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资讯 >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免费张振鹏全文阅读,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在线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免费张振鹏全文阅读,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在线

时间:2022-11-01 09:18:53

精彩试读:有一个年轻人想到城里找一份工作,可到了城里后,他发现那里没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家庭的贫困,他没怎么读过书,当然也就没有让人看得起的那个文凭。于是,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另寻出路。忽然,他想起了当时有名的银行家罗斯,他想:我得给他写一封信才能消除心中的忧伤。 信很快写好了,年轻人在信中向罗斯倾诉了命运是怎样捉弄他的,对他是如何的不公。他还特别写道:“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信寄出去了,年轻人开始在旅馆里等待罗斯的回信。

最近看到很多小伙伴留言说未完结的小说不想看,字数低于百万字的也不想看。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特地找了这本《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字数也多的优质其它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让孩子自己走路 在线试看

  

  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他只要能够在一次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他就会站得更稳,同时,他的心灵深处也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家长要多给在人生的前进路上的孩子“加油”,进而让他学会自己走路,而不是靠在家长的肩上不愿离开。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本领,这有利于孩子自主成长,也有利于他超越自我。

  

一、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对每次跌倒,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会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法国)巴尔扎克

  在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无数次的跌倒。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会时常跌倒,明智的父母不会去扶孩子,而是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样,孩子会更快地学会走路,步子也会很快稳健起来。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这一点:孩子摔倒了,要让他自己爬起来。可以看一下周围,经常会见到类似的情境:孩子被地上的石头不小心绊倒了,不是努力地自己爬起来,而是哇哇大哭,父母则立即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拣起石头扔出去很远,嘴里还念叨:“该死的石头!”然后转身对孩子说:“宝贝儿不哭了,都是石头不好。”孩子停止哭泣,跟着叫起来:“坏石头!坏石头!”孩子这才心安理得,父母也觉得理所当然。那些绊倒孩子的石头,被孩子撞到的桌角、椅子等都可能被斥责为“坏蛋”,很多父母对自己这套手法颇为得意。

  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暂时让孩子破涕为笑了,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在家庭外难免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在学习上难免遇到不如意,在生活中难免犯错误……他都会把这些错误的责任归结到外部,而不会从自身找原因,长此以往,孩子不会有一点责任感。而且,以后他也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和疾病。

???? 所以,孩子跌倒了,父母要在旁边鼓励他:“跌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习惯,几次后,他再跌倒就会很自然地自己爬起来。

  中国的冯先生娶了一位日本女子智子,智子是一位很温柔的日本女性。他们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百合。平时,智子对小百合总是和蔼耐心,处处体现出日本妇女特有的母爱。智子对女儿的爱是另外一种方式。

  一个夏日的黄昏,智子正在洗衣服,冯先生下班刚刚进家门。小百合正淘气地追着一只红蜻蜓,突然看到了冯先生,于是,她不由得张开双臂朝冯先生扑来,谁知被一块小石头绊了一下,顿时失去重心,“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小百合大哭起来。冯先生慌忙想上前搀扶,智子一把拽住了他的手。然后,智子朝小女儿说:“小百合,不许哭,要自己站起来!”小百合仍然哭泣着不肯起来,智子再次说了一声:“不许哭,站起来!”

  这次,智子神态严肃,与往常笑眯眯的样子判若两人。冯先生惊异望着这位“狠心肠”的母亲,感到简直不可思议。最终,小百合止住了哭声,一双含泪的大眼睛委屈地望着父母,自己慢慢地爬起来。这时,智子才一把抱起女儿:“我的宝贝儿,真乖,听妈妈的话,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小百合也懂事地搂着智子的脖子,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听你的话,再也不哭了。”然后瘸着小腿又去玩耍了。

  

  不得不承认,这位日本母亲是明智的。再看看中国的孩子,他们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搂在怀里怕热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四五岁的孩子,出屋门还总得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牵着手。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和父母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他就会站得更稳,同时,他幼小的心灵也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如果父母真爱孩子,就请放开孩子臂膀吧,让他在蔚蓝的晴空展翅高翔吧!要知道,自由的鹰永远要比禁锢在笼里的小鸟飞得更高、更远。

  在孩子跌倒自己爬起来的过程中,他的智慧、观察力以及决策力等也得到了培养。当孩子跌倒时,他要忍住疼痛,观察四周有没有可以依靠的物体,然后决定以哪一个作为依托……他站起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最早的成功体验。这时,如果父母能够鼓励、称赞他一下,就更加深了孩子这种成功的愉快体验。于是,一个独立、自信和乐观的孩子就从这时开始成长了。

  其实,跌倒后自己爬起来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还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顽强毅力、忍耐力、独立能力以及机灵的个性品质等。

  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还会跌倒,如果让惰性、依赖和犹豫不决的安逸心态占领了他整个心灵,那么他很可能会因此永远也爬不起来,从而失去步入光明前程的机会。所以,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会隐藏着跌倒了靠自己爬起来的故事。对一个人来说,他这样的经历越多,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

1. 帮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只有摆脱了依赖,抛弃了拐杖,具有自信,能够自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孩子跌倒后想让他自己爬起来,首先要帮助他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在人生路上丧失很多机会。

  某市少工委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51.9%的学生长期由父母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就以上数字,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可以想象,有些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依赖型人格。这样从小处讲是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处说则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可以设想,一个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别人,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大的作为呢?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阻碍其自立能力的发展。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让孩子也明白,父母跟不了他们一辈子,他自己一定要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过于依赖他人,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安逸的心态,跌倒了没什么关系,反正会有人把我扶起来。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勇于前进的动力了。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在平时,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逐渐地学习整理书包等。孩子在独立地料理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会发现依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另外,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尝到独立解决难题的甜头,他的依赖行为势必逐渐减少。在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要把握好“度”,否则,孩子的难题总也解决不了的话,他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就可能会削弱他的独立行为。

2. 锻炼孩子的勇气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在他的人生路上能够做到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就需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只有拥有自己爬起来的勇气,他才能真正学会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位父亲很为他15岁的儿子没有男子汉的气概而感到苦恼。于是,这位父亲带着孩子去拜访一位训练师,请求他训练自己孩子的男子汉气概。

  训练师说:“把孩子留在我这儿吧!3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但是,这3个月里,你一定不要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训练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身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20次。

  训练师问那位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汉气概?”父亲回答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接受了3个月的训练,看到的结果却是他还是这么不经打,一打就倒啊!”训练师叹了口气,说:“你只看见了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不在于他能否被打倒,而在于他被打倒后能否立刻站起来。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人生的路程很长,路上的荆棘、石头很多,稍不留神就有被荆棘扎伤、被石头绊倒的可能。父母可能无法帮孩子排除一切被扎伤、被绊倒的可能,但却可以锻炼他绊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要锻炼孩子的勇气,有时候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如果父母自身就害怕困难和危险的话,那这样的父母也不会带出有勇气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仅仅是担心孩子的安危,这种为防止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机会的做法是很自私的,因为这就造成了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所以,父母一定要克服这种自私,为他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3. 孩子爬起后不忘赞赏他

  孩子在跌倒后,父母可以假装漠视,在必要的时候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当孩子爬起来后,父母一定要及时鼓励他,赞赏他。如果孩子是在没有得到鼓励的情况下爬起来的,爬起来又没有得到赞赏的话,他可能就会在以后变得冷漠,对他的成长不利。

  在公园的林荫道上有很多人散步,不远处有一对母子,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跑着,年轻的母亲微笑着跟在他背后。突然,奔跑中的孩子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跤扑倒在地。

那位母亲并没有动,她几近冷漠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跌倒的孩子。孩子躺在地上号啕大哭,可怜巴巴地望着母亲,母亲仍然无动于衷。

  几分钟后,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一直旁观的母亲长吁了一口气,眼睛里亮晶晶的,已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前去。她一边轻拍着孩子衣服上的灰尘,一边小声地问:“痛吗?”孩子点点头。她又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好孩子,跌倒了要靠自己爬起来,知道吗?你做到了,真是好样的!”说完,拉起孩子的手,向前走去。

  人生总有跌倒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需要靠自己爬起来。就像那位年轻的母亲一样,假装漠然置之,其实,默然里包含了最深刻的爱。不扶,就是最大的搀扶,对对孩子人生的搀扶。

  另外,也要向那位年轻母亲学习,在孩子自己爬起来后,一定要及时肯定他的行为,并赞赏他,这样,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了他好。否则,父母对孩子一直漠视下去,孩子的心里难免会有父母不关心他、对他很冷酷的想法,对他的心灵就是一种伤害。在自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抚慰的前提下,孩子就会变得冷漠。当他以后看到比他更弱的人遇到困难时,他也会漠然视之,袖手旁观。

4. 懂得灵活处理不同情形

  作为父母,在处理孩子跌倒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懂得灵活处理不同的情形,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如果不管孩子年龄大小、身体强弱,也不管他跌倒后是否摔伤以及受伤的程度等等,而主张“绝对”不去扶他,这种做法就太绝对了,也太过教条了。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毫发未伤,他能够自己爬起来,父母就没有必要去扶他,而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做,就可以达到锻炼孩子能力、增强孩子自信心、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的目的。但是,如果孩子刚刚开始蹒跚学步,他的年龄小、身体弱,如果摔得很猛、很重,父母也不伸手去扶助的话,就有点残忍了。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教条,孩子毕竟是弱者,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他确实需要帮助和保护的时候,父母就应该伸出双手拉孩子一下。这不仅让孩子获得了必要的关爱,也会使他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会关爱别人。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对于一种教育主张应当慎而又慎,不能太绝对、太武断,要学会全面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那些对孩子过于呵护、过度保护的父母,有意识地强调“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矫枉过正,是必须的,但不能把它作为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父母也需要讲究辩证法,不能形而上学。

二、让孩子早日自立自强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美国)戴尔·卡耐基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可以说,这首小诗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释。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写这首诗,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其实,陶先生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质。简单来说,自立就是不依赖别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在当今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旦孩子具备了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他就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自立自强,只能是父母和社会的负担。但是,现在有些父母的确没给孩子自立自强的机会。今天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任性、依赖性强是他们共有的“综合症”。因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严重依赖大人,造成他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自立自强也就无从谈起了。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立自强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就一定要做生活和事业的成功者,而要做成功者,就必须自立自强。

  

  有一个年轻人想到城里找一份工作,可到了城里后,他发现那里没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家庭的贫困,他没怎么读过书,当然也就没有让人看得起的那个文凭。于是,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另寻出路。忽然,他想起了当时有名的银行家罗斯,他想:我得给他写一封信才能消除心中的忧伤。

  信很快写好了,年轻人在信中向罗斯倾诉了命运是怎样捉弄他的,对他是如何的不公。他还特别写道:“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信寄出去了,年轻人开始在旅馆里等待罗斯的回信。

  几天过去了,在用尽最后一分钱后,他把行李打好了包准备离开。就在那时,旅馆老板递给他一封信,信正是他盼望的银行家罗斯回复的。但是,并不像年轻人想象的那样,罗斯在心中没有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弋,是因为它们都有鱼鳔。但有一种鱼没有鱼鳔,这就是鲨鱼。按常理说,没有鱼鳔的鲨鱼不可能在海里生活下去。因为没有鱼鳔就很会容易沉入水底,造成它们行动的不便,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但是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很多年过去了,鲨鱼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并成为同类中最凶猛的鱼。

  最后,罗斯在信中写道: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而你现在就恰恰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那天晚上,年轻人久久不能入睡,他一直在想银行家罗斯的回信。然而就在一瞬间,他改变了主意。第二天,他对旅馆老板说:“只要给我一碗饭吃,我就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一分钱工资都不要。”旅馆老板看到眼前这个如此便宜的劳动力,便很高兴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的财富令全美国人羡慕不已,而且他还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那条没有鱼鳔的鲨鱼,鲨鱼从生存到优秀再到卓越,是它们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做强者,那么就需要让他自立自强。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父母也知道孩子不可能孩子一直留在身边。可是现在,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因为他没有尝试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自立自强是孩子独立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呢?

1. 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大胆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技能。正如现代政论家邹韬奋所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精神。”

  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有一位母亲为她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这位母亲和心理问题专家的对话开始了。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穿衣服系扣子的时候,把扣子系错位了,从此之后,你是不是就没有再给他买过带扣子的衣服?”那位母亲很惊讶,然后她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切菜的时候,切破了手指,从此之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进厨房了?”那位母亲更惊讶了,连忙说是。

  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洗自己的衣服的时候,整整用了两个小时,还没有把衣服洗干净,然后你就嫌他笨手笨脚了?”这时,那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还说是。

  “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你又尽全力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为他找到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的职位,是这样吗?”专家又问道。那位母亲更惊愕了,她终于忍不住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呀?”

  “从那个系错的扣子知道的。”专家回答说。这位母亲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在他没有钱时,给他送钱去;在他要结婚的时候,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生病的时候,带他去医院。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关于其他的,我也就无能为力了。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给孩子一次让他长大的机会,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专家最后说。

  这位母亲和专家的谈话给今天的父母怎样的启示呢?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父母亲手为孩子辛辛苦苦挖掘的,因为过分庇护孩子。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自立的能力。

  一个4岁的犹太男孩正在费力地弯腰系鞋带,一个大人看到后想去帮助他,可是男孩却拒绝了他。不但如此,男孩还反问他:“你知道我多大了吗?”大人说:“不知道,不过我想你还很小。”小男孩骄傲地说:“我已经不小了,都4岁了。”意思是说,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情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放开手,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在天空中翱翔,在风浪中成长,学会走好前进中的每一步。

2. 让孩子明白一切靠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拿破仑有一次外出打猎,他刚走到一条河边,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大声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使劲扑腾,但就是不往岸边来,于是,他马上举起**瞄准落水者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的话,我就开枪打死你。”那人听了,吓得竟然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落水者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上。一上岸,他便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为什么见死不救,还要开枪打死他。拿破仑从容答道:“要是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一切靠自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做父母的却没能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每当刮风下雨,学校门口就排起了长蛇阵,家长们个个向校园里张望,手里拿着雨具、衣服……这真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劳德曾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要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知识上的成就。”

  动物界有这样一个场景:善于奔跑的非洲猎豹在逮住猎物后,不是立刻将它咬死,而是有意识地将它放生,然后驱赶小豹追赶逃命的猎物。如果小豹只追了一会儿便停下来,母豹就会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直到小豹再去追猎物为止。

  不难看出母豹的良苦用心,这样对待小豹,完全是为了小豹着想,让小豹明白,要生存只能靠自己,要学会捕食,这样才能真正自立。这给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提了一个醒,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3. 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不要忽略孩子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小事往往会对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小事,父母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点滴小事,因为正是这些小事给孩子提供了培养自立自强能力的机会。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而要让他自己去完成、去锻炼。

  比如,孩子年龄小一点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拿凳子,吃完自己盛饭等。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这些事,父母多做点,让孩子学着做。注意,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学着做,父母一定不能越俎代庖,等时间一长,孩子就学会了。慢慢地,孩子做起这些小事来就会比较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放手让他多做一些事。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整理卧室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这些小事都是他的责任,他必须自己完成。由此,孩子就会慢慢自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的经验总结。孩子从小学会做小事,长大才能做大事。所以,作为孩子的首任教育者,父母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于自己做事的良好品质。这样,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并能愉快舒畅地生活!

三、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中国)孙中山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学者乘船过河时,与船家攀谈。学者问船家:“你懂得天文学吗?”船家说不懂。学者叹道:“你生命失去了四分之一!那你懂得哲学吗?”船家依然说不懂,学者又叹道:“你生命又失去了四分之一!那你懂神学吗?”船家还是摇头。学者长叹一声:“这样的话,看来你生命的四分之三都失去了!”突然,刮起了飓风,小船被掀翻了,船家与学者都落入水中,船家问学者:“你懂得游泳吗?”水里的学者挣扎着说:“不懂啊!”船家说:“瞧,你生命的全部都要失去了!”不过最后,船家还是把他救上了岸。

  这个故事给人趣味和欢笑,更给人以启迪。通过这个故事,不难联想到今天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培养。不可否认,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分数很重要,上大学也很重要。但是,比这些更基础、更重要的却是生存的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些很重要的生存能力,不懂得与人交往,表达能力不好,连应聘的面试关都过不了。因此,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分数外,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不可否认,今天孩子的生存能力正在下降。有关资料显示:很多小学生脾气暴躁,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稍有不顺心就不上学,受到一点打击就退缩,不爱劳动;很多中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低着脑袋,到处游荡,没有朝气,看不到迈着愉快步伐与同学们饶有兴致地交谈的情景;很多大学生在新生入学时需要父母陪送,为他挂蚊帐、铺床铺,甚至需要父母陪读。从中不难看出,孩子的生存能力正在不断地弱化。

  从历史和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人类的生存能力是提高了,但从具体的个体来看,因为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在许多方面,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对下降了,许多生存的技能也在减退,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孩子高分低能,这就更说明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美国,父母就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他们的教育方法值得中国的父母学习。六七个月的美国孩子就学会了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也常常会把饭菜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去喂孩子,而是让他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一个人,或与小伙伴一块做,而不是缠着父母做。

  外出旅游时,父母把幼小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是寄放在别人家。家里办晚会或去外面参加宴会,也看不到父母牵着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长到6岁以上时,美国父母就会带他到山区旅游。一旦遇到山涧需要渡过时,父母就让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父母就对孩子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的路线。中途遇到陡峭的崖壁,就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就不会害怕山高水急,也敢探索了。

  美国父母也深谙“艺高人胆大”的道理。为了让孩子获得生存技能,美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识并使用各种工具和电器。父母教给他榔头、螺丝刀、钳子、锉刀等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孩子五六岁时,父母就要教他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和洗衣机……

  一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要胆大,无拘无束地去创新,去开拓进取。同时,也告诉孩子社会上也有骗局和陷阱,有暴力、抢劫、杀人等犯罪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孩子学会避免受到伤害。父母带孩子上街时,随时随地都会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的注意事项……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应该把对孩子的教育定位在“学会生存”这个主旋律上,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前几年,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小册子风靡全球,它触及了一个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生存能力。生活中的“奶酪”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发现“奶酪”的能力,也就是生存能力却日益退化。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

  可以说,生存与发展是当代少年儿童教育的主题,生存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要内容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让孩子真正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生存教育,使他们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其实,对孩子来说,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生存教育就发生在他和父母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因为父母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生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个课堂。

  一般来说,所谓“生存能力”,就是一个人借以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由生存意识、生存意志力和生存技能等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功能性的学术能力、休闲和娱乐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对孩子而言,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特别值得今天的父母培养他的。

1.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是孩子个人能力的反映。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有很强的这种意识,这种独立意识是好事而绝对不是坏事。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不要过度保护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越多,孩子的独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会越弱。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这样说:“有一种家长,把孩子视为宝贝,怕孩子跌倒摔伤不让孩子滑冰;怕溺水不让划船和游泳。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这种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成为废人。”

  当父母过分地保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关心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的人生存在状态逐渐走向病态,没有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

  另外,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现在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而对孩子适当管制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干涉孩子的话,那就是不足取的了。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不但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

  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交往,甚至是在关乎孩子重大前程的问题上,家长都要试图干涉一把,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对孩子无益,相反,带给孩子的可能会是永远的伤痛。

  有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本来很乖,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每天放学回到家,他就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着一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这位母亲很生气,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她对儿子那么关心,儿子还把她拒之门外。后来,这位母亲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其实,这是一个因干涉孩子过多而产生的负面结果的典型的案例。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因干涉孩子过多,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儿童行为与心理专家曾做过调查:那些被父母干涉太多的孩子总是不如别的孩子聪明。当然,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干涉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保证完成既定任务的前提下,再从事其他对身心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时,父母就不要再过多干涉了。与其对孩子过分干涉,不如早日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的心智和个性在广泛的交往和沟通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其实,父母只要肯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父母看起来他不能做的事其实他都能做,只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剥夺了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整日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也需要与他人交往。”由此可见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在上学后,不仅能够从容地和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地与老师等成年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表现。孩子是否善于同他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句话,善于和人交往事孩子的生存需要。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另外,父母也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比如,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不对别人说粗话,不做不礼貌的动作;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宽容他人的缺点和过错,不斤斤计较;真诚待人,讲信用;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多赞美他人,同时不炫耀自己……?这些交往技巧能有效帮孩子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

3.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孩子生存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与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15年到20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古波斯学者萨迪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能全盘依靠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告诉孩子,只读书本那是死读书,只有懂得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书本知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父母要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所谓做事,就是让孩子动手解决他生活中自己能解决,也是他应该解决的事情。这里强调两点:一是生活中的、孩子自身需要的事情;二是孩子亲自动手,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强调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强调孩子亲自动手,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另外,父母也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孩子还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所以父母应该让他做一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让他干一些不太费力气的细活,如,剥洋葱皮、去豆角筋、洗菜等简单的家务活儿。父母要知道,这种劳动可以运动孩子的手指,从而刺激他大脑的成长发育。

四、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不易被人轻易打倒;能够控制自己的人,通常能做好分内的工作,不管是多么大的挑战皆能予以克服。

——(美国)拿破仑·希尔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并不是他多么缺少机会的眷顾,也不是他多么的青涩年幼。孩子成功的最大敌人,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控制。

  有人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热情,如果缺少了奋斗的热情,就会如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气。然而,如果任由热情的驱使,他就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对美国各监狱的数十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有90%的人竟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自制!因此,可以说,自制对一个人成败很关键,任何人都不能忽略它对自己的重要影响。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想让孩子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就要求孩子,既不能不思进取也不能飞扬跋扈,要做个“平衡”的人,也就是让孩子身上的热忱和自制必须相等而平衡。

  不可否认,缺乏对情绪的控制是今天孩子最具普遍性的弱点之一。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说了几句他不希望听到的话,如果他缺乏自控能力的话,就会立即与父母针锋相对,用话语进行反击。虽然孩子可能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会使父母伤心,更增添了他自己的懊悔,可是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他还是会选择放任自己的情绪,自制总是被留到未来的日子。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控制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的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按一个图钉。”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盒图钉。

  就在当天,男孩竟然在墙壁上按下了30多个图钉……一星期后,墙壁上已经被男孩按上了许多图钉。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你能够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你就把你按在墙上的那些图钉拔下一根。”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样,一天一天的又过去了,墙上的图钉越拔越少。最后,男孩告诉父亲,他终于把墙上所有的图钉都拔出来了。父亲听了孩子的话,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好,孩子,你做得很好。来,你跟我来。”

  接着,父亲又把孩子带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钉虽然被你拔掉了,但是,被图钉扎的洞还在。这面墙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你发脾气时所说的那些话就像这些洞一样,给别人留下了疤痕。所以说,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其实,你只要学会控制一下自己,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啊!”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几乎不再发脾气了。

  孩子都知道,当接近沸腾的血液在他的心中奔涌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言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作为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一点:如果一个人一旦成为情绪的奴隶,那将是多么的可悲!这就意味着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无法完全控制和主宰自己,就像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讲,总是保持情绪上无坚不摧的状态,是一种完美且难以达到的。作为常人的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需要父母帮助他,让他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一些行为来改进自己处理情绪的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一定要学会自制。自制是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强大的准则。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要想让孩子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中立足,就要让他勇敢地当好自己的卫兵,只有自己才能把好人生的大门。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是自己,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一切。

1.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2004年8月举行的北京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进行了测试一项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屈斯克利博士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孩子面前放了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如果孩子能够忍耐15分钟,他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结果,超过80%的孩子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说,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大部分孩子耐不住眼前的诱惑,自制力比较弱。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做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一名中学生本来成绩很好,但由于迷上了网络游戏,便整天泡在网吧玩游戏,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不得不留级。

  要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应该帮孩子建立“可”与“否”的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让他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试着通过制定一些规则来让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如,进入他人的房间前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才回家;没有经过家人的允许不能在外留宿;说错话或做错事时一定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一定不要干扰别人;父母与孩子一律平等对待……这样的规则制定好后,家庭成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即使父母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不太情愿的话,父母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签订协议,把父母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总之,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一定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内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2. 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一种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头脑清晰、语言流畅地表达自我的情感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敏感地回应别人的感觉,而不必担心情绪会失控。

  一个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总是安详而快乐的,而不是像那些容易冲动和后悔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控制不了自己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当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冲动发怒。所以,父母应该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在他10岁时,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给他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愤恨又恼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可见,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才能逐步纠正发火、冲动等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父母帮助他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告诉父母或朋友,以缓解心中的压抑和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应该默念“一、二、三”;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3. 让孩子保持冷静宽容的心态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我们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我们。”要解决遇事不能控制自己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当孩子被烦恼、愤怒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包围时,要让他以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问题,要多从自身寻找问题,检查自己是否在用消极和主观的态度评价所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发怒。但是,发怒并不是人们的天性,它只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不满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情绪激动、怒目相视,有的甚至还会破口大骂、打人、摔坏东西……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虽然也他知道骂人、说脏话不对,每次骂人、说脏话以后也常常后悔,但是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是无法控制住。对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许多孩子的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

  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的时候,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动辄勃然大怒、大发脾气是一种危害身体、伤害感情的不良行为。一个人在发怒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这是导致很多疾病的根源。不仅如此,发怒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当愤怒、悔恨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夹杂在头脑中时,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发怒总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而冷静和宽容则可以消除心中的怒火。如果让孩子懂得了冷静和宽容,他心中自然也就少了一份可能给别人给自己都带来伤害的怒火。冷静和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是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不断拓宽心量才能达到的境界。一旦孩子学会了冷静和宽容,就意味着他不会再患得患失。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愤怒只是懦弱的表现。一个自信的人,不会被轻易打击,只有心胸狭隘的人才会为了莫须有的事情破坏自己的心情。

  如果孩子能够抵御住爆发的危机,经过对问题的冷静思考和分析,就能成功地控制自己,甚至会觉得之前为这样那样的小事而大发雷霆,简直是在浪费生命,也是一种失败的屈服。

  当孩子心灵里的沉着、勇敢、谦让、果断、自信、坚定和愉快等健康情绪战胜了忧虑、急躁、挫折和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他就真正战胜了自己,就成为了一个懂得如何自制的人。

五、教孩子学会适应环境

  自然界里最后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

——(英国)达尔文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当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所以,适应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本领。现代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人难以把握,环境随时都可能变得陌生,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根本就无法在将来的竞争中取胜,反而容易被淘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里尼博士指出,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大人不可能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所以,父母如何让孩子迅速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适应环境不是一味地“顺从环境”,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创造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

  

  王桉是世界上长得最高的树,但现在墨尔本郊外的王桉林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导致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就是王桉树种的转变适应能力极弱。

  王桉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存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对付频繁的森林火灾,它的种子是包在厚厚的木质外壳里的,不仅不怕火烧,还能借助大火烧裂木质外壳,顺利生根发芽。而现在,王桉的生存环境基本杜绝了森林火灾的发生,这样一来,王桉的种子根本就无法生根发芽,更不用说长成高大的王桉了。

  

  其实,王桉树的可怜有时候也是孩子的悲哀,有许许多多孩子常常因为学习或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极不适应,从而开始碌碌无为。为此他们开始感叹上天的不公,咒骂周边的一切。但他们似乎忘了现实的环境对他们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

  一位小姑娘被父母送到澳大利亚留学,总是抱怨房东对她不好,想搬家。别人问她房东怎么不好,回答是:“他老逼我刷牙,还非让我把脸盆也洗干净;洗澡后还得收拾浴室……” 故事中的小姑娘正像一则寓言故事中的乌鸦,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抱怨,结果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生存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冲突组合。一旦一个人真正想通了这个道理,了解并且接受了生存会困难重重的事实,那么在面对坎坷时,他也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而所谓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人们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一种能力。

  鳄鱼似乎并不招人喜欢,然而,鳄鱼却是恐龙时代的动物,在世纪更替中,许多物种灭亡,但鳄鱼却存活了下来;“变色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善变,善于伪装自己,但是,这种动物却能通过了解环境,迅速调整外观色彩来保护自己;波尔山羊能在干旱季节、缺乏饲料的情况下生存,还能爬上树干采食,它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好的山羊品种,几乎能适应多种类型气候;在茫茫戈壁中,仙人掌为了抵御烈日暴晒,避免水分损失,将叶子进化为针状;骆驼为了适应长时间缺乏水和食物的环境,开辟了将营养储存在驼峰里的生存方式……归根结底,这些物种之所以不灭,是因为它们都有一种赖以生存的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人类也应该做到在哪里生存就在哪里扎根。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也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生存得更加惬意。

  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一旦坦然面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求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仅是人体健康的一种标志,更是高情商的特征之一。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呢?

1. 教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微笑

  每个人都难免会接触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孩子也不例外。在陌生环境里,绝大多数人都习惯板着面孔,保护着原本脆弱的尊严,以免受到来自外界的侵犯和伤害。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陌生环境依旧陌生,人们所担心的那种“危险”依旧潜伏在周围,而自己却已经疲惫不堪了。

  其实,如果学会在陌生环境中换一副表情,尝试对陌生的一切都微笑一下,会不会更好些呢?

  在一家宠物医院的候诊室里,许多顾客带着宠物准备注射疫苗。没有人聊天,也没有人低声攀谈。时间在候诊室里仿佛特别漫长,在沉默中,人们开始焦躁起来。这时,一位女士带着她9个月大的孩子和一只猫走进来了,她坐在了一位先生身旁,而那位先生坐立不安,不停地四处张望,已经等得很不耐烦了。他突然发觉,那个孩子正抬着头注视着他,咧着嘴对他天真地笑。于是,他不禁也对孩子笑了起来。然后他就跟女顾客聊起这个孩子和他的孩子来。很快,整个候诊室的人都聊了起来,整个气氛从乏味、僵硬转变成了愉快。

  这是从一个微笑引出的整体的和谐和愉快!在陌生环境中,如果能让孩子保持微笑,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和坦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多一些真诚和友善,不用去伪装。当他送出一个微笑时,就会得到一个甚至多个微笑,内心就不会再疲惫和紧张,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更为默契。这样,他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的将是融洽和温暖,而非陌生和冰冷。

  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这是一种自尊、自爱与自信的表现。因为微笑是人类面孔上最动人的表情,是生活中美好而无声的语言,它源自善良、宽容、坦荡、大度和无私的心灵。微笑是成功者的自信,微笑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爱心和诚心的礼赞。

  教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他就会学会怎样在陌生人之间架一座友谊之桥,就会拥有一把开启陌生人心扉的金钥匙,就会赢得成功的力量,找到一个新的起点,直面人生的挑战。

  

2. 让孩子学会主动改变自己

  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两种因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父母要让孩子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让他正确地分析自身特点及环境特点,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改变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正如他的胳臂、腿、脑和眼睛一样。”这种观点给人以很大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才能的“种子”。

  北京少年杨庆斌,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双臂,但他从不悲观,面对困难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每天坚持用脚趾夹着笔练字,用牙齿叼着笔写字,用肩膀带动一个连杆笔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名无臂书法家。可见,困难如弹簧,你弱他就强。父母要让孩子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敢于同生命中的惊涛骇浪展开搏斗,就像贝多芬、居里夫人、华罗庚、张海迪一样,战胜挡在生活中的所有困难。

  父母要告诉孩子,当他无法改变环境时,不要消极,不要抱怨,要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从而更快地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外界的环境往往会在一瞬间转变,一个人唯有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现实的环境考验,才能在新环境中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让孩子明白,在生存的路上,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是,能否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却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一位哲人曾说:“改变自己事半功倍,改变环境事倍功半。”遇到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就得从自身做起,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并从新环境中汲取营养。

3. 教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环境

??? 很多孩子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内心总会本能地抵制,总喜欢以新环境的缺点和以前的优点相比,不愿意接受新环境。比如,孩子在转学的一个星期内,会经常抱怨现在的同学不友好、老师也不和蔼。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环境,可以参考以下细节教孩子:

????首先,不要让孩子寄希望于新老环境一样。环境变化多样、各不相同,要帮孩子寻找新环境中可爱之处,让他学会以愉快的心情接受陌生的一切。

  其次,让孩子利用新机会,接受新挑战。新环境就是新挑战,让孩子尽他自己的能力去尝试一下自己的胆识,表现自己,新环境也许会给他意外的惊喜,给他丰富而值得纪念的经验。

  再次,让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进入一个新环境,也许以前孩子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缺点,但是现在显现出来,但一时也改变不了,与其苛求自己改变,还不如一笑了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地方。让孩子大胆地承认、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生活会更美好!

  最后,让孩子坦然面对新环境。父母要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告诉他,环境是不能躲避的,只有坦然面对,大胆接触才能更快融合。比如,通过与同学交往,一起学习交流,参与艺术活动、文体实践等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使自己从团体活动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

  要想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就需要让他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客观的态度坦然面对现实,冷静地判断事实,理性地处理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六、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

——(法国)卢梭

  人生在世难免会陷入险境、受到危害,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情况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只有随机应变才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所以,要懂得在平时未雨绸缪,在生活中常常抱有十二分的小心,好好学习自我保护的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等。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当前,很多年轻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寸步不离地保护孩子,惟恐孩子“闯祸”或遭遇不测。但有些事情的发生却是父母无法预测的。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可以利用暑假,让孩子放下沉重的书包,从题海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孩子走出钢筋水泥,去亲近溪水丛林,走进大自然,去进行生存训练和生活锻炼。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学会游泳远比学会书法重要,学会紧急避险远比解答一道数学难题重要,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比学会弹钢琴重要,学会生火做饭远比上特长班重要……

  

  不久前,北京某大型商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3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放学后到该商场闲逛,遇到了几个不三不四的成年人,其中有一个人对走在后面的一个中学生进行勒索,并用刀子相威胁。走在前面的学生回头看见后,就折返了回来,周围也围了几个人。

  勒索者看到周围有很多人围观,就说:“算了,算了,走吧。”3个中学生没再和拿刀子的勒索者说什么。勒索者见他们还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就跟了上去。这时,两个中学生跟他理论,暂时稳住他,另一个中学生跑去报了警,警察及时赶到,才未酿成大祸。事后,有人称这学生为自我保护的英雄。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到底如何呢?

  记者问:“歹徒威胁你们时,你们是被动的,是受欺负的,你们为什么不呼救?”中学生们答:“没想起来。”记者又问:“歹徒第二次返回来再次威胁你们,你们为什么还不呼救?”他们回答说:“周围有那么多人看着我们都不管,喊也没用。”

  

  其实,这几个中学生都想错了,只要他们喊一声“救命”,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喊,周围的人们还以为是几个地痞在斗殴,都在那里看热闹。如果他们喊了,人们就会明白,是流氓在欺负赤手空拳的孩子,就会引起巡逻保安的注意,毕竟是繁华的商场,人多,歹徒也会很胆怯。所以说,呼喊与不喊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在一节自我保护课上,老师专门让学生练习遇到危险时呼喊“救命”。开始竟然有90%的学生喊不出来,为什么呢?他们怕别人笑话。其实,这种解释是非常可怕的。面对危险,孩子一定要学会大声呼救。因为孩子身单力薄,很难打败罪犯,但是呼救却能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争取得到其救助的可能。

  自我保护是人在危急时刻的惟一救命稻草,掌握这项能力才能让孩子在最关键的时刻平平安安。

1. 给孩子讲解安全常识

  生活中,很多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规矩,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但却疏于对这些限制给孩子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如果不理解这些规矩的缘由,孩子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引发意外。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向孩子提出各种安全要求时,应耐心给孩子讲明白道理。

  比如,不要用棍棒嬉戏打闹,否则会误伤他人;不要从高处往下跳,否则就会骨折;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开门或关门时就会夹伤你的手指,等等。一旦孩子知道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父母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敢去贸然尝试了。

  如果孩子非常“有个性”,父母不妨让他尝一下“苦头”,从而引以为戒,但后果必须有度,一定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可以让孩子试着摸一下装热开水的杯子,烫一下他的手,以后自然他就不会随便摸热气腾腾的水杯,也不会玩开水了。

  另外,父母要要给孩子讲解一些自然常识。比如,下雷雨时不得站在大树下,不要靠墙根走,也不要拨打和接听电话,刮大风下大雨时应及时进室内等。

2. 教孩子认识家庭及周围环境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以及周围的事物,这一点可以让孩子学会有效保护自己。

  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了解家庭所在地周围的环境。在孩子稍大一点后,就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父母要给孩子反复强化,达到一口气准确无误地报出的程度。

  让孩子认识药品,了解一般常识。让孩子切勿品尝那些包装精致、外形美观的药品。父母应该把一些常用药品,如感冒药、创可贴、清凉油等,拿出来教孩子逐一辨认,让孩子了解药品的名称、用途、用法以及误吃的危险性,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要让孩子认识家用电器。大多数家庭都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液化气灶具、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酿成大祸。所以,一定要教育孩子不乱触摸这些电器用品,以免触电、煤气外泄引起中毒或爆炸。如果孩子自己要看电视、取冰箱中的食品、做饭等,一定要事先教会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免发生意外。

  另外,也要让孩子注意电器的使用环境,电器长期搁置不用,容易受潮、受腐蚀而损坏,重新使用前需要认真检查。不要在浴室等潮湿的环境下使用电器,更不能让电器淋湿、受潮。

  

3. 教孩子学会自我防范

  孩子缺乏分析能力,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利用聊天、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讲明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孩子,虽然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很精彩,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让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

  父母要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者请求帮助寻找丢失的东西之类的事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这往往是犯罪分子诱骗孩子的策略。让孩子知道任何人,当然也包括警察,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带走。所以,对于自称是警察等人要带孩子走时更要提高警惕。父母要经常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容易诱惑孩子,很多网页、报纸、杂志、图书和DVD电影等中有很多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很具有诱惑性,会腐蚀孩子的心灵。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内容是健康的,什么内容是有毒害的,以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让孩子学会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

  另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骗孩子的钱,诱惑孩子走歪门邪道,甚至拐卖孩子。比如,有的骗子诱惑孩子赌博、偷盗,有的向孩子兜售***、***等毒品,有的在孩子单独行动时,以认识孩子父母或亲友、带孩子出去玩儿等为由拐骗孩子……父母要给孩子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告诉孩子这些坏人、骗子的真实面目,教育孩子在遇到这类事时,一定动脑子想一想,绝不能听陌生人的话;即使是认识的人也表示先要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人强制做什么就大声呼救。回家以后一定要跟父母说清楚。

  孩子独自在家时,一定要让他锁好屋门,如果有人敲门,千万不可盲目开门,应首先通过“猫眼儿”观察,或是隔着门问清楚来人的身份,对于那些自称是推销员、修理工的人不予理睬;更不要轻信来者是送礼品或送大奖的;如果有人以父母的同事、朋友或者远方亲戚的身份要求开门,也不能轻信,可以请他等父母回家后再来。遇到陌生人不肯离去,坚持要进入室内的情况,可以声称要打电话报警,或者到阳台、窗口高声呼喊,向邻居、行人求援,以迫使其离去。

4. 教孩子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法律的尊严是不容践踏。任何人在社会中,都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就是社会所有公民的大利益,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服从法律的规定。而且法律与任何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

  所以说,在今天的法制社会中,孩子只有先知法,才能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告诉孩子,我们都生活在法律组织、规划的社会中,法律也是社会生存最基本的准绳,任何不懂法的人,都将在生存中面临一种潜在的威胁。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让他懂法,从现在做起,多接触法律,多了解法律,为将来的社会生存树立安全的保障。

  父母要让孩子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要让他了解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孩子主要有以下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受抚养的权利;依法受教育的权利;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受到保障的权利;合法财产不受侵占的权利;通讯、信息自由受到保护的权利;依法继承家庭遗产的权利;创造发明成果不受剽窃、侵占的权利;对于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提出控告的权利;检举揭发后不受打击报复的权利。

  要让孩子善于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部门,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当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让他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程序,向学校老师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汇报,取得他们的帮助;还可以向有关单位或部门报告,以求得公平合法的解决;也可以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检举、报告,或向各级公安部门、司法机关提出申诉和控告,以便得到法律的保护。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孩子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即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孩子合理地生存,才能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

七、培养孩子的宽广胸怀

  宽宏大量是一种美德。它是由修养和自信,同情和仁爱组成的。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快乐必多,烦恼必少。

——(法国)罗曼·罗兰

  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广的胸怀是大海,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能容下争流的百舸,也能容下漂浮的扁舟。宽广的胸怀是大山,能容下灿烂的鲜花,也能容下带刺的荆棘;能容下参天的大树,也能容下低矮的小草。

  宽广的胸怀就是宽容,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达观和超脱的精神,当一个人学着大度地原谅别人时,自己也能在这种释怀的轻松中感到无比的快乐。

  宽广的胸怀是每一个人成就大业必备的素养。心胸宽广是坚强,不是软弱;是以退为进,是积极应对。一个人只要以宽广的心胸对待身边的人,他就会有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和“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

  当年,曾经有人问爱迪生,让他说说对小时候打聋他耳朵的那位列车员的看法。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爱迪生并没有指责那位列车员,相反,他却幽默而机智地回答:“我非常感谢他,感谢他给了我一个听不到喧嚣的环境,让我能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完成更多的试验和发明!”爱迪生不仅宽容地对待了那位列车员,而且他也在那次不幸中找到了发明创造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有人说,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也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更是利己利人的法宝。

  穿梭在茫茫人海之中,面对他人一个小小的过失,报以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道歉,就会得到包涵的谅解,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人产生不理解或不被信任的感觉,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不要苛求任何人,要以一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来宽恕别人,而这也是宽容。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就是一个胸怀非常宽广的人。当年,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被捕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位于大西洋一个荒岛总集中营的“锌皮房”里,这一关就是27年。期间,曼德拉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田地里做挖掘石灰石的艰苦工作。有时,还会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狱中生活非常艰难。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押他的看守就有3个人。

  1990年,曼德拉出狱。1994年5月10日,曼德拉正式就任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这一天,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举动震惊了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在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他说,令他最高兴的是当初看守他的3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那一刻,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人,也更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时,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曼德拉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并没有因在狱中遭受的疾苦而怨恨那3位狱卒,反而在总统就职典礼上隆重地邀请他们,善待他们,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心胸宽广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级;一个人学会了宽容,就等于找到了一种提高自我的有效方法。宽容能别人感到松弛,也能让自己感到宽慰。宽容是金。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宽广的心胸,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其实,一句“对不起”、“没关系”就完全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就可以培养起孩子宽容的精神。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写过一本名为《宽容》的书,他把宽容列为人类最基本的美德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精神之一。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学会宽容,以宽广的心胸、豁达的心态笑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

  心胸宽广是现代人必备的个性品质,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宽广胸怀。孩子一旦有了宽广的心胸,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就会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就会允许别人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就会与人和睦相处。孩子的宽广心胸也能让他较快地接受新生的事物,并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1. 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理解是为了宽恕,理解一切也就是为了宽恕一切。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应该理解和宽容。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他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置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很不服气,并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他非常理解廉颇当时的心情,所以,蔺相如尽量回避、忍让,避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略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后来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理解别人的重要性。所以,让孩子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真正理解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只有学会理解别人,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心胸宽广的意义。

  一个不肯理解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错误而需要别人理解的时候。要让孩子在与同学或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理解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以及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真正做到理解同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强的同伴学习,帮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广的心胸带来的快乐。

2. 教孩子学会善待他人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所以说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如同中国有句古语说的那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不知道回声是什么回事。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个大笨蛋!”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个大笨蛋”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怒气冲冲地回到家,他对母亲说了这件事。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这就对了,”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会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学会善待他人,他人才会善待你啊!”

  不得不承认,这位母亲非常聪明,她恰到好处地教会了孩子怎样待人。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别人,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友善的心、宽容的心。那么,自然地,孩子也就懂得了容忍他人,宽容他人了。

3. 让孩子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如果能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话,世界上就会减少很多纷争,因为,当矛盾发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这时你能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着眼,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待问题的眼光和思维,要试着去理解。

  一个人如果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温暖的阳光就会照耀在他人的身上,就会让他人多分享一些温暖;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窗外的凉风就会徐徐地吹进来,让他人感受到清凉……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与人与己都有益。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如果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就是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从他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来看事。”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不懂得这样的道理,这也是导致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丧失很多本来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着想,他的生活就会局限在一片很小的天地;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着想,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生活的果实一定不是甜美的,而是青涩的。

  一位上了年纪的木匠做好了退休的准备。他告诉老板说,他准备离开建筑行业去享天伦之乐,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眼看这位优秀的木匠就要离去,老板很遗憾,他实在是难以舍得这位为企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于是,老板问老木匠可否帮忙再建一所房子,老木匠答应了。但后来,周围的人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经离开了岗位,因为此时的他做事已经心不在焉,建房用的木料不再挑挑拣拣,很随便,做出的活儿技艺粗糙,也没有以往那么讲究了。老木匠就这样为自己的建筑生涯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房子建好了,老板过来看新房的时候把一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说:“这房子是你的了,感谢您这么多年作出的贡献,这座房子就算我送给你的礼物吧!”老木匠听后非常吃惊,非常羞愧!如果当时他知道那是在为自己造房,他会做得大不一样。现在,他不得不住在自己建造的那所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将心比心,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自觉。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才会对对方的利害得失有一个较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作出自己的决策。这样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对方,这样就会有效避免自己的决策在实际运作中损害对方的利益。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生活就会少一些挑剔与不快,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和谐。站在对方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付出,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是力量的源泉,会推进文明的前进。

4. 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可以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也就是让孩子的心胸变得宽广起来。因为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神奇,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教科书。

  很多学者都说过,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大自然的博大与雄浑可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进而让人产生宽容之心。

  所以,如果有条件,父母应多带孩子到郊外,把关在钢筋水泥世界中的孩子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另外,尽可能创造条件,带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

  即使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应该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里玩一玩,转一转,这样也算是亲近一下“小自然”,也会对孩子宽广心胸的培养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自己的行为,就要自己负责。家长这个观念的树立,对成长中的孩子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卢勤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拥有自己的生活。作为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帮着孩子处理问题,所以,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就请父母尽早放手吧,让孩子学着在生活中自己处理问题。

  要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曾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不可否认,今天有太多的父母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也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舒适、平静和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丧失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位中学生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可见,要想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让他学会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哈克斯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的生活用品。

  妈妈询问哈克斯是否需要帮忙,哈克斯说他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哈克斯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必备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哈克斯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哈克斯说:“还行,不过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哈克斯回答说。

  妈妈继续问:“下次如果你去夏威夷,也带同样的衣服吗?”哈克斯说:“不会的,因为夏威夷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母子二人的对话中,不能不佩服这位母亲的聪明做法,她仅仅是引导孩子总结了他做事计划的不周。其实,这位母亲完全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对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这次体验中记住了教训,而且还让他具备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位父亲也用类似的方法让儿子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

  对此,这位父亲这样说:“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很快,他就学会自己做事了。”

  父母应该知道,善于处理自己的问题的孩子是坚强的,在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在面对困难时,他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处理那些问题,而不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让他自己去面对生活。

1. 支持孩子自己做的决定

  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父母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然后支持孩子自己做的决定。孩子只有自己做了决定,他才会努力去解决问题。

  其实,放手放孩子做决定和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子女的方法不谋而合。在教育子女上,***特别提倡“管放法”,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

  当孩子有自己的决定的时候,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父母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朝向前方去拼搏去努力。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他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就获得不到父母的任何的支持和重视。这会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不能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就会失去自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更不用说会有什么优秀的表现了。父母如果不能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去肯定他的能力,孩子也就不会有什么机会去展示他是优秀的。

  大多数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由父母去决定,强迫孩子一定要听从安排。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自主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很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差使。结果,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松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

  强迫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服从于父母的人生价值观,这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当地听一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有时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他就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一旦父母愿意接受孩子自己的决定时,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时并非不可取,有时甚至比父母的想法还要成熟。

2. 教孩子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要知道,自己代替孩子的包办行为会让孩子失去责任心,孩子就不再想去自己处理问题了。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尽早懂得,他自己的事情就要由他自己来做,并注意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中纠正不良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明确分工,分配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要明确地让他明白处理自己的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责任。

  知心姐姐卢勤曾经讲过两个真实故事:

  一群美国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到中国生活了几天,他们吃住在中国人家里。戴瑞是最小的一个,刚刚11岁,她给中国学生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与她年龄不大相称的大背包。一天,游天坛公园时,同行的一名中国学生想助人为乐,便走过去对戴瑞说:“我帮你背包吧!”不料戴瑞睁大双眼,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礼地说:“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自己拿呀!”其实,戴瑞的父母和兄长就在她身边,而且他们各自的背包要轻得多。一位中国记者问戴瑞:“外出都是自己拿东西吗?”她微微一笑,点点头。这天,她背着足足有三五公斤重的包,但她仍旧玩得很开心。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雪下得很大。一位大约11岁的小女孩坐在路边草坪的护栏上,伸着腿,叉着腰,指着马路上正在为她叫的士的父亲喊着:“快一点!你要是叫不着车,我迟到了怎么办?!”只见她那可怜的爸爸,一只手抱着女儿的书包,另一手不停地挥动,满头大汗,不停地跑前跑后,而女孩只管坐着。

  这是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强烈的对比,这让卢勤感慨万千,她想: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也许就是下一代竞争的起跑线!

  其实,中国孩子不能为自己负责,不能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父母造成的,怪不得孩子,因为父母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也没有让孩子明白,他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

  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废物,就请父母把为孩子包办的一切都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做,要让孩子的心里时刻有“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来做”的意识,否则,你的“善心善行”就会给社会造就一个“杰出”的累赘。

 

3. 让孩子体验做事的自豪感

  生活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弄明白他该做什么事情,孩子一旦做了,父母就应该鼓励他,表扬他,从而让他体验到做事的自豪感。

  程浩的妈妈要求他,洗完澡自己把换下来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程浩却经常忘记。于是,妈妈让他记下洗完澡后该做什么事,以便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程浩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的母亲也为此经常表扬他,程浩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所以,当要求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不妨向程浩的妈妈学习,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那样,孩子就会为记住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为自己能够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做好而感到自豪。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外,家中的许多事也应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也参与策划,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而且他也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受尊重而乐于帮助父母,进而培养了他的责任感,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会了参与处理更多的事情。

4.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父母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父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还是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孩子从自己错误中学习到的比从父母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只提供参考意见,最后的选择权是孩子,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你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的我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地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

  格林斯潘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也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个小提琴手,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对音乐并没有太多的热情,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专攻金融。毕业后,他去了华尔街。

  正是格林斯潘的父母把选择权交给了他,他才会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位大画家是这样教育女儿的:有一次,女儿上学迟到了,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坐在车里哭,并请求父亲陪着她一起进教室。女儿心想:爸爸是大画家,看在爸爸的面子上,老师也许就不会批评自己了。结果,这位画家父亲给女儿两个选择:要么自己进教室,要么立刻回家。他对女儿说:“要知道,你今天不想面对的,明天还是一样必须去面对。”于是,女儿自己走进了教室。

  所以,父母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就会做出让父母也觉得吃惊的成绩来,当然,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更是不在话下了。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作者:张振鹏 类型:其它 状态:已完结

不让孩子吃苦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让孩子吃点苦的父母是有智慧的。让孩子吃点苦,他就会具备惊人的毅力,教孩子发挥它,他就一定能够渡过生活中的难关,走出人生中的逆境,成就生命的辉煌。要知道,一切的成功都源自坚忍的吃苦精神。如果您做好了让孩子吃点苦的准备,就请翻开本书吧。本书将让父母深刻地认识吃苦教育,扎实地掌握吃苦教育的方法。相信本书所列举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一定会让父母为之一振,所提供的实用培养方法一定会让父母耳目一新。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