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资讯 >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免费阅读,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在线看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免费阅读,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小说在线看

时间:2022-07-23 10:24:32

精彩试读: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和“知心姐姐”合作,共同推出了一个《知心家庭谁在说》栏目,有一期的节目说的是“攀比带来的烦恼”。主持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和父母罗列了各种盲目攀比现象,一起指出攀比带来的害处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要让孩子盲目攀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劝止不能允许和不可容忍的愿望,这样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制地企图满足个人欲望对人的腐蚀和败坏。”如果孩子由于不合理的攀比产生不合理的需要,并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这种需要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这本书应该算是最近比较令人惊喜的一本其它小说了。题材挺有趣的,算是其它里面比较新颖的题材了,来看看张振鹏给大家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吧: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精彩免费阅读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建议,现代父母应培养孩子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处理物质欲望、了解物质匮乏与金钱极限。培养孩子的这几大能力,要把握好一个前提——再富也要“穷”孩子。正如一位富有的私营企业主说:“千金难买幼时艰,孩子还是粗茶淡饭好,他的未来还得靠自己去奋斗。”

  

  

一、成功的人多是穷孩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国)王勃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光辉伟业的人大都出生于贫寒的家庭,有一个贫穷的童年。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真理——自古贫家出才子。也就是说,那些成功的人多是穷孩子。这个现象曾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并以此为命题,专门进行研究。

  那么,为什么成功的人多是穷孩子呢?有专家认为,在贫穷面前,穷人家的孩子心理要更加“早熟”一些,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要高一些,控制消极情绪的自觉性也非常高,他们以自己非凡的忍耐性默默无言地抗争着不公平的命运。

  是的,贫穷从小就锻炼了那些孩子,一方面让他们明白摆脱贫穷很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懂得耐心是走向成功所必需的。所以,穷人家的孩子在品位成功的喜悦的时候,他首先要品尝成功前的寂寞,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耐心,经受不住艰辛的磨难,那么,他所作的努力就一定会半途而废。与之相反,他就能够取得成功。

  

  李嘉诚是香港首富,1928年7月1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因为父亲去世早,14岁的李嘉诚被迫辍学,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最初,他在舅父的钟表公司做学徒,后来又做推销员,在生活的磨砺下渐渐成熟起来。

  1950年,他筹集了5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料花,很快就打开了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20世纪60年代,他转向投资房地产业,凭借出色的经营,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商和物业拥有者。他所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和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

  李嘉诚的童年很辛酸。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李嘉诚所在的那片宁静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飞机对潮州狂轰滥炸,宁和美丽的潮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李嘉诚一家冒着生命危险,躲着不时而来的流弹,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了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

  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李嘉诚作为长子,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累病的,所以,他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精神上的一点慰藉。

  为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生活得相当清贫。两顿稀饭,再加上母亲在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就是全家一天的“美食”。家人惟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养好病,让全家能度过难关。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了。14岁的李嘉诚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学业,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弟妹妹的重担。

  开始,李嘉诚在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每天他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少年已经长成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了。

  17岁的李嘉诚离开舅父的公司,到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推销是一项非常复杂难以学会的工作,但他酷爱读书,善于从书中学知识。每天下班后,他就去买一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

  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非常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在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还大有潜力。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他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让李嘉诚初步形成了商业头脑,丰富了商业知识,而且也使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他也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年幼时父母对他的正确教育外,也与童年和少年时代极端的贫困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代建立了他的志向,培养了他的素质,开阔了他的视野,开启了他的智慧,锻炼了他的意志……他自己也这样说:“如果没有年少时那难以忘怀的贫困时光,恐怕不会有今之李嘉诚。”

  其实,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功成名就的穷孩子比比皆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大纵横家苏秦、武圣人关羽、汉朝名将韩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新中国开国元帅贺龙、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大将军、著名画家齐白石、大发明家爱迪生、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著名笑星赵本山、著名球星罗纳尔、迪尼奥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穷人的孩子在接受了一场严峻的“贫穷”考验后,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他们不仅仅是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而且还在用自己的胆识和无穷的智慧构筑更大的梦想。

  历史已经证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理。可以说,恶劣的生活环境、匮乏的物质生活,贫瘠的精神领航在穷孩子与贫穷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转变成了优势,成了一笔难得的财富。

  作为父母,应该懂得,无论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让他学会吃苦,培养他认识到未来社会的风险并让他学会回避。

1. 穷孩子更能经受住磨难

  一般来说,富孩子由于从小生活条件就比较优越,经历的磨难就会比较少一些,这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就会比较弱,所以,在以后遇到磨难时,难免就会退缩。相对来说,穷孩子更能经受住艰辛的磨难,因为他们在小时候经历了足够多的磨难,对磨难有了很好的“免疫”。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1547年,他生于西班牙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他就不得不跟父亲经常四处奔走谋生。他22岁参加西班牙军队。结果,在一次海战中,他不幸身受重伤,左手致残。

  1575年,他离开军队,回家途中却不幸遇到摩尔人海盗,他被抢到阿尔及尔作为奴隶出卖,有过一言难尽的痛苦和艰辛。一直到1580年,他才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

  为了生计,塞万提斯在海军中充任军需职务,后来却因涉嫌挪用公款案,蒙冤入狱。3个月后,无罪释放,但却一直找不到好工作,一家的生活没有着落,徘徊在饥寒和困顿中。

  当时一家七口人挤在下等公寓的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条件非常健康。更要命的是,楼上是声色场所,楼下是小酒楼,白天晚上都十分嘈杂。但正是在如此嘈杂和恶劣的条件下,塞万提斯却能够经受得住,他在狭窄的过道上放了一张异常简单的书桌,从事《唐·吉诃德》的创作,并一举成名。

  

2. 穷孩子的意志更坚强

小时候的贫穷并不会磨灭一个人的意志和斗志,相反,正是因为经受了贫困和苦难的洗礼,才激发了他更为坚强的意志和斗志,锻炼出超人的毅力,从而促使他走向成功。

  美国科学家德福列斯特,年轻的时候家里特别穷,白天不得不去做各种零活来糊口,晚上一回到自己那间简陋杂乱的小木屋里,就忘记了生活的所有艰难困苦,完全沉浸在发明创造的无穷乐趣中。

  有一年,他正着迷地研究无线电波和煤气灯火焰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时间出去做零活,穷得身上只剩下了一条旧裤子,于是他就写下了一条“备忘录”:“尽可能站着,这样裤子就能够穿到明年春天。”以随时提醒自己减少衣服的磨损。并且他还常常光着脚工作,以便节省鞋子。

  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节衣缩食地艰苦奋斗,德福列斯特的研究终于成功了。他设计了一种新奇的玻璃管,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三极管。三极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它的出现,就不会有今天高度发展的电子文明。

  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一个人在制定了合适的目标后,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那么成功一定会属于他。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功亏一篑,往往是因为不懂得坚强意志的真正涵义,如果他们坚定信念,更加勤奋,在困境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目标,用持久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去化解成功前的寂寞,那么他们的成功肯定会水到渠成。

3. 穷孩子更渴望获得成功

  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从年幼时的贫穷中一跃而出,成为一个富有的成功人士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比一般的孩子更为强烈。

  他们渴望成功,所以就早早地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并早早地了解了现实、人生和社会,激发了自身巨大的潜能,从而创造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不可否认,贫穷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用懵懂的双眼看着世界的孩子而言,的确是一个挫折,但他在渐渐地成长懂事后,不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会对自己的家庭现状有一种认同感。当听到他人说自己的家不好,心里就总感觉不舒服,哪怕后来他已经脱离贫困了,依然抹不去对自己穷家的那份喜爱之情……

  尽管穷人孩子爱着自己的家,但是,他们也一定会为之受到很多不对等的待遇,比如,因为穿着,因为知识的浅薄,因为物质上的差异而让同龄人看不起。这无疑是一种刺激,但是,这种刺激的作用在得到正确认识后,就会转化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渴望获得成功的力量,从而激励着那些穷孩子最终走向成功的大道。

  

  

二、金钱改变孩子的命运

  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惯于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美国)马克·吐温

  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手中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有调查显示,城市中90%的中小学生平时都有零花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教育专家指出,金钱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孩子来说,学会合理利用金钱对他当然不会有害,但如果孩子不懂得正确使用金钱的话,金钱有可能就会把他引入歧途。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对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金钱就会对他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这就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的:“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惯于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侵入他的品德的血肉和骨髓。”

  有一个叫汪远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家中型公司的负责人,母亲是一家大型超市的主管,两人的收入颇高,当然汪远手上也就不会缺钱花。从汪远很小的时候,父母在金钱方面对他是有求必应。每次全家一起上街,汪远必须让父母带他逛商店,而且喜欢什么就让父母买什么,不管是好玩的还是好吃的,都是一路绿灯买下来,每次花销都好几百元。当然,汪远更是麦当劳、肯德基的常客。

  很快,汪远上学了。因为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管理人员,每天都特别忙,当然也就顾不上孩子了。他们经常给汪远钱,让他自己在外面吃饭。结果汪远花钱上了瘾,父母给他的钱本来是吃饭的,可他却用来买了大堆的零食和玩具,并且带到学校去招摇过市。慢慢地,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他也非常讲义气,一高兴就请同学吃零食,让同学玩玩具。后来,以至于同学们都叫他“大款”、“老板”,甚至叫他“老大”。

  去年春节,汪远收了6000多元的压岁钱。这一下子他可乐坏了,钱就花吧,才三天就花了一半。后来,父母发觉了汪远的挥霍无度,就把他手中剩下的钱全部没收,开始控制他的零花钱。果然,汪远的零花钱从每月四五百元一下降到了一百元左右。他的父母也很高兴,以为孩子真的懂事了。

  可是,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汪远想起了歪主意,开始到学校附近的小卖店佘东西,然后记账。他告诉小卖店老板,他家有的是钱,他肯定会还的,这时,汪远的同学也给他作证。于是,汪远又恢复了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吃喝玩乐就是不学习。

  为了还钱,汪远学会了跟父母撒谎。他不断编造补课、买教材、买学习用品、同学聚会等谎言向父母要钱。当他有了钱就去挥霍。后来,汪远学会了旷课,在网吧里疯狂地打游戏。在那里,他认识了几个社会上的哥们儿。于是,汪远真的学坏了,因为他开始跟那几个哥们儿一起盗窃,后来发展到了拦路抢劫的地步。最终,汪远被公安机关抓获,处以劳动教养。

  直到此时,汪远的父母才如梦方醒,他们非常后悔。汪远的母亲说:“如果当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金钱教育,孩子也不至于走上了邪路啊!我们真是失误啊!”

  那么,一开始的时候,汪远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呢?他们难道不知道那样会把孩子惯坏吗?其实,他们有着跟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小时候受了很多苦,如今条件好了,就再也不能让孩子再过以前的穷日子了。

  有关调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人的犯罪中,他们犯罪前的零花钱越多,去歌舞厅、游戏厅、网吧、洗浴中心等“青少年不宜”场所的比率就越高。这些人中因抢劫、盗窃等与“钱”有关罪行而锒铛入狱的占到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他们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理财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位母亲在痛心地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时这样说:“孩子现在好吃懒做,成绩不理想,喜欢上网玩游戏,在高档商场花钱如流水……导致这些坏现象的原因都是金钱,都是金钱惹的祸。”

  所以,在此呼吁每一位父母: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会爱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未来的道路走得稳一点,就请你立即停止滥施的娇宠和溺爱,请你收回你满手是钱的双手吧!因为现在还来得及。

1. 金钱让孩子变得冷漠

  眼下,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智商教育,然而却不关心孩子的金钱教育,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有加,不断地给他零花钱。而对孩子“钱该怎么花”却不加以引导,使孩子缺乏正确的金钱观。

  为了生计,王先生前些年经常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在儿子面前,他总有一种愧疚感。作为弥补,他总是给儿子很多零花钱。儿子在大学期间,每月的花销是宿舍其他同学的两倍。儿子向他要钱买电脑,换新手机,他从来就没有拒绝过。

  现在,儿子参加工作了,很少打电话回家。王先生和妻子守着一栋房,每天都感到孤独和寂寞。每次长假,王先生就要求儿子回家看看,但儿子总以加班为由拒绝,每次通电话不到一分钟,儿子就急着挂机。有时儿子也会打电话回家要钱,这也使得王先生很开心,因为这是儿子少有的主动给他们打电话。王先生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没少疼爱儿子,并一直尽量做个好父亲,儿子为什么就是不领情呢?

  教育专家认为,实际上,王先生的儿子是不懂得感恩,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爱和关心,没想过要回报与感恩。用金钱溺爱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凡是他要求的父母都应该给,如果父母做不到,就是父母无能。

  不可否认,今天的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很少过问其他方面;还有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关心不够,没有为孩子做好榜样,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孩子对亲情的淡漠。除此之外,很多父母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和金钱要求就是疼爱关心孩子,其实,对孩子来说,陪他逛一次公园,比给多少钱都要温暖。

2. 不乱用金钱奖励孩子

  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都设立奖学金,一方面是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发展自己的钻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英才的发掘。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这些,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不宜过早实施。

  不过,今天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考试分数与金钱奖励挂钩,比如,考100分就奖100元,考95分就奖50元等。对孩子实行这种金钱奖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觉得“钱”是行事的终端目的。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性。容易使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有钱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钱就是我做事的动力。所以,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钱,难免会产生膨胀心理。

  单纯用金钱奖励孩子可以算是经济“诱惑”,对这种方式,教育专家们并不主张。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的短时能见效的方法,具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对于金钱奖励,一位母亲深有感触地说:“孩子的分辨能力很有限,用金钱奖励孩子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一方面,会使孩子逐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没有钱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另一方面,孩子有钱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情绪。孩子还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过多的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

3. 不要让孩子盲目攀比

  盲目攀比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

  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和“知心姐姐”合作,共同推出了一个《知心家庭谁在说》栏目,有一期的节目说的是“攀比带来的烦恼”。主持人引导青少年学生和父母罗列了各种盲目攀比现象,一起指出攀比带来的害处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要让孩子盲目攀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劝止不能允许和不可容忍的愿望,这样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制地企图满足个人欲望对人的腐蚀和败坏。” 如果孩子由于不合理的攀比产生不合理的需要,并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这种需要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由初中生组成的盗窃团伙被抓后,团伙的“老大”这样表述作案动机:“看了人家一餐饭吃几百元,玩几千元的相机,多带劲!我没那么多钱,就带几个同学去偷了。”一语道出了个中缘由——都是盲目攀比惹的祸。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纠正盲目攀比的心理。

  一般来说,孩子之间盲目攀比,大都是因为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看到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这位母亲没有直接教育儿子如何节约,而是在暑假里,和儿子商量好,让他到亲戚家的副食品批发部打工,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一天工资10元。刚开始,儿子感到很新鲜,可是时间一长,他就开始厌倦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

  一个月下来,除去每天2元钱的车费,他只剩下240元,还不够买一套运动服。这位母亲让儿子一次把这些钱都花了,可是儿子紧紧地攥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240元钱,说什么也舍不得花了,她的儿子终于体会到了这钱来得不容易。此时再给儿子讲些道理,他自然就会明白为何不能盲目攀比了。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从我们自身做起,不盲目攀比别人。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

  

  

三、不要让孩子做小富翁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本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就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瑞典)诺贝尔

  父母应该爱孩子,这是父母的责任,然而,有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用金钱来满足他的需要上。孩子要星星不摘月亮,孩子张口要钱,父母则一定会做到有求必应。有的父母对孩子实行金钱鼓励的政策,为了督促孩子学好功课,考试得高分,就用金钱奖励去刺激孩子。这种做法非常不妥。

  很多有钱的孩子拿着钱一味地追求高级享受,餐馆、咖啡厅、游戏厅、网吧等场所,时不时可见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作业不会做,竟然花钱雇同学完成作业。是钱让孩子滋长了恶习,使这些孩子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金钱的漩涡里。个别孩子当得不到金钱时,就会产生邪念,去偷去抢。倘若任其发展下去,难免会长成社会的毒瘤,最后走向犯罪。所以,奉劝今天的父母切勿掉以轻心,一定不要用金钱惯孩子。

  

  据报载,春节期间,很多孩子都会得到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天津市有几个七八岁的孩子用压岁钱请客吃饭,一顿就花了1200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位高二学生几天就在网吧里就花费了3000多元。

  其实,很多孩子拿着厚厚的一叠压岁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他们表示,因为没有使用压岁钱的计划,所以把压岁钱几乎都花在了吃喝玩乐上。不仅如此,有的孩子还用压岁钱变相送礼,大搞“社交活动”,或给老师、班干部送礼,或请同学到大酒店大吃大喝,甚至热衷于用压岁钱在情人节给“女朋友”买花送礼物。有的孩子白天黑夜地打游戏机、泡网吧、上舞厅或者买不健康的书刊杂志、DVD等,有的背着父母抽烟喝酒,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一天晚上,在某酒吧门口,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小李对记者说,他平时就想来酒吧玩,今年过年收到5000多元的压岁钱,终于可以做点平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了,所以晚上约几个同学来到酒吧一条街,请大家一起泡吧。

  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孩子花起来就难免会大手大脚,很多商家也瞅准了这一商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孩子的口袋。

  

  今天,孩子们日常的高消费几乎成了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孩子们穿高档衣服、手拿名牌手机并不鲜见。有的小学生过生日就要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请同学吃饭,个别中学生一个月的消费竟然高达几千元。

  不可否认,今天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了,手里掌握了更多的财富,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不过,这种财富也折射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他们的财富也在逐渐增多,不仅仅压岁钱增多了,零用钱也增多了,甚至有的孩子已拥有了自己名下的房产、股票、存款等等。所以说,今天有很多孩子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富翁”。

  其实,孩子成为小富翁是一种悲哀,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这对他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首富,他和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因为他们从来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

  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中国有80%孩子的压岁钱超过1000元,有5%的孩子的压岁钱超过5000元,一跃成为小富翁。而其中90%孩子表示会购买玩具,80%表示会用压岁钱请客,买食物,只有10%的孩子表示会把压岁钱存起来留着交学费。由此看来,这些小富翁们的做法并不明智。教育专家建议,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成为小富翁。

1. 认识金钱对孩子的危害

  印度著名的诗人泰戈尔曾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能再在天空翱翔。”同样的道理,父母们那种用金钱惯孩子的做法,无疑也是在给孩子的脚上戴上了沉重的脚镣,让他在人生的旅途中寸步难行,贻误终生。

  世界著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诱惑,以至陷于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绝不是那些出身贫贱的孩子的对手。一些贫苦的孩子,甚至穷苦得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却成就了大事业。一毕业就投入社会的苦孩子,开始做着非常平凡的工作。可这些苦孩子,也许就是无名的英雄,将来能拥有很丰富的资产,获得无上的荣誉。”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继承15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孩子,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会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就会越贪婪,但也会失去奋斗的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在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这是美国《商业周刊》出版的《2006年最佳观念》专题的点睛之笔。配合着一张皱着眉头、不开心的小孩的照片,这句话格外引人注意。

  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研究表明,美国的破产族当中,超过七成都来自于中产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们的人生因为负债搞得一塌糊涂。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的资源太少,相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资源的供给异常充裕,甚至是太过充裕了。美国青少年的消费金额,2005年总计飙升到了1750亿美元。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由此可见,金钱对孩子的危害巨大。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可否认,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是在“漏斗型”(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却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关心)的资源灌注下成长的,所以,“富裕病毒”对中国人的考验非常严峻,父母们一定要对孩子做好“防疫”措施。

2. 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

  对于孩子的零花钱,一般情况下,中国父母是只要他没有了就给。殊不知,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就学不会量入为出,也不会懂得合理安排支出。从长远来看,也培养不了孩子的理财能力和习惯。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甚至不给他零花钱。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已逝的董事长山姆·沃尔顿,奉行的财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劳动让人有价值”。老沃尔顿从来不给孩子们零花钱,他的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帮忙修补仓库的房顶,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老沃尔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现任沃尔玛掌门人罗布森·沃尔顿说:“这些儿时的锻炼,让我喜欢自力更生的感觉!”

  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自然不用说,口袋里有大把的钞票,然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有很多零花钱。因为中国父母的观念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于是,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可能平时连稍好一点的菜都不舍得吃,却给孩子大把的零花钱,让孩子在外面大吃大喝。由于大多数家庭所给予孩子的良好的经济环境,造就了许多“月光族”的新时代族群,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下岗又离了婚,靠做钟点工供养上初中的儿子。家境非常困难,但她从来对儿子闭口不谈。每当儿子要求买流行的“耐克”运动鞋时,要求买价格不菲的参考书和英语磁带时,要求和同学一起参加“暑期英语村夏令营”时,这位下岗母亲都咬牙答应下来,她宁可自己晚上不休息全天超负荷工作。这位母亲还经常给孩子零花钱,为的也是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这位母亲做出了很大牺牲。但是,这样就有利于儿子的成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一定要有计划,尽量少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

3 定期询问孩子零花钱的用途

  父母给孩子零花钱后,还应该定期询问他零花钱的用途。这一点,美国父母就做得特别好,而且美国的孩子们也都习惯将每一美分钱的用途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下一次向父母要零花钱时,必须将上一笔钱的支出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出来。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对孩子的“苛求”就是最好的例证。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家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富翁,他的家族至今仍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约翰。尽管洛克菲勒那么有钱,却从不娇惯儿子,从小教育儿子生活要节俭。当约翰·洛克菲勒从父亲手里接过家产以后,继承了父亲重视节俭、严格教育子女的家规。

  约翰·洛克菲勒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孩子入学以前,约翰·洛克菲勒从不给他们零用钱,直到孩子上学以后,才给他们少量的零用钱。发给的零用钱根据年龄而变化:孩子7~8岁时,每周30美分;11~12岁时,每周1美元;13岁以上,每周2美元。每周发一次。

  约翰·洛克菲勒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必须记下每一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小汽车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而洛克菲勒每天晚上也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那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好就警告他们,如果再这样就从下次的劳动报酬中扣除5美分。

  此外,凡孩子主动从事家务劳动,也获得报酬,例如打死100只苍蝇,奖励10美分;消灭1只老鼠,奖励5美分;给家里人擦皮鞋,付每双5美分的劳务费。

  约翰·洛克菲勒的这种“苛求”的“政策”,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父亲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不再乱花钱而被父亲罚款。洛克菲洛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后人成年后都成了经营的能手。

  所以,父母应该懂得,除了给孩子必要的零花钱之外,还应该定期询问、检查他的零花钱的用途。

  

  

四、富了更要“穷”孩子

  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

  ——(意大利)薄伽丘

  

  美国小儿科学会(AAP)在美国父母心中具有很权威的地位。2004年,该科学会出版了一本新书《About Children》(《关于孩子》),在书中,作者一共探讨了将在21世纪影响美国孩子的46个关键议题,其中一个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富裕病”这个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的,它发源于美国,由两个单词“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组合而成,主要是指由于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物质太丰富,造成孩子过度沉溺于物质,生活缺乏目标等后遗症的情况。

  目前,这种“富裕病”正在我国蔓延。放眼望去,周围的许多孩子都具备《关于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特征:狂热地购物和花钱、物质需求的期望膨胀、对广告的免疫减弱、自我概念依据服装的品牌而定义……?

  很多人都认为,物质供给越多,人就会越发满足。事实上,根据耶鲁大学罗伯特·连恩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丧失”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物质匮乏时更为失落。

  因此,用罗伯特·连恩教授的发现来看,现在许多物质过剩的“白金”孩子,反而更可能是“满足被剥夺”的一代。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富裕孩子的身上也得到了证明。

  据某城市晚报报道,2006年11月23日晚上,一全身名牌服饰的男孩在某步行街与多名警察发生了肢体冲突,现场的一辆警车被砸,满地都是破碎的挡风玻璃。民警与男孩的母亲上前劝阻,结果也被他打了。

  目击市民何先生注意到一个细节,男孩全身穿着耐克运动装,质量很好;他的裤子口袋里装得鼓鼓的,都是百元票面的现金!

  据知情人透露,这名大闹步行街,砸坏警车的男孩名叫陈程,家住重庆某镇,今年15岁,是某中学初三学生。据派出所民警介绍,陈程的父亲在镇上开有很多工厂和宾馆,是有名的富商,身家过千万。工作繁忙的他有时一个月与儿子都见不上一面,陈程的学习生活都由母亲照顾。

  由于家境富裕,陈程平常的各种物质要求其母都会满足他,而他的零花钱也比其他同学多许多。陈程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一星期以前,他没有交作业,此事被不常见面的父亲知道了,父亲二话不说,立刻让陈程的母亲减少给他的零花钱,以此惩罚他。

  11月19日,陈程趁母亲不注意,将家里一张巨额银行卡偷走了。回到学校后,他立刻请同班同学去吃火锅,并取了两千元钱给自己换了一部新手机。23日上午8点,发现丢失银行卡的陈母与陈程的姨妈一起来学校找到陈程,两人发生了争吵,随后陈程抛下母亲,冲出校门跑掉,一去不回。23日下午3点左右,陈程学校老师和陈母配合寻找,终于得知陈程在重庆某步行街一带游荡,他们及时通知了警方。接下来便发生了陈程在步行街与警察发生冲突和砸坏警车的一幕。

  陈程的班主任老师说,他是个体育尖子,运动会上铅球冠军向来都非他莫属,100米还跑出过11秒的好成绩。缺点就是心理比较脆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

  陈程最好的朋友之一,同学小A 说:“他最害怕看见别人过生日!过生日请客的时候他都会喝酒,喝多了他总会哭。”小A还透露,每当陈程过生日时,他的父母总会给他一笔钱让他请同学吃馆子,但从来不参加。陈程常常苦笑说:“别的同学过生日都可以在家跟父母过,我就只有吃馆子。”

  

  从陈程的经历来看,金钱代表不了父母对他的真正关爱,而只能让孩子滋长对金钱的依赖心理,一旦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就会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来。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以为,金钱就是对孩子的爱。

  父母要知道,那些伟大的成功者没有一个是被金钱培养出来的,即使他家财万贯,他的父母也不会让他过多地接触和使用金钱,因为他们都懂得“再富也要‘穷’孩子”的道理。父母只有用“穷困”去激励孩子,才能让他锻炼出好品格,成就好人生。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保持适度的贫穷。

1. 不要给孩子留钱财

  今天,有很多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孩子发奋读书,而是千方百计地为他积累钱财。要知道,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其实,早在我国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弊而无利。

  富了要想“穷”孩子,不给他留钱财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古今中外的名家教子各有其术,而不留钱财给后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做法,因为他们知道,不给孩子留钱财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深有体会地说,人想得最多的便是子孙的事情了,都想为子孙谋一些利益,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但是,真正能处理好这件事的却非常少,因为给子孙攒下的金银财宝,他们总是觉得不够,企图让子孙后代总也花不完、用不尽,但结果是往往几十年辛辛苦苦攒下的财产,时间不长就被子孙挥霍一空。这时,子孙不仅不感激前辈的苦心,反而讥笑他们太傻,不知道自己享受。在得不到钱财时,子孙就去偷,不能偷时就借债挥霍,等老人死后得到财产再去还债。有的不肖子孙为了早日得到财产,竟然盼望老人早点死,更有甚者,甚至去加害老人。对此,司马光痛心地说,只知道为子孙积攒财产而不知道教育子孙的父母,最终害了子孙,也把自己害了。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把全部财产捐给自己在国内办的集美学校,先生对子女回国安家作了如下规定:每人每月发给25元生活费。

  革命先辈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刘英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他在病床上还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开国元帅罗荣桓临终前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身后留给子女的只有87元钱。

  现在,国内的商界精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位亿万富翁曾在媒体上公开声明:“我要办世界一流的企业,最后把企业交给国家和社会,决不留给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在作秀,而是发自肺腑。”某知名企业“当家人”与妻子商量后认为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否则会“坏了他们”,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这位“当家人”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还有一位富商妈妈与自己的5个孩子签订了《不继承财产协议》。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个人资产以千亿美元计,而他却把两个孩子的遗产继承额限制在零头,他希望孩子像普通劳动者那样生活。

  其实,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纵有钱财万贯也不要让孩子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2. 记得授孩子以“渔”

  作为父母,一方面不要给孩子留钱财,另一方面也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是人世间最好最完美的财富。一旦孩子拥有了这一份珍贵财富,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事业就有了着落,而且将来父母也可以放心地把庞大的财产托付给孩子,家族的荣耀和企业的辉煌也可以继续下去。

  人生在世,本领才是立身的根本。要让孩子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这样他才能赢得人生。否则,给孩子100万元甚至是更多的钱,让他“躺”在上面吃“现成饭”,只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导致他缺乏毅力和恒心,缺乏奋斗精神,这些都是成才的大忌。

  与其给孩子留钱财,不如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因为高超的生存本领会让孩子一生受用。所以,奉劝天下为人父母者,给孩子“留才不留财”,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要有足够的立足于社会的本领,并培养他“长大后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3. 恰当地给孩子金钱

  据报道,今天,美国的百万富翁在十年内增长了400%,对财富也出现了一股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学募捐人柯立尔估计,全美国的320万名百万富翁中,大约有60万人因担心会宠坏子女而将捐出大笔的财富。他说:“许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产阶级的生活形态,好让他们拥有快乐的婚姻,并且养育快乐的子女。”

  那么,这些新富人会给子女留多少钱呢?柯立尔表示,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的富豪,会留给子女每人约150万美元,这笔钱可用来买一幢房子,且接受良好的教育。

  富人增加也是全球性的趋势之一。美林证券在《2005年世界财富报告》中指出:2004年,拥有100万美元以上流动资产的全球“高净资产个人”比前一年增加了60万人,达到830万人。其中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富人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对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华人而言,如何恰当地给孩子金钱,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父母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依赖父母生活,是不是成了寄生一族,成了缺乏思想,没有人生目标,只知贪图享受的一代?试想,这样的孩子还会有什么作为呢?父母的金钱,成了孩子享乐挥霍的资本。滥用金钱,也会让孩子永远没有满足感,无法体会到劳动的价值,金钱成了孩子的噩梦。其实,人的一生是难以预测的,如果孩子身处逆境,他又如何生活呢?

  戴维·布瑞纳是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他中学毕业时,腰缠万贯的父亲只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嘱咐他说:“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后来,戴维·布瑞纳通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后来,他说,父亲给他的这枚硬币,是他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所以,今天的父母,请不要忘记了一个道理:贫穷之于人生,才真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养料。所以,为了孩子,让他对自己负责;也为了父母自己,为孩子负责,请父母恰当地给孩子金钱吧!

  

  

五、让孩子抛弃身份荣耀感

  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

——(美国)艾里森

  在国外,很多富翁级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他们让孩子抛弃身份荣耀感。因为他们意识到,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和地位上的优越感对他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只给孩子很少的零用钱,鼓励孩子自己去打工挣钱,这样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一位德国富翁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说得很对,我是很有钱。但是,那是我赚的钱,虽然你是我的女儿,但你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花我的钱。而且,即使你将来自己赚了很多钱,也不要把它们毫无节制地花掉。”

  所以,今天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要靠父母勤劳和努力赚来的钱生活,不要让孩子滋长一种身份荣耀感。

在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之际,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应邀出席典礼。

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老师、校友和毕业生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读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这番话让全场的听众目瞪口呆。

到今天为止,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从来都是令几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居然敢把那些骄傲的名校师生称为“失败者”,未免也太狂了点儿吧!

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艾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耀。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在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

艾里森接着“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点伤害的耶鲁毕业生,他说:“不过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难过,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的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终于赢得了为我们这些人(退学者、未读大学者和被开除者)打工的机会。”

  艾里森的话可能有些偏激,但并不是全无道理。其实,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比如,以出生在一个良好背景的家庭为荣,以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大学为荣,以有机会进入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为荣,等等。

  不能说这种荣耀感是不正当的,但一个人如果过分迷恋这种仅仅是因为身份带给自己的荣耀,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业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当他陶醉于自己的所谓的“成功”时,他已经被真正的成功者打败了。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不是靠社会给他的荣耀和各种优越条件,也不是靠继承祖辈的遗产,而是靠个人的奋斗,为自己开创出一条富有挑战性的全新之路。所以,要告诉孩子,让他把父母带给他的“身份荣耀感”都彻底抛弃!千万不要让孩子陶醉于其中,否则,他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有一位私营企业家,是当地尽人皆知的首富,他的教子方式很独特。他读小学的儿子生活得非常俭朴:衣着穿戴、零花钱都远远不及工薪阶层人家的孩子,而且上学放学孩子也是徒步往返。有人不解地问:“你这是何苦呢?不谈高人一等,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啊!”他笑着说:“千金难买幼时艰,对孩子来说,还是粗茶淡饭好,不要让他生活在父辈成功的荣耀下,他的未来还得靠自己去奋斗。”这位大款父亲的“富门寒教”是否应该值得今天的父母借鉴一下呢?

  父母应该知道,不谙世事的孩子如果生活在一种财富的荣耀感下,那他就不会静下心来锻炼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就不会用心去学习高超的生存本领。当有一天,千金散尽的时候,他也不会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生活的严峻考验了。

财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并不是只有留给自己的孩子才最让人放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需要,父母不能替他完成财富积累的过程,更能让孩子有“父母的钱就是我的钱”的思想。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抛弃身份荣耀感。

1. 不让孩子有高人一等的想法

  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就需要从小不让他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无论是在金钱方面,还是在地位方面,父辈的成功都与他无关。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在延安时,是陕甘宁边区的政府主席。他的儿子林相特两岁就被送到延安农村托人照看。相特非常活泼可爱,而且模仿能力特别强,经常背着双手学父亲走路。有的同志逗孩子玩,叫他“小主席”。

  林伯渠知道后,严肃地指出,开这种玩笑不好,无形中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刻上超人一等的痕迹,并教导儿子说:“以后别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问你长大做什么,你说到基层锻炼去,当一个普通的人。” 

  相特到了上学的年龄,林伯渠给他一个小小的土布包,装上几支铅笔和几个本子,并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就应该懂事了。今天让叔叔送你去,以后你就自己去。”沉思了一会儿后,林伯渠接着说:“还要给你起个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用脚踏实地的精神干事情。”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要做普通人,即使父母再有钱,地位再高,也不要让孩子有这种想法。不要靠着父母这棵大树吃饭,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勇闯世界。要锤炼孩子,不要娇惯他。

2. 让孩子真正懂得他需要学什么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为生活而奋斗不但不是坏事情,反而会对他未来的人生极为有意义。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更应该知道奋斗。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5年前,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到外地上大学,其中一个就读维吉尼亚大学,另一个就读纽约某学院。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用由企业家年轻的秘书负责,每个月各开一张100美元的支票给两个孩子,这是他们的“零用钱”,可供他们随意使用。

  这位秘书每个月给他们开支票时,真是感到十分羡慕。他经常怨叹:为什么命运之神把我降生在贫苦之家。他认为,将来这两个人会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而自己却将一直是个卑微的职员。

  后来,两个孩子带着他们的文凭回家来了。他们的父亲是位大富翁,拥有银行、铁路、煤矿以及其各种高价值的财产。他们的父亲已在他的事业中安排了很好的职位等着他们。

  但是,15年的光阴却可以对这些一生都不奋斗的人作出残酷的安排。这两个孩子不仅从学校带回了文凭,还带回了久经训练的好酒量。因为,他们每个人每个月所收到的100美元,使他们不必去为生活而奋斗,也因此有机会练习酒量。

  现在,他们的父亲已经破产,他们家那栋豪华大住宅已经公开拍卖。两兄弟中,有一人死于精神错乱,另一人现在住在精神病院中。故事的结局就是这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有如此悲惨的下场,这只是一个个案。但是,这个事实所反映出来的东西确实应该值得今天的父母们深思。

  道理很简单:继承大笔的财富并非好事,最主要的缺点就是会使继承者变得懒惰。孩子的懒惰会造成他们对现实的畏缩,畏缩则会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缺乏这样基本的优点,他终其一生都要生活在不稳定中,就像一片鸿毛在风中毫无目的地飘荡。

  

3. 不要让孩子太把自己当回事

  作为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注意,一定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否则,对自己绝对没有任何意义。

  布思·塔金顿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都获得了普利策奖。在声名最鼎盛的时期,塔金顿在多种场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我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了展览会。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十六七岁小女孩来到我面前,**地向我索要签名。“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其实,我知道她们不会拒绝,我只是想表现一下我作为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地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

  “当然可以。”小女孩们爽快地答应了,我看得出她们很兴奋,这也使我备感欣慰。一个女孩将她的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我,我取出铅笔,潇洒自如地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签上我的名字。女孩看过我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看了看我,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小女孩将头转向另外一个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在一瞬间化成了泡影。从那以后,我一直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并不是让孩子妄自菲薄,也不是让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让孩子瞧不起自己。其实,恰恰相反,是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这样他便会更好地相信自己,从而去挑战一切,追求生命过程中的卓越和梦想,迎来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让孩子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别把自己当回事,这样他才能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一颗智慧的心,一颗快乐的心。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荣耀里,傲视众生,却无所作为的话,到最后一定会连本带利地损失个精光。

  

  

六、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法国)巴尔扎克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单从他对待使用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他来说,创业是他人生的旅途,财富是他价值量化的标尺。“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这就是比尔对金钱使用的最真实的看法。

  要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金钱,这对他的一生的成长非常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应该在有意或无意中给孩子灌输正确使用金钱的观念。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将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事实上,很多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使用金钱的教育,反而对金钱有一种依赖性,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能力。而生活在贫穷家庭的孩子,因为需要经常性地精打细算,反而对金钱有一种强有力的控制能力,结果,两种孩子的命运截然不同。所以,无论如何,父母都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使用金钱的教育了。

  

  美国人戈弗雷曾经写过一本专门教育孩子使用金钱的书,名字叫《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这本书十分畅销。戈弗雷认为,孩子在12岁以前就应该逐步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

  戈弗雷在书中指出:8岁时知道可以通过双手劳动挣钱,要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9岁时能够制定简单的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对比价格;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而不被广告牵着鼻子走;12岁时能够制定并执行稍长时间的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术语,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日裔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在他的著作《富爸爸,穷爸爸》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已不能跟上全球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我们不仅要教育年轻人在学术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们理财的技能。这不仅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之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为了财富奋斗终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他们都曾在各种学校中学习多年,却从未真正学习到关于金钱的知识;其结果就是他们只知道为了钱而拼命工作,却从不去思索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

  

  戈弗雷和罗伯特·T·清崎的意思很明显,金钱教育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理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技能,父母必须教育孩子端正对金钱的态度,不能让孩子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要让金钱为我们服务。另外,如果要让债主、警方甚至骗子来替父母对孩子进行这项教育的话,那父母们恐怕就会为此付出一定代价了。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理财教育和让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样重要,都应该是现代社会少年儿童成长的必修课程。理财教育不仅是一种财产管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人格、品德和诚信的教育。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当然,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教育,孩子不具备正确的财富观的话,孩子很容易因为金钱走上歧途。到那时,金钱就会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另外,在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的时候,要注意让他树立起“钱是有用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意识。这是父母教给孩子如何作出正确使用金钱决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1. 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要想让孩子正确地使用金钱,首先就要让他学会存钱,也就是养成储蓄的习惯。储蓄是父母必须要给孩子培养的好习惯。

  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养成储蓄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节俭精神的最好的办法。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呢?

  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学会用储蓄罐存钱。可以先给孩子购买一个漂亮的卡通储蓄罐,然后父母要当着孩子的面每天放一些钱进去,这样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行为感到好奇,这时父母就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储蓄习惯的培养。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存钱,要让这个储蓄罐“吃饱”,这个储蓄罐里的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要让孩子每天也把零钱放进这个储蓄罐,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在银行兑换一些硬币给孩子。这样,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向储蓄罐里存钱的习惯了。

  当孩子年龄大的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在银行开设理财账户。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6~15岁的孩子,拥有自己可支配的日常零花钱和春节时的压岁钱总额已达到56亿元,数额十分可观。引导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掌握的钱,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是许多父母所面对的重要教育任务。

  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用钱基本没什么控制。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两三年内还不需要让孩子理财,当孩子再大一些时,可能就会考虑让孩子节俭和存钱,现在主要是让孩子好好学习,成绩好了什么都有了。可以说,这种观点代表了很多家长朋友的观点。实际上,这是一种理财误解。

  在国外,一些孩子会在父母的监督下,每周制定简单的开销计划,8岁以后,就会打工赚钱,两年后开始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时使用。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开设银行理财账户,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目前,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培养孩子理财良好习惯的金融工具,让孩子通过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账户操作使用,了解一些金融知识,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有的银行为孩子配备了专门的收支账簿,账簿中生动清楚的图示指导取代了一般账簿中枯燥繁琐的文字信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收支状况,父母还可以通过信用卡的主卡,掌握孩子的开支情况。

  据报载,某银行推出的“携手奥运,成长账户”,这是一种面向青少年的以奥运为主题的“账户管理套餐”。该账户倡导“资金积累更快、账户收益更高、理财本领更强”的理念,激发青少年通过平时的积累,获得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会。而作为奥运会特色产品,该账户提供印有福娃图案的彩色存折以及个性独特、可分性别的长城花季卡。

  为孩子开设一个理财账户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来,当孩子在过节收到红包时,父母可以陪孩子把钱存到他的理财账户里。这样,既有助于孩子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郑州某中学初一学生张涛,父母在他8岁时就给他在银行开设了储蓄账户,让他自己学习理财。张涛把过节收的红包都存到了这个储蓄账户上,还把平时父母给他的零花钱节省下来,也都存到了这个账户上。目前,张涛的个人储蓄账户上的钱已经到了两万多元,他心里非常高兴,他说他可以为父母减轻负担了,因为他想自己交大学学费。

2. 帮助孩子制定支出计划

  一般来说,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具备一些支配金钱的能力。但是,父母也不要掉以轻心,必要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支出计划,来帮助他科学合理地使用金钱。

  父母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制定支出计划,然后再帮助他修改。在修改的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支出,什么样的消费是不合理支出。要教会孩子尽量避免不合理的支出。这样慢慢培养孩子合理支出金钱的能力。通过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孩子自然就会提高理智消费的能力,就能够有所节制地花钱。

  要教会孩子怎样辨别合理支出和不合理支出。比如,在孩子买东西之前让他必须想清楚要买的东西是否真正需要,可以让孩子在心里问自己:“这个东西我需要多久?”“如果不买的话会有什么不利的情形?”“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东西替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有效辨别支出是否合理。

  另外,教给孩子在买东西之前要列一个购物清单,一来可以节省购物时间,二来也是避免不合理支出的有效方法。当然,也可以教育孩子利用压岁钱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购买节日礼物或生日礼物,花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增加亲情,培养孩子的孝心。这也是必要的合理支出。

3.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有这样一个现象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即在孩子的消费观念问题上,正确与否往往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与坏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一些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物质欲望满足的程度并不比家庭条件好的小。中国城市孩子的平均消费额比居民消费额大得多。对花在孩子身上的钱,父母表现得都非常慷慨。一项调查显示,全国0~12岁的孩子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八成的工薪阶层三口之家,孩子的月平均消费竟然超过一个成人。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树立安全健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当前,青少年高消费会对青少年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树立起健康的消费观。”那么,父母教给孩子在消费时应该注意哪些消费的方法和技巧呢?

  首先,要让孩子注重合理调整消费投入。

  让孩子懂得,在选购商品时,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如果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就应该把一些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钱节省下来。比如,有的书太贵,就可以去图书馆看。另外,要本着需要和实用的原则,选择恰当的购物时间,尽量购买价廉合格的商品,但要注意检查商品的质量,保证自己的利益。由此,让自己早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健康成长。

  其次,要让孩子注意消费的内容。

  让孩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消费是精神消费,不要一味地把钱花在吃、喝和穿等物质享受上。某市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吸烟的比例达35%,饮酒的比例达38%,会打麻将的比例更是高达70%,此外,还有很多中学生进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场所消费。其实,这不仅会伤害他的身体,而且他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对孩子成长有利的消费观,比如,看一些有意义的健康的书籍,听一些能陶冶情操的CD等。

  最后,让孩子学会理智看待广告

  让孩子知道,广告是商家促销的手段,好的广告是一种艺术品。学会欣赏广告,用平静、审慎的态度看待广告,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也有助于健康消费观念的养成。

4. 教育孩子懂得节俭

  即使家里很有钱,父母也要让孩子懂得节俭。提倡节俭并不是反对孩子消费,而是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孩子肆意挥霍和不道德地消费。不管家庭贫困还是富裕,盲目地花钱、随便浪费金钱永远都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的消费可以分为三类: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很容易理解。发展性消费是指,为了发展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支出,父母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确定。

  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尽相同,父母如何让孩子把钱花在有利于他的发展上是父母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是,不管花钱多少,以下三条是父母参照的重要标准:

  首先,是否能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恰当使用;

  其次,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是否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最后,是否杜绝了奢侈浪费、享乐主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定的机会去买菜,交水电费、电话费等,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都用在了什么地方,让孩子知道维持一个家庭的必要开支,体验生活的艰辛。

  另外,父母出去买菜时,也可以带着孩子。在不断地比较、挑选的过程中,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让孩子理解金钱的用处,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爱惜金钱的好品格,从而让孩子懂得节俭。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作者:张振鹏 类型:其它 状态:已完结

不让孩子吃苦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让孩子吃点苦的父母是有智慧的。让孩子吃点苦,他就会具备惊人的毅力,教孩子发挥它,他就一定能够渡过生活中的难关,走出人生中的逆境,成就生命的辉煌。要知道,一切的成功都源自坚忍的吃苦精神。如果您做好了让孩子吃点苦的准备,就请翻开本书吧。本书将让父母深刻地认识吃苦教育,扎实地掌握吃苦教育的方法。相信本书所列举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一定会让父母为之一振,所提供的实用培养方法一定会让父母耳目一新。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