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科学奇迹

第5章 交通与航天类发明

12.轮船

奇迹概览

  轮船是一种海上交通工具,它是利用机器推动的船,船身一般用钢铁制成。轮船的发明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便利的海上交通工具,才促成了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现在,轮船正在从事着各种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商业航运。可以说,轮船的发明和使用,使水上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奇迹探秘:

   1.轮船没有轮子,但为什么又叫“轮船”呢?它的来历是什么呢?

  “轮船”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唐代,而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着很大的关系。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出了“轮船”,当时是以船侧轮子的转动代替划桨,以轮激水前进,古时候称其为“车船”、“车轮轲”。而在这里,“轮”是以连续运动代替间歇运动的机械。后来,唐代的李皋(733—792)在船的舷侧或艉部装上了带有桨叶的桨轮,通过人力踩动桨轮轴,使轮周上的桨叶拨水推动船体前进。因为这种船的桨轮下半部浸入水中而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称其为“明轮船”或“轮船”。再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明轮船”被淘汰了。但因为称呼上的习惯,用螺旋桨推进的船仍称为“轮船”,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走近奇迹

  轮船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对大海的不断征服,人类在船舶的制造和使用上技术越来越精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船只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的时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制造出带船舱的轮船。782—785年间,正是我国唐代时期,当时任杭州知府的李皋发明了“明轮船”,这是一种新兴的轮船,它对传统轮船的动力系统做了革命性的改进。它的出现,成为近代明轮船航行模式的先导,在造船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690年,法国人德尼·巴班曾设想用蒸汽机作动力推动船舶前进,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可供实际使用的蒸汽机,这个设想并没有被实现。

  到了1769年,法国发明家乔弗莱·达邦在船上装上了蒸汽机。但由于所装的蒸汽机简陋笨重,而且带动的又是一组普通木桨,航速很慢,所以这艘船并未能显示出机动船的优越性。而在1783年,乔弗莱又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轮船“波罗斯卡菲”号,但仅仅航行了30分钟,就因为船上蒸汽锅炉发生爆炸而使航行失败。

  在1787年,美国人约翰·菲奇将一台瓦特蒸汽机当作轮船的动力,但它的效率却并不高。

  直到1802年,英国人威廉·西明顿采用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才制造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明轮船“夏洛蒂·邓达斯”号,在苏格兰的福斯——克莱德运河下水试航成功。轮船的出现对于拖船(用于拖带其他船只或浮动建筑物的船舶)业主们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们以汽轮船产生较大的波浪为由,阻止了这艘汽轮船的使用。

  1804年,美国人约翰·史蒂芬森制造出世界上最早有螺旋桨的轮船——“利特尔·朱莉安娜号”轮船。但由于推动螺旋桨的蒸汽机转速太低,当时约翰认为推进器还是轮桨较好。到了1870年,他又建造了带轮桨的“菲尼克斯号”轮船。这艘轮船从纽约沿海岸驶向费城进行试航,尽管途中遇到风暴,但13天后它还是平安地到达费城,这是世界上轮船首次的海上航行。

  后来,被人们称为“轮船之父”的美国造船工程学家罗伯特·富尔顿(1765—1815),在1807年7月设计出排水量为100吨、长45.72米、宽9.14米的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船的动力由72马力的瓦特蒸汽机来提供。同年8月17日,载有40名乘客的“克莱蒙特”号在哈德逊河上的试航从此揭开了轮船时代的帷幕。此后它在哈德逊河上定期航行,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它的出现也奠定了轮船在航海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后不到5年间,欧洲与美国就出现了50艘蒸汽轮船在定期航线上航行。

  1829年,奥地利人约瑟夫·莱塞尔发明了可实用于船舶技术的螺旋桨,并由瑞士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等人进行改进,制成了没有“轮”的轮船,从而克服了明轮推进效率低、易受风浪损坏的缺点。

  蒸汽机船发明后,用蒸汽机为动力代替人力带动桨轮,沿用了100多年之久。而用明轮驱动的最大船只是1855年的“大东方”号。

  1884年,英国发明家帕森斯(1854—1931)设计出了以燃油为燃料的汽轮机。从此以后,汽轮机成为轮船的主要动力装置。

  现在,轮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运载工具,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船舶已经将世界各国连接起来,使全世界的人们为推进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共同努力。

⊙奇迹探秘:

   2.轮船是巨大的钢铁巨人,究竟是什么使它航行起来的呢?它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一般来说,轮船的航行动力可以来自两种不同的机器:涡轮机和蒸汽机。

  涡轮机是利用流体冲击叶轮转动而产生动力的发动机。按照冲击流体的不同而分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水轮机。

  蒸汽机由蒸汽炉、汽缸和冷凝器三个部分组成。一般的蒸汽机有三个汽缸组成一个组,通过蒸汽机运动时的不断重复,直接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化为船轴的旋转运动。

  轮船的燃料有煤、煤球、重油和木头等。

  

相关链接

【轮船的构造】

  能让这样大的钢铁巨人在海上航行起来,可见轮船的构造组成需要复杂的原理与结构。按照轮船各部分的作用和用途的不同,它大致有以下几类:

  船体部分,船体又可分为主体和上层建筑两部分。主体一般指上甲板以下的结构,是由船壳(船底及船侧)和上甲板围成的空心部分,这个部分要保证船舶在海上所需要的浮力,同时它也是保证轮船航海性能和船体强度的关键部分。这部分一般用于布置动力装置、装载货物、储存燃料和淡水,以及布置其他各种舱室。上层建筑位于上甲板,主要用于布置各种用途的舱室。

  船舶动力装置,这部分又可分为推进装置和辅助装置。推进装置是由成套动力设备组成的提供推进动力的部分。而辅助装置则是由另外的动力设备组成的为船舶的正常运行、作业、生活杂用等提供各种能量的部分。

  船舶舾装部分,包括舱室内装结构、家具和生活设施、门窗、梯、栏杆、桅杆、舱口盖等。

  其他装备,是与船自身和船上人们活动相关的一些设备。

  

知识百科

【轮船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今世界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轮船,按照不同的标准,它们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按民用运输分类,可分为客船、货船、渡船、驳船。

  2.按照航行的区域不同,可分为海船、内河船和港湾船。

  3.按航行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冲翼艇。

  4.按动力装置的不同,又可分为蒸汽动力装置船、内燃机动力装置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

  5.按照推进器的形式不同,还可以分为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器船、喷气推进器船、螺杆艇、明轮船。

  在世界上众多的船舶中,最常见的是钢质船、内燃机动力船、螺旋桨推进船等。而轮船发展至今,用于军事上的轮船已经越来越先进,各类战略舰船、巡洋舰等彰显了各国的海军军事力量。

13.飞机

奇迹概览

  飞机指的是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推力,由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具有飞行速度快、载重量大、使用最安全、应用最广泛的优点。飞机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飞机已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世界各地的人们交往更加方便,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奇迹探秘:

  1.到底是谁发明了飞机?在什么时间飞机试飞成功?

  飞机的发明者真的很了不起,飞机是谁发明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各国存在着一些争议。那么,世界上最早的飞机到底是由谁发明的呢?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发明飞机的人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因为他们俩最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在这之前,其他各国的科学家们也在研究飞机,但是他们发明的飞机都是依靠外力来飞行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机。所以,莱特兄弟希望制造一架能靠自身动力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器。

  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试飞成功。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走近奇迹

  自古以来,人类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风筝,虽然它还不能把人带上天空,但为人类后来发明飞机带来了灵感。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家们发明了内燃机,使得人类的梦想有得以实现的可能。

  怀有这个飞翔梦想的就有美国的莱特兄弟,所以他们开始研发设计飞机。首先,他们从设计滑翔机起步。兄弟俩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第一架滑翔机。兄弟俩非常高兴,但却并不满足。于是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从1900年到1903年,他们兄弟俩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名字叫做“飞行者1号”。这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行。从此,人类进入了飞机时代。

  由于早期的飞机只有一台发动机,在飞行中常常会出现发动机突然不转的故障。这样飞行很不安全。1911年,英国的肖特兄弟发明了有两台发动机的飞机。这样,每一个飞行员都不用担心因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而使飞机下降。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早期的飞机上安装的是活塞式的航空发动机,但其功率小,于是各国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发明了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汽车行驶需要公路,同样飞机起飞需要滑跑,这样就需要修建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07年8月,法国人保罗·科尔尼(1881—1944)研制出一架载人直升机,并在同年11月13日试飞成功。这架直升机被称为“人类第一架直升机”。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由美国工程师伊戈尔·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

  直升机诞生之后,影响巨大,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升机的制造技术发展迅猛。直升机的动力装置由活塞式发动机改为喷气涡轮发动机,旋翼材料也由金属木翼混合结构发展成为新型复合材料结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随着飞机研究地不断发展,飞机制造公司也发展起来了,著名的有美国的波音公司和法国的空中客车公司。

  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逐渐成为人们快速方便的交通工具。

  

⊙奇迹探秘:

   2.飞机上的“黑匣子”是干什么用的?它的颜色是黑的吗?

  在飞机上,有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做“黑匣子”,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黑匣子”是一种俗称,它的真名叫“飞行数据记录仪(器)”。它是一种将飞机飞行的情况储存下来的仪器,当飞机发生事故以后需要了解飞行情况时,可以通过一些设备把它们播放出来。

  为了保证黑匣子在飞机出事故后不被破坏,这种匣子做得非常坚固,它耐高温,耐高压和防腐蚀。目前,大多数飞机上安装的黑匣子有两种:一是称为飞机数据记录器的黑匣子,专门记录飞行中的各种数据,如飞机的速度、方向、高度等。起飞前,只要打开黑匣子的开关,飞机飞行时各种数据都将收入黑匣子内。另一种称为飞行员语言记录器的黑匣子,它就像录音机一样,可以录下飞行员、乘客的说话声以及飞机上发出的各种声响。它记录的时间为30分钟,超过30分钟又会重新开始录音。

  这种黑匣子一般安装在飞机的尾部。黑匣子外表真的是黑色的吗?其实这种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相反,它一般都被涂成桔黄、橘红等鲜艳的色彩,为了便于人们寻找。由于“黑匣子”里面存储的东西对飞机事故的鉴定作用十分重要,实在是太神秘了,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同样神秘的名字――“黑匣子”。

相关链接

【飞机的基本构造】

从人类发明飞机以来,飞机的结构形式在不断改进,飞机类型也在不断增多,但大多数飞机都是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机翼的主要作用是为飞机提供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现代飞机一般是单翼机。机身的主要作用是装载乘客、货物和各种设备。尾翼的主要功用是用来操纵飞机升降和转弯,以及保证飞机能平稳飞行。起落装置又称起落架,是用来支撑飞机并使它能在地面和其他水平面起落和停放。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或推力的发动机,以及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的辅助设备。

知识百科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指的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球表面和外层空间执行各种任务的飞行器。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特征,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又像飞机。它既可以是用火箭发射,又可以像飞机那样在机场降落。

  航天飞机与一般的飞机起飞不同,它有两种起飞方式:一种是垂直发射,这种航天飞机安装有火箭发动机,以火箭传统的发射方式垂直发射;另一种是水平起飞,这种航天飞机安装有涡轮喷气发动机或组合发动机,在跑道上滑跑起飞,把航天飞机送到高空后,再用航天飞机上的火箭发动机继续推进。

  航天飞机是人类历史上制造的最复杂的机器,它是人类飞向地球外层空间,进行科学探索的最重要的运载工具。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试飞成功。它的发明为人类进行太空实验、探索宇宙空间铺平了道路。

    14.火箭

  

奇迹概览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一种喷气推进装置。现代火箭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所以并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飞行,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是一种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一般作为人类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到达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也用作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指物体达到11.2千米/秒的运动速度时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的一种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火箭的发明和发展始终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军事以及国防的综合实力。

  

⊙奇迹探秘:

   1.火箭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间发明的??

  火箭源于中国。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士兵出身的谋士唐福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火药火箭:在竹筒中填满火药,底背面扎一根细小的“定向棒”,点燃引火管上的火硝,竹筒中的火药剧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由尾部向后喷射,推动火箭(竹筒)射向敌方。

   2.最初,“火箭”一词是不是指今天的火箭?

  根据古书记载,“火箭”一词最早出现在3世纪的三国时代。当时在军事交战中,人们把一种头部带有易燃物,点燃后射向敌方,飞行时带火的箭叫做“火箭”。这是一种用来火攻的武器,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带“火”的箭,在含义上与我们现在所称的火箭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是,由于这种“火箭”的箭杆顶端装有箭头,有一定的杀伤力,而且尾端的箭羽在飞行时又起到稳定的作用。所以,它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还是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走近奇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

  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人们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内装上火药,点燃引火线后射出去,箭在飞行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而飞得更远。这种向后喷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现代火箭的雏形,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固体火箭。

  这种早期的火箭被发明后,频繁地使用于战争中。13世纪之后,随着阿拉伯商船的往来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药和火箭技术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西方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经过改进,火箭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点散布大,以后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19世纪80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发明了拉瓦尔喷管,这种拉瓦尔喷管是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最常用的构件,由两个锥形管构成,这次发明使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日臻完善。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这个设计构想在1926年3月16日被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罗伯特·高达德实现了,他试飞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这枚火箭头部是沉重的引擎,而装着液态氧和汽油的燃料筒在尾部,靠着管线来输送液态燃料,它的全部飞行时间只有2.5秒,最高不到14米。至此,虽然现代火箭的雏形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但是人们不相信依照高达德的理论制造出的火箭能把人送上太空。然而,在1969年,一个根据高达德的理论所建造出来的液态火箭——“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送上月球。

  在高达德设计出第一枚液体火箭后,1931年5月,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会也试验成功了欧洲的第一枚液体火箭。1932年,德国军方在参观该协会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射试验之后,意识到火箭武器在未来战争中具有的巨大潜力,便开始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先后研制成功了能用于实战的V-1导弹(一种飞航式有翼导弹,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作动力装置)和V-2导弹(一种弹道式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

  火箭应用于航天活动是1957年,当时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揭开了人类航天活动的序幕。同时,中国也开始研制新型火箭。近半个世纪中,世界各国把数以千计的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航天技术也迅速从科学技术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这就表明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在为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奇迹探秘:

   3.谁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士大夫,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万户,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Hoo”。

   4. 登上月球是人类的梦想,可喜的是,这个梦想已经实现。那么,人类的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间?

  北京时间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安全着陆月球。几个小时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在荒漠般的月球上首次留下人类的足迹。

  

相关链接

【火箭的分类和组成】

  火箭通常可分为固体与液体火箭,有控与无控火箭,单级与多级火箭,近程、中程与远程火箭等。火箭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除了有效载荷外,有控火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箭体。

知识百科

【火龙出水】

  我国古代的火箭技术可被称为世界之奇。明代后期,人们创制了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武器。“火龙”有龙身、龙头、龙尾。龙身是约为1.6米长的薄竹筒制成的箭身,前边装一个木制龙头,龙口向上张开,可利于火箭射出,后边装一个木制龙尾。箭身头部两侧各安一支半斤(250克)重的起飞火箭,箭身内部安置有火箭数枚,引线全部扭结一起。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联(4个火药筒)和串联(两级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于水战,用于水战时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千米远。这是最早问世的二级火箭,比现代的二级火箭要早300多年。“火龙出水”把古代火箭技术推进到高级阶段,为近代火箭的研制开启了思路,是中华民族对火箭技术的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15.人造卫星

奇迹概览

  广阔无垠的太空是除大陆、海洋、大气层外人类的第四个生存环境,那里蕴藏着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和太阳能等许多对人类非常有用资源。人造卫星的问世就是开发这一丰富宝藏最主要的利器,它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了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成功发射一颗人造星,实际上相当于人类在太空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或通讯、情报站。地面上的人类通过遥控这颗人造卫星来观测宇宙、完成广播通讯等工作。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奇迹探秘:

   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哪个国家在哪一年发射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这颗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

走近奇迹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太空的奥秘。渴望一步登天,飞到九霄云外便是无数人类先贤的梦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千百年来,到太空探秘一直只是一个美妙的梦想。而人造卫星的发明无疑帮人类实现了这个梦想,科学家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它卫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可谓是“百尺长箭千里烟,刺破青天探太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随后,一些国家也纷纷研制了自己的人造卫星。

  1958年1月31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1965年11月26日,法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阿斯泰里”;1970年2月11日,日本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1971年10月28日,英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

  从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经拥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的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可谓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具有种类多、发射数量多和用途广等特点,所以被誉为卫星家族的“老大”。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都是应用卫星,这类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它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

  通信卫星用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数据传送等业务,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工作,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寻找地下矿藏、调查水文资料等方面工作,导航卫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服务,侦察卫星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探测火灾等方面工作。其他各种卫星,依据研究设计的不同,各有不同用途。

  今天,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终于成为现实。卫星通信已经包揽了世界上2/3的洲际电话电报业务和100%洲际电视传输业务,使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能够通过传真电话“面对面”地讲话,真正做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造卫星的发明,将人类的目光带出了地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改变了人类社会观看世界的一个视角,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它的出现推动了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步伐,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奇迹探秘:

   2.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是一颗有中国特色的卫星,它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地球卫星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并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研究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研究机构。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信号和外形设计上,它是以《东方红》音乐代替无线电信号,并且在它的末级火箭上设置了“观测裙”,这种设计使人们在收听到卫星发送的《东方红》乐曲的同时,还可以站在地面上就能观察到它在太空运行时闪闪发光的轨迹。

   3.我们都知道,人造卫星能飞上天,那它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呢?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而对于返回卫星来说,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相关链接

【人造卫星运行轨道】

  人造卫星飞上太空后,它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3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这种轨道与地球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因为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所以,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

  太阳同步轨道指的是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的倾角接近90度,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为使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因此轨道平面每天平均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转动0.9856度(即360度/年),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一般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知识百科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航空领域和空气动力学学科的世界级权威。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也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更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曾参与“东方红1号”的研制,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章节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类发明 第3章 能源动力类发明 第4章 农业与食品类发明 第5章 交通与航天类发明 第6章 仪器类发明 第7章 信息技术类发明 第8章 医药与生物工程类发明 第9章 数学类发现 第10章 物理学类发现 第11章 天文学类发现 第12章 化学类发现 第13章 地球科学类发现 第14章 生命科学类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