没有把孩子带到商场里,而是书店里,孩子可能会被一本书吸引,而不是被一个玩具吸引。因此,在孩子尚且没有分辨能力和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时,妈妈还是少让孩子接触能引发虚荣心的环境。

3.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德能。

  3—6岁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在这个阶段慢慢形成。如果妈妈注重孩子德行、礼貌、品格等内在气质的提升,并常常告诉孩子类似“整洁、合体、大方的衣服就很美”,“爱劳动、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最受同伴欢迎”等语言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德能上,而对于外界的虚华就不会太敏感,也就是虚荣心在变少。这样,妈妈就是在孩子起步的时候,为他的人品性格打好了基础。

  

   14.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性格往往是开朗的,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尝试。这样的孩子今后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几率会很大。而孩子是否能建立自信,往往取决去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否会对他认可和赏识。如果妈妈常常用欣赏的眼神、肯定的言语对待孩子的话,孩子就会从中慢慢地建立对他一生对有利的性格——自信。

  

   建议一:夸奖孩子,给他语言上的暗示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当妈妈用赏识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时,孩子也会从中学会自我认可;而当妈妈总是用挑剔、批评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时,孩子往往会自卑、会轻视自己。因此,请妈妈注意自己的言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宇和妈妈去阿姨家做客。小宇看到阿姨家的桌子上有一个漂亮的盒子,就打开了它。妈妈看到后说:“小宇,阿姨家的东西不可以随便动的。”

  阿姨忙说:“没关系,里面是巧克力,咱们都吃一个。”

  吃过后,妈妈对小宇说:“小宇把盒子盖上,放回原处吧!”

  小宇看了看妈妈,妈妈用鼓励地眼神看着他。于是,小宇盖上盒盖,把盒子放回了桌子上。

  妈妈说:“哇,小宇表现很好嘛!表扬一下!”

  阿姨和妈妈都鼓掌,小宇自己也鼓掌,大家都笑了。

   事例2:

  6岁的佳佳刚刚上1年级。一天,妈妈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佳佳的书包里很零乱,书本、零食、铅笔都随便散落在书包里。于是,妈妈忙叫佳佳过来,说:“佳佳,你看看你的书包,怎么这么乱?什么东西都有。这个零食谁给你买的?”

  “爷爷!”佳佳小声说。

  “你们小伙伴的书包都这么乱吗?你们老师也没教给你们整理书包吗?这些东西不是这样放的。”妈妈一边说,一边给佳佳整理,大体整理好之后,妈妈严厉地对佳佳嘱咐了一句:“以后书包里的物品要像这样放整齐,知道了吗?”

  佳佳点点头。

  “好了,去吧去吧!”妈妈不耐烦地说道。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这个时期,并不具备十分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但却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妈妈小小的言语和态度,孩子会感受得很明显。事例1中的妈妈对孩子鼓励、肯定,孩子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而且自己做对了;而事例2中的妈妈,用不屑地言语传递着对孩子的不满,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我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我尚且没有能力做好。

  而语言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相信事例1中的妈妈会把鼓励教育持续下去,而事例2中的妈妈可能随时都会看到孩子的不足。这样,两个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和能力差别一定很大。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做错事和做对事的时候,而妈妈的眼光如果关注在孩子进步的方面,言语自然会是肯定和鼓励的,而当孩子做得事情让妈妈不满意时,妈妈是否问过自己:我有没有教给孩子做事的正确方法?如果有,再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这种方法?如果答案依然是肯定的,那孩子还会做错吗?

  因此,作为孩子启蒙教师的妈妈,如果能明白,孩子呈现出的问题正是自己教育孩子的盲区时,就不容易用批评和挑剔的言语对待孩子,反而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并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示对孩子的赞美。

妈妈妙招

1.实事求是地夸奖孩子。

  为了让孩子建立自信,夸奖孩子必然重要。但是,妈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夸奖孩子。千万不要为了夸奖而夸奖,或者使劲找出夸奖的词语去取悦或奉承孩子。如果孩子的确做错了事情,妈妈也找不出要夸奖的地方,那就可以不夸奖,而是用鼓励和期待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尚且有改正的机会。

  当孩子进步了,妈妈实事求是和真心的夸奖,会让孩子在感受赏识的同时,建立难得的自信心。

2.尽量不夸奖孩子的聪明。

  妈妈夸奖孩子时,尽量不要夸他聪明。因为,妈妈总是夸孩子聪明的话,孩子会认为,“聪明”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以投机取巧的习惯,也会看不起那些所谓“不聪明”的同伴。而且,自己一旦失败了,就会把原因归结在自己不够聪明上,可能还会想办法去增加自己“动心机”的能力。如此一来,妈妈的夸奖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因此,妈妈与其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或勤奋。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不管多难的事情,只要自己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好。即使孩子遭遇失败,也会学着反观自省,继续努力。

3.夸奖孩子的进步而非长处。

  夸奖孩子应该注重夸奖孩子的进步,而不是重复地夸他的长处。因为,孩子的长处别人都看得很清楚,他自己也心知肚明。类似夸奖的话听多了,孩子会因此傲慢起来。如果妈妈夸奖他原本不足的地方有了进步,孩子就会体会到:在这方面,我也可以做得很好。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就不知不觉地在每一次成功的体验中建立了。

  

   要点二:把握几个细节,给孩子行动上的暗示

  

  妈妈在和孩子相处时,除了言语之外,适当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也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撞击。妈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用力的握手,一个赞叹的眼神,都会让孩子感受到鼓舞的力量。因此,妈妈要注意把握一些行为细节,孩子会从中受益。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豆豆,第一次去巴学园见小林校长。在办公室里,小林校长把椅子拉到小豆豆跟前,坐下来并对小豆豆说:“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小豆豆一看,有人愿意听她讲话,开心极了,并立刻说了起来。虽然小豆豆说话的顺序和方式都有点无厘头,但她还是拼命地说着……

  过程中,小林校长微笑着,点着头,还会问:“后来呢?”

  ……

  4个小时过去了,小林校长一直专注地听着,一次哈欠都没打,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

  等小豆豆确定讲完话了,校长就站了起来,用自己的大手摸了摸小豆豆的头说:“好了,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童童买了一个魔方,童童整天都在捣鼓,还不时地问妈妈:“我能把它拼好吗?”

  “当然可以,别着急,慢慢来,总会拼好的!”妈妈边说,边摸摸童童的头。

  最近一段时间,童童一有空就捣鼓魔方。一天晚饭后,童童激动地跑向正在看书的妈妈,说:“妈妈,你看,我把魔方拼好了。”

  妈妈用很吃惊的表情接过魔方,仔细看了看魔方,很郑重地伸出自己的右手,并用大拇指作出了“很棒”的姿势,并坚定地发出“嗯——”的一声,表示对童童高度地评价和认可。

  童童一看妈妈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

教育感悟

  事例1中描述的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小时候去巴学园第一天的情景,而小林校长耐心的聆听、微笑的表情和不厌烦的态度,让小豆豆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小林校长并没有做什么重大的举动,就是一些小小的行为细节,让小豆豆曾有过“被排挤”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

  3—6岁的孩子对于周围人的反映非常敏感,特别是妈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握手,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也是一次重要的心灵沟通。就像事例2中的妈妈,妈妈惊讶的表情和竖起的大拇指就在告诉孩子:你很棒,孩子也会因此而更加自信。

  在妈妈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多行为细节都可以起到鼓励和赞赏孩子的目的。只要应用得适当、适度、适时,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妈妈妙招

1.向正在做事的孩子微笑并点头。

  当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看妈妈一眼。此时,是孩子需要妈妈的鼓励了,或者他感觉到妈妈正在看他做得如何。此时,如果妈妈的眼神恰好和孩子的眼神交汇了,就请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微笑,或者微笑着向孩子点点头,表示对孩子的信任。

  正如,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表演文艺节目时,总是会看台下的妈妈,如果妈妈能微笑着向孩子点点头,孩子会更加自信地完成接下来的表演。因此,当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请妈妈用微笑、点头等行为传递给孩子一份信心。

2. 适时地拍拍孩子的肩膀。

  当孩子在学习上、能力上取得了小小的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后,妈妈过多的语言表扬会使孩子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为了避免孩子生起的傲慢,妈妈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干脆地说:“不错!继续努力!”看似细微的动作、简短的语言,但是孩子一定从这份诚意地表达中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赞赏和鼓励。

  其实,妈妈只要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就会很自然地表露出一些赞赏孩子的行为,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向孩子竖起大拇指……这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这些细节都是心于心的沟通。

3. 摸摸孩子的头,让孩子感受到鼓励。

  3—6岁的孩子做出一个行为后,都会关注周围成年人对这个行为的反应。同时,孩子会根据这种反应,进行自我评估,确定是非对错。而孩子最关注的恐怕就是父母,特别是妈妈的反映。那么,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情之后,妈妈的反映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情,妈妈除了教给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外,别忘了最后抚摸一下孩子的头,一是可以安慰孩子因失败之后产生的郁闷心情,二是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下次做好。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第5章在线免费试读

——15.卫生健康习惯

——16.日常生活习惯

15.卫生健康习惯

  妈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往往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孩子吃饭时的营养摄入,体育运动的安排,洗漱等卫生习惯的培养都是妈妈应该重视的。然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拥有这些良好习惯的,有些孩子偏食,有些孩子不爱运动,有些孩子不好好洗漱……于是,妈妈的问题就来了:怎么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呢?

  

引导一:让孩子多吃蔬菜,不做“偏食大王”

  每个孩子多少都会有挑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喜欢吃青菜,而非常爱吃肉食、鱼类,还有孩子酷爱甜点……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偏食现象,很多妈妈并没有重视。其实,妈妈应该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引导孩子多吃蔬菜。因为肉食、鱼类激素太多,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小云有些偏食,喜欢蛋奶和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妈妈为此很是头疼,她告诉小云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并且规定小云每次吃饭必须把青菜吃掉,可是小云很抵触。

  妈妈在看了一档教育节目后受到启发,想出了新的办法。她先是从豆角中挤出豆粒给小云看,然后说:“小云你看这豆粒多漂亮,绿绿的,新鲜极了。”小云把玩着手上的豆粒,点点头。“那待会儿妈妈把它做成菜给你吃好不好?”小云同意了。

  于是,妈妈把豆角炒熟,小云好奇的从炒菜中挑出一颗豆粒,尝了一口。“可爱的小豆粒被小云吃掉了。”妈妈在一旁说道。小云开心地笑了起来。

   事例2:

  5岁的果果不喜欢吃胡萝卜,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将大胡萝卜切成碎末过油,去掉了它的味道,然后将它混在饺子馅里,做给果果吃。果果没有发现,于是痛快地吃了下去。

   事例3:

  4岁的小吉不喜欢吃芹菜,无论妈妈怎么劝他,他都不吃。后来妈妈仔细问过他后才知道原来他觉得芹菜吃起来不好嚼,又容易塞牙,所以才讨厌。于是,妈妈每次择芹菜时,都把芹菜丝都去掉,这下小吉就不再抵触吃芹菜了,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教育感悟

  蔬菜中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这是肉食和甜点所无法替代的。幼儿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只有摄入充足的营养才能保证他的健康成长。而孩子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偏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从而导致营养失衡。

  几乎每位妈妈都知道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有些妈妈会告诉孩子偏食的危害,有些妈妈会盯着孩子把盘子里的菜吃下去,有些妈妈变着花样地给孩子做菜……但是很少有妈妈能让孩子做到不偏食。

  其实孩子偏食的原因很多,除了有像喜欢吃甜点这种比较任性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如:烹调方式导致食物不合口,某次吃得太撑很难受导致对食物本身产生厌恶,妈妈的喂食方式过于强制……妈妈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就要找到他偏食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解决偏食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营养均衡的健康宝宝。

妈妈妙招

1.烹制蔬菜时要考虑孩子的口感。

  孩子的消化系统没有发育完全,咀嚼时往往不能将食物彻底嚼碎,一些纤维含量大的蔬菜孩子嚼起来会相当吃力。就算孩子本来不讨厌这种蔬菜,可是有了不愉快的进食经验,孩子也会对这种难嚼的蔬菜敬而远之。

  对芹菜、白菜、莴笋、蒜苗、雪里蕻等含有长纤维的蔬菜,妈妈在烹制时要尽量切碎,而且烹制时间要长一些,使其烂熟好嚼。当然,妈妈也可以将绿色蔬菜做成易于消化的蔬菜粥,让孩子轻松进食。

2.巧妙瞒过孩子。

有些孩子不喜欢吃青椒和胡萝卜,每次吃饭都会把炒菜中的胡萝卜和青椒挑出来。对此,妈妈可以采用一些办法,让他不知不觉地把这些东西吃下去。比如在包饺子或者包子时将胡萝卜和青椒切碎掺进去。刚开始要少掺一点,慢慢加量,等孩子逐渐习惯了就好了。

妈妈也可以在凉拌菜中加入胡萝卜和青椒。不过需要注意,胡萝卜和青椒都要切碎,均匀地撒在凉菜上,让孩子吃菜时顺便吃下去。

3.激发孩子对蔬菜的感情。

  孩子更多是从蔬菜的味道和口感去选择吃或者不吃蔬菜的。妈妈不妨带孩子去看看尚未采摘的蔬菜,让孩子感受下绿色蔬菜的生命力,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采摘蔬菜,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饭桌上的蔬菜,增强孩子对蔬菜的感情。

妈妈也可以巧妙地搭配蔬菜,做出色彩鲜丽的菜肴,让孩子先从颜色上喜欢上蔬菜。

4.善于利用榜样作用。

  孩子喜欢模仿,妈妈可以用榜样来诱导孩子吃蔬菜。卡通故事中的人物、爸爸妈妈、孩子的小伙伴都可以成为他的榜样。

  妈妈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编一个喜欢吃蔬菜的故事,鼓励孩子模仿;妈妈自己也要带头吃蔬菜,赞美蔬菜好吃,从而带动孩子吃蔬菜;妈妈也可以邀请喜欢吃蔬菜的小朋友来家里吃饭,以同伴为榜样激励孩子吃蔬菜。

引导二:与孩子一起做适宜的体育锻炼

  孩子大多好动,看着孩子跑来跑去,很多妈妈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其实,孩子正处于发育期,一般的跑跑跳跳只能锻炼腿部肌肉、骨骼和肺活量,对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手臂力度的锻炼效果不大。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俊很好动,在幼儿园里经常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地玩。可是小俊的平衡感不太好,妈妈为了训练他,特意在家中制作了简易的平衡木,让小俊做练习。小俊一开始走平衡木总是失败,于是,每次妈妈叫他走平衡木他都很不情愿。

  妈妈看到小俊不喜欢锻炼也很着急,后来才发现平衡木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于是将平衡木换成了简单的木板桥,让小俊先从木板桥练起。为了增强小俊锻炼的积极性,妈妈决定和他一起比赛。

  为了鼓励小俊,妈妈在刚开始练习时常常故意失败,而小俊走得好则会夸奖他。小俊慢慢地有了自信,越走越好,等到他适应了木板桥,妈妈又提高了难度,将木板桥换成了平衡木。有过走木板桥经验的小俊显得很有信心,和妈妈一起积极地投入了练习。

   事例2:

  4岁的小米身体有些弱,老师建议妈妈带她做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妈妈在带小米尝试了一些项目后,最终选择了跳舞和攀爬网格。妈妈选了一套儿童舞蹈,每天早上和小米一起到公园跳舞,等到了晚上,又和小米一起去公园里的健身场地练习攀爬网格,小米在上面爬,妈妈在下面保护小米。这样训练了一段时间,小米的体质不但有了显著的增强,而且身体也变得更灵活了,人也活泼了许多。

教育感悟

  孩子身体的成长需要体育锻炼,可是如果妈妈的安排不当,孩子就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排斥心理。如事例1中的小俊,就是因为一开始安排的平衡木练习难度太大,挫伤了小俊练习的积极性。而妈妈及时发现了这一点,降低了难度,这才让小俊顺利地练习了下去。而在小米的故事中,由于妈妈挑选了合适的项目,小米适应得很快,所以效果也比较明显。

  所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项目选择和进度安排上一定要多用心思,要选择对孩子有益,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锻炼,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妈妈妙招

1.设计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孩子体质、性格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跑跳,有些孩子喜欢攀爬,还有些孩子喜欢平衡木一类的锻炼身体协调性的运动。妈妈在为孩子设计运动方案时要注意均衡性,孩子平时跑跑跳跳多,体育锻炼就要多做些攀爬和平衡类的训练,来弥补孩子自发性运动的不足。

   妈妈还要注意孩子的体质,在设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身体的承受能力,运动量太大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而太小又起不到锻炼作用。找到合适的运动量的方法是先让孩子进行小运动量的锻炼,然后一点点加大运动量,到孩子略微觉得吃力为宜。运动量根据孩子体质做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用儿歌引导孩子做运动。

   有些孩子平时跑跳、玩闹,活泼得很,可是妈妈一想让他做些体育锻炼,他就相当的不情愿。要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妈妈需要想办法让他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妈妈可以编一些运动的儿歌唱给孩子听。妈妈一边唱着儿歌,一边带孩子一起随儿歌的节奏做运动。让孩子由喜欢儿歌进而喜欢上伴随儿歌的运动。

3.多带孩子去公园的运动场地。

公园里或社区的广场上都会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其中适合小孩子玩的有秋千、跷跷板、滑梯等设施。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这些场所做运动,一方面这里有专门的器材,另一方面孩子也会遇到其他的小朋友。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比较会增加他运动的积极性,让不爱锻炼的孩子对体育运动变得积极起来。

4.将运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能让孩子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运动还是游戏。妈妈可以根据孩子需要进行的锻炼设计游戏。比如孩子需要锻炼攀爬能力,妈妈可以告诉他这个游戏叫做猴子上树。然后为游戏设计一个背景故事,比如:猴子的村庄受到狼的威胁,因此每次一听到声音就需要猴子爬到高高的树上去侦察敌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运动。

  

引导三:洗手、刷牙、洗澡、排便的卫生习惯

  3岁以前的孩子洗手、刷牙、洗澡、排便都是妈妈协助完成的,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开始指导他自己做这些事情。这时,孩子会出现各种让妈妈头疼的问题:不认真洗手,刷牙只是蹭两下,不喜欢洗澡……一旦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那么要想让他改掉相当困难,所以妈妈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妮妮不好好洗手,每次洗手时,洗手液被她弄得到处都是,但是手偏偏洗不干净。妈妈反复地教她洗手却不管用,后来妈妈才发现妮妮不是不会洗手,而是太爱玩洗手液了。于是,妈妈将洗手液换成了香皂。妮妮再洗手时就好多了,终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仔细把手洗干净了。

   事例2:

  4岁的玲玲特别不喜欢洗澡,每次洗澡都要和妈妈做一番强烈地斗争,在洗澡的过程中也经常闹着:“我不洗了,不洗了!”妈妈对她说:“你不洗澡,身上脏脏的,小朋友们会不和你玩的。”玲玲听了后虽然能配合妈妈洗澡,但是依旧十分不情愿。

  一次外婆来到玲玲家里,妈妈刚好需要加班,特别嘱咐外婆:“孩子不爱洗澡,给她洗澡时要耐心哄着。”谁知道外婆给玲玲洗澡时,玲玲除了一开始有些犯怵外,整个过程都十分配合。第二天,又到了洗澡的时间,妈妈要给玲玲洗澡,玲玲叫着:“我不要妈妈洗,我要外婆洗!”妈妈问玲玲:“为什么不要妈妈洗?”玲玲说道:“妈妈洗得疼!”这时妈妈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玲玲不爱洗澡的原因。

教育感悟

  孩子逐渐进入了生活自理的阶段,由妈妈喂他吃东西到自己吃东西,妈妈给穿衣服到学会自己穿,洗手、刷牙、洗澡、排便这些事情孩子也开始自己做,这时是培养孩子好的卫生习惯的最佳时机。

  健康的身体来自正确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有效抵抗病菌的侵袭;而且这也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干净、整洁的形象,增加孩子的自信。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做起,妈妈从一开始就教他对的,然后让他形成习惯,这样他长大后就不会因为无法改掉一些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坏毛病而苦恼。

妈妈妙招

1.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的习惯。

   手会触摸很多东西,会沾染灰尘和细菌。如果孩子不用杀菌的香皂或洗手液仔细清洗,只是沾水把灰尘洗掉,细菌就会留在手上,孩子吃东西时细菌会沾在食物上被带到体内,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饭前、饭后要洗手,如厕之后要洗手,外出回来也要洗手。妈妈不光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还要让他学会认真地洗手。

   要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的习惯,妈妈一开始教孩子洗手时就要做正确的示范,并且耐心细致地纠正孩子洗手时的坏毛病。比如,孩子只洗手心不洗手背,手缝、指甲附近洗得不干净,等等。这时,妈妈可以帮孩子洗一只手,给孩子做示范,然后让孩子自己洗另外一只手。

2.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刷牙。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漱口。刷牙的步骤比洗手复杂,而且要将牙刷干净不但需要耐心也需要技巧,这些都是孩子不懂的,需要妈妈耐心地教导他。妈妈不但要做详细的示范,还要检查孩子刷牙是否刷得到位。例如:牙齿的沟缝是否清理干净,有没有划伤牙龈,等等。

  相对于洗手而言,孩子要学会正确地刷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妈妈要有耐心。刚开始孩子可能只是模仿妈妈将牙刷在牙齿上蹭几下,这时妈妈要反复给孩子示范刷牙的步骤,每一步都要详细地做给他看,让他掌握刷牙的技巧和要领,在不弄伤牙龈的情况下把牙刷干净。

3.让孩子养成按时洗澡的习惯。

  有些孩子不喜欢洗澡,提到洗澡就极不高兴,甚至洗澡的过程也像是在打仗,非要折腾一番不可。这时妈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不愿意洗澡的原因:是否是水温不合适?还是自己动作不够轻柔?或者是孩子有什么别的担心?

在耐心和孩子沟通之后,妈妈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孩子不爱洗澡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懒得洗澡,那么妈妈就要花点时间来培养他对洗澡的兴趣了。可以在浴缸里放上一些小鸭子之类的玩具,也可以编一些儿歌,一边洗澡一边唱给孩子听。孩子洗澡一定要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这样慢慢地,孩子到时间就会想到要洗澡,从而养成定时洗澡的习惯。

4.训练孩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有些三四岁的孩子还会尿床,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也学会了如何上厕所。这时妈妈需要做的是训练孩子定时上厕所,不要由于害羞或其他原因憋着。

妈妈要尽早训练孩子独立排便的习惯,以免孩子到幼儿园后不会排便。早饭后孩子的肠蠕动比较活跃,这时训练孩子排便会相对容易些。妈妈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时候训练孩子排便,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16. 日常生活习惯

   

   3—6岁正好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妈妈如果能在行、住、坐、卧方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话,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吃苦精神都会提升。孩子更会把这种行为习惯应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这样,孩子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要点一: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整理物品”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却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妈妈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要求自己善始善终,同时,他也会从整理物品中学会珍惜和珍爱身边的人、事、物。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悦悦很喜欢玩毛绒玩具,但是每次玩完之后,都没有整理的意识,所以,玩具总是散落一地,妈妈也是紧跟着收拾。

  有一天,妈妈受到一位幼儿教育者的启发,先去超市买了一些收纳盒之类的东西,准备给悦悦的毛绒玩具们安个家。回家之后,妈妈对悦悦说:“你看,妈妈给这些小兔子、小狗、小猫们准备了住所。你每次和他们玩完之后,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好吗?”

  悦悦一听,兴高采烈地开始为小动物们分房子,然后妈妈在房子上写上主人的名字。然悦悦在妈妈的帮助一下,一一把小动物们送了回去。晚上,临睡觉前,妈妈还特地带着悦悦去给小动物们道晚安,如果哪个小动物还没有回家,悦悦就会把它送回去,并唱一首摇篮曲。

  这样几次之后,悦悦彻底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事例2:

  王女士刚刚搬进新家。一天,王女士回家看到5岁的儿子正在玩玩具,就嘱咐了一声:“小心地板啊,玩完了收拾干净。”

  等王女士做好晚饭,就呼唤儿子收拾玩具,准备吃饭。不一会儿,地上的玩具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女士正在纳闷,这次儿子怎么这么听话,这么快把玩具收到哪里去了。

  王女士问过之后,儿子神秘兮兮地打开新鞋柜。原来,尚未启用的新鞋柜已经成为儿子的玩具柜了。

  王女士说:“哇,你还挺有创意的,不错,这个鞋柜就归你了。看来,有个专门的玩具柜很必要哦!”

教育感悟

  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妈妈一定要的耐心和智慧。正如事例1中的妈妈,把原本机械的整理换成了生动的互动,这种方式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整理和爱惜物品。而事例2中的王女士从孩子的举动中明白,培养孩子整理能力的前提,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便利的整理空间。

  古训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意思是,每个衣服物品都该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使用过之后应该物归原处,不要随便乱放,避免它变脏损坏。对于3—6岁的孩子,在学会整理物品的同时学会了珍惜物品,也明白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不仅如此,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如此一来,孩子生存的独立性不但增强了,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也随之提升了。

  当然,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妈妈就要用耐心、智慧、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这一生都受益的好习惯。

妈妈妙招

1. 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妈妈要知道,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之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就是说,爸爸妈妈自身要有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这样,妈妈引导起孩子来也有说服力。

  另外,妈妈最好为孩子提供便于整理物品的空间,也就是孩子自己要有类似玩具箱、书柜、衣柜、杂物箱之类的东西。妈妈为孩子准备这些小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会明确知道自己物品该放在哪里,放进去之后也会感受到“整齐”带来的益处。

2. 抓住孩子“想整理”的时机,加以培养。

  4岁左右的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妈妈也会听到孩子总是说“我自己”。那么,当孩子想自己整理玩具和物品时,妈妈不要担心孩子会整理不好,而是顺势说:“好的,你自己整理吧,肯定能整理得很好!”待孩子整理完,请妈妈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暗示。

  而五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很愿意为正在整理东西的妈妈提供帮助,此时,妈妈不要嫌弃孩子“帮倒忙”,而是在行为上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小助手。当妈妈和孩子合作完成后,妈妈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兴趣。

3. 适当的奖励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妈妈不妨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妈妈每天临睡觉前可以检查一下孩子的物品是否都回归到本位,如果有,妈妈可以给孩子记一颗小红星或者给孩子一个小贴画。妈妈也可以和孩子说好,几个小红星(贴画)就可以换一支铅笔等物品,或者换一次去郊外的机会,等等。这样,妈妈会发现孩子的自觉性提升了。

  当然,可能孩子起初会为了得到奖励而行动,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会不知不觉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待到妈妈确定孩子的习惯已经建立了,就可以告诉孩子“毕业”了,并发一个小礼品作为“毕业纪念品”。当然,也可以用这种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其他方面的习惯。不过,一定要慎用金钱做奖励品。

  

   要点二:按时起床、睡觉,作息有规律

  

  有规律的作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使孩子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而且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喜欢上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而孩子一定会把这种规律性延续到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从果果上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对她作息习惯的培养。妈妈特意制作了一个画图作息时刻表,具体是:傍晚5:00的位置画一个小电视,表示果果可以看卡通片;6:00的位置画一个碗,表示晚饭时间到;7:00的位置画一个淋浴头,表示该洗澡了;8:00的地方画一本书,表示说故事时间;9:00的位置画一张床,表示该上床睡觉了。

  前几次,妈妈带着果果画完之后就执行,之后,就是果果自己画完,妈妈陪伴果果执行。所以,从果果上幼儿园开始,就很少有类似哭闹着不吃饭或者不睡觉的举动。

   事例2:

  6岁的翔翔刚上1年级,但是每天晚上都会在10:00以后睡觉,早上也总是不愿意起床。迟到几次之后,妈妈决定要彻底帮翔翔改正。可是,妈妈发现一到10:00左右,全家人都没有做好睡觉的准备,而且此时,先生一般都正在电脑前玩得不亦乐乎。

  看出了其中的缘由,妈妈决定和丈夫商量好,晚上9:00开始洗漱,准备睡觉,这样来观察翔翔的反应。

  第二天,妈妈和爸爸一到9:00就开始刷牙洗脸了,妈妈也不催翔翔,只管洗自己的。半个小时之后,翔翔发现妈妈和爸爸要睡觉了,也赶忙洗漱,不到10:00就躺在床上了。接连几天下去,翔翔的睡觉生物钟就定在了9:30,而且早上也逐渐不再赖床了。

教育感悟

  事例中的两位妈妈都非常有办法,果果的妈妈通过让果果画作息时间图,增强了果果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帮助果果养成了按时作息的好习惯。而翔翔的妈妈发现孩子无法早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和丈夫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后,通过自身的改变帮助了孩子。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需要在他每日的生活中,有一些恒定的、连贯性的东西维系,这能让孩子更放松更无忧地去发现和探索世界。”的确,如果一个人生活充满了太多无规律或不确定因素时,这个人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无力。而对孩子来说,尽管他的世界也只是围绕吃、玩、睡觉等简单的活动,但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晚上7:00要洗澡,8:00要听妈妈讲故事时,心灵深处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世界。因此,妈妈培养孩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不仅仅对孩子身体成长有好处,而且对孩子的心灵健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妈妈妙招

1. 妈妈与爸爸一起给孩子做好榜样。

  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夜猫子”,常常工作或玩乐到三更半夜。而这种晨昏颠倒的习惯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因为父母的行为营造的是一个家庭气氛,孩子在这种气氛下生活,也很难不变成“小夜猫子”。

  如果妈妈想让孩子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好习惯的话,自己就要按时洗漱、按时上床。一旦妈妈爸爸都进入被窝了,孩子也不会坚持多久。因此,父母改变了自己日夜颠倒的习惯,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当然,这对于父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2.给孩子一个充实的白天。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只要白天过的很充实,甚至有点累的时候,晚上入睡会很快,睡眠质量也会很高。只要睡得早、睡得好,早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况,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到校时间自然会约束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起居。

  如果恰巧碰到假期或周末,妈妈要尽量给孩子安排一个充实的白天,特别不要让孩子午睡太久。当孩子如同在幼儿园或学校一样耗尽了自己的能量时,晚上到固定的时间,自然会想睡觉,第二天按时起床也就很容易了。

  妈妈只要帮助孩子在一个月内坚持做到在规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孩子自然就会形成生物钟。以后,生物钟就会自动提醒孩子该睡觉了、该起床了、该上学了……

3.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

  孩子的年龄很小,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会比较差。妈妈要想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有意识地去按上面的时间去做事。

  当然,孩子会不会去落实,就看妈妈有没有办法了。妈妈可以和孩子成为落实的伙伴,落实的内容可以不同,比如,孩子的学习时间可以是妈妈的工作时间,孩子看卡通片的时间可以是妈妈做饭的时间,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落实,时间一长,就养成有规律的起居习惯了。

   要点三: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

  

  “如厕”虽然不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举动,但却是一个人生活的必要行为。特别对于正在养成习惯的孩子而言,能够自主完成如厕是成长中的一大突破。那么,孩子从不会如厕到轻松如厕是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而妈妈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训练的任务。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布布在家上完大厕都是妈妈帮她擦屁股。直到布布上幼儿园时的一天,因为上完大厕不会自己擦屁股而在厕所哭了起来,后来,幼儿园的老师帮助了布布。

  当妈妈得知此事后,体会到布布当时因自己不会擦屁股而承受莫大的精神压力时,就决定要帮助布布学会擦屁股。回到家,妈妈和布布进入卫生间,妈妈和布布一起蹲在地上,共同拿着卫生纸,开始示范并教导布布擦屁股。妈妈让布布跟着自己学,示范了三四次后,妈妈看布布让布布自己完成一遍。

  看到布布基本知道该如何擦屁股了,就让布布蹲在蹲坑上去实践。当然,布布还不能特别熟练地擦拭,但是,妈妈鼓励说:“布布,不要着急,这几天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要珍惜每一次上厕所的机会,一两天之后你一定能够把屁屁擦得干干净净。”

  布布按着妈妈说得做了,没几次就掌握了擦屁股的技巧,布布也因此变得自信很多了。

   事例2:

  小杨老师是小学1年级的班主任,带班不久,她发现有的学生每次大小便之后,没有冲水的习惯。

  因此,小杨老师专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如厕卫生》课。课程中,有的学生反映,冲厕所的按钮非常紧,没有力气按下去;有的学生表示,冲水的力量太大,有时会冲湿自己的脚;有的孩子坦言总是忘记冲水……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小杨老师把关于设备的问题反映到校方。但是,针对有的孩子容易忘记的问题,小杨老师和同学们做了精致的提醒标示,贴在每个厕所们上。而且,小杨老师让上完厕所的同学们互相提醒冲水、洗手。

  一周之后,孩子们很少再把自己“珍贵的便便”留在便池里,卫生间也比以前干净很多。

教育感悟

  孩子3岁之前,妈妈一般多多少少都会教孩子一些如厕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不足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次如厕经历。因此,3岁以后,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如厕的训练,不要让孩子在这个方面无助或尴尬。正如,事例1中的妈妈,直到孩子因为不会擦屁股而无助时,才明白让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而小杨老师也没有把“如厕后不冲水”当成一项不重要的事情,反而很重视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帮孩子成长。当然,在家庭中,妈妈也应该注意事例2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当今社会,人们逐渐把如厕习惯和个人素质联系在一起,有的公司还对员工进行如厕培训,坦言为“幼儿教育补课”。其实,如厕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更是一个公共行为。而且,如厕的过程不是仅仅是一个“蹲”或“坐”的动作,而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因此,妈妈要知道,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是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加分。

妈妈妙招

1.让孩子知道如厕的必要事项。

  正如刚才谈到的,“如厕”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系列的动作,从准备上厕所到完成善后的整个过程都属于如厕的范围。妈妈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如厕的顺序和必要事项,比如:准备手纸、进入厕所关门、脱裤子、上厕所、擦屁股、把手纸仍在垃圾篓里或便池里、穿裤子、冲厕所、确定厕所已冲干净、洗手、别忘记关闭水龙头,如厕完毕。

  看似过程很细,但是,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完成的吗?何况,如果妈妈不教给孩子,孩子真的会不知道某一个环节,那么,孩子遇到尴尬或给人带来不便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了。因此,妈妈在孩子三四岁时,最好能陪伴孩子熟悉这个过程,让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变成孩子的习惯。

2.专门针对“擦屁股”进行训练。

  在整个如厕的过程中,对孩子而言,存在难度系数的恐怕就是“擦屁股”环节了。因此,妈妈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如何擦屁股。从手纸的多少,擦拭的过程,如何判断是否擦干净等问题都要一一教给孩子。妈妈应该通过演示让孩子直观地知道该如何擦屁股。而且,妈妈要教给孩子如何合理使用卫生纸,又避免弄脏手。所以,妈妈肯定要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导孩子掌握擦屁股的正确方法,并屡次训练孩子,直到孩子熟练掌握。

3.注意几个如厕的细节。

  在如厕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不容忽视。比如,为了避免上完厕所才发现自己没带手纸的尴尬,妈妈就要让孩子养成随身带手纸的习惯。这样,即使卫生间没有提供卫生纸,孩子也会自如应对了。

  另外,每个人都希望进入卫生间时,空气至少不是污浊、恶臭的。当然,上大厕有臭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让空气污染尽量减少,妈妈应该教给孩子“一上出来,就立刻转身冲掉”的概念,如果上完之后,起来穿好衣裤再冲的话,自己和他人就很难不受污染了。

  再者,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上完厕所就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的习惯。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洗完手,没有干手器或毛巾的话,一定不要带着有水珠的手到处乱甩,最好把多余的水甩在洗手盆里,然后再离开。

习惯四:不闯红灯,不插队,遵守秩序与规则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遵守秩序与规则是每个人的义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从而避免给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这种意识一定要从小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他长大后才能自觉遵守。妈妈可以从遵守交通规则及公共场合的秩序开始,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意识。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给4岁的森森买了一本关于交通规则的儿童读物,教他辨别斑马线等标志,边看还边教他顺口溜“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一天晚饭后,妈妈带森森一起散步,就当给他实践的机会。妈妈告诉他走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先向左看,再向右看,都没有车了之后再过。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森森基本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

   事例2:

   妈妈在教5岁的妮妮过马路时,告诉她必须看信号灯,只有灯变成绿色才可以过,即使两边都没有车了,也要看灯才能通行。

   爸爸曾嘲笑妈妈,这种思想过于迂腐。不过好在妮妮没有受爸爸的影响,如今她会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即使旁边有人群在闯红灯,她也会耐心等待灯变绿了。有时爸爸着急,想闯红灯的时候,她会拉住爸爸的手,不许他走,直到灯变绿。

教育感悟

  有一首儿歌唱到:“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在教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大多对交通信号灯熟视无睹,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不管什么灯,能过则过。可悲的是闯红灯的人中不乏一些学生,更有甚者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闯红灯。这种现象在放学的高峰期,尤为突出。

  据调查,我国汽车数量占世界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16%。平均每6分钟就会有1人丧生于车祸,每1分钟就会有1人伤于车祸。这个数字之惊人,大概只能用“车祸猛于虎”来形容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太薄弱了。其实,只要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完全避免类似的事故。

  可见,遵守交通规则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妈妈爱孩子,就让他从遵守交通规则开始,培养他的社会规则意识,进而把这种规则意识带到公共场所,和孩子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环境。

妈妈妙招

1.妈妈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公共秩序。

  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很多行为都是受妈妈或者周围人的影响。因此,妈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尤其带孩子外出时,妈妈要做到以下几点: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不闯红灯,不翻越马路中间的护栏;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文明礼让驾驶,做到有序、畅通,保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公物,不影响他人。

2.教孩子掌握交通安全常识。

   首先,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信号灯的含义,可以借鉴事例1中妈妈的方法,通过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更容易理解。

   其次,妈妈要给孩子补充一些关于马路的知识。马路一般分为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分别为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设置的,行人走在人行道上是最安全的,而且要靠右行走。

   最后,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人行横道线),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即,先停下脚步,重点在“二看”,不仅要看信号灯,还要看左右两边是否有行驶的车辆,当确定是绿灯,而且两边的车辆已经停稳后,才能通过。

3.告诉孩子马路上的禁忌。

   马路上禁止追逐打闹,更不能踢球、滑旱冰;过马路时,不要玩耍和聊天,要注意看信号灯和来往车辆,不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乘公交车时,不把头、手伸向车外,也不能紧贴公交车的门站立,以防止被门掩伤;不在停放的机动车前或下面玩,以防止车突然启动,造成伤害。妈妈要告诉孩子以上这些禁忌,以确保他的生命安全。

4.小胡同也不能掉以轻心。

  小胡同尽管没有飞驰的车辆“嗖嗖”地驶过,但也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妈妈要告诉孩子,行走小胡同时,要靠右行走,当遇到堵车的情况,不要钻“缝隙”,而是要做到“人让车”。此外,胡同不是孩子的游乐场,妈妈应该尽量带他到小区的健身场所去活动。

5.让孩子遵守公共秩序。

  妈妈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时,要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教他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比如,在图书馆里,说话声音要低,不能在书上和桌子上乱写乱画,读过的书要放回原处等;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时,不能大声喧哗或到处乱跑,要听从导游的引导和解说,不随意触摸展品,也不能在馆内吃东西。

   习惯五:有孝心,关心他人,礼仪得体

  

  一个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礼仪得体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人们更愿意为这样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孩子的生活和事业之路坦途一定会多于坎坷。所以,妈妈在重视孩子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把孝心和仁爱教给孩子。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雯雯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给外婆捶背。打过招呼后,她就若无其事地在旁边看起了画册。

  没过几天的一个傍晚,妈妈坐在沙发上,无意识地耸耸肩膀,转动一下脖子,随口说了声:“真有点酸啊!”

  正在一旁玩耍的雯雯说:“妈妈,我来帮你捶背!”

  一边说,一边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捶起背来。妈妈心满意足地说:“真舒服,这里,这里,哎呀,真舒服!”

  雯雯听到妈妈的回应,捶得更起劲,还说:“妈妈,我以后要常常给你捶背。”

   事例2:

  田野今年6岁,妈妈平时很关心田野,对家人和朋友也关心有加。一天,妈妈的朋友打电话给妈妈,哭诉最近的遭遇,妈妈就安抚到:“别难过了,一切都会过去的,还是要坚强地面对啊!如果你周末有时间,我们出去走走吧!”

  第二天傍晚,妈妈去学校接田野,老师告诉妈妈说:“田野很会关心同学啊,今天有个学生因为自己家的小狗走失了而哭泣,田野说,‘别难过了,狗狗说不定今天就回来了,如果回不来的话,我家狗狗快生小狗了,到时,送你一只。’田野的举动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啊!”

教育感悟

  事例1中的雯雯之所以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会想到要帮妈妈捶背,缘于她曾看到过妈妈帮外婆捶背的情景;而事例2 中的田野安慰同学的语言也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因此,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能够孝顺父母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孩子从小就会孝顺父母,岂不是要幸福终身?而孩子如果从小学会了关心他人,那就等于拥有了温暖自己心灵的法宝。只有做到的孩子才能体会。相信事例中的雯雯和田野一定能够感受到孝顺父母和关心同学的愉悦。而古语云“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孩子能够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就是有礼貌。如果孩子学会了说“您好”、“谢谢”、“对不起”、“请”等语言,并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去用这些语言,那他处事做人肯定会顺顺利利。

  因此,妈妈一定要在孩子养成习惯之初,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顺、仁爱、礼让。

妈妈妙招

1. 把孝顺“表演”给孩子。

  妈妈要想让孩子有一颗孝心,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自己懂得孝顺父母。妈妈一般不可能对孩子说:你要孝顺我。因此,妈妈要把孝敬父母“表演”给孩子,而这个“表演”应该是真心诚意,毫无怨言的,不是为了演给孩子看而做出的样子。妈妈对自己的父母是否真心,孩子能感受到,而且也会毫无偏差地学习下来。

  同时,妈妈不用去关注孩子学会了没有,只需要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如果妈妈有了让孩子学习的心,那孝顺父母的举动就不是自然地流露,而是刻意地表达。这样,孩子即使有了孝顺妈妈的行为,妈妈也很难感受到孩子的诚意。

2. 给孩子心灵的关爱。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妈妈给孩子最细致的关爱。大部分妈妈不会亏待孩子的吃穿,也就是说,孩子在温饱方面都会得到妈妈的关心。但是,妈妈是否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精神需要呢?正如事例2中田野的妈妈懂得在朋友伤心时,给予关爱和鼓励的语言,那么,田野也自然学会在同学悲伤时去关心和安慰他。

  因此,妈妈应该常常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孩子的情绪稍有波动时,妈妈要和蔼地问清原因,并给予适当地开导和宽慰。如果妈妈能在精神上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孩子一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3. 把“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应用到与人交往中。

  一个人是否有得体的礼仪,在于他是否会在适当地时候使用礼貌用语。妈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首先要把如何与人礼貌相处给孩子展现出来。否则,孩子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你好”,什么时候该表示感谢,什么时候该真诚地道歉,甚至孩子连“你好”、“谢谢”、“对不起”、“请”等词汇都很难听到,又怎么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呢?

  因此,当妈妈发现孩子不懂礼貌时,首先反省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如果妈妈尚且对自己的行为较为满意,就请学着在适当地时刻提醒孩子,因为,孩子有时会不好意思去表达。

  另外,妈妈也可以把这些礼貌用语用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当妈妈对孩子说“谢谢”,孩子也会对妈妈说“谢谢”,进而孩子会把这种语言应用在与他人相处中。

  

   习惯六:把零花钱放进“小猪”肚子里,理财习惯早培养

  

  “钱财”对于人来讲是双刃剑。妈妈如果教给孩子正确的理财方法,孩子不但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人;如果孩子从小对理财没有正确的概念和实践的话,迟早都会走入乱花钱、过度消费或者完全不消费的误区中。因此,妈妈是理智地尽早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天天和妈妈外出时,看到了一个想要的玩具。当他向妈妈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妈妈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说:“这样吧,天天,下个月就是你的生日了,从今天开始,天天把多余的零用钱都存在小猪存钱罐里。到时,你可以用自己存的钱来买这个玩具,当然,妈妈也会送给你其他的生日礼物的,这样好不好?”

  天天想了想,对存钱产生了新鲜感和兴趣,就答应了妈妈。

  没想到,天天最近一段时间的注意力都转移在存钱上,减少了买雪糕和零食的次数,而是把剩下的零用钱放进了小猪的肚子里。

  眼看天天的生日快到了,小猪的“体重”也增加了许多。终于在生日那天,天天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事例2:

  明天是6岁的小坤上小学的第一天。晚饭后,妈妈把小坤叫到身边,说:“明天你就是小学生了,从明天起妈妈每周会给你零用钱。但是,你要把零用钱分成3等份,一份用来储存,专门用来购买你画画的书籍或工具,另一份用于捐助需要的人,而剩下的一部分就属于你自由支配的范围。而且,妈妈会辅助你规划开支,好吗?”

  说完,妈妈把3个5元钱放在了小坤的手里,并送给小坤2个不同的储蓄罐。小坤很高兴地把2个5元元钱分别放进了储蓄罐里,还问了一句:“妈妈,如果我不想买东西,可不可以不买?”

  “当然可以!”妈妈回应道。从此,妈妈的另一项教育就是帮助小坤学会理财。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不适合自主支配钱财,但是,妈妈可以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借机把钱财的用途、如何正确使用钱财等问题用他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告诉孩子。比如,事例1中的妈妈就借用孩子想买玩具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存钱。另外,事例2中的妈妈在孩子1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定要对孩子零用钱的支配给予密切关注,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现如今,很多孩子在理财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般表现为:非理性消费、储蓄与节约观念淡薄、理财意识和理财行为脱节等。同时,系统的儿童理财教育在我国尚且是个空白。所以,很多妈妈尽管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该如何落实。有的妈妈还会将自己错误的金钱观、消费观灌输给孩子。

  因此,妈妈应该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在孩子合适的年龄阶段里,给他上好理财这堂课。

妈妈妙招

1. 帮助孩子区分生活必需品和“欲望奢侈品”。

  在孩子学会说话不久,就慢慢地开始向妈妈索要玩具或喜欢的物品。此时,妈妈要帮助孩子学会区分生活必需品和欲望奢侈品。比如,女孩子喜欢头花、皮筋、**等物品,当孩子索要的时候,妈妈就要考虑好如何回应,如果确定家中有很多,就让孩子知道,这次没有购买的必要,如果特别喜欢,可以把它列为生日或儿童节的特殊愿望。或者借鉴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

  这样,孩子对于金钱的使用会慢慢有一个概念:钱,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购买必要的东西,而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满足,是否能部分满足也是要根据情况决定。这样,孩子慢慢就不会养成乱要东西的习惯,以后有能力支配钱财了,也不会乱买东西。

2.培养孩子的存钱意识。

  当孩子手中有散落的硬币,妈妈要提醒孩子放回“小猪的肚子里”;当亲友给孩子压岁钱或零用钱的时候,妈妈要借机培养孩子的存钱意识。妈妈要告诉知道,这些钱,大部分用来储存,可以留小一部分作为零花用,并且妈妈要监管孩子的存钱行为。

  因为,3—6岁的孩子尚且没有能力合理支配大量钱财,所以,妈妈要引导孩子存钱,以备购买大件的学习用品或成套书籍或兴趣爱好方面的工具。这样,孩子从小有了存钱意识,在需要的时刻就不会无助,存款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3. 让孩子学会用爱心捐助他人。

  事例2中的妈妈把孩子的零用钱的1/3作为捐助费用,这是值得妈妈们借鉴的。试想一下,当孩子的学校或社区鼓励孩子参与到捐款中时,孩子用自己存储的钱去捐助与向妈妈要钱去捐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感受。前者,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可以愿意用我的钱帮助别人;后者的感受是,我必须向妈妈要钱来帮助别人。这两种举动下,孩子帮助别人的自主性就不同。

  因此,妈妈不妨让孩子专门从固定的零用钱中取出一部分作为“捐助专项款”,以便孩子自主向需要的苦难人献上爱心。

  

   习惯七:先做这件事,再做那件事,做事要有条理

  

  做事有条理是做事有效率的前提。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妈妈都要帮助孩子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会慢慢养成做事有顺序、有条理的习惯。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处理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发现4岁的囡囡每次刷牙时都会手忙脚乱,不是把水杯打翻了,就是把牙膏弄在身上了。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囡囡刷牙前的准备事项没有固定的程序。于是,妈妈给囡囡上了一堂刷牙课。

  妈妈先让囡囡把牙刷、牙膏都从牙杯里拿出来,整齐地放在洗漱台上,然后,让囡囡往牙杯里盛满水,之后水杯也放在洗漱台上。下一步,妈妈让囡囡双手拿着牙膏往平躺在台子上的牙刷上少挤一点牙膏,再让囡囡把牙膏盖子拧好放在一边。这时,囡囡就可以一手拿牙刷,一手拿水杯刷牙了。妈妈看着囡囡刷完之后,还督促囡囡把洗漱用品都放回原位,并把洗漱台清洁干净。

  妈妈教完囡囡后,囡囡觉得虽然这次不再手忙脚乱,但是刷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妈妈鼓励囡囡说:“不用害怕,几次以后你就会习惯了。”

   事例2:

  6岁的东东刚上1年级,为了提升东东做事有条理的能力,妈妈总是想办法培养东东。

  妈妈会制作一张表,把东东做一件事情的必要程序写在上面,然后让东东标出顺序。比如,写完作业后整理书包这件事情,妈妈会写出:把大书放进书包、把铅笔等文具放进铅笔盒、检查各科作业是否都完成、把小书放进书包、把书包拉链拉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合上书本、把铅笔盒放进书包、准备明天需要的书本和用具”这几项。

  妈妈会让东东写上数字表示顺序,如果确定没错,东东就要按这个顺序去完成,并且完成一项,在前面打一个勾。在妈妈的培养下,东东上学从来没有忘记带书本或学习用具。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心理随意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时很容易杂乱无章、手忙脚乱。就像事例1中,囡囡在妈妈没有教给她刷牙的顺序之前,她总会把因不懂刷牙准备的顺序而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但是,妈妈细致地教导让囡囡感受到了有条理的重要。因此,妈妈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才能在这方面有所提升。

  当然,妈妈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可以抓住和孩子每一次互动的机会。因为,母子之间在任何一次互动的事项中都蕴含着“顺序”,妈妈可以有意无意地去引导,也可以像事例2中的妈妈一样专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之后的孩子一定会比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做事时有“条理意识”。

  因此,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是与妈妈的细心教育分不开的。

妈妈妙招

1. 把做事过程分解细致。

  妈妈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时候,不能以成年人的意识去分解过程。因为,这对孩子而言太粗略。正如,事例2中的妈妈把“把铅笔放进铅笔盒”这样的动作都要当成一项事情列出来,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个动作没必要单独列出,孩子肯定是知道的。其实不然,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通过思维表现的,妈妈列出这个明细,就是在提醒孩子:这个步骤不能省。的确,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如果妈妈不强调,孩子还真的会不知道。

  因此,当妈妈教给孩子任何一项日常事务时,都别忘记把步骤分解得详细一些,因为,这符合3—6岁孩子的接受能力。

2.抓住机会,让孩子进行反复练习。

  当妈妈教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顺序之后,孩子一般不会一下子就记得很清楚,第二次也不会做得很到位。因此,妈妈和孩子完成之后,最好让孩子口头重述一遍,确定他暂时记住了顺序。当然,这还不够,孩子从知道到掌握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如果妈妈特意让孩子练习,孩子可能会厌烦。那么,妈妈最好抓住时机让孩子锻炼。比如,刷牙的程序就在每日早晚洗漱时去练习;洗碗的程序就在孩子参与洗碗的时候去巩固。当然,有些事务可能一天要接触几次,有些事务也许是几周才接触一次,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在孩子每次接触的时候,妈妈帮助练习,孩子迟早会学会做事的条理。

3. 观察孩子做事的条理性,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当妈妈教给孩子,并确定孩子已经掌握做事的顺序后,可以适当地观察孩子的举动,不要刻意打断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做事时说:“下一步是这样做的吗?应该这样……”因为,孩子在掌握了妈妈教给的做事程序后,他对做这件事基本的顺序已经心中有数,而某个环节的小改变可能是孩子的一种尝试。即使是母子,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方式都会不同,但结果却都不错。

  因此,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妈妈不用过多地去更改,而是观察,如果孩子按自己的顺序也顺利地做好了一件事,妈妈应该鼓励他;如果孩子确实需要帮助,妈妈就要及时提供了。

  

   习惯八:要孩子说话算数,诚实讲信用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孩子三四岁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比较完整表达的能力。此时,正是妈妈为孩子的语言习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养成了说话算话的习惯,就等于为孩子打下了“诚信做人”的根基。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群群正在地板上玩耍。突然,家里的电话想起。妈妈随手接起电话说:“你好,哦,是老袁啊!”边说边看向正在沙发上的爸爸,爸爸摇摇手,只听妈妈说:“不好意思,他不在家,出去了……好的,再见。”

  妈妈挂断电话的同时,群群就问:“妈妈,爸爸明明在家,你为什么说不在?”

  夫妻俩无言以对。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小桐买了一个玩具车,小桐每天都把它拿到幼儿园玩。

  这天,小桐回来对妈妈说,他和林林今天说好了明天交换玩具玩。妈妈嘱咐了一句:“你玩林林的玩具要爱惜一些啊!”

  第二天,小桐闷闷不乐地回来。原来,林林今天改变了注意,还告诉小桐说妈妈不让自己把玩具借给别人。于是,玩具没有交换成,小桐很失望,还不停地给妈妈说:“他都答应了,还反悔,说话不算数!”

  妈妈安慰小桐道:“是啊,不过,这件事情正好提醒我们自己,一定要说话算数,否则对方会很难过,对不对?你不是就很难过吗?”

  小桐点点头,接受了妈妈的劝慰。

教育感悟

  三四岁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在乎语言的诚信度,也对他人是否撒谎非常敏感。比如,事例1中的群群就很敏锐地扑捉到父母的撒谎行为,当然,群群的问题也是在提醒爸爸妈妈。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随便答应、随便反悔的情况屡屡发生,人们似乎都司空见惯。而孩子天生不会说谎,长大后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不是被社会污染的?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如果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诚信教育,又非常明确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与必要的话,就一定会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说话算话的人。

  事例2中的妈妈,没有说对方的不是,而是让孩子通过此事更加明白诚信的重要。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对诚信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妈妈妙招

1. 妈妈以身作则,履行诺言。

  诚实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所以会说谎,要么是学来的,要么是被逼所致。因此,妈妈不要成为孩子学说谎的对象。虽然当今很多的成年人已经察觉不到自己是否在说谎,但是,妈妈们一定要敏感起来,以身作则。

  妈妈与人交往时,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谎”和“说实话”都是一种习惯,而妈妈在孩子面前更会“习惯成自然”。因此,妈妈本人要做一个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的人。

  而且,妈妈给孩子许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应,答应了就要努力做到,如果是因为不可抗力而没有履行诺言的话,就一定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妈妈这一系列行为,孩子都会学得很彻底。

2.不要过度批评和吓唬孩子。

  妈妈不过度批评孩子看似与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孩子天生不会撒谎,但是可能会迫于压力违心说出和事实不符的语言。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妈妈如果过激地责备、埋怨孩子的话,孩子下次犯错误后,为了逃避妈妈的严惩,就会用语言掩饰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谎。如果孩子一旦从说谎中感受到暂时的“好处”,“诚实”对孩子而言就不容易做到了。

  因此,妈妈要学会用宽容和平和的态度对待犯错的孩子,孩子才会坦然地说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时间一场,想让他不诚实都很难了。

3.通过优秀传统故事影响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中一个很重要的德行。而书店里少儿读物中,关于讲信用、说话算数的故事很多,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他们不轻易许诺,但是许诺后一定会排除万难去履行。

  妈妈可以把这些故事作为床头故事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买些类似的动画片让孩子观看。如果孩子总是接触这样的故事,自然会受影响。时间一长,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同类的情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

作者:张振鹏 类型:其它 状态:已完结

    毋庸置疑,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好妈妈会改变孩子的一生。那么,3—6岁孩子的妈妈应该怎样做呢?也就是说,好妈妈到底怎样做,怎样去教,怎样去塑造,才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这正是《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要告诉每一好妈妈的。具体来说,好妈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好妈妈要做好孩子的入园工作;第二,好妈妈要教孩子学会学习;第三,好妈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第四,好妈妈要塑造孩子的好性格;第五,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第六,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第七,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