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第2章 逆境是一所大学

  

  逆境是成功者的财富,更是一所成功大学。对于那些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人,困境也是最好的借口。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身陷困境时,态度消极的人总是怨天尤人,寄希望于外力,选择退缩和逃避,而不想办法正面解决;态度积极的人会则敢于向困难挑战,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寻找途径解决困难,所以幸运、机会总是降在他们的头上。在这所逆境大学里,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积极应对逆境的人,逆境是对他最好的赐予。

  

  

一、逆境造就生活的强者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人的一生谁都难以躲过逆境,能否在逆境中忍耐困苦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该吃不能经受住逆境的考验,那么最终他就会被逆境所淘汰。一个人只有不向苦难的生活低头,他就会发现苦难的背后隐藏着一座丰富的宝藏,它会使他终身受用。

  每个人都喜欢顺境,而不喜欢逆境,但是,不喜欢并不代表不经历。其实,逆境可以磨练人生,增长才干,能够让一个人通过消除不良情绪得到新的人生突破和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一种平衡。总之,逆境就是人生的一针强心剂。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他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几乎每一个杰出人物的成功都是从与苦难“角斗”的胜利中脱颖而出的。

  

  拿破仑出身于科西嘉穷困没落的贵族家庭,爱子心切的父亲为了儿子能有所作为,把他送进了一所贵族学校。这所学校大都是有钱有势的贵族子弟,他们大肆嘲讽他的穷困。拿破仑非常愤怒,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

  他发奋学习,不理会周围的嘲讽与白眼,忍受了5年的痛苦。这5年之中,每一次嘲笑、每一次的侮辱,都使他增加决心,更加坚定斗志。靠着不懈的努力,在16岁那年,拿破仑荣升为少尉,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随后,拿破仑接受军事征召来到部队。到部队以后,他发现周围的同伴不务正业,却以吃喝玩乐和赌博为荣,自己的格格不入显示了出来。又由于他经济困难,不善于溜须拍马,不久就遭到同伴们排挤,被从少尉职位上挤了下来。对此,拿破仑并不在意,他埋头于图书馆中,决心要成为国家真正的人才。

  他大量阅读哲学、军事和名人传记等著作,他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并开始勾画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在图书馆的这段岁月里,拿破仑仅摘抄的笔记就积累了一尺多厚。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总司令,并把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并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而且计算得非常精确。

  军队的长官听说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到训练场上执行一项任务。这项任务需要极为繁杂的计算能力,让长官感到吃惊的是,拿破仑把工作做得极为出色。从此,他获得了新的机会,开始慢慢走上了腾飞之路。

  

  从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到一个称雄一时的君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可见,吃苦在先,并不是人生的悲剧,反而是人生的一种本钱,一份财富。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所以,人必须有信心战胜生活中的一切逆境。面对逆境,以为无法越过的人,只能永久地停留在所谓的“阻碍”面前。

  逆境,是强者必经的关口。没有逆境的苦难,哪有强者的战场?没有战胜困难的过程,又哪有胜利的欢愉和成功的喜悦?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曾说:“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逆境是一种成功的资本,没有经过饥饿的人,不知道一粒米的宝贵,不知道辛苦耕种者的可敬。此外,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林林总总的逆境,但是,逆境会让平庸者变得卑琐可怜,使强大者变得更加坚韧崇高。

  每一次陷入逆境,都是一次成功前的演练,一次登高,也是一个顿悟。强者会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就让孩子以一颗坦然的心面对每一次逆境吧,这就是他应该珍惜的成才的机会。?

1. 让孩子把逆境当成机遇

  世界上有很多事并不确定,但有一件事却很确定,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所以,要想让孩子获得成功,必须让他把逆境当成机遇,养成不畏惧逆境的品质,学会怎样从逆境中掘出生活的宝藏。

  美国俄亥俄州有一个叫诺尔斯的青年,他小的时候,因为一次医疗事故造成了终身瘫痪。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也许就会意志消沉,但诺尔斯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充满希望,他依旧乐观、开朗地面对一切,并思考和计划自己的未来,希望能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养家糊口,而不要成为家人的负担。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并且提出一个想法,他说:“虽然我的双手不能工作了,但是我还有大脑,从现在开始,请你们代替我的双手。我想从今年开始,我们的农场全部改种玉米,然后用玉米养猪,趁着乳猪肉质鲜嫩的时候,灌成香肠出售,一定会很畅销!”

  果然不出其所料,“诺尔斯乳猪香肠”一炮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生活虽然丢给他一个难题,但是他拥有解决难题的能力。诺尔斯的身体瘫痪了,面对这样的逆境,他的意志却经受住了考验,并且乐观地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利用自己的大脑,然后借用别人的手,干起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所以说,逆境是人生的试金石。告诉孩子,当面对逆境的时候,一定要积极进取,永不退却,这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如英国著名诗人琼森曾说的一句话:“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谁都知道,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面对困难的体验,如果让孩子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当他学会积极应对逆境时,逆境就变成了一种机遇,加快了他成长的步伐。要知道,逆境中埋藏着成功的种子。

2. 教孩子学会换一种思维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逆境中,却能够不断地调整视角,学会换一种思维,那么,他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因为他懂得,人不能摆脱他的处境,但可以自由地对待处境,可以通过选择,自由地赋予处境不一样的意义。

  有这样一位美国商人,因为经商失败而负债累累。他也因此而整天神情沮丧,萎靡不振。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他惊奇地发现那位残疾人在向他问“早安”时,面部的表情竟是那样神采奕奕!

  商人顿时觉得羞愧难当,回到家里,他在自己每天面对的镜子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一直闷闷不乐,只是因为没有鞋穿,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没有腿的人时,我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从此,他不再郁郁寡欢、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寻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努力改正。他的事业也在他的积极努力之下重新开始,起死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会经常会遇到困境和痛苦,那么,怎样教孩子去摆脱困境和痛苦是一大难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总结,很多父母就会发现,越是处于逆境之中的人,越是会产生自哀自怜、故步自封的思维。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有时,只需要让孩子在前进的路上稍稍一转弯,就会出现一个不一样的境遇。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横冲直撞只会落个头破血流的结局,如果换一个视角,放掉以前的偏执与狂躁,反而更容易获得生活的奖励。

  有记者访问过西部歌王王洛宾,记者问他:“您老已经80多岁了,您最留恋的是什么?”王洛宾回答:“我最留恋的是几年狱中的生活。”球王贝利在回答有关儿子能否取得像自己一样的成就时,断然说道:“不可能,因为他没有我幸运,他不是生长在贫民窟里。”

  狱中的生活、贫民窟的日子在平常人的眼里也许都算不上是好事,但是不要忘了这一句老话:“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坏事有时候可以变成好事,祸有时候也可以变成福。所以,对世间的福祸、逆境,都应该着眼于长远。

  生命的进程中,当痛苦、绝望、不幸和灾难向孩子逼近的时候,只要让孩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遇事多想好的一面,换个念头来看待逆境,就相当于抓住了绝境中的一线光明,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3. 引导孩子在逆境中顿悟

  心理学家曾指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它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对一个人是否有益,不完全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者能否从这件事情中明了事实的真相。

  当一个人面对逆境的时候,能不能在逆境中顿悟,甚至成了他能否从逆境中脱离而出的关键因素。所以说,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在逆境中学会顿悟。

  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惟一的亲人是他的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向他打开。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时,忽然之间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当时的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人们总是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总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弗兰克尔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和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发现这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自由,甚至在环境如此恶劣的纳粹集中营中也是如此。

  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活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弗兰克尔后来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不用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

  在弗兰克尔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他的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依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试着面对逆境去顿悟,他就会变得很坦然。顿悟在这里面的作用,就像成长的催化剂一样。生活中的风雨,孩子一定会遇到,他越用心地去体会,收获就会越多,成长也就会越迅速。

  

二、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坚韧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英国)培根

  人是和自然界万物一样,在生命的历程中必须面对逆境,因为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坎坷,而只有那些最为坚韧的生物才能在自然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坚韧,如果孩子没有坚韧的性格和坚韧的品质,那么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失败。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战斗,直到完全取得胜利。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卓越者,因为卓越者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逆境中百折不挠。

  孩子要想学会走路,就必须先学会摔跤;摔一次,爬起来,再摔一次,再爬起来。摔了很多次,爬起来很多次,他的筋骨会因为很多次摔跤而变得强健,他的意志会因为磨练过而变得坚强。孩子就是在一次次摔跤又爬起来的过程中变得强大起来。所以,孩子只有摔过跤,他才能学会走路。诗人白岛曾说:“如果你脚下倒着一千名失败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吧!”这才是强者的勇气。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少有人一帆风顺,大都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逆境。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获取成功,有的人没有勇气正视人生,从此碌碌无为。然而生活是一位严肃的老人,他绝不会可怜懦夫,相反,他只欢迎那些微笑着面对人生的人。

  1805年,丹麦欧登塞城里的一个贫苦鞋匠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子,他看上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这个男孩就是举世闻名的童话作家,世界童话之父——安徒生。

  小时候,因为请不起老师,父亲就给他上课,教他哲理,让他懂得了世间的人情世故,懂得了怜悯,当然也懂得了写作。11岁时,父亲病逝了,酷爱文学的他,独自一人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始了在艺术领域的拼搏生涯。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才华释放了出来,获得了免费就读的机会,这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来说,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5年后,就在1828年,他升入了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没有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从此,他开始专注于童话创作,一篇又一篇的优秀作品接连不断地问世,事业一次次达到高峰,但他的生活却一直处于低谷。

  其实,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自幼贫穷,早年丧父,终身没有娶妻,贫穷,孤独,悲痛的窘境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也可以说,他一生都是在极度顽强的拼搏中度过的,他不断地与命运周旋着、抗争着。他的作品为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为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欢乐,而他自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也在所不惜。

  逆境既能让一个人毁灭,也能让一个人获得成功,毁灭的人是弱者,而成功的人则是有着坚韧品质的强者。也就是说,逆境让坚韧的强者获得新生,让弱者走向沉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也曾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可见,对于坚韧的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父母要认识到这一点,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坚韧,这样,他就会成为强者。

  作为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当身处逆境中要做到“处逆不惊”,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敢于向逆境宣战,敢于向自身的贪图安逸思想挑战,敢于在并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从一重重的逆境中冲杀出来。让“不经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让厄运在孩子的不屈和无畏的精神下战栗。

  1983年出生的杨文军是中国皮划艇项目的后起之秀,曾夺得釜山亚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和1000米的冠军。与名将孟关良合作后,成绩更是一路飞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双人划艇500米金牌,这是中国选手在皮划艇项目上夺得的首枚奥运会金牌。

  在每个人的眼中,杨文军都是一个内向、坚强、永不服输的铮铮男儿,可是在母亲眼中,他却是一个“眼泪很便宜”的农家乖男孩。

  杨文军所在的阳泗村在江西丰城小有名气,全村67户人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外地做生意,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被誉为“丰城的小温州”。可是,杨文军家中却没有一丝富裕的景象。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老屋,昏暗的灯光下,有的只是简陋的家具,惟一的一台彩电还是女儿出嫁后买来孝敬父母的,还是为了让父母能够在家看到奥运会直播节目。

  对于杨文军来说,贫困带给他的不是负担,更不是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的意志因此变得更加坚韧。当他还在学校体育集训队时,强运动量对于一个还处在身体发育的少年来说,无疑需要增强营养,可是,杨文军的父母要负担两个孩子学习生活,还要赡养老人,根本没钱再为他增加营养,杨文军曾一度身体消瘦、脸色苍白。

  对于杨文军的成长,他的母亲说:“没有看着儿子成长,没能陪在儿子身边,这一直是我对儿子的愧疚。”说完,她缓缓擦拭眼角的泪水。

  早在杨文军还在读初中时,他的父母就双双前往外地打工,甚至过年都没有回家过一趟。杨文军和妹妹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

  杨文军的母亲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可是,她却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多少个身处异地的夜晚,对儿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让她的枕巾被泪水一次次浸湿。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坚韧,不再像年幼时那样轻易落泪,终于登上了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

  

  要让孩子在逆境中有安慰和希望,只要他能抓住这种希望,并把它当作一种动力,他就能够变得坚韧,就能在逆境中崛起。要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自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就能够在逆境中奋起。

  当然,逆境也确实很容易让人变得消沉,丧失斗志,跌倒后再也无法站起来。相对来说,顺境有利于一个人在良好的环境和心态下自由地发挥才能,但有时候也做不到,因为顺境也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养成懒惰的习惯,从而平平常常,无法杰出。所以,应该学会辨证地看待顺境和逆境,顺境能让人获得幸福,但也容易让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逆境会影响人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获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鲁迅先生曾说过:“踏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是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到处都是荆棘和陷阱,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孩子害怕这些,要让他学会坚韧,在逆境中勇于奋起。

1. 不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性格

  要想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坚韧,父母一定不要让他失去自己的性格。概括地说,性格就是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理智、沉稳、坚韧、执著、含蓄、坦率等等。不失去性格,也就是要把握住自己的性格,也就把握住了战胜逆境的一种力量。

  瓦尔坦·格雷戈里安原是美国布朗大学的校长,后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他是被祖母在伊朗的山区他带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虽然命运对她十分不公,但她却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为了让格雷戈里安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祖母经常教导他说:“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这句话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告诉孩子,好的性格可以让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坦然积极地面对,并且不懈地努力,取得成功;而不良性格则会让人走上弯路,甚至在关键时刻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造成悲剧性的结局。由此,一定不要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性格,即使是在逆境中。

  

2. 给在逆境中的孩子以支持

  不可否认,孩子在逆境中的时候,一定需要亲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所以父母一定要给予在逆境中的孩子以支持,并不断地鼓励他。

  诺贝尔奖是全球最高的荣誉,它的创建人是瑞典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诺贝尔从小就立志要献身科学,经过生与死的拼搏,终于成为享誉全球的科学家。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科学爱好者,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全面培养孩子,他鼓励诺贝尔三兄弟从小学习各种科学技术,并历尽辛苦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世界。诺贝尔16岁时,被父亲送去周游世界,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父亲在军械工厂的实验,让诺贝尔萌发了研制新型**的念头。

  186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座工厂被大火吞没,30岁的诺贝尔硝化甘油的爆炸试验再次失败,他侥幸获救。

  这次惨败,使得诺贝尔正在大学读书的弟弟和4名助手惨遭不幸。诺贝尔的母亲悲痛欲绝,父亲因此而半身瘫痪。警察当局严禁他恢复工厂;市郊再也没有人再敢把地租给他做试验;原来的助手离他而去……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把诺贝尔难倒,因为父亲很支持他,而且父亲的鼓励给了他极大的力量,他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经多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支持逆境中的孩子是非常必要的,但请父母注意一点,在支持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让孩子认真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从而从中总结吸取教训……

  

3. 要孩子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另外,要想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坚韧,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在逆境中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

  爱米·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和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

  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著,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

  1933年,希特勒驱逐犹太人,诺德主持的讲座不得不停止,她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了,她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1934年9月,鉴于她在数学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一块朴拙的顽石,只有经过了无情的雕琢,才会成为完美的艺术品;一切美好的东西是不会自然地展现在一个人的面前,那伤痕累累的心理感受,恰恰是生活给予他的馈赠;只有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心理上的每一道创伤留下的疤痕都会成为成长中留下的珍贵记忆。

 三、教孩子勇敢接受失败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美国)惠特曼

  今天的父母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遭遇失败,所以都会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完成一切所要做的事,但父母想过吗?当一个孩子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时,是多么大的一个进步呢!因为能够接受失败是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表现,也是他快乐人生的基础。

  但现实生活中,不能接受失败的孩子比比皆是。其实,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种不能接受失败的教育根深蒂固。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可能父母小时候也很反感自己的父母对自己那样,但在自己做了父母后,却又把同样的做法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原因非常简单,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种“不能接受失败”的社会氛围。对于父母来说,

如果你从事的行业不在社会的高层,你的收入达不到高标准,你的职位也很低微,你住的房子、你用的东西都没有别人的奢华……你都一定会受到身边亲人的压力。

  “你看人家某某,人家谁谁,……”说这些话的人最有可能是你最亲近的人,是你的父母、妻子、丈夫……就这样一次一次受到刺激和打击。于是就只能对身边的人发泄,比如“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一定不能失败,否则就会感到无助,认为孩子的前途不甚光明。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

  

  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一时想不开竟然钻进了快速行驶的货运列车,当即身亡。

  这名学生在某市初二实验班读书,他的日常起居全由母亲照顾,父亲在外打工。出事后经了解,这名学生有两个表哥,都已经大学毕业,这给他树立了榜样。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出色,在实验班名列前茅。但是,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他认为这是很大的失败。在此之前,他在外婆家就表示不想活了。

  事发当天上午,他以外出散步为由,一个人要跑出家门。当时家人就很担心,于是他的叔叔骑摩托车陪同,没想到他在路过一座铁路桥时,竟然跳下摩托车,朝铁轨跑去。他叔叔立即产生一种不良的预感,马上放下摩托车,跟在后面追,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据与他同班的一名女生介绍,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班上不大说话,但是学习成绩在班级前3名。而他的母亲强忍着悲痛说:“孩子小学时性格比较开朗,但后来发生了转变。这次考试成绩不好,我狠狠地批评了他几句,我以为这是为他好。唉……”

  

  其实,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说算失败,也只是非常小的失败。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勇敢接受失败。因为接受失败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会向着成功的目标更进一步。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曾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都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美国很多著名企业就非常看重员工能否接受失败。他们在招聘新人时,并不十分看重学历,而会比较偏重一些特质,比如,在学校里参加过体育团队等。美国很多学生都在学校加入曲棍球队,课余时间,父母经常在傍晚去看孩子们练习。中国父母可能会认为,挑选曾经加入体育团队的原因是看好他的“团队精神”。其实,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失败。

  因为在体育比赛里,冠军永远只有一个,所以大部分人辛苦训练了半天,在运动场上又拼搏了半天,可到最后的结果都变成了陪衬,不得不和团队的战友们一起接受失败的结果。但他们很明白一点:要接受失败,虽然这次比赛没拿冠军,没关系,下次再来。

  父母不要让孩子有这种心态:失败是可怕的敌人,要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免失败。其实,这反而会让孩子变得紧张,害怕失败,从而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用心做事。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没有一个人注定要过一种失败的生活,也没有一个人注定要过一帆风顺的生活,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有失败,要敢于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领悟和学到某些知识,总结出某些经验教训,这样才有可能抓住成功向上的梯子。

1. 鼓励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并及时鼓励孩子,要正确面对失败,帮助孩子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他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在《请给孩子松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当父亲得知女儿陈元与国际奥赛失之交臂消息后,他能体会到女儿的内心的伤痛。陈元在经历了奥赛的层层选拔后,却在距离国际奥赛仅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失去了机会,这对一个涉世未深的16岁女孩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陈元的父亲不能给孩子找借口,他要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并接受它。于是,他给女儿写了下面的这封信,压在陈元的书桌上。

  女儿:

  你虽然没有进入国家队,这是遗憾,但你从中得到的经历、锻炼、启迪,以及你所认识的社会、认识的人生,远比你进入国家队的意义要丰富得多、宝贵得多。这是你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你会经得起挫折、委屈,你会因此而奋起,而去攀登你人生的又一个高峰。

  记得你上小学时,从浏正街小学转到修业小学,在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经历,激励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奋发努力,可以说,那是你人生的一笔财富。同样,在中国科大的这段经历,更会激励你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中拼搏进取,因为你经受了挫折,你已经懂事了!

爸爸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失败,不在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也就没有成功的到来。但是,今天的父母还应该正确、客观地教育孩子,如果孩子在失败后不及时反省总结,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他的前面很可能还是失败。失败后如何正确面对,这才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的。

2. 不要让孩子为失败后悔

  父母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有时候,失败并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反而应该可喜可贺。不要为失败而后悔,只有经历失败,总结教训,才能获得成功,于是孩子就会不畏失败,敢于接受失败。跌倒了爬起来,反省总结,继续前行,这是孩子应该做的。

  一个大学生经常为自己的过失自怨自艾。想起失败,就后悔为什么不用更好的方法。一天上午,全班同学都聚集到了科学实验室。教授早已在实验室里等候了,他把一杯牛奶放在了桌子边上。

  同学们都坐下来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杯牛奶上,大家都望着那杯牛奶,心里揣测着那杯牛奶和与那节课的关系。突然,教授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杯牛奶打碎在了水槽里,在同学们惊讶的叹息声中,教授大声说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教授继续说:“仔细地看啊!你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教训,这杯牛奶已经没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再怎么懊恼,也都不可能再收回来一滴。也许会想到刚才小心点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牛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而对未来从长计议。”

  牛奶已经打翻了,流泪也于事无补。这就应了那句老话:“覆水难收,后悔无益。”这句老生常谈的话中蕴含了深沉的智慧。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不要浪费自己的眼泪,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也都会疏忽大意,会失败,后悔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就算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头把它纠正过来。惟一可以使过去的失败产生价值的方法,就是从失败中得到教训,然后再把失败忘掉。

3. 教孩子学会接受既定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应该教孩子学会接受既定的事实,哪怕事实并不如预期那样令人满意,也要让孩子勇敢地接受,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的老教堂的废墟上有一行字:“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是别样。”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它们既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样,但人们也可以有所选择。人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当然,人们也可以用忧虑、痛悔来毁掉自己的生活,甚至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神崩溃。

  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有这样一个故事:汉灵帝时,太守孟敏出行,途中不小心失手打碎了一只瓦甑,但他却掉头不顾,径直前行。名士郭泰感到很奇怪,就问其中的原因。孟敏回答说:“瓦甑已破,不能复用,顾之何益?”

  在常人看来,打碎了瓦甑可能真是一件让人懊悔不已的事情,但孟敏却偏偏能“掉头不顾,径直前行”,这不能不说明他善于权衡利弊,知道后悔埋怨、计较损失没有任何用处,远不如轻装前进,只管向前!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学会权衡利弊,要懂得开通豁达胜于独自悔恨的道理。要让孩子学会接受一切不可逆转的、既定的事实,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所说:“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与其让一些无可挽回的事实破坏孩子的情绪,毁坏孩子的生活,还不如让孩子坦然接受这些既定的事实,并加以适应。因为,很多时候后悔是无济于事的,既然已经失去了很多,就再也不能失去教训了。

四、激励孩子战胜失败

  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

——(美国)保罗·迈耶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经历过成功和失败。那些成功的人也一定经历过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它。

  其实,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他怎样对待失败。一个人如果希望获得成功,就必须找到战胜失败继续前进的法宝。否则,失败必然会导致失望,而失望就必然导致一蹶不振。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事业,无论大小,要取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

  一个人无论身在何方,做些什么,只要他有积极的态度,就能充分享受生活。但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失败、摆脱失望,他就会享受到无往而不胜的更大的人生乐趣,他也更有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

  

  乔治·欧拉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1928年,他出生于匈牙利。1957年,他移民至美国,在一家化工公司任职高级研究助理,一直到1964年。

  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拉就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在碳化化学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他还改良了内燃机,辛烷增加了燃料而不必进一步造成污染。后来,由于他发现了碳氢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欧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在匈牙利、美国都引起了轰动。随即,赞扬、鲜花、掌声包围了他。然而,他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他平静地说:“我有今天的成果,一点也不奇怪。我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次失败的基础上的。”在欧拉自信的口吻中,也流露出了成功的艰辛。欧拉获得了成功,因为他战胜了失败。关于这,还有一个小故事。

  欧拉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简直就是一个常胜将军。第二年,父亲送给他一台最新式游戏机作为生日礼物。小欧拉一下就迷上了玩游戏机,他感觉痛快极了!于是,每天一放学,他就躲在房里玩游戏机,直到累得眼睛睁不开了,才上床睡觉。第二天,他总是拿一个面包就匆忙去上课,碰上要检查家庭作业时,他就顺手抄一份交上去。这样,半个学期过去了。

  期中考试前,老师叮嘱同学们要好好复习,这次考试很难。小欧拉却不当它是一回事,回家照常玩自己的游戏机。考试的成绩公布了,小欧拉从第一名落到了第二十五名。这对欧拉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一整天,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脑海里不断地浮现老师不屑的神情,同学嘲笑的眼神,父母惊讶和失望的表情……

  放学回家,小欧拉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什么也不做,只是呆呆地坐着。母亲来过好几次了,叫他下楼吃饭,他也不答应。他不敢开门,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

  “欧拉,孩子,你有什么事吗?把门开了,我有话要跟你说。”父亲在门口敲门。父亲是欧拉崇拜的偶像,他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而且,父母终究是会知道的。小欧拉终于站起身,把门打开。

  “孩子,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告诉爸爸,让我来帮你出出主意,好吗?”父亲温和地问。“爸爸,我……”欧拉感觉好像喉咙口哽着一块骨头,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

  “说吧,孩子。我在听着呢。”父亲鼓励他说。

  “爸爸,我期中考试只得了第二十五名。”欧拉鼓起勇气说了出来。

  父亲的眼中掠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但马上就消失了。过了一会儿,他说:“孩子,你过来。我给你讲一个华盛顿的故事吧!”欧拉点了点头。

  “华盛顿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带领的队伍作战十分勇敢。可是有一次,华盛顿在一个重要的战役中失败了,而且损失惨重,几乎是全军覆灭。华盛顿十分的灰心,他觉得自己被彻底打败了。在归途中,华盛顿在一个破房子里躲雨。无意间,华盛顿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风一次次地把它织的网吹破了,可它毫不气馁,坚持织网,最后终于织成了。华盛顿从中得到了启示,回去后东山再起,终于一举打败了敌人。”

  听着父亲讲故事,小欧拉心里若有所思。接着,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失败了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战胜失败。只要你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一定会成功的。”

  小欧拉用力地点点头,他明白他今后该怎么做。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把成绩赶上去,我绝不再玩游戏机。果然,小欧拉以后发奋图强。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背单词,读课文;听课聚精会神;回家后做作业一丝不苟。期末考试了,欧拉又得了第一名。欧拉的进步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只有欧拉和父亲明白其中的原因。

  小欧拉慢慢地长大了,他始终都记住父亲给他讲的故事。他时刻告诫自己: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世界上没有人能打垮你,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后来,欧拉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碳水化合物的一些性质的过程中,欧拉遇到了许多困难。有时实验失败了,还遭到别人的嘲笑;但欧拉始终都没有放弃。他凭着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一直坚持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

  

  欧拉成功了,但他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是他不断战胜失败,不断探索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胜失败的强者。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里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结论,也达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1∶10。当然,一般人与这个比率比,要低很多。所以说,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能否经受住错误和失败的严峻考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不可逾越的台阶。那些有作为的人,并不是因他们掌握了走向成功的所谓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望。

  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6000多次失败,最终才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的黑夜带来了光明。对此,他这样在总结:“我对电灯问题,钻研最久,试验最苦,但是从未灰心,更不信它试验不成!失败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德国著名药物学家欧立希发明一种名叫砷矾纳明的药。他在试制过程中,遭受过605次失败,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在606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

  一盏电灯要试验6000多次,一种新药要试验606次,这中间战胜了多少次失败!然而,最终,他们都成功了,这正所谓“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败之中”。所以,战胜失败就是成功。

  事实证明,那些成大事者是就是战胜失败,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人。他们坚忍不拔,制定了一套成功的战略。所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成功,就一定要激励孩子战胜失败。

1. 培养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

  一个人要想战胜失败,就一定要认清失败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战胜失败的勇气。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要把失败看作成功路上的里程碑,只要他不服输,失败就不会是定局。

  怎样看待失败是一个态度问题。有人说:“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短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死胡同。”所以,如果能让孩子这样看待失败,他就能轻装前进。

  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失败不过是一个更明智地重新开始的机会。”这应该福特本人的经验之谈,因为他有过失败的直接体验。他前两次涉足汽车工业时,他的公司破产了,第三次他成功了。福特汽车公司现在仍然充满活力,仍然是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厂家之一。

  教育孩子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孩子能够认识到失败的本质,他就一定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战胜失败。

  一个名叫禹天的六年级小学生参加了一次作文大赛,可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获奖。当同学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虽然他的脸上没什么表情,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但内心却像大海一样翻腾,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自己的心碎了,彻底绝望了。

  回家后,他的母亲看见了他的表情,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她鼓励儿子说:“失败是暂时的,没有什么大不了,不用太在意。哥伦布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实现他计划中的航行;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6000多次;你的一次小小失败算得了什么?我相信你一定有勇气战胜这次失败的!”

  听完母亲的话,禹天微微点点头,没有那么伤心了。他想:是的,胜利不属于那些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人,而是属于那些坚强、勤奋和努力的人。于是,他开始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给自己定了计划,多看一些课外书,多累积佳词名句,多写些真实的文章,多请教老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禹天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在第二次作文比赛中,他获得了一等奖。?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世上并没有难事,只要他微笑面对失败,有战胜失败的勇气,坚持自己的努力,成功就一定会到来。

2. 不要让孩子一直自责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他们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是的,聪明的人明白,任何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平平坦坦,都或多或少地要走些弯路,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之后才能为成功找条出路。

  所以,当孩子面对失败时,父母不要让他一味自责,否则,他就会很后悔、懊恼,就会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实际上于事无补。要让他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并勇敢地站起来,再接再厉。

  格利雅是法国著名化学家,他的家庭十分富有,他自幼过着奢侈的生活,不求上进。21岁时,自命不凡的他参加了一位绅士家举行的盛大舞会。在酒足饭饱后,客人们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他开始寻找自己的舞伴,突然,他惊喜地发现,舞池的对面坐着一位秀丽端庄的贵族小姐。于是,他连忙来到那位小姐面前,习惯性地将手一挥说:“我请您跳舞。”这时,端庄的贵族小姐将身子一歪,说:“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随后便扬长而去。

  贵族小姐的轻视和冷漠就像当头一棒,敲醒了他醉生梦死的灵魂。此时,他真正感到自己生活浪荡、辜负青春的严重性。但他并没有自责,而是立即行动起来。他怀抱着发奋的志向,去里昂大学求学。

  毕业后,他先后被里昂大学和南希大学聘为教授,他主要从事有关光气和芥子气的研制。1912年,格利雅因为在发明“格利雅试剂”和“格利雅反应”中所做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可以说,格利雅前21年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他在认识到失败后,并没有一味地自责和懊恼,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勇于战胜失败!

  所以,父母要不要让失败后的孩子不停地后悔和自责,而是让他把失败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立即行动,为战胜失败付出努力。

  

3. 让孩子养成执著的态度

  要想让孩子战胜失败,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养成积极执著的态度,因为不懈的努力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美国成功学家哈罗德·雪曼写过一本书,名叫《如何反败为胜》。他在书中列出八种执著的精神:

一、 只要我坚信自己正确,我决不放弃。

二、 我深信,只要我坚持到底,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三、 在逆境中我会充满勇气,决不气馁。

四、 我不允许任何人用恫吓或威胁使我放弃目标。

五、 我会竭尽全力克服生理障碍与挫折。

六、 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做到我想做的事。

七、 知道了成功的男人和女人都曾跟失败和逆境搏斗之后,我会获得新的信心与决心。

八、 无论我面临什么样的障碍,我决不向失望与绝望低头。

  所以,在让孩子在战胜失败、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决不应该让他低估了执著的重要性。执著是为了战胜失败而必须培养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还结识了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执著。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也仍旧努力。在他看来,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话与美国发明家布卡·华盛顿的话非常相似:“我明白了,成功的大小不是由这个人达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而是由他的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

4. 教孩子学会把握当下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过去的事无法挽回。”这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一句话。是的,昨天的阳光再美,也不能移到今天的画册上。那么,为什么不好好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的拥有呢?把握当下才是一个智者。

  美国诗人朗费罗说:“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到扑朔迷离的未来。”时间是一座脆弱的桥梁,我们每迈过一步之后,它就已经变成了过去,变成了永恒。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再属于我们。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有它的各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我们每走过一个阶段,那扇门就在我们的身后关上、锁上了,而门锁则在门的另一面,没有人能够打开。所以,生命不能重复。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说过的话无法收回,做过的事无法重做。一切都变成了尘封的历史。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今天,我们可以创造今天。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把握当下,要让他赋予今天更深的意义。告诉孩子,射出去的箭已经不能再回头了,沉湎于过去不如把握今天。过去,过去,当一个人这么念叨的时候,现在就在念叨声中也成为了过去。

  把握现在才是最真实、最明智的做法。不要让孩子为已经过去的失败而叹息,因为“如果你错过太阳时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要让孩子把自己更广阔的心灵空间,留给现在!只有把持今天,才能让生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五、孩子应学会感恩逆境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中国)冰心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这样说:“逆境就是一个大课堂,我所会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学到的,因为失学,我学会了刻苦;因为失业,我学会了努力;因为饥饿,我学会了珍惜;因为颠簸,我学会了适应;因为疼痛,我学会了忍耐;因为倾轧,我学会了淡泊;因为猜疑,我学会了宽容……我感恩逆境让我学会了这么多……”

  是的,逆境就是财富。一般来说,富翁进入商场,买什么东西都不会在乎;经历过逆境的人遇到任何境况,也都不在乎,都能自由应付,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所以,一个人应该感恩逆境,因为逆境让他如此富有,可以慢慢享用人生。

  要让孩子明白,遭遇逆境只是暂时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却在于更好地收获。也许在遭遇它时不得不放慢行走的脚步,但却让以后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强和稳健。此外,还给予了孩子懂得珍惜幸福的那颗心,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感恩逆境!

  1992年8月1日,巴塞罗那奥运会正在举行女子100米的决赛,最终,美国选手盖·?德弗斯一举夺得冠军。可是,谁又能想到,就在一年前,这位世界第一飞人却还在与死神苦苦地搏斗。

  1990年9月,她被确诊患了一种非常可怕的病,她被告之,生命将在12个月内终结。频繁的化疗和放射性治疗,各种副作用折磨得她死去活来。但她并没有倒下,她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返回跑道。”于是,她每天都奋力地跪着爬行,誓死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运动生涯。

  1991年4月,她重新站起来了,她来到久违的跑道上慢慢行走……一年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摘得奥运会金牌,被誉为“从坟墓里爬出来的世界冠军”。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被她深深感动了,因为绝症就是一种极度可怕的逆境!它就像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横在盖·德弗斯的面前。然而,在历经了千辛万苦后,她终于把它跨了过去。她感恩逆境,因为正是逆境让她获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

  不得不承认,盖?德弗斯创造了一个历史,她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她的成功地超越了生死,而她自己也从中领悟到了宝贵的人生真谛,懂得了生的美好。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将会充满希望。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来”的真谛所在,让孩子“扬起感恩的风帆,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绽开感恩的花朵,顽强地接受烈日的考验,敞开感恩的心扉,无所畏惧地拥抱逆境的光临”。总之,请孩子感恩逆境吧!

  逆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面对逆境,让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孩子明白,只有感恩逆境,逆境的磨难才可能成为他打开通向成功或幸福的另一扇大门。

  关于感恩逆境,一位中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感恩逆境,因为它让我成长!

  感恩逆境,因为它让我在失败中坚强地成长;感恩逆境,因为它让我在孤独中坚强地奋斗;感恩逆境,因为它让我在寂寞中坚强地承受。

  感恩逆境,是它让我不怕风雨,勇敢前进。每当在逆境中,都会收获一份感受,总在寂寞的空间流动着一丝悸动,是它让我懂得了风雨之后才会出现更见绚丽的彩虹。

  感恩逆境,是它的每一份艰苦带给了我无限的变化,让我喜欢在风雨之中磨练自己。是它,让我知道了要独立走过今后的人生道路,即使没有朋友陪伴。

  感恩逆境,是它让以前那个软弱的我,爱哭的我变得勇敢起来,就算受伤也不会闪现泪光,因为我可以自己抚平心中那疼痛的伤口,就算重重地摔个跟头也不怕,因为我可以坚强地站起来,给自己勇气。

  感恩逆境,因为它带我飞向希望,让我不再孤单单地伤心,而是把伤痛化为力量,大步地向前走,任何艰险都不怕。

  

  可见,孩子学会感恩逆境,他就会在一次次失败中变得更加坚强,就会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前行……让孩子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然心存感恩。

1. 让孩子学会感谢生活

  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逆境,就需要让他学会感谢生活,感谢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顺境还是逆境……要让孩子懂得,快乐、成功和顺境最终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痛苦、失败和逆境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有一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老头儿,家里养的一匹马丢失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让他不必太着急,可老头儿却笑着说:“这没什么,说不定还能带来福气呢!”几天后,丢失的那匹马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骏马。

  老头儿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骏马身子长蹄子大,嘶鸣非常嘹亮,又膘悍神骏,一看就让人喜欢。于是,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得意洋洋。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不小心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都过来慰问。老头儿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很快,匈奴兵大举入侵,年轻人都必须去当兵打仗,老头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当兵的年轻人都战死了,惟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可见,灾难有时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会从坏事转变为好事。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谢生活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逆境。

2. 让孩子懂得感恩逆境的意义

  感恩逆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是自发性的一种行为。当孩子懂得感恩逆境时,他就会把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并在逆境的生活中实践它。

  孩子一旦拥有了一颗感恩逆境的心,就好像有了一粒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逆境不是简单的感谢逆境,它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阳光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西汉时代的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缺衣少食。只有北海的羊群在迎接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那十几年的痛苦无疑是一种逆境,这逆境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老者却依然决然地选择了感恩逆境,把它当作“天降的大任”,发誓一定要完成。于是,大汉丹青书写下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让“苏武牧羊”的故事传唱了两千多年。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感恩逆境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感恩逆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感恩逆境更是学会做人,成就他阳光人生的支点。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孩子的心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因此,作为父母,也应该知道,孩子感恩逆境的心会改变他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态度带动他的习惯,要让孩子良好的习惯升华他的性格,从而让他健康的性格收获他美丽的人生!

  

3. 逆境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逆境会让孩子更加珍惜未来的幸福,他的人生也因为逆境才会超凡脱俗。逆境是一方肥沃的土壤,孩子就好比一粒种子,土壤为种子提供了成长的空间,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生命难以承受的并不是重压,而是经常性的闲适;推倒大树的并不一定都是狂风暴雨,而往往却是一条小虫。所以,当孩子经历逆境时,一定要让他坚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定能走出逆境。并且,逆境会为孩子增加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让他更加沉稳、老练。所以,要让孩子感谢逆境,因为逆境给了他锻炼成长的空间。

  逆境一定不是孩子以前想象得那样糟糕,逆境本身就是对生命坚强、完善自我的热情成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逆境是人生路上开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雪莲花,它让生命变得芳香四溢。而那中间困难的过程,也变成了征途中闪亮的点缀。身处逆境之中,不要悲观失望,也不要灰心丧气,要用心呵护逆境的种子,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花团锦簇,五彩纷呈。”

  世界上经历逆境的人太多太多,但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失败了。这是因为他们对待逆境的态度不同,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等日对逆境的态度不是抱怨而是感恩。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像他们那样,感谢生活给自己的负担和压力,把一切逆境当成机会,在逆境的磨砺下,坚持奋斗!

六、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对自我抱有期望,不断鼓励自己,选择最好的方法战胜困难和挫折。

                              ——(英国)托·富勒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事实证明,大凡事业上的成功者,都是能够很好地激励自我的人。1991年,一个名叫堪贝尔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她不但战胜了森林和沙漠,更通过了400英里的旷地。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做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举时,她回答说:“因为我说过,我能。”接着问她对谁说过这句话,她的回答是:“向自己说过。”

  每个人的内心中常常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都需要勇气、力量和希望。因为,缺乏自我激励就会导致对任何事都不会有足够的热情。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卡迪森曾说:“自我激励是一个人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一种魅力精神的载体。”所以,一个人必须学会自我激励,从而才能迈向成功的人生。

  李阳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著名英语学习与教学专家,也是一位自我激励的典范。1969年,他出生于乌鲁木齐,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1986年自新疆实验中学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

  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况,李阳开始奋起一搏,他摒弃了偏重语法训练和阅读训练的传统,另辟蹊径,从口语突破,并独创性将考试题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脱口而出。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李阳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李阳还与同学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同声翻译训练,达到了在别人讲话的同时,可以在只落后一、两句的情况下立刻翻译成英语的程度。从大四开始,李阳就广泛地参与了国内和国际场合的大量的口译活动。

  在此基础上,李阳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以一个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失败者为基点的英语学习法,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人称“疯狂英语”,在发音、口语、听力和口译上卓有成效。“疯狂英语”将英语的素质教育和传统的考试完美的结合。

  1989年,李阳首次成功地战胜了自我,公开发表演讲介绍这套方法,并开始应邀到各大中学校传授疯狂英语。多年来,运用这套方法的大中学生更是创造了托福、四六级和高考成绩大幅提高的惊人奇迹。

  1990年,李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安某电子设备研究所当了一年半助理工程师。这一年,他不断激励自我,坚持每天清晨在单位九楼顶大喊英、法、德、日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了“疯狂英语突破法”。

  1992年,李阳因为出色的英语水平被调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并担任新闻播音员和“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并主持广州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他是广州地区最受欢迎的英语播音员,同时,他也是广州著名口译员、双语主持人和美国总领事馆文化处、农业处和商务处的特邀翻译,被人誉为“万能翻译机”,圆满地完成了各种大型国际会议、谈判和外事访问的口译任务。

  李阳纯正的美式英语引起不少外国记者的好奇,******(ABC)、英国广播公司(BBC)、香港电台(RTHK)、日本放送协会(NHK)、苏格兰国家电视一台(STV1)以及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RCI)等都曾采访过他。?

  1994年,李阳辞去广东电台的工作,创办李阳·克立兹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在中国普及英文、向世界传播中文”的事业。迄今为止已经在全国各地义务讲学一千多场次,听讲人数近千万人。

  李阳发奋进取、百折不挠、自我激励的传奇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极富感召力的卓越口才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英语学习者迈上了语言和人生的成功之路,在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掀起了中国空前的征服英语热潮。

  由于李阳在英语教育和人生激励方面的卓越贡献,国内外传媒和广大英语学习者称誉他为“英语播种机”和“人生激励导师”。“疯狂英语”风靡全国。

  

  可见,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我,来自于内心的自我激励,而这正是父母要教给孩子的。

  处于逆境中的孩子,他的内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只有激励才能激起他的激情和热情。所以,孩子如果在其他方面都具备的条件下,又善于自我激励,他的成功率就会比一般孩子高得多。

  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是非常必要的,当孩子身处逆境时,自我激励能让他迅速地从困难和逆境造成的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德国著名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美国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也曾说:“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让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去实现目标。

  对孩子而言,通过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从而使他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而良好的表现反过来又促进孩子做出自我激励。“我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将会演变成“我的表现总是不错!”从而促进孩子不断进步。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教孩子通过自我激励来激发他的潜能,让孩子一步步迈向成功。那么,父母怎样教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呢?

1. 要注意及时激励孩子

  一个人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及时得到鼓励性的建议和表扬,他就有可能鼓足能量去做事。所以,对孩子的及时激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

  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的父亲为了激励儿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行为,常常给儿子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激励方法。

????有一次,玻尔与父亲争论关于水的张力问题。这对于物理学家的父亲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玻尔并不服从父亲的讲解。为了激励孩子自己探索的精神,父亲与儿子达成了一项协议,即由儿子去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让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在这项协议中,父亲要求玻尔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而玻尔却要求父亲担任仪器制作和实验的顾问。结果,玻尔的实验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玻尔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灵巧地制作各种各样的仪器,研究出其他著名科学家没有获得的成果,父亲对他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父亲的激励,玻尔学会了自我激励。

  有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把“差生”教成“好学生”时,这位教师这样回答说:“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事实就是这样,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及时、适时激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2. 教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期许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心里如果能够设想和相信什么,他就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获得什么;如果他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将来他就真的会成为什么人。

  英国伦敦大学的罗勃·博哈利博士也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一次,他在教弱智孩子学习时说:“想一个你认识的很聪明的人,然后闭上双眼,想象你就是那个聪明人。”孩子们按要求照做后,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分数都有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因为一个人如果调动了全部身心,投入到非常生动的想象中去,大脑的潜意识就分辨不出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然后大脑就会按照他在想象时创造的记忆线路,自动下达行动指令,引导他走向他强烈设想的情境。风行全球的《超级学习法》说:“如果你预演想象,你的生活可以彻底改变。”

  有人说:“在人生的牌戏中,拿到一手好牌不算成功,能把一副坏牌打好才是成功。一般来说,期望什么往往就能得到什么。人不可能表现出超越自己期许的水准。”是的,这就是良好的自我期许。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提醒自己注意这些词句:乐观、热情、投入、目标、信心、希望、力求表现、激发热情,它们都是自我期许的同义词。

  当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如重要的考试、竞赛前,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也要教孩子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增强了自信心,情绪就会冷静,就能遏制冲动,避免不良情绪造成不良后果。其实,这也是自我暗示。

3.自我激励的语言要正面积极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我激励要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比如,让孩子说“我一定会成功”,而不说“我不可能失败”;说“学习对我来说很容易”,不说“学习并不难”。因为前者在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因子,潜意识会指挥孩子去“成功”;而后者种下的是失败的因子,大脑的潜意识会指挥孩子去给自己设置“失败”的栏杆。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送给英语学习者这样十几句自我激励的话:“我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世界因我而不同。”“我相信我自己。”“我强壮!我充满力量!我健康”“我可以做伟大的事情。”“我能够达成我的所有目标。”“我可以实现我的所有梦想。”“我有无限的潜力。”“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我可以获得巨大成功!”“我可以帮助很多人。”“我可以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我会让中国更强大。”“我会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我将会成为别人的榜样。”……无疑,这些话都是正面积极的。

告诉孩子:决不能低估消极心态的排斥力量,它能阻止人生的幸运,不让你受益。如果你相信你能读得快、记得快,你就可以那么快。健康的、积极的暗示能用来帮助你自己,也能阻止有害的、消极的暗示。

七、鼓励孩子挑战不可能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德国)贝多芬

  如果有人告诉你“水的声音可以卖钱”,你可能会说:“那不可能。”然而,美国有一个叫费涅克的人就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他用立体声录下把潺潺的水声录下来后,拷贝后贴上“大自然的美妙乐章”的标签,然后高价出售,真的赚了很多钱。

  其实,这只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的简单事例。很多“不可能”只是所谓的“不可能”,因为真的“不可能”是不存在的。

  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战场上,“不可能”往往会被高明的军事谋略家利用,成为他们创造高超指挥艺术的关键。两千多年前的“布匿战争”中,汉尼拔率领军队越过了“不可能”越过的阿尔卑斯山,神奇地出现在了罗马人面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的装甲部队穿过了坦克“不可能”穿过的阿登山区,让法国军队猝不及防;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选择了“不可能” 的时机发起进攻,给以色列突然性打击……

  其实,整个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从不可能到可能,再从可能到现实的不断创新的过程。6000年前,没有人认为手中的石器会被更为坚硬锐利的铁器所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一种粉末(火药)会造就一个新的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气会推动生产力向前飞速地发展;1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实现“飞天”的梦想;50年前,没有人认为计算机会极大地拓展人脑的功能……如今,所有这些前人眼中的“不可能”,都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活常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今天在我们眼中的众多“ 不可能”,也必将成为后人眼中平常的东西。

  其实,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指一般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可以说,这些事做起来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相当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不会去关注,不会去做。但是,有人却向这些“不可能”发起了挑战,他们努力去做了,因为别人不去做,所以这些发起挑战的人遇到的对抗和竞争必然就少。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挑战“不可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对此,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用过一种奇特的方法。

  拿破仑·希尔年轻的时候非常淘气,但是,他却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拿破仑·希尔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自己就必须精通遣词造句,因为字词是作家的工具。但小时候由于他家里很穷,所以没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当时,就有“善意的朋友”告诉他,说他的梦想“不可能”实现。

  年轻的希尔并不相信这些人的话,他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这本字典里面有他所需要的所有的字,他的目标是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随后,他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他用小剪刀把 “不可能(impossible)”这个单词从字典上剪了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就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他的整个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成长得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拿破仑·希尔就是这样不断激励自己,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后来,他成为美国商政两界的著名导师,被当时的罗斯福总统誉为“百万富翁的铸造者”。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也成为世界超级畅销书。

  

  当然,这里并不是建议父母也让孩子也把“不可能”三个字从字典里剪掉,需要父母做的只是让孩子把“不可能”的观念从他的大脑中除掉。让“不可能”的意识从他的意识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可能”,是积极主动。

伊恩·索普是澳大利亚国家队的游泳健将,17岁时就以惊人的成绩打破了22项世界纪录,对于一名天生就对氯过敏的人来说,他的表现就是奇迹。

伊恩·索普说:“我一直在努力完成一些别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的成功来自对自己表现的满意而不是别人对我成绩的肯定。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你做得够不够好?这样,一个星期过去后,我会成为很好的游泳运动员,一个月过去后,我将更好,而当一年过去后,我就将是最好的游泳运动员。寻找不可能,突破自我,超越极限,这就是我想要做的,因为拥有梦想,就能创造奇迹。”

不可否认,伊恩·索普给人树立了一个敢于挑战“不可能”的榜样。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人说,社会发展的进程,就是人们不断否定“不可能”,完成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获得更大思想自由的过程。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正是那些敢于冲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向“不可能”发起挑战的人。父母要让孩子坚定这样的信心,鼓励他敢于挑战“不可能”。

1. 不可能只是暂时的

  父母应该给孩子这样一种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所谓的不可能,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不要让孩子把“不可能”三个字挂在嘴边,因为一旦这样,孩子就找到了不积极主动的借口,就不会再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实现自我。

  国内顶尖成功学训练专家易发久先生在他的著作《不是不可能》中有这样一段话: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我们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假使“不可能”已成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口头禅”,他们已习惯对自己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这样的氛围,也许就会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将注意的焦点永远集中在找方法上;而不是在找借口上。坚信:成功一定有方法,千万别说不可能。

  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要让孩子学会尝试,学会努力,学会不轻易放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现那些所谓的不可能都会实现,才会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

2. 要教孩子学会主动

  让孩子明白,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随着自己的决定而发生变化,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都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话,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不会有想象中的好结果的。

  微软公司有一位小巧玲珑、年轻活泼的女孩,她是微软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微软全球前副总裁李开复说:“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她时,一定会感到惊讶。但是,如果你跟她的交谈超过一分钟,你对她的想法就会改变。因为她讲的每一句话都流露出自信、积极和乐观的精神,卓越的领导力以及严谨的逻辑和思维。”

  父母想要让孩子挑战“不可能”,就一定要让他学会主动,而这个微软女孩就是的最好的榜样。

  她18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到美国6个月后,为了上大学,就参加了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缩写,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也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大学本科学习能否被录取及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考试。那时虽然她的英语口语已经不错,但是文法、词汇和作文还不行。她的数学考了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却只考了280分。要知道英语就算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可以想象280分是个多么糟糕的分数。但是她依然自信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

  由于她的英语分数太低,她的申请表很可能没被仔细阅读就直接被拒绝了。但是她不服输,她深信如果自己被录取,她将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她决定“上诉”。

  她直接写了一封信给加州大学的校长。在信里,她做了自我介绍,自豪地描述了自己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自己刚到美国6个月,时间比较短。她还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她说:“校长女士,如果您录取我,我保证会成为贵校的骄傲。”

  两天后,校长约见了她。她和校长面谈时,校长意识到她的英语进步得很快。她也向校长当面保证她的英语会学得和美国同学一样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学收回成命,决定录取这位女孩。

  由此可见,主动的力量是巨大的。

3. 告诉孩子他能做什么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周期正在急剧缩短,昨天还是难以想象的“不可能”的事,或许今天就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作为父母,也要鼓励孩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告诉他,他能做什么。

  汤姆·邓普西就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很好的典范。他先天残疾,只有半只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来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要求他像其他孩子一样。结果,任何男孩能做的事汤姆也能做。

  后来,汤姆要踢橄榄球,他发现,与那些一起玩的孩子相比,他能把球踢得最远。于是,他找人专门设计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但教练却婉转地对他说:“你不具有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但你可以去尝试一下其他的事业。”最后,他又自信地向新奥尔良圣徒球队发出申请。教练虽然有一点怀疑,但是他看到这个自信的男孩后,就给了他一次机会,同意他加入球队。

  两个星期后,教练对他有了信心,因为他在一次友谊赛中踢出55码远。此后,他成了圣徒球队的专职队员,并且在接下来的赛季中为球队赢得了99 分。然后,他参加了一个大型比赛,球场上有66000名球迷。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得了3 分,他的队以19︰17获胜。球迷狂呼乱叫,为踢得最远的一球而兴奋,因为踢出这一球的球员只有半只脚和一只畸形的手!

  有人大叫:“难以相信,不可思议。”邓普西只是微笑着,他想起了他的父母,他们一直告诉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创造出这么了不起的记录,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们从来没有告诉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找借口,要多想一下,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能不能将问题分解,一步一步加以解决?比如让孩子认真体会以下说法:“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千万不要说类似于“不可能”之类的话,一定要让他做积极的努力。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要告诉孩子他能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他不能做什么。

八、让孩子学会自我超越

  生活必须经常做自我超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正如音乐必须不断改变主题和旋律一样,一曲完成再来一曲,决不倦怠,决不沉睡,自始至终保持清醒。

——(法国)罗曼·罗兰

  对每一个人来说,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标准,是一种应对逆境的有效方法,是人们高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保证。

  可以想象,一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很难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相反,那些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人,他们都是不断超越自我的人。

  

  美国前总统里根成功的一生非常富有戏剧性,而这正是他自我超越的卓越表现。

  1933年,22岁的里根就开始从事体育节目播音员的工作。在之后的5年中,他的播音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里根对此却并不满足。

  1937 年,里根经人推荐,在华纳电影公司的影片《空中的爱情》中扮演了一位感情丰富而幽默的播音员。从此,里根踏上了演艺生涯。

  在演艺生涯中,里根一共拍摄了64部影片。在1941年的“最有希望演员”的评选中,里根成为5位“明日巨星”中的一位。

  1942年,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里根依然投身于其中。1947年,里根成为好莱坞工会主席。1964年,美国“联艺”电影公司拍摄名为《最好的男人》的影片,片中主角是一名总统。里根应征主角试镜时,电影公司的主管却将他淘汰了。主管预言说:“里根不具备一名总统应有的相貌。”对于政治,里根从来没有接触过,当然也没有什么经验。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走上政坛的决心。

  1964年,里根拍摄了生平最后一部影片《杀戮者》,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966年11月,里根竞选州长成功。1971年,里根连任州长。

  1980年11月,69 岁的里根当选美国第40任总统,实现了从平民到总统的梦想。1984 年11月,里根连任总统。在多年的政治舞台上,里根为美国做了许多事情,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优秀的总统,而他的人生也十分充实而多彩……

  可见,一个人不要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个人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他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本性。正是这种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进取精神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

  有人说,天才的特点往往在于勇敢地超越自我,超越时代。因此,天才往往不被理解。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多少作家只是在他们故去后很久才获得他们应得的声誉。这几乎是所有天才的命运:他们不为他们的时代所理解。”

  1901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首次飞行试验失败时也有人沮丧地言说:“人类在50年内都不可能飞上天。”但是,仅仅在两年后,莱特兄弟就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飞行。1903年,美国密歇根州储蓄银行总裁建议亨利·福特不要投资创办福汽车公司。当时他说:“马车将继续保留下去,但机动车只会是很快消失的新奇玩意。”其他诸如蒸汽船、原子弹等的发明都是这种情形。

  但是,天才并不会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放弃追求,他们会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并从中体验获得胜利后的巨大成就感和喜悦感。这正如美国将军巴顿所说:“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事实上,接受挑战不仅仅能够获得胜利的喜悦,更能够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生活必须经常做自我超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正如音乐必须不断改变主题和旋律一样,一曲完成再来一曲,决不倦怠,决不沉睡,自始至终,保持清醒。”超越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说:“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

  关于超越自我,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这样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只有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他才会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地突破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最终超越自我。

1. 教孩子追求尽善尽美

  在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上,有句格言让人感动:“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是的,“追求尽善尽美”值得每个人作为一生的格言,一个超越自我的人凡事应当做到尽善尽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实践这一格言,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竭尽全力,以求得尽善尽美的结果。

  美国成功学家奥立森·马登认为,一个人要实现成功的惟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抱着非做成不可的决心,要抱着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尚可”为满意,或是半途而止,那他绝不会成功。很多年轻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从来不会做到尽善尽美。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寻找自我发展机会时,常常这样问自己:“做这种平凡乏味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呢?”可是,就是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极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只要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就能发挥自己的本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心中的愿望。

  一个超越自我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轻率疏忽;他们的才华、激情和价值取向一致,而且时常有一种强烈的个人成就感。

  《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丽莎·茵·普兰特认为,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在工作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论工资是高还是低,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工匠,无论身在何处,做什么事情,永远都应该追求尽善尽美。

2. 让孩子渴望创造奇迹

  一个人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他在思想上或在行为上最有追求,他渴望成功,渴望创造奇迹,改变命运。

  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冲马桶的水也可以喝,但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刚步入社会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然而,在受训期间,圣子竟然被安排去清洁厕所。一开始,圣子根本适应不了,当她手拿抹布伸向马桶时,本能地反应就是作呕。但酒店的上司对她要求极高,必须将马桶擦得光洁如新。可想而知,在最初的日子里,圣子的感觉是多么糟糕!很快,她就开始讨厌这份工作了。

  是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还是知难而退,选择跳槽?正当圣子犹豫不决时,一位同事——曾经的厕所工来到她的面前,同事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讲述该怎么工作,人生之路该如何走,只是做了一下示范。只见那位同事一遍遍擦**桶,直到擦洗得光洁照人。擦完后,他用茶杯从马桶中舀了满满一杯水,一饮而尽,动作非常自然,就像喝了一杯可口的饮料。临走时,同事送给圣子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同时还有鼓励的目光。

  同事的举动震颤了野田圣子的心。她从没有想到在人们眼中最肮脏的马桶,竟能刷洗到如此洁净的地步。一个小厕所,竟显现出人生最高深的哲理:只要刻苦敬业,任何工作都能创造出奇迹。圣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痛下决心:“就算我冲洗一辈子的厕所,也要在这个岗位上做一个最优秀的人!”

  训练结束那天,圣子擦完厕所之后,毅然舀满一大杯厕水,并自豪地喝了下去。这次经历,也成了野田圣子日后做人处世精神力量的源泉。从此,野田圣子变成了一个渴望创造奇迹的人。后来,37岁的她就当上日本的邮政大臣。

  如果孩子拥有创造奇迹的渴望,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会努力做到最好。在学习上也力争上游,努力向第一名靠拢。只要孩子抱有追求卓越的信念,就一定能实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3. 不让孩子为心灵设限

  自我设限是人生的最大障碍,如果突破它,将会给人生带来难以置信的奇迹。一个人只有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局限,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跳蚤是有着极强的弹跳力,统计表明,一般跳蚤跳的高度可达它身体的40倍,可以说,跳蚤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把一只跳蚤放进玻璃杯中,就会发现跳蚤会立即跳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依旧如此。接下来,如果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并且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啪”的一声,跳蚤就会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在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所跳的高度。再过一会儿,就会发现跳蚤再也不会撞到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小时后,把这个盖子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跳;再过几小时,会发现这只跳蚤还在原来的高度跳。一天后,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玻璃杯了。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杯子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只是经过几次碰撞,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所以说,有限的追求造成有限的人生,每个人的心里面总有个“盖子”,如果不将它打开,就会像跳蚤一样,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的真实高度。古人云:“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无志庸碌。”说的就是不要为自己的潜能设限,要勇于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超越自我,就不要让他为心灵设限,而是应该鼓励他积极地、不停地突破自我,勇于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能力,追求卓越,拒绝平庸。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要让孩子吃点苦 第2章 逆境是一所大学 第3章 再富也要“穷”孩子 第4章 让孩子自己走路 第5章 教孩子抵抗挫折 第6章 给孩子真正的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