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第5章 教孩子抵抗挫折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学会抵抗挫折,就会成为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勇者。不经历挫折,孩子长大后就会因为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变复杂而痛苦万分。只有让孩子从小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他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给孩子创设受挫的机会

  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舒马赫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达不到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挫折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当然,挫折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下面对挫折时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其实,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在挫折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近几年,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即挫折教育已越来越被重视。

  如果父母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替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父母要稍稍克制一下“想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的机会,也就是多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父母注意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受挫的机会。

  

  一对农村夫妇对儿子宠爱有加,于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坏脾气,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这让望子成龙的父母感到非常焦虑。

  儿子7岁那年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把鞋子弄湿了,就是把裤子弄脏了,哭鼻子成了经常的事情。他的母亲整天跟在他后面洗,但也没有办法让他的衣服干干净净的。

  孩子的父亲决定要好好教育一下他了。一天,他带了一把铁锹来到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十几个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在上面才能通过。

  那天放学,儿子在田埂上走,看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没有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很勇敢。以后,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惹过麻烦。孩子的母亲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只有这样,他才能走得平稳。”

  这个故事中的孩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的父亲松下正楠在他9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去世前,他一再叮嘱松下幸之助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给他设置一些他能够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让他在顺境中生活,等长大后,一旦他遭遇挫折,就一定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一旦他遇到挫折,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孩子的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设置一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外出游玩的时候,一位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抗击生活的暴风雨,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了合适的机会。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相信,一位合格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创设一些受挫的机会。

1. 故意给孩子制造点麻烦

  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父母可以故意给他制造一些小麻烦,把平坦的大道变成小道,让孩子勇敢地走过去,这样,孩子就会重视挫折,敢于战胜挫折。

  吴昊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吴昊学习特别用功,当然成绩也非常好,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也获得了很多奖。但是,吴昊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在考试成绩比较好时,爱骄傲地翘一下“小尾巴”。吴昊的妈妈也意识到,这样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并没有好处,于是,她就想给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课。

  正巧,吴昊这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又得了第一名,拿回了奖状和证书,当然,又在妈妈面前美滋滋地翘了一下“小尾巴”。这时,妈妈说:“吴昊,真棒!又得奖了啊,呵呵!妈妈知道你数学学得好,我想考考你古诗文,看看你能不能也像数学一样答得那么好。”吴昊说:“没问题,妈妈,你说吧!”因为妈妈早有准备,就说了一句古诗,让吴昊接下句。这回,任凭吴昊怎么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没有答上来。他感觉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好让妈妈告诉他。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好好想想,想出来再回答怎么样?”“好的!”妈妈微笑着。

  吴昊的妈妈就这样给孩子制造了一点小麻烦,创设了一次挫折教育的机会,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后,吴昊几乎不翘“小尾巴”了。

  其实,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就是在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父母应该明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或困难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有助于孩子挑战挫折,克服挫折,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

2. 把握好目的性和针对性

  父母在给孩子创设受挫折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他的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而使孩子丧失信心,当然,父母还要及时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比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如果他拿不到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有一位外国专家带着夫人和孩子到中国讲学,住进宾馆后,夫人就告诉孩子,马上换好衣服准备出去吃饭,然后那位夫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7岁的儿子换好一身短衣短裤,走出自己的房间,4岁的妹妹穿着一条红裙子也走了出来,显然,他们还不知道北京的温度比较低。妈妈看了看他们,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出了门。很快,两个孩子就有点冷了。妈妈看着孩子们发抖的样子,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从背包里拿出了长衣长裤递给兄妹俩,孩子二话没说,立刻就穿好了。

  其实,这个挫折教育的机会是孩子自己创设的,只是父母没有“阻拦”它,让它成为了一次非常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父母可以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中的夫人是您的话,你会怎么做呢?其实,在孩子出门前,很多中国的父母就少不了唠叨,一定会坚持让孩子换上后衣服才出门。这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孩子拒绝的话,可能又会有一场争吵和哭闹……

  一般而言,孩子没办法预料自己的认知行为将带来的后果,但是在受挫之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他就会去找原因,这恰恰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成长的路上经历一些障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会增长排除障碍的智慧。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受挫机会是孩子的特殊财富,而这恰恰是又父母容易忽视的。因为面对简单的常识,父母很容易过早地或不经意间就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让孩子去体验和思考。

  

3. 鼓励孩子勇于克服挫折

  在给孩子创设受挫机会的同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勇于克服挫折,并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正视现实,勇于进取。

  要积极鼓励孩子克服挫折,就应该让孩子向挫折发起挑战。那么,有没有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具体方法呢?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父母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所谓“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commitment(承诺)。

  “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并不等于绝境”,这是指在孩子心理和情绪上的调整。10岁的宁明因为考试发挥不好,没有进入班级前三名,妈妈鼓励他说:“我知道你考得不好心里很难受,但是,你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呀,老师还特别打电话给我表扬你呢!”妈妈以此来“调整”宁明的心态。

  给孩子“挑战”的感觉则是为了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这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宁明的妈妈继续对孩子说:“一次考不好没关系啊,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会考得很好,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也一定会更出色,宁明也一定会加油的,对吧?”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妈妈接着对宁明说:“你一直都是妈妈的骄傲。只要你能够用心、努力,不管考的结果怎样,妈妈都会以你为荣。”

  就这样,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宁明也感觉好多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这才是鼓励孩子克服挫折的关键。

二、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千方百计诬陷我者表示无限的感谢!?

——(中国)邹韬奋

挫折承受力是指一个人从挫折中恢复愉快心情的心理素质。不可否认,挫折承受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要在这个社会上,不管是做什么,他一定会遇到挫折、压力和苦难,如果他的挫折承受力强,他就能够勇敢、乐观地去战胜它,反之,他就只能在挫折面前懦弱、悲观,无所适从,被挫折打败。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和父母的溺爱中,所以,大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非常不利,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他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迎接生活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这种实际现状,父母一定要找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正确方法,让孩子都有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中接受教育,从而能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其实,这正是父母过分呵护孩子的结果。

  

  2007年6月25日午饭过后,父母上班去了,18岁的晓军通过互联网查询出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只有498分,成绩不理想,与先前估计的560分相去深远。于是,当天下午,他非常不理智地选择用一根绳索结束了生命。父母下班回家后,瘫坐在地。

  第二天上午,在市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时,晓军的母亲在亲友的搀扶下几度晕厥。而就在前一天的中午,他们一家还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

  晓军是市重点中学的高三理科生,参加了今年的高考。25日是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天。“下午父母上班去了,孩子到亲戚家上网查分,考了不到500分,距离他的期望有一段距离。没想到等父亲下班回家,就出了这事。”家人的朋友很痛心地说,晓军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

  对此,晓军的班主任感到不可思议,她说,晓军的成绩处在上游,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很不错,为人也很开朗热情。这孩子平时很听话,还是数学课代表。也能感觉到家人很疼爱他,高考结束后他的父亲就专门给他买了MP3,还说如果考得好奖励电脑。

  晓军的离去令人唏嘘,他的一位同学小赵今年的成绩也不好,没能实现自己一类本科的梦想,为此他也痛苦烦躁过,但最终能保持清醒头脑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现实。”他说。

  某心理咨询专家说:“因考分不理想,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会选择极端路线,在这个‘非常时期’,父母首先应该坚强起来,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没能为父母带来荣光的内疚,有对自己前途感到渺茫和失望等。父母应该减少因颜面扫地而引发对孩子的抱怨和责骂,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失败。告诉孩子,高考并不是过独木桥,人生的机会其实还有很多。”

  

  有心的父母可以关注一下,每年高考后,都有很多关于高考生因成绩不理想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其实,这些孩子是典型的挫折承受力不强,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挫折承受力,从而经受不住一点挫折的打击。

  心理学家指出,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对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他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这非常有助于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美国父母并不去扶起孩子;美国父母去市场购物时,要么一手拉着孩子,要么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舍,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抱不背。

  日本有关部门组织17户市民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母亲的教子方法让中国人大开眼界。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中国房东想制止他,日本母亲却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出来。中国房东“看不懂”,日本母亲这样说:“让孩子尝试挫折,他才能获得成功。”

  其实,美国父母的做法并不代表他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这正是他们疼爱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以让孩子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他们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日本母亲为何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一位日本学者解释说:“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孩子进行努力教育和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会本领,将来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的父母凭着这种紧迫感教育孩子,使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

  然而,我国一些父母的教子方法却与此大相径庭:打扫卫生,父母亲自代做;穿衣、洗澡之类也由父母包干;甚至是孩子做作业,父母也亲自代劳。父母对孩子“爱”得深切,对孩子“关怀”得细致,可结果怎样呢?教育出的孩子懒散任性,怕苦怕累,不爱劳动,眼高手低,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受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成为直面挫折,抵抗挫折的高手呢?答案很简单,要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1.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父母首先要明白,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让孩子吃苦并不是给孩子幸福。其实,挫折更能锻炼孩子,孩子在走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后,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获得的精神愉悦。

  可见,父母一定要树立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意识,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通过体验应对挫折的过程,获得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他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这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所以说,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高尔基能成为世界著名文坛巨匠,与他童年遭受的挫折是分不开的;居里夫人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惟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与她从小历尽磨难、艰苦打下的知识基础和顽强的意志品格紧密相联;华罗庚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在挫折中靠自起步、艰苦奋斗成才的。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来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的话,那就让孩子早一点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这样,当挫折到来时,孩子就会懂得从容面对,而不是无奈逃避。进而,孩子就会获得他应有的坚强和成熟。

  挫折教育会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困难,会激发孩子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克服困难对策。一旦孩子学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他就会战胜困难,赢得抵抗挫折的能力。

2.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教给孩子生活的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用去开启生活的大门,辨别生活中的是非,认识生活的真谛。

  对孩子来说,面对挫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的。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为这是挫折教育的关键。一般来说,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父母应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

  对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安妮·梅斯坦博士指出: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所有的挫折都会过去。也许这对成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孩子来说却很重要。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遇到不能逾越的挫折,可能就会以为一切都完了,他以为这种消极情绪会长期持续下去,以为一次失败就会把一切都毁了。

  另外,父母平时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做好抵抗挫折的心理准备,让孩子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有时候会很残酷。告诉孩子,经受挫折是今天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正常现象,是不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正确对待挫折,并能经受住挫折。

  当孩子决定自己去战胜挫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肯定他的这种行为,并鼓励他,赞扬他,这样,孩子就能增强自信心,从而坚定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实现战胜挫折的目标。

  同时,父母也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勉励他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孩子面对挫折,需要父母的引导,但引导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引导一定要正确无误。

  美国前总统里根对母亲的正确引导感慨颇深。母亲在他接连失意的挫折时期,给了他很好的引导,母亲总是说:“最好的总会到来,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而且你会意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成功是不会发生的。”是母亲的鼓励引导里根走出了失望的的泥沼,踏上了成功的人生大道。

  

3. 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磨练孩子的挫折承受力,还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一味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只给孩子一件美丽的衣裳,却不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独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渐渐养成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日后如遇到一点小挫折时,可能就无法爬起来。

  今天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地生活。其实,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地面对挫折,能够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值得借鉴,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交学费。孩子成家时,父母往往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为儿子买房子、车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睡觉,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吃饭、收拾玩具、上厕所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让他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去解决问题,自己挣些零花钱等。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对孩子要有一致的立场,不要产生分歧,否则,就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才能磨练他的挫折承受力。

  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自己走,父母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代替的,既然如此,那就放一下手,让孩子自己生活一回吧!这样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孩子将会获得一生的幸福。

三、教孩子学会坚持不放弃

  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地行动,要一天一天地坚持,不然就会消失。

——(法国)罗曼·罗兰

  坚持是指人在确信行动的正确性后而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让孩子学会抵抗挫折,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坚持,不言轻易放弃。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有阳春,也有金秋,有酷夏,也有寒冬。走运和背运也不可能持续很久。要让孩子永远坚信一点,无论受到多么大的创伤,经受多么大的挫折,也不管心情是多么的沉重,人生是多么的黑暗,都要咬牙坚持住。终会有一刻,乌云也会随着风散去,太阳就会重新升起来,彩云也会挂上蓝天。

  不幸的日子总会过去,关键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永远不改变既定之目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许多赛跑者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所以说,只要坚持不放弃正确的目标或道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重量级拳击史上英雄辈出。被世界人民喜爱的拳王阿里因为体重已超过正常体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也大不如前,医生给他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他也已经4年来没有登上拳台了。阿里一度面临告别拳坛的局面,然而,他还是坚持重返拳台。

  1975年9月,33岁的阿里与另一拳坛猛将弗雷泽在菲律宾马尼拉第三次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筋疲力尽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以说,这个时候只要有一片羽毛落在他的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他几乎再也没有一点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

  然而,阿里还是拼着性命坚持着,不肯放弃。他心里非常清楚,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只有出气的权利了。比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在比气力,不如说在比坚持力,就看谁能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了。他知道,这时候如果能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可能胜出。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死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这让弗雷泽不寒而栗,他以为阿里仍存着很强大的体力。

  突然,阿里的教练邓迪敏锐地发现弗雷泽已经有放弃的意思,他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了阿里,并鼓励阿里再坚持一下。阿里的精神为之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弗雷泽表示“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裁判当即高举起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

  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漆黑,双腿无力地跪在了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他追悔莫及,并为此抱憾终生。在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阿里坚持到胜利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成就了他辉煌人生中的又一个传奇。

  一个人如果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意志去再坚持一下,这种坚持足以让他取得成功。正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说的:“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最终能够成功。”如果阿里不能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失败的也许就会是他了。

  可见,人生的较量就是能否再坚持一下的较量,轻言放弃的人注定不是成功的人。一位英国父亲是这样描述自己幼时的经历的:

  “有一次,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由于不小心,手指被同伴弄出了血,非常疼,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了。但是,我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最后,我忍住了眼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和小朋友们玩,因为我知道,一旦我的眼泪掉下来,同伴们就会认为我是懦夫,以后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了。现在,我也告诉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你就是强者!”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发现,他访问过的成功人士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在他们成功之前,都遭遇过非常大的艰难险阻。表面上看来,事情是应该罢手了,放弃算了,但他们都知道,他们正在突破成功的边缘,只差一步。于是,他们懂得坚持,他们就成功了。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是我的坚持精神。”理查·巴哈所写的一万字故事《天地一沙鸥》,在出版前曾被18家出版社拒绝,最后才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发行。短短的5年内,单在美国便卖出了700万本;《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曾拿她的作品和出版商洽谈,也被拒绝了80次,直到第81个出版商才愿意为她出书。

  由此可知,当孩子做事情不顺利、不如意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学会坚持,哪怕再坚持一分钟,成功也许就会到来。有人说:“坚持是卓越和平凡的分水岭。”所以,让孩子学会坚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一定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1. 让孩子心中拥有梦想

  一个人心中只要有梦想,并有实现梦想的决心,他就会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努力,总有一天,他的梦想就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孩子喜欢做梦,既然是梦,在父母看来难免就会有些不太现实,甚至是荒诞。但是,父母没有理由阻止孩子这些丰富多彩的梦,因为他的梦是健康的、积极的。孩子的这些梦会转化成他的梦想,父母要帮助孩子,让孩子的心中拥有梦想,并鼓励他把梦想变为现实。

  有一位木材商的儿子,从小生得呆笨,人们都称呼他为“木头”。事实也是如此,因为他直到9岁,才获得了一枚螺丝钉的奖励。

  一天,“木头”梦见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中了。醒来后,他很高兴,他想把这个梦告诉别人,但又怕被别人嘲笑,最后他只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假如这是真的,你就有出息了。因为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就是真心想帮他完成的。”

  “木头”心想自己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那么大,上帝却一下子选中了他。为了不辜负上帝的期望,“木头”真的爱上了写作。

  但是,“木头”一直没有把上帝等来,却等来了纳粹,于是,他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后来他从集中营出来,继续坚持写作。在他36岁那年,他终于完成了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10年后,他的第二部小说《退稿》也诞生了,以后他又陆续又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2002年,就在他决定不再等待上帝时,瑞典文学院授予他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木头”就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可以说,凯尔泰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正是母亲让他拥有了这个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可笑的梦想。

  梦想是照亮孩子心灵的阳光,是孩子心中最美丽的憧憬。梦想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它将引领他一路坚持,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让孩子拥有梦想,孩子就会在自己梦想的画布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让孩子拥有梦想,因为梦想会让孩子学会坚持,从而让他走向成功。

  

2. 重视训练孩子的忍耐力

  孩子一旦学会忍耐,他就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坚持不放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母希望女儿能够有坚强的意志承受极限的考验,在刘亦婷10岁的时候,她与爸爸进行了一个残酷的训练:捏冰一刻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训练刘亦婷的忍耐力,刘亦婷需要在15分钟内捏一大块在冰箱里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

  下面就是刘亦婷在1991年8月9日记录这件事的日记《和爸爸打赌》:

  嘿!告诉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爸爸打了一个赌,结果呀,嘿,我赢了一本书呢!

  事情是这样的,晚上,爸爸从冰箱里取出一块冰,这块冰比一个一号电池还大呢。爸爸说:“婷婷,你能把这块冰捏15分钟吗?你办到了,我就给你一本书。”我说:“怎么不行,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钟,那你就得给我买书哦。”爸爸满口答应了。

  爸爸拿着秒表,喊了一声:“预备,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我感觉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当爸爸跟我说:“十五分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来:

  “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觉得很烫。爸爸急忙打开自来水管给我冲手。

  我一边冲,一边对爸爸说:“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倒霉,你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高兴的份儿。”

  这,就是我赢书的经过。你看,多不容易呀!

  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具备坚强的忍耐力,因为孩子学会忍耐,他就会以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只有坚持精神才不会让孩子与成功失之交臂。让孩子懂得在困难的时候,能懂得坚持一下,也许成功的曙光就会离他就更近了。

3. 注意不断地鼓励孩子

  在孩子做事没有耐心、不能坚持下去时,父母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作出让步,不能迁就孩子。否则,孩子就会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爸爸妈妈总是听我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话,孩子做事就会越来越没有耐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无法坚持下去。

  当孩子在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时,比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父母可以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去做,直到把一件事做完为止。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把它做完。但是,在做比较难做的事情时,孩子就可能就不能坚持把事情做完。

  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越是在困难的环境里,越能锻炼他的坚持力。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事一定不要半途而废。当孩子做事不能做到善终时,父母可以这样鼓励他:“孩子,你要坚持一下,如果这一条路走不通,就再试试其他的办法。不管是直接走还是绕道而行,只要能够走过去,你都应该试试啊!当你想要放弃时,你一定在心里要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坚持做下去,我一定会成功的!”

  当然,父母还可以加上类似这样的鼓励性的话:“我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你做得的确很不错!”“既然已经开始了,你就应该坚持到底啊!”在这些温情话语的鼓励下,孩子就会激发出做事情的热情,并不断自我暗示,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就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当孩子不想学习时,可以鼓励孩子:“做完这道应用题就休息!”当孩子想让妈妈陪着出去玩时,可以对孩子说:“等妈妈洗完碗就陪你出去!”当孩子不想步行到公园去时,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边走,一边拍照,10分钟就到公园了。”

  所以,父母要懂得从生活细节入手,并不断鼓励孩子,日久天长,孩子的坚持力就会不断增强。当孩子经过努力,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强化他做事能坚持的好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苏联)高尔基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就是以高昂的斗志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大凡自信的人都能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人生的辉煌。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

  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不可否认,在许多伟人身上都有超凡的自信心,也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造化。所以,只有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力,他才能将自己生存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基恩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他常常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有几个白人小孩在一个公园里正玩得高兴。就在那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小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然后放飞。随后,他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那些在天空中的飘舞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与此同时,一个黑人小孩正蹲在公园的一个角落,只是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而不敢和他们一起玩,因为那些孩子都是白人,而他却是黑人。他没有信心与白人小孩一起玩。

  很快,白人小孩高兴地打闹着、嬉笑着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了。当他们的身影消失后,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卖氢气球的老人的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那个黑人小孩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

  老人满脸沧桑,他用惊诧的目光看着小男孩,然后给他拿了一个黑色的氢气球。黑人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然后小手一松,黑气球就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黑色的气球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升起,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黑人小孩的后脑勺,亲切地说:“孩子,你要记住,气球之所以能够升起,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对一个人来讲,成败也不是因为种族和出身,最为关键的是心中有没有自信!”

  黑人小孩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点点头,高兴地走了。其实,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基恩博士正是从卖氢气球的老人那里获得了自信,最终成就了自己。可见,一个人只有满怀自信,才能真正沉浸在生活之中,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意志。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获得成功,就应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只有这样,他才能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其实,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的磨难和痛苦的挫折,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总会走出困境,战胜挫折。所以,只要自信在,希望就在。

  

  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博士独自一人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项心理学试验,并准备把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足够的信心,就能让自己保持精神和身体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注视着他独自驾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在此之前,已经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而惨遭失败,无人生还。但林德曼博士却坚持认为,这些死难者并不是失败在体力上的,而是在失败在了精神上。他们在精神崩溃和极度的恐怖中结束了自己的一切。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林德曼博士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并多次濒临死亡的边缘,甚至他的眼前都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在麻木的状态,当时,他真体会到了绝望的感觉。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就马上大声自责:“你这个懦夫,难得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成功!”一种生的希望始终支持着林德曼博士,最后终于成功了。

  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林德曼博士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而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一直与我自身融为一体,自信充满了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应对挫折,克服困难,自强不息,获取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事实证明,拥有自信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拥有充分自信心的孩子往往具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所以他会比一般孩子更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

  但是,比较遗憾的却是,现在缺乏自信的孩子随处可见。某权威媒体曾经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12岁的孩子做过自信心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0%的孩子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这些孩子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还有的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上,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并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面对这种实际情况,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 充分相信并鼓励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首先要充分相信孩子,并鼓励孩子。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给其过早下定论,因为这无论如何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反而会让孩子偏离自信的轨道,越走越远。有人说,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就会到来。

  美国著名成功大师家戴尔·卡耐基14岁那年,继母给他买了一台二手的打字机,并且对他说了很多鼓励的话,相信他会成为一位出色作家。他接受了继母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卡耐基知道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热忱,因为他亲眼看到继母是如何用她的热忱改善他们家庭的。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对孩子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他的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他以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和赞美。不论孩子现在是多么的“差”,父母都要多鼓励孩子,充分树立起他的自信,在人生的长河中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孩子一定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事实上,在冬天看见春天,是一种常被人们忽略的智慧,希望父母能重新拾起这种智慧,并把它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可以说,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孩子总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夸赞,所以,父母应该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善于对他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赞赏和鼓励。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所以,父母的一句“再试试看,你一定能行”、“做得真棒”就有可能让孩子敢于藐视困难,带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巨大勇气,就能让孩子拥有精神的支柱和感情的动力,让他重新唤回自信。

  只要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细心关注去激励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曙光,就能让孩子找到自信的源泉。

  

2. 善于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

  父母对孩子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一定要学会适时抓住时机,找准孩子点滴的进步和成功,善于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对孩子进行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和赞赏,以及中肯的分析。给予孩子这些积极的信息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不错。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在父母传递给他的一次一次积极信息中慢慢培养起来。?

  传递给孩子积极信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反之,如果给孩子传递一种消极信息的话,那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打击伤害,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9岁的塞勒已经对作画完全丧失了兴趣,认定自己不是作画的“料”。原来,这源自5年前幼儿园老师对其所画一幅习作的随意评价,没想到这个随口而出的否定却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使其对自己的作画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作出了放弃的决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几百幅画,而且其中有5幅还得过奖。可见,消极信息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注意一定多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给孩子传递的这些积极信息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孩子发现父母的“积极信息”在故意夸大其辞,或言不由衷,那么这条“积极信息”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自然也就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效果了。

  

3.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在看到孩子不断因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心时,还要注意要随时不断地巩固他的自信心。孩子在这样的自信心氛围中,自然也会每天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巩固这种宝贵的感觉,长此下去,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形成高度自信的良性循环。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家长的一封信中提到:“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一定不要无故挑剔孩子,否则的话,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

  有一个8岁的女孩,非常喜欢拉小提琴,拉的曲子非常优美,而且,她还每天坚持练习好几个小时。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见此情景,对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问女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自觉练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欢拉小提琴。”女孩的妈妈微微地笑了,说:“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是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她练琴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她说‘孩子,你今天弹得更好了,比昨天进步了’。我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孩子非常喜欢拉小提琴给我听。”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她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那就是一再给孩子挑毛病,找不足,而没有像这位8岁女孩的妈妈一样去及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可见,孩子的自信心是需要随时巩固的。但是,在巩固孩子自信心的过程当中,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父母只有随时地、恰当地巩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真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五、让孩子拥有乐观心态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的峡谷中走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英国)达尔文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这种积极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会改变孩子看问题的态度,态度的改变成就孩子人生的改变。乐观是孩子需要保持的一种心态,一旦孩子具备这种心态,他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把握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为人父母者,帮助孩子树立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他健康地成长,也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幸福。乐观的孩子能够积极地接受挑战、应对不幸,其实他已成功了一半。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德国政治家罗莎·卢森堡也说:“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从他们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乐观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做任何事来说,乐观的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具备了乐观精神,他做起事来就会非常顺利。

  1998年7月21日,对我国著名运动员桑兰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体操赛场,曾经荣获上海第八届全国运动会跳马冠军的中国17岁的优秀体操选手桑兰正在为即将展开的跳马决赛进行紧张的赛前试跳训练。

  桑兰在成功地连续试跳两次起评分为9.90分的高难动作之后,执著地她开始了第三次试跳,因为她太想为祖国再添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了。她开始了助跑,加速,就像一只充满生机的奔驰着的小鹿向1.10米高的跳马奔去,就在她的双手触到跳马的瞬间,一名外国教练在跳马前突然闪现,精力高度集中的桑兰虽然犹豫了一下,但仍然在刹那间越过了跳马。然而,她的身体只在空中翻转了一周半,就“嘭”的一声头部朝下地跌落了下来,重重地落在了地板上。随后,惊呆的观众、中国教练员和运动员们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冲上去抱住跌倒在地板上的桑兰,呼喊着她的名字,但桑兰已无法动弹了……

  桑兰被送到了纽约著名的长岛拿锁县医疗中心。美方专家的会诊结果令世界震惊:第六、七颈椎为粉碎性的骨折,其他脊椎75%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手术完成后,美国医生对外宣布:桑兰以后再也无法站起来了!正值花季少女,面对如此不幸,她的父母抱头痛哭,而桑兰却选择了用微笑来面对严酷的现实。

  10个月后,桑兰身体康复特别好,体重比刚出院时增了5千克,身高也长了4厘米,乐观向上是桑兰身体发生积极变化的主要原因。桑兰爱唱的卡拉OK曲子是《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她在公众场合总是面带微笑,使无数美国人为之惊讶和倾倒。桑兰说:“为什么不笑对人生呢?我已经瘫痪了,难道还要让别人因我而难受吗?”她的乐观精神,使她成为美国电视台“最有人气的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夫人还为桑兰颁发了勇敢奖。

  桑兰,这个拥有超常生命力和乐观天性的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快乐精神令全世界为之动容。克林顿、席琳·迪翁、成龙、里奥纳多都为她折服。在她就医的那家康复医院里,“超人”的扮演者与她同病相怜,但是在“超人”眼里,也许这个乐观向上的17岁的中国小姑娘更像一个超人。

  2000年3月,美国《少年人物》杂志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赞扬她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尽如人意。当面对不如意、困难、不幸、灾难和厄运时,都应该让孩子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像桑兰一样,首先要战胜自己,战胜了自己也就是战胜了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把握人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

  阿兰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面对黑暗、风暴、饥饿和意外的挫折,我们应该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让孩子学会乐观,接受现实,坚定信念,迎接成功的到来,这将铸就孩子一生的财富。

  乐观心态成就孩子,悲观想不开只能是害了孩子。心态不乐观,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在我国每年都成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5000万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乐观。研究表明,拥有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乐观心态促使孩子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增强,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一般就很少去造访他。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经充满激情地说:“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勇猛前进。”生活中,乐观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精神,因为只有乐观的人才能做到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容易发现新事物,更容易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其实,只要个人足够乐观,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足够优秀的人,当然,优秀并不单单指物质条件的优秀。我们肯定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乐观精神的人,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

1. 积极营造乐观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生活的基地,也是孩子健康心灵接受熏陶,获得精神安定的场所。孩子的积极乐观的心态首先源自父母,源自家庭,所以,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首先从父母自身做起。要做乐观的父母,给孩子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这对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很大的益处。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父母的教养态度如果比较热情、民主而非冷漠、独裁,孩子的智能就比较高。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的问题,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

  斯宾塞还希望父母们要学会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孩子。他说:“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积极,他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感觉,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的孩子就会被他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他就会运用别的孩子的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他人获得积极心态。”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优点与缺点一并吸收。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品性,那父母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所以,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充实与学习的过程。父母不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积极乐观,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父母积极乐观处事的实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做积极乐观的父母,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积极乐观,受乐观家庭环境的熏陶,注定会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积极乐观向上榜样。

  

2. 不要压抑孩子的快乐情绪

  要想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压抑孩子的快乐情绪。快乐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人本性中就有快乐的成分。快乐的最重要的来源是成就或创造的成果以及完成了有意义的活动。

  其实,孩子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就有了社会性的微笑。对于孩子的想法、兴趣爱好,父母不要过分限制,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学龄前,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活动的空间,让他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快乐。比如,刚学会走路孩子蹒跚着从远处走到母亲面前,他体验着的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做完了一件事,他得到了成就感。在孩子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力量、信心和肯定。因此,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例如,对于2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告诉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则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快乐的孩子很容易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聪明的父母不妨做个“懒惰”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去快乐地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3. 教孩子学会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是一种智慧,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同时,幽默风趣也一种生存的技巧。专家解释,所谓的幽默感就是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让与自己互动的对象感到愉快的言语或举止。有这种言行举止的人,就称为具有幽默感的人。

  之所以让孩子学会幽默风趣,是因为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会很乐观。其实,幽默感也有助于父母做到“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童年时光。”

  孩子学会幽默风趣后,就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制造欢笑,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自己也会富有成就感和自信。所以说,具有幽默风趣感的孩子,也较容易获得友谊。

  美国是一个崇尚幽默的国家。美国人不但认为幽默是一种可爱的性格,而且还把幽默视作可贵的品质。所以,在很多美国的父母看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幽默感三分天生,七分培养,所以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许多父母甚至早在婴儿出世才6个星期时便开始了他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上,不少比较聪明的婴儿在这个时候往往已开始萌发了与开玩笑有关的幽默意识。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5~6岁时,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对于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持。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受欢迎度高,人际关系相对也就好得多。重要的是,幽默还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所以,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

  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沃托洛夫非常注重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有一次,他的儿子不小心喝了半瓶墨水,当他走进家时,家里的人已经乱作一团,正准备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但是,诗人知道墨水是不会让人中毒的,于是,他就很轻松地问儿子:“你是不是真的喝了墨水?”儿子得意地伸出舌头让他看。诗人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幽默地对儿子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你只能把吸墨纸吞下去了,这样才能把你肚子里的墨水吸出来呀!”诗人的一句幽默冲淡了全家的紧张气氛。

  可见,幽默风趣有着巨大的“威力”。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首先,父母可以与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用自己的幽默感感染孩子;第二,让孩子多读一些高雅的幽默书籍,但千万不要让他读内容低级粗俗的笑话书;第三,注意训练孩子的幽默思维,如脑筋急转弯等;第四,鼓励孩子尝试自嘲;最后,要让孩子一定把握好幽默风趣的度,不要过分。

六、坚定孩子的人生信念

  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意大利)贝蒂

  一个人要想抵抗挫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的人生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生的信念坚定,才会让自己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目标,才会朝着预期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从而让自己离成功的人生越来越近。

  要正确认识自己,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这样就不会感觉自己很差,也不会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小,而不能克服困难,抵抗挫折,而是会坚定战胜挫折的信念。

  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需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所以,一个人特别需要用坚定的信念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成就自己的事业,成为强者。

  坚定信念,就是对自己面对的苦难和挫折充满必胜的信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要坚信自己能行,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目标。要给自己鼓劲,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才不会为一点困难而退缩。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然,每个人也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但是,前进的路上一定会有挫折,这就需要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做自己幸福的缔造者。只要有了坚定的人生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挫折都能战胜。

  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贝蒂曾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是的,放弃信念,就等于死亡,只有信念才会让人经得起任何风暴。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就能大展宏图,就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成为战胜各种挫折强者!

  1955年,18岁的吉尔·金蒙特已经是全美最有名气的滑雪运动员了,她的照片也上了著名的《体育画报》杂志封面。当时,她的目标就是获得奥运会金牌。

  不幸的是,一场悲剧让她的梦想都变成了泡影。1955年1月,在奥运会预选赛的最后一轮比赛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盖的罗斯特利山坡开始下滑,因为当天的雪道非常滑,刚开始滑过几秒钟,她的身子一歪,就失去了控制。她竭力挣扎着,想摆正姿势,可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筋斗还是无情地把她推下了山坡……

  当她终于停下来的时候,已经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最终她保住了性命,但她双肩以下的身体却永久瘫痪了。

  金蒙特希望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但她面对困厄的斗志却没有被磨灭。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她整天和医院、手术室、理疗和轮椅打交道,病情时好时坏,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不断追求:去从事一项有益于大众的事业,来完成未竟的事业,这是她在意外发生之后的梦。

  在历尽艰难后,她学会了做很多事:写字、打字、操纵轮椅、用特制汤匙吃饭等。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听了几门课程,希望今后能做一名教师。当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办法上下楼梯走到教室。

  不过,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她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她终于被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聘用。由于教学有方,她很快就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金蒙特终于获得了教阅读课的聘任书。

  后来,她的父亲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绝她当教师的加州去。金蒙特决定向洛杉矶地区的90个教学区逐一申请。在申请到第18所学校时,已经有3所学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学校特意对她要经过的一些坡道进行了改造,以便于她的轮椅通行,另外,学校还破除了教师一定要站着授课的规定。

  从1955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金蒙特从没有获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但她却得到了另一块金牌--为了表彰她的教学成绩而授予她的。

  之所以金蒙特能取得后来的成就,就是因为信念的伟大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遂愿。就像金蒙特一样,有的人身体可能先天不足或后天病残,但却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创造出常人难以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所以,毫无疑问,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信念是他立身的法宝。

  可见,面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父母要让孩子在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同时,更要让他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孩子只有坚定信念,他才能在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中、在人生波谷和波峰都能够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因为,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的轨迹并不是预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坚强的信念永远都是一股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一个人去做其他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其实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的磨难,经受多少困难与挫折,只要心存坚定的信念,就一定会走出困境。信念在,希望就一定在。

1. 教孩子认识信念的价值

  作为父母,要想坚定孩子的人生信念,首先应该教孩子认识到信念的价值。其实,信念的最大价值就是支撑一个人对美好的事物孜孜以求。坚定的信念,就像蕴藏在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炬,就是保证一生追求目标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美国第19届总统拉瑟福德曾说:“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增强我们的信念,信念的每一次增强,都是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一种扩大。”其实,人世间一切卓越的功勋和伟大基业的建成,都是坚定的信念所结的果实。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只要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因为信念能够给人以勇气,给人以智慧,能让一个人在绝境中产生巨大的激情,从而战胜挫折,勇往直前。

  告诉孩子,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生命的穿越中可能会有阳光的普照,也可能会有狂风暴雨,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是否有奋勇向前的坚定信念。人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与信念同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愿意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迟早有一天会让梦想成真。

  有人说,信念是人生的太阳,是前进的动力;信念能让身处逆境的人扬起前进的风帆,能让遭遇不幸的人鼓足生活的勇气。

  信念的价值是巨大的,信念的力量也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孩子对信念产生怀疑。虽然,成功的梦想或战胜挫折的前景有时候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有信念的指引,他就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依然坚守住脚下的一方土地。正如航海家哥伦布所说:“上帝可以辜负生命,却绝不会辜负生命坚持的信念。”

  其实,教育孩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既不在于天天和他讲大道理,也不在于一定要就读所谓的好学校,更不在于门门功课考多少分,关键是从小就要给他一个信念,让他真正认识到信念的价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坚定他的人生信念。

2. 让孩子树立必胜的信念

  要想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帮他走出挫折的困惑,就一定让他树立必胜的信念。有了必胜的信念,孩子就不会走偏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去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地。

  孩子正确的信念要靠父母的正确引导。可以说,孩子有什么样的信念,父母有着巨大的责任。孩子必胜的信念须从小一点点培养、一点点树立。所以,父母要锻炼孩子击败生活中不同挫折的勇气,让他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期节目,嘉宾是一位17岁女孩,但却被誉为少年作家。她从七八岁就开始写作,之后便出书,已经出版了四五本书了。她很阳光,性格很开朗,也非常健谈,节目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她的欢声笑语。当主持人问她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时,她这样回答:“我觉得这不是我是不是天才的问题,而是我必须相信自己是一个天才……”她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而她母亲的回答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当主持人问她是否觉得她的孩子是天才时,她却说:“我觉得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

  其实,母女俩关于天才的回答值得深思。或许对这位少年作家来说,只有当她相信自己是个天才时,她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写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挫折。而少年作家的母亲也同样深信,她的孩子就是天才,她一定能获得成功。可见,对她们而言,是不是天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念,一个坚定的信念。凭借着这个信念,她们一定会战胜一个又一个挫折。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树立必胜的信念,让他相信自己能行,能成功。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从小就给他一个信念——我独特,我优秀。让他在成长的路上,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微笑,多一份坦然,让他有勇气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3. 不断地给孩子传递信念

  “你给他鲜花,他就留给你芳香;你给他荆棘,他就会还你针刺。”这是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理念。

  当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椅子上坐不了三分钟,你最好带他去看看医生。”当时她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她回家后却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椅子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全班只有你进步了。”那天晚上,她的儿子第一次独立洗刷,乖乖地上床睡觉了。

  儿子上小学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48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到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泪了,然而回到家里,她却笑着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说到这儿,她看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

  儿子上初中了,又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对她说:“按你孩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走出校门却惊喜地告诉儿子:“老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再努力一点,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考上大学了,当拿到儿子的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哭了……

  显然,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真诚的爱和充满信心的期望创造了奇迹,诠释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无论别人怎样评价孩子,她始终站在孩子的一边。正是她一次次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一次次执著地给孩子传递坚定信念的信息,一次次给孩子希望,才引导孩子走进了阳光地带,成就了孩子。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优秀的品质和独特的潜能,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所以,父母多用鼓励和赞美来肯定孩子的言行,不断给他灌输一种信念,慢慢地,希望的种子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孩子终究会意识到信念的存在、信念的力量,终究会重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给孩子传递信念吧!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其实就在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里……

  

4. 避免语言暴力打击孩子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避免语言暴力。作为父母,用严厉的语言警示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必要的,但严厉应该有一个“度”,一定不能触及孩子的人格,更不能常用和滥用。否则,过激的语言就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导致孩子的情绪不佳,充满挫败感,从而不会让孩子建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因为父母的过激语言让他怀疑自己的能力。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应该忘记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所思所想,不应该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看待孩子的成长。

  只有帮助、赞扬和尊重孩子,他才能收获纯真、善良和进取,并能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相反,如果父母只注意孩子身上缺点,就会抑制他的优秀品质的成长,阻碍他坚定的人生信念的形成。因为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如果你希望培养一个庸人,你不妨经常骂他‘窝囊废’;如果你愿意孩子长大后是个笨蛋,那你就可以天天冲他大吼‘你真笨’!”

  所以,要想坚定孩子的人生信念,让他有勇气战胜挫折,父母就一定要避免自己用语言暴力打击孩子。为此,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待孩子的方式应灵活调整,多用鼓励和赏识;二、了解孩子属于哪类气质,针对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对策;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孩子的声音,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

 七、教孩子学会缓解压力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英国)贝弗里奇

  孩子需要适度的精神压力,因为压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压力,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比如,每年高考时都有考生在考场晕倒,就是因为临考前过多地考虑了考试成绩的好坏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这种心理上过重的精神负担必然会给他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结果反而不会考出好成绩,甚至在考场上晕倒。

  过度的精神压力还容易造成孩子情绪消沉、自我封闭,甚至是悲观厌世。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孩子还会自杀。

  有人曾说,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日本是一个自杀倾向比较严重的民族。这与其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精神紧张之中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一项研究调查了三所大学的962名学生,其中307名学生(31.9 %)有过自杀的念头,42名学生(4.3 %)企图自杀过。分析认为,他们因为面对竞争的巨大心理压力,经常遇到挫折困扰,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所以就萌生了自杀念头。

  在我国,据北京、天津和杭州等大城市的相关调查,有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精神方面的疾病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与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从而经常产生挫折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缓解压力是多么的重要!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如果不把心中想的事情说出来,心中的有毒瓦斯就会郁积在肚子里。然而,这种有毒的气体是必须做适度宣泄的。

  

  杨天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门主管,他这个位置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想起刚到公司的那段日子,这个时候的杨天备感欣慰。刚到公司时,杨天年轻又有活力,积极进取,努力地工作,他的业绩得到同事和上司的称赞,而杨天也为此感到自豪。当时,公司的业务经理刚刚辞职,这对他是很有诱惑的机会,其他的同事也都看好他。可是,公司的决定却让他和同事们很意外,因为公司任命了一个业绩不如杨天的人坐上了这个位置。

  那天,虽然杨天表面上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心里却非常不满。下班后回到家,他感到压抑、郁闷,他想,自己的业绩比那个同事好,又那么努力工作,可公司为什么不提升自己,这真是让人气愤。他心里一直很别扭。

  忽然,他发现了上大学时买的篮球,于是他拿起篮球在地上拍了起来,一直拍得大汗淋漓才停下来,然后洗了个澡,此时他觉得格外轻松,心情也平静下来了。他又想起那件事,可是想法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想,也许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所以公司的领导才没有委任他。想到这里,他决定更加努力地工作。

  不久以后,杨天一下就被公司从部门主管提升为行政副总裁,主管公司的业务和公司人员的管理。杨天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此,他对那个篮球产生了兴趣,每当一有烦恼,他便去拍那个篮球,将忧虑发泄出来。杨天称那个篮球为“除烦恼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这样,如果因为某些事情而烦躁不安的话,那么就应该找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把心中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往往与苦难、意志和社会责任心有关。每个人都要生存,都要不断地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这种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压力。一个人如果不善于缓解压力,这些困难就成为他人生之路的阻力和障碍,从而让他畏缩、退却,最终让他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一个人善于缓解压力,他就会把这些苦难一个一个地克服掉,从而在人生的路上大踏步向前进。

  可见,对一个人来说,是否能够缓解压力对他人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那么,要想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就必须学会缓解压力。

  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有一个独特的景观:西坡长满了松柏、杉树等大大小小的树,而东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只有雪松,就像被精心挑选过一样。这一奇异景观曾经吸引很多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遗憾的是,一直没人能够揭开谜底。

  1983年冬天,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而又不乏浪漫的加拿大夫妇,准备做一次长途旅行,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两人约定:如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分手。当他们来到那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只好躲在帐篷里,看着漫天的大雪飞舞。

  不经意间,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是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然而,每当雪落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桠就会弯曲,使积雪滑落下来。就这样,反复地积雪,反复地弯曲,反复地滑落,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西坡的雪下得很小,树木很少受到损害。

  妻子若有所悟,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其他的树,只不过由于不会弯曲而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之际,两个人似乎同时恍然大悟,随即忘情地拥抱在了一起。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去适应;在适应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一对浪漫的夫妇,通过一次特殊的旅行,不仅揭开了一个自然之谜,而且也找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每个人都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各种压力,而孩子对于压力的承受力尤为脆弱。从刚懂事到上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压力”两个字的分量就不知不觉地压在了孩子的身上,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缓解压力,让他努力去寻找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样,他就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1. 指导孩子学会平衡心理

  一个人能否做到让自己放松,关键是要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水平。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不要想事事都做成,也不要希望每事事都完美。人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活得有价值。只要让孩子能够这样想,他就会平衡心态。

  纵观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让孩子平时就要养成乐观、豁达的习惯,这是心灵里不可或缺的精品。只有胸怀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来。让孩子不要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别人身上发泄私愤。要让孩子不嫉妒别人,学会宽容和宽恕,这样他就能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消除产生精神紧张的根源,从而获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的心境。

  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做任何事都不要害怕失败,只有自信才会抓住成功的机会。要让孩子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克服自卑心理,精神负担就会少得多。

  另外,还要让孩子学会宣泄,寻找解脱的良策。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以让孩子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在适当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哭一场。

2. 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带来压力。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比如,可以让孩子每星期找一个晚上(如周五晚上)9点或8点上床睡觉,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一个星期以来所累积的疲倦得到缓解,也会给孩子一个轻松周末的开端。星期天也很适合孩子提早睡觉,因为,星期天的事情通常比较少,而且,提早睡觉也可以让孩子充分休息,好让下一个星期有一个好的开始。

  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劳逸结合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利于孩子增强记忆力。劳逸结合是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父母一定不要顾此失彼,只要孩子用功学习,不顾孩子的身体。

  另外,教育专家认为,娱乐是孩子缓解压力的较好途径。所以,父母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自然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当然,父母也可以带孩子走进在大自然,共度悠闲的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孩子就会把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随风飘散。

  

3. 教孩子把压力转为动力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在压力面前,是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和压力在所难免。这样说来,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就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智慧。用自己的努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就像积压的火山终于喷发一样,必将爆发出耀眼的辉煌。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社会里,每天面对的压力林林总总。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总是攫住人们,让人无处可逃。但压力并非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人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推动着自己前进。

  在物理学上,高温再加上五万到十万个大气压,“巨大”的压力能使石墨“脱胎换骨”变成钻石,倘若这种压力“施加”到了普通人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也有奇迹发生呢?

  事实证明,重压之下,精神萎靡、畏缩不前的大有人在。而笑迎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最终让自己变成“钻石”的,也不乏其人。

  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的训练方法很特别。他们在游泳馆里养了很多鳄鱼,游泳队员每次跳下水之后,教练都会把几只鳄鱼放到游泳池里。几天没有吃东西的鳄鱼见到活生生的人,立即爆发出野兽的本性,拼命地扑向运动员。

  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紧紧地缠住了,但是,当一个人面对猛兽来势汹汹的样子时,总会心生恐惧,所以,这些运动员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游。

  虽然这种方法有些极端,甚至有些危险性,但是,应该看到,人的潜力确实是无限的。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生存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之下,可能过不了多久,他的各项本领都会被忘记。如果这时,再把一个长期生活在无压状态下的人放在正常的环境之中,也许都无法适应,更不用说出色发挥了。

  正因为如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可见,压力往往也是动力。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不应惧怕压力,甚至可以让他主动寻找一种压力,如果每天都给自己一点压力,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压力在他的手中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动力了。

4. 教孩子调节心理的方法

  心理专家解释,心理压力有两种:一种对人有益,另一种则对人有害。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那就是有益的压力。此时,他会心跳加速,血压稍微升高,体内释放出肾上腺素,而且呼吸变得急促。有害的压力对身体并没有好处。研究表明,因为成绩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等类似因素所产生的有害压力,会导致愤怒,挫折,精疲力竭,沮丧,头痛,高度紧张,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消化不良,厌食,喜怒无常,或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失调而导致无法抵抗感冒和一般病毒。所以,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控制这种压力。

  第一、培养正确的态度。把压力视为生命中的转机或挑战。如果能接受这些挑战,就会更加了解自己,也能培养面对这些压力情境的有益技巧,以免伤人伤己;同时,更能掌握人生方向,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二、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果不顾自身实际,只想优秀,拿第一,就会给自己增加巨大的压力。

  第三、辨别轻重缓急。处理事情时不要操之过急,懂得为重要的事件排列顺序,这样可以避免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危机,能正确对待潜在压力的利弊得失。如果能进一步结合前面学到的时间管理技巧,来决定轻重缓急的顺序,就更能掌握决策技巧,不致偏离目标,对学习、日常生活得心应手。

  第四、及时沟通。在尚未排除压力产生的内在原因之前,注意及时与同学、朋友、老师以及父母沟通,试图找出产生压力的原因并加以矫正。

  第五、深呼吸。面临压力时,最好让自己暂时脱离焦虑的情境。可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舒服地坐在桌子前,闭上眼睛,每秒数一个数,从1数到4。然后,用鼻子吸气,让肺部充满空气,直到有点不舒服为止。暂时屏气凝神,再从1数到4,数到4时,从嘴巴吐气。只要重复几次这个动作,就能消除压力。也可以试着把全身的肌肉绷紧20秒,然后放松。这个方法也会让人达到放松的效果。

  第六、保持弹性。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要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而不是破坏的来源,并勇敢地接受它。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一定正确,也不要埋怨任何不公平要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以达到目标。

  第七、做有氧训练。有氧健身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车、各种球类运动、跳健美操、跳绳、游泳等。为了达到有氧训练的效果,所选择的运动一定要能提高心率,使呼吸急促,并且保持10~20分钟不间断。有氧健身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的递质——内腓肽分泌,使身体获得愉悦感,有助于情绪稳定。

  第八、试着冥想。冥想的放松方式在东方宗教里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而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事实上,冥想对于减缓压力有百益而无一害。按照前面的放松方式使自己放松,关注呼吸。

  呼吸时,平静地重复一个词或是短语(比如“啊”或“平静”),当其他思想涌入大脑中时,镇静地将它们赶走,并回到重复的词上来。开始从10或15往回数,数到1的时候,自己就进入了潜能状态。在潜能状态下,可以静静地不想任何事情。此时的境况最佳,处于一种无念无想的状态,可以净化自我,想象白光不断进入体内,不断吸收补充能量,并开启无限的潜能与智慧。然后大大地睁开眼睛,就完全清醒,感觉非常舒服。

八、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

  除非你亲自尝试一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

——(英国)马里亚特

  尝试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让他能够学会以前不懂的东西,从而增加他对新鲜事物的体验和认知,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尝试还可以让孩子增加信心,更快地成功,甚至是转败为胜,正如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的:“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就能成功。”

  事实上,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一定会尝试很多事情。在不断地尝试中,他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和生活的体验。如果父母因为过于保护孩子,而剥夺了他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取得进步,无法获得成功,他也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父母首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欣赏孩子,然后不断鼓励他大胆尝试,去获取成功的经验。

  一对夫妇带着儿子到游乐场去玩。当男孩对秋千产生好奇时,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对丈夫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但是,男孩的爸爸却没有这样做,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了。”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一动也不敢动。“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了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了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于是说:“要不,你再来试试?”男孩高兴地同意了。这一次,尽管男孩还有点害怕,但是,他仍然坐在秋千板上不住地扭着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秋千也没有荡起来。

  在一旁的妈妈看着儿子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儿,你这是在荡秋千吗?动作简直是太难看了!”男孩听到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我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他说,“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地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会荡得很好的。”

  “真的吗?那我现在荡得好不好呢?”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摇荡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回荡在天空中。

  孩子在尝试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父母说:“算了,太危险了,还是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到自己的!”这样,孩子想尝试做事的微弱愿望一下就会被父母“爱护”得无影无踪。但如果父母试着鼓励孩子说:“没事的,来试试吧,但要注意……”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在尝试做事的过程中,孩子如果表现出缺乏自信心,父母可以善意地对他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样鼓励的话会给他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能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可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要不断总结教训,在总结的过程中,就会找到全新的方法。世界著名声乐家贝弗利·西尔斯说得好:“失败了,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么你注定要失败。”

  另外,父母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大胆尝试后失败了,一定不要呵斥与批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鼓励的话语和对原因的分析。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名人面对失败的故事,以激起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

  爱迪生小的时候特别爱动脑筋,也特别敢于尝试,但他的实验,总是失败。面对儿子的失败,爱迪生的母亲从来不呵斥,而是循循善诱,鼓励儿子继续尝试,继续实验。不知不觉中,爱迪生的母亲培养了儿子胜不骄败不馁的性格,并最终造就了一位大发明家。

  其实,对孩子来说,失败并非坏事,关键是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即使是失败了,也要鼓励孩子继续大胆尝试,这样孩子才有机会体会成长。

1. 正确引导孩子去尝试

  父母要想让孩子敢于大胆尝试,就必须引导他去尝试,而且,这种引导一定是正确的。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孩子和一个中国孩子都在玩沙子,他们都有一个漏斗和一个小桶。两个孩子都想用漏斗把沙子装到桶里去,但是因为距离比较远,等孩子走到桶边时,沙子就快漏光了。

  外国孩子就在那不停地装,不停地漏,他的妈妈站在旁边,并没有管他。小孩最后发现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于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乐此不疲地跑来跑去。而中国孩子也在那儿玩,他与那个外国孩子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的妈妈就看不过去了,说:“这还不简单,孩子,告诉你吧,就这样!”这位妈妈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然后,孩子玩了两下,便说:“妈妈,咱们走吧,我想不玩了,真没劲!”

  可以说,那位中国妈妈在引导孩子,但是她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也没有体验到真正的尝试,没有快乐地体味到自己的聪明智慧的力量。可以说,那位中国妈妈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剥夺了他成长过程中能够让他快乐的细节。实际上,妈妈的强行闯入,让孩子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成人的现成经验相比,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愚钝的,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妈妈所谓的“引导”给他的心理上带来的划痕。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试图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现成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是没有用处的,远远不如他自己尝试得来的经验更容易让他接受。

  父母应该明白,对于孩子来说,尝试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孩子才能逐渐地学习到为人处事的各种方法,增强自信心,提高能力,促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 给孩子创造尝试机会

  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特别爱喝酸乳。每次都是妈妈替她把吸管插上,把酸乳送到她嘴里。有一次,妈妈没空给女儿插吸管,结果女儿对着瓶嘴咬来咬去,怎么也喝不到酸乳,于是哭着向妈妈求助。妈妈这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包办代替,孩子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于是,这位妈妈决定创造机会让孩子大胆尝试。经过一阶段时间的尝试,孩子养成了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的好习惯,不但凡事都想自己试一试,还给妈妈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去尝试,以此来培养他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这样,他就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真锅博先生是日本的著名插图画家,他特别推崇让孩子尝试新鲜事物。在其著作《独自旅行的教育》中,他曾提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如果他发现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是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那他就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去尝试。

  比如,关于发电报这件事,孩子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真锅博先生就对孩子说:“你去给你在美国的叔叔发个电报!”然后,他就告诉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收电报者和电报的内容,但并不告诉孩子具体的办理手续,只是建议他,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明的话,就去问邮局里穿制服的工作人员。

  不可否认,这种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新鲜事物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有一点请父母注意,在给孩子创造尝试机会的时候,不要将具体的做事过程说得太细致,否则,孩子就会丧失新奇的体验感,尝试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去尝试,就应该最大程度地让他自己去做事。

3. 把握好孩子尝试的度

  在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的时候,父母要把握好孩子尝试的度。因为,鼓励孩子去尝试并不代表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有原则、有条件的。

  比如,孩子尝试上互联网络,搜索到了不健康的网页,可能他开始并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开始浏览起来,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孩子尝试的度和方向一定要由父母把握好。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就像飞上天的风筝,怎么飞,很大程度上由孩子自己决定,但父母一定要掌握好手中的风筝线,不要因为只想给孩子自由,就忘记了手中的线,忘记了自己把握的原则。因此,在必要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拉一下手中的线,让孩子飞得更稳一些。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要让孩子吃点苦 第2章 逆境是一所大学 第3章 再富也要“穷”孩子 第4章 让孩子自己走路 第5章 教孩子抵抗挫折 第6章 给孩子真正的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