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小说库 > 青春校园 > 好父母 教安全

更新时间:2023-04-26 12:50:45

好父母 教安全 已完结

好父母 教安全

来源:追书云 作者:张振鹏 分类:青春校园

父母会说:“玩的时候,当心点。”那么,具体让孩子当心什么呢?又有时候,看大门的大爷呵斥孩子们远离,但却没有把其中的危险和隐患讲给孩子们听。 因此,作为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让孩子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安全的环境成长。正如儒家经典《弟子规》提到的“斗闹场,绝勿近”,其中暗含意思就是:“斗闹场中隐藏着危险,为了身心的安全,一定要远展开

好父母 教安全安全意识更重要

   对于每个人来说,安全都是无比重要的。尤其是今天这个危机和灾难日益频繁和增多的时代,安全显得越发重要了,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父母有必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技巧,但是比安全技巧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识。儒家经典《左传》中曾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孩子只有把安全意识提起来了,他才会重视安全,才会注意学习安全技巧,而现实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千差万别,防不胜防,再细心的家长也不可能教会孩子所有的安全技巧,只有孩子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并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与灾难。

1.安全意识比技巧更重要

  孩子是否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巧妙应用安全技巧来保护自己,完全要看孩子是否意识到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孩子没有防范意识,即使掌握了再好的技巧也是徒劳的。而孩子的安全意识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父母在生活中对安全的重视和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

  

  李瀚的妈妈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很注重对儿子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次,上小学2年级的李瀚傍晚放学回家后告诉妈妈,明天早上同学王楠的爷爷要用三轮车送王楠上学,正好顺路过来稍上自己。妈妈听了后,并没有立刻回应他。而是找到前几天的一张报纸,并把一则因三轮车载人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报道念给李瀚听。在那篇报道的最后,记者明确强调:三轮车是拉货工具,并不是载人工具,所以载人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并特别提醒广大家长不要用三轮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当妈妈念完这段报道后,李瀚就知道了妈妈的用意,也明白了三轮车载人的危险性。接着,李瀚说:“妈妈,我想把这个报道告诉王楠,也不要让他爷爷用三轮车送他了。”母亲欣慰地笑了……

  妈妈与其告诉李瀚如何安全地乘坐三轮车,不如把三轮车载人有危险的隐患告诉李瀚。当李瀚有了这个安全意识,就用不着知道乘坐三轮车的安全技巧,因为,妈妈已经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植入了李瀚的脑中。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远离危险,或者能在不可避免的危险中自保。而孩子是否能远离危险,就看孩子是否能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自然会做出远离的行为;如果没有意识到,“接近危险”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意识决定了行为,而行为决定了结果。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只有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培养建议

建议一:明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当孩子身处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学会一些安全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思维意识里早已判断出危险的话,选择远离危险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瑞的右眼角有个很深的伤疤。那是他5岁时的一天,小伙伴们邀他去钢窗厂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小瑞不小心摔倒,钢铁划破眼角,后来去医院缝了七八针。最终疤痕成为小瑞此次经历的永久性“标志”。小瑞回忆说:“当时,看门的大爷不让我们进去,但是我们还是偷偷的从后门进去玩了。如果要是有谁告诉我,进去玩的危险性,我想我的眼角也不会有这样的‘纪念’。”

   很多时候,当孩子远离了父母的视线时,父母会说:“玩的时候,当心点。”那么,具体让孩子当心什么呢?又有时候,看大门的大爷呵斥孩子们远离,但却没有把其中的危险和隐患讲给孩子们听。

   因此,作为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让孩子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安全的环境成长。正如儒家经典《弟子规》提到的“斗闹场,绝勿近”,其中暗含意思就是:“斗闹场中隐藏着危险,为了身心的安全,一定要远离。”老祖宗的教诲中都在提醒子孙要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可见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建议二:提升发现安全隐患的敏感度

  一个人什么时候察觉到潜在的隐患,什么时候才会提起安全防范意识。当孩子感觉处于安全中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意识去保护自己,更谈不上用使用安全技巧了。因此,孩子对环境有敏锐的感知力,是提起安全意识的前提。而父母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程度,会影响孩子的敏锐度。

  一个年轻的母亲和5岁的女儿一共坐公车。上车之后,母女俩一起坐在了同一个座位上。母亲抱着女儿,女儿离前面的扶手近一些。此时,年轻的母亲并未发现女儿在公车上有什么危险。突然一个刹车,公车上所有的人都往前冲了一下,母女俩也不例外。因为冲力太大,孩子的脸离前面的扶手又很近,这样的一个刹车使孩子的嘴碰到了前排座位的扶手上,当时,孩子的两颗门牙就掉了,还流了很多血。

  孩子的母亲就是因为没有察觉到公共车上这个特殊环境潜在的危险,才没有提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最后致使孩子的身体受到了损害。因此,父母如果能敏锐地察觉安全隐患,不仅能够使孩子远离危险,这样久而久之,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建议三:父母应加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要想把安全意识培植在孩子的脑子里,父母首先要重视自身的安全。一个对自身安全不重视的父母,也不会敏锐地察觉出孩子的危险处境。正如,有的父母为了赶时间,拉着孩子闯红灯。在他闯红灯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和孩子的安危置之度外了。爱闯红灯的父母看到孩子闯红灯时,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举动,当然不会告诉孩子一个重要的安全意识:红灯停,绿灯行。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行为的楷模,父母对安全重视的程度会潜移默化地通过言行影响孩子。因此,当父母帮助孩子提升安全意识之前,请加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建议四:不要忽略孩子学习相应的安全技巧

  我们说安全意识比技巧更重要,不是要忽略孩子安全技巧的培养。因为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无法通过意识去判断的,比如,当非人力可以左右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如果孩子能够应用一些安全防护技巧,可能就会最大程度上避免伤害。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提升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不要忽略让孩子学习相关的安全防护技巧。

金玉良言

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成长环境,而不同的环境都会有隐藏潜在的危险。孩子是否能远离危险,或者是否能在危险中脱身,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能意识到危险隐患,只有提起安全意识,才能应用安全技巧。没有意识,就没有执行力。因为安全意识比安全技巧更重要。

   2.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

  

  孩子的社会常识和生活经验往往会比成年人少很多。而孩子容易发生危险的原因,就是他并不知道安全隐患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孩子是无知的,而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从“无知”到“有知”。那么,让孩子时刻提起安全意识是父母重大而又艰巨的责任。

  

  李老师是小学1年级的班主任。每天上班时,她和同事们每时每刻都处处留心孩子们的安全,还特别注重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

  李老师每天都会利用活动课和游戏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有关安全的小故事。她还会给孩子们看一些有关安全的图样,放些有关安全的小歌曲。有时,李老师还会让孩子们学一些简单的安全小儿歌。

  不仅如此,李老师总是会不断提醒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总是把“出门要小心点儿”、“走路要慢点儿”等语言挂在嘴边。孩子们无论是在排队、喝水、游戏,还是入厕时,李老师都要叮嘱孩子们的安全事宜。家长们对李老师的做法也是赞叹不已。

  李老师认为,孩子们一开始都不太懂得安全对他们的重要性,他们的安全意识大部分是靠父母和老师培养出来的。因此,她在每天与孩子的交往中,都对孩子们叮嘱很多注意安全的话。李老师说:“我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有关安全的大小事情,都会交代给孩子们。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我把安全教育放在了首位。”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犊之所以不害怕老虎,是他不知道老虎的厉害,不知道老虎会给他带来的危险。所以,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也会因为无知而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那么,父母应该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一种责任——告知和提醒。如果父母能够时常提醒孩子,时常让孩子提起安全意识,孩子远离危险的几率就会越大。

  当然,父母让孩子时刻能提起安全意识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推荐几种方法以供父母借鉴。

培养建议

建议一:反复使用灌输法

  孩子的安全意识教育是一个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给孩子灌输安全意识。比如,过马路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安全的;切菜做饭时,可以给孩子讲讲安全使用厨房用具的事项;外出郊游时,可以给孩子讲讲如何和谐与大自然相处……只要父母时刻给孩子灌输安全意识,孩子的安全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对于一个安全事项,父母仅仅灌输一遍往往是不够的,可能要灌输好几次。因为很多安全知识,孩子需要一个记忆的过程。比如,用电的安全事项中,孩子需要反复了解什么样的材质容易导电,什么样的材质是与电绝缘的。只有孩子准确的记忆才能够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因此,请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把安全意识反复灌输给孩子,孩子一定会受益。

建议二:趁机使用提醒法

  当今社会,安全事故比比皆是。虽然谁都不愿意看到或听到惨痛的事情,但是,为了让孩子远离危险,父母可以借用别人的事例来提醒孩子,让孩子从中提起安全意识。

  10岁的王路远常常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回农村奶奶家玩耍。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溪边、水塘边游玩。路远的父亲经常给他灌输相关的安全事项。一次,电视中报道7个孩子在水塘边玩耍时,全部掉入水塘后遇难,无一幸免,最小的4岁,最大的12岁。警方分析原因时发现,一是和水塘地势有关,二是有可能一个孩子掉进之后,其他孩子去营救,但孩子们都没有游泳的经验,结果导致无一幸免。

  当看到这则报道后,父亲赶快乘机提醒路远说:“你和伙伴们在水边玩耍时,一定要注意地势、水流的大小、水的深浅,只要不确定是否安全,就不要接近。而且,如果有小伙伴落入水中,不可以凭冲动下水去救人。首先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就立刻去找人救援,不要一意孤行……”

  路远听得很认真,因为他本性的善良也为那7个孩子悲伤,同时,更不希望自己和伙伴们遇到类似的危难。不久之后,父亲就带路远去游泳馆学习游泳。父亲希望路远通过游泳增强自己的体质,同时也会获得一项自利利他的技能。

  父母可以通过他人的事故案例、实物、图片来提醒孩子,让孩子感同身受,唤起保护生命的安全意识。

建议三:适当使用警戒法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小小的碰撞和不安全因素。一些程度较小的危难往往能够更加唤起孩子的安全意识。当孩子遇到小危难后,父母要让孩子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孩子遭遇小小的危难并不是坏事,但之后一定要跟上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警戒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借助这次危难成长起来,从而进一步避免类似或更加严重的事情发生。正如,5岁的小敏不小心在玩耍中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父母费尽心力打开锁后,母亲在安慰小敏的同时,进一步教给她如何使用门锁,并告诫她玩耍时不要关门等。这样,孩子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害怕,而是安全意识的提升。

建议四:常常使用温情感染法

  父母让孩子时刻提起安全意识,不是指父母没完没了地对孩子唠叨安全事项。这样,即使是一片好心,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应尽量为孩子考虑周全些,并把安全教育落实到细微之处。当父母用关怀和爱心给孩子提醒安全细节时,孩子不但不会反感,而且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安全的重视。孩子会在父母温情的感染下,更加提起安全意识。因为,孩子渐渐懂得了“身有伤,贻亲忧(自己身体受到伤害,父母亲人就会忧伤、担忧)”的道理。

金玉良言

一般情况下,父母重视哪个方面,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父母如果想办法让孩子时刻提起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对安全重视起来。所以,孩子的安危大部分是由父母的重视程度决定的。如果父母真希望孩子能够平安一生,就请帮孩子把安全意识变成一种思维方式。

3.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父母会最大程度上地保证孩子的安全,但孩子总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此时,孩子是否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他的安全而言就显得异常重要了。那么,孩子如何获得这种能力呢?当然通过学习和训练,父母就理所应当地成了孩子最好的老师。

   

  9岁的黄小莉是一个伶俐漂亮的小女孩。她的父母也总是有意无意地给她灌输一些安全常识,并教导她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一天下午,小莉放学后独自回家。半路上,一个中年妇女突然拦住她,并说:“你妈正忙着,让我来接你,汽车就在前面停着。”中年妇女一边说,一边就急着想把小莉抱起来。

  小莉疑惑地向后退了几步后,突然机敏地说了一句:“你认识我妈,那她叫什么名字?”中年妇女顿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小莉一看这位妇女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母亲,就立即转身跑开,并向不远处的同学呼救。那个妇女见状,也慌慌张张地离开了。

  黄小莉之所以能在关键时刻机智地应对一次危险遭遇,完全在于父母平时就常常对她经行安全防护的教育。这种教育中,就包括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有陌生人声称是父母的朋友时,该如何判断真伪。没想到父母的教导,这次真的派上用场了。

  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当然,有些事故应该由社会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但是,有些事故是可以通过孩子自我保护而避免的。实践证明,父母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训练和教育,让孩子学会面临危险时的脱逃和应对技能,对于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在希望孩子学会任何谋生技能之前,请先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因为安全是一切事项顺利进行的前提。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熟悉自我情况,了解必要事项

   父母教孩子自我保护的首要环节,是让孩子熟悉自我的基本情况。比如:孩子可以清楚地表述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年龄、家庭地址、学校地址、父母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孩子最好能够写出以上的信息,确保准确性。

   曾有一个警察问一个7岁的小女孩:“你叫什么名字?”

   “陈家音。”小女孩说。

   警察重复了一遍:“陈佳怡?”但小女孩摇头说:“陈家音,家庭的家,音乐的音,陈家音。”

   这个女孩的表述就非常清晰,避免了很多麻烦。

   同时,父母要让孩子牢记一些必要的电话号码,比如:匪警110,火警119,急救号码120,查号台114。另外,父母还应该让孩子知道辖区内或学校附近的派出所的位置等。

   类似以上的必要事项,父母要帮助孩子熟记,有备无患。

建议二:教身处室内的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室内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作为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保护。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家里不能随便玩火,如果万一发生火患,该如何应对;另外,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天然气灶,还要教给孩子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此外,当遭遇陌生人来访时,孩子该如何应对,等等。只要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相处时,常常教给孩子一些常识和自保方法,孩子才会在关键时刻提起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孩子还会进入一些室内场所,比如:图书馆、超市、博物馆等地方。那么,当孩子在进入这些场所活动时,首先要遵守场馆的相关规定。因为,看似死板而无用的规定中,往往有几条是为来访人的安全考虑的。因此,遵守规则也许是自我保护的好方法。另外,还要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出口在哪里,当意外发生时,也好第一时间找到逃生的路。

建议三:当孩子在户外活动时,教孩子自我防护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常常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抢行,不闯红灯,不骑快车等,并且父母要以实际事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同时,父母要让孩子上学放学、外出办事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如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当孩子准备去郊外玩耍之前,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必备的自护手段,比如:多关注一些安全警示牌;如果自己或伙伴有危险改如何自保或救人;与同伴外出,尽量不与其发生不愉快,因为坏情绪中往往会暗藏着潜在的危险。

  总之,每当孩子要进行户外活动时,父母不妨多叮嘱几句,提起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建议四:平时让孩子多做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当孩子身体素质较差时,很容易在活动中磕磕碰碰,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就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那些平时活泼好动、身体健壮的孩子意外受伤几率就很低。因为,一个经常锻炼身体的孩子,肯定比很少参加锻炼的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强。当特殊状况来临时,身体平衡能力强的孩子反应会很快,如果身体素质再好一些,很容易躲开意外的伤害。

  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体能和身体灵活性的培养,这就是在为孩子自我保护打好基础。孩子一旦有了敏捷的反应力和强健的身体,意外伤害就很难会找上门来。

建议五:教孩子学会精神上的自我保护

古语言:“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意思是,不是引发人积极向好的书籍或事物,不要去看,这种书不但会遮盖人的智慧,而且会污染人的心灵并误导人的志向。那么,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精神领域学会保护自己。

  当今社会,有很多报纸、图书、杂志、电影、电视和网络中,都有不健康的内容,会腐蚀青少年儿童。父母一定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有毒害的,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这样,孩子有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时,对精神世界就是一种保护。同时,父母更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良好言行保护孩子的纯洁心灵。

建议六:教育孩子敢于求助,但要注意时机

  对于年小体弱的孩子而言,学会求助是自我保护的重要部分。孩子毕竟生活经验不足,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危险时凭自己的能力会很难应付,只有敢于求助的孩子,脱离危险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因此,父母应培养孩子大胆求助的精神,同时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及时和准确地获得救助。

  但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很多求救是需要把握时机的,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反倒会弄巧成拙。因此,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胆量、语言表达清晰、判断力强的孩子,这样他才容易在紧急时刻借助外力脱离危险。

金玉良言

  孩子自我保护是一种意识和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长期而耐心的教导。父母应该从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中教给孩子一些经验,让孩子有意识在不同的时刻用不同的方法保护自己。只要父母持之以恒,孩子就会获得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

   4.经常带孩子进行安全演练

  

  安全演练是提高孩子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的最佳手段。当老师和父母教授给孩子一些安全防御知识之后,如果再能配合实际的演练,无形中就能加深孩子对安全的印象。同时,孩子也会从演练中明确自己如何做才是最安全的。

   

  在汶川地震之后,很多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项安全演练。姜璐璐的爸爸从璐璐的学校演练中获得启发,也打算和璐璐一起进行几次安全演练。

  一个周六,姜爸爸准备了详细的火灾逃生方案,并熟悉了几遍,打算第二天和璐璐一起演练一下。第二天一早,爸爸就给璐璐先讲解了一下火灾给人的带来的危害,以及应对火灾的具体方法。当爸爸确定璐璐已经掌握了逃生的技巧后,他就带着璐璐开始了安全逃生演练:

  父女俩无意中发现隔壁家起火了,先是一起试图奋力灭火。但由于火势太猛,他们决定赶快逃生。爸爸和璐璐从厨房顺手拿了一块毛巾,迅速打湿之后,捂在自己的口鼻处向房门外跑去。当爸爸选择电梯下楼时,被璐璐及时制止了。两人顺着楼梯跑下去,当两人站在楼下的空地处时,演练就结束了。这次,璐璐真切地明白了当火灾发生时,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姜爸爸认为这次演练非常有效,并计划以后多安排几次其他方面的安全演练,以帮助璐璐熟悉正确的逃生方法。

  姜爸爸的做法值得借鉴,他没有简单地把演练当做游戏一样对待,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在演练开始之前让璐璐了解关于这次安全演练的科学常识。有了理论知识之后,姜爸爸就通过演练让璐璐懂得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个过程,姜爸爸还故意出错,可喜的是,璐璐及时察觉出来。相信以后璐璐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会沉着应对。

  安全演练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可以把学到的安全防范知识正确地应用在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刻。如果父母把安全演练看成重要而严肃的事情,实施过程就一定会遵循科学而正确的方法,这样的安全演练既可以增加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更可以在真正面临突发事故的时候,将危害降到最低。如果父母平日里只是给孩子灌输一些安全知识,但从未有过任何的演练的话,当意外真正来临时,孩子脑子里的知识很有可能是一个模糊的记忆了。

  因此,父母如果能帮助孩子多进行几次安全演练的话,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不但会增强,而且当意外真的来临时,孩子因为知道该如何去应对,自然不会慌乱。如此一来,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系数将会大大提高。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为孩子安排多种情况的安全演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遭遇多种不安全状况。比如,在学校里的体育课上,可能会不小心摔伤;在家里玩耍时,可能会遇到陌生人来访;在社会场所中,可能会被社会青年威胁利诱;在野外旅行时,可能会迷路;在一切平静如水时,突然会遭遇自然灾害的侵袭……当孩子面临诸如类似的情况时,是否能够自如应对?

  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会遇到的状况,多次安排安全演练。让孩子对一系列的意外状况熟悉起来。这样一来,即使遇到了险情,孩子会胸有成竹地知道如何去做,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建议二:做好演练之前的准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

  父母在和孩子进行安全演练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此次演练的内容,父母一定要了解科学的、安全的应对方式,万万不可凭自己的印象引导孩子。在危难未发生时,不确切的引导只是一个错误;而遇到意外发生时,错误的引导就是对孩子生命安全的威胁。因此,父母要用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演练之前的准备。

  一位妈妈准备和8岁的女儿开展一次对治烫伤的演练。

  在妈妈的印象中,烫伤之时应该用冷水及时降温。但是如果起了水泡,对于是否要把水泡挑破的问题,妈妈不是很确定。于是,妈妈查了相关的医学资料,原来发现不同程度的烫伤有不同方法,一定要严谨对待,不然可能会弄巧成拙。

  可见,在演练之前,父母做好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了解科学常识之后,一定要把这些常识教授给孩子。等孩子也熟悉之后,大家再进行实践演练。

建议三:在实际演练中,父母应起良好的引导作用

  当演练开始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具体实施的每一个步骤父母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的重点是让孩子明确具体的做法。

  适当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表示疑惑,来向孩子求助,或者父母也可以装作故意要出错的样子,就像姜璐璐的爸爸在火灾安全演练中故意冲向电梯。父母类似的反应可以考察出孩子对正确逃生方法的掌握程度。如果父母表现出错误,孩子没有相应的反应的话,父母可以将错就错,把错误的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就从反面加深了孩子的影响。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有多种形式,根本目的是让孩子通过演练,真实地掌握合理而科学的应对措施。这样,演练的目的就达到了。

建议四:演练结束,及时总结

  父母带孩子的每一次演练之后,一定要及时总结。孩子做的对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孩子出错的地方要欲与纠正,如果能针对错误的方面再演练一遍的话,效果会更好。

  而且,父母在和孩子实际演练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总结不仅仅可以巩固已掌握的安全技巧,更可以对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父母带领孩子的演练一定要善始善终,这样,孩子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都会随着演练的过程而提高。

金玉良言

孩子知道安全防御知识和参与安全演练之间的关系,就像孩子知道怎样游泳与跳入水中学习游泳的关系一样。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理论与实践是有一段距离的。而如何缩小这个距离,就要看父母是否常带孩子进行实践操作。孩子一旦熟悉了安全演练的过程,当他遇到危难时,自然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安全。

   5.走出安全教育的误区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存在着一定误区。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全成长,会剥夺孩子探索自然、勇敢尝试的权利。有的父母一提到“安全”,就会与孩子的“人身安全”紧密相连,其实,孩子的精神安全也不容忽视。类似这样的误区,父母要有能力去识别。父母走出误区,孩子才能真正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当今社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频发,妈妈对小雨进行了严密的保护,生怕小雨遇到意外或危险。于是,除了小雨上学之外,妈妈从来不允许小雨单独外出。有时,小雨的伙伴叫小雨一起玩耍,妈妈要么当起了孩子们的监护人,要么就是让孩子们在自己家玩。如果遇到自己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们又不愿意在家玩的情况时,小雨就只能和妈妈呆在家里了。慢慢地,小伙伴们也渐渐远离了小雨。

  不仅如此,妈妈从不会让小雨操作家用电器。小雨想尝试的时候,妈妈都会说:“危险,别动!”就这样,小雨从来就没有学会做家务,而且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性格也变得孤僻。每天,在妈妈视线里的小雨总是一副闷闷不乐地样子。

  小雨的妈妈认为,只要对孩子进行严密的保护,孩子出危险的可能就会大大减少。但是,孩子生活的安全性看似提高了,但是孩子应有的成长机会却减少了。当妈妈看到身体健康,但心灵不健康的小雨时,会不会感受到自己一开始就走入了安全教育的误区?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很容易走入“过”或“不及”的误区里。大部分父母一谈到孩子的安全,就会狭义地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样,就很容易忽视孩子身心安全的完整性。而有的父母往往会用成年人的能力去衡量孩子的能力,以至于在给孩子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后,就误认为孩子可以把这些理论应用在危险时刻。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视线中是最安全的,但是,根据2002年美国一家儿童安全咨询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6岁的孩子中,有将近50%的孩子是在父母面前出现意外伤害。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只有适度才会有最好的效果。父母既不能过于“放心”地让孩子去成长,也不能过于“紧张”地把孩子包裹起来。只有走出误区,孩子才会是真正安全的。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不过度保护孩子

  受过度保护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植物,虽然看起来完整鲜嫩,但根本禁不起风吹雨淋。

父母要明确,保护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健康成长,而“健康”和“安全”本身是为孩子今后接受社会的风吹雨打做准备。父母万万不可以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剥夺了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权利。

  其实,确保孩子的安全与让孩子去锻炼并不矛盾。如何完美地结合,就看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了。比如,如果父母怕孩子使用家用电器的时被电到,那就要告诉孩子正确用电的方法,最好给孩子演示一遍,而不是简单地告诫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因此,请父母不要让自己的过度保护,使孩子成为身体安全的“废物”。

建议二: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要探索的时候,都会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全。当孩子告诉父母自己想和小伙伴去小溪边玩耍的时候,父母的心理是不是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探索自然的奥秘,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会溺水或受伤。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其实,父母的选择应该是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去探索、去玩耍。当孩子尚且不会判断什么是相对安全的环境时,“陪伴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选择,当然,陪伴不是监视,而是陪着玩耍。这样,孩子出危险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父母要尽快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对环境的掌控能力。当父母通过实践确保孩子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时,就可以让孩子自由大胆尝试了。所以,父母要明确,也要孩子明白,鼓励他探索并不是鼓励他冒险,鼓励他勇敢,也不是鼓励他鲁莽、逞能。

  当然,“相对安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只要父母提起安全教育敏感度,并培养孩子判断能力、肢体平衡能力等各种能力,相信孩子会选择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自然。

建议三:重视孩子的精神安全

  在安全教育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是:父母过度地重视孩子的身体安全,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安全。而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要求人身的完好,更要求具备健康的精神。

  在一个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最害怕事件”调查中,有41%的孩子选择了“害怕受到别人威胁”,36%的孩子把父母吵架列为最害怕的事件,还有9%的孩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是最害怕的事情。

  同时,淫秽、色情书刊、影视会最大程度上地侵袭孩子的精神。孩子一旦误入其中,看似完整的肢体,也会慢慢地变成一个没有健康灵魂的“躯壳”。

  诸如此类的安全,父母一定要给与关注。家庭的和谐是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前提,孩子遇到受惊吓时,父母及时的疏导就是保护孩子的心灵。因此,请父母从孩子的身与心两个角度实施安全教育。

 金玉良言

任何一个人都有遇到意外的可能,只是安全意识越强的孩子远离危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父母常常走入安全教育的“误区”,孩子也会随之走进受安全教育的“盲区”。因此,为了孩子能够全面地提起安全意识,父母一定要理智地实施安全教育。

6. 遇到重大变故后的心理干预

  父母总是想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但是在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面前,孩子并没有豁免权。意外事故、自然灾害都可能伤害到孩子。孩子的身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影响以后的成长,甚至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父母需要注意,在发生重大变故后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负面影响,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一次大地震中,9岁的宁宁一家三口都活了下来。但是当地震过后,生活逐渐恢复平静时,父母发现一向学习优秀的宁宁成绩开始下滑,而且平时温顺乖巧的她开始变得爱黏人,动不动就和父母撒娇、哭闹,一定要缠着父母陪在她身边。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知道孩子被吓到了,还会安慰她,可是时间长了孩子还是这个样子,妈妈逐渐失去耐心了。孩子是不是为了让自己陪在她身边故意闹情绪呢?为此,妈妈带宁宁去了心理门诊。经过诊断,宁宁这种情况是创伤后出现的应激障碍,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和爸爸开始对宁宁进行家庭心理辅导。

   宁宁做作业的时候,妈妈在身边陪着她。晚上睡觉时,妈妈会给她跑一杯热奶,握着她的手听她说话。爸爸妈妈尽量让家里的一切活动都十分有规律,来减轻宁宁的不安。同时妈妈还抽出时间和宁宁玩游戏《森林里的熊家族》,让宁宁通过扮演失去房子的小熊来重新体验自己的情绪,将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恐惧表达出来。

   在经过几个月的家庭辅导之后,宁宁逐渐平静了下来,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

   妈妈在宁宁发生情绪问题时,并没有斥责宁宁不懂事、爱缠人,而是耐心地安慰她。当孩子长时间不见好转时,妈妈也没有敷衍了事地回避问题,而是及时地带孩子来到心理门诊。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对宁宁进行家庭辅导。可以说,如果不是宁宁的妈妈及时干预,宁宁的情绪问题会一直持续下去,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学业问题和适应障碍。

   在孩子遇到意外变故时,父母总是尽量去平息事件影响,让生活恢复正常,但是却忘了处理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而孩子的经验少,表达能力差,往往不能将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只能采取哭闹的形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父母若是不予理睬,或是认为孩子不懂事加以斥责,就会错过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因此,一旦发生意外变故,父母要对孩子多加关注,及时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培养建议

建议一: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干预

  在发生重大变故后,有些孩子会有很明显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如:吃不下饭、噩梦、惊醒、哭叫、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另外一些孩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时父母会想:“我的孩子挺正常的,不需要做心理干预。”

  其实,不管孩子是否表现出严重的应激反应,父母都应在重大变故后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因为伤害有时具有潜伏性,这种情况下孩子受到的影响会更深。父母要提高警惕,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让孩子远离阴影,健康成长。

建议二:引导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

  发生重大变故后,孩子的内心震惊、混乱、痛苦、悲伤等情绪需要有一个渠道宣泄出来。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别哭了”“不要难过”“坚强起来”等类似的话是不利于他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积郁在心中,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儿童神经症和行为障碍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对10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询问他们对事件的感受;而对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用玩偶剧的方式模拟当时的事件场景,然后问孩子:“娃娃现在是什么感觉呢?”让孩子通过描述玩偶的感受而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用大道理来否定他。

建议三: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

  当孩子不幸遭遇抢劫、凶杀、强奸、地震等重大伤害性事件后,经常会对周围的环境失去信任。无论是孩子自己经历,还是目睹伤害性事件,他都会受到惊吓,甚至在内心留下阴影。有些孩子充满恐惧感,把自己封闭在屋子里。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首先,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让他感受到身边的人可以信任。其次,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孩子说什么,父母都不要对他的想法作评价。最后,等孩子稍微平静些,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另外,如果孩子的状况得不到好转,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建议四:帮助孩子理性认识伤害

  校园外,抢劫时有发生。当孩子遭遇抢劫后,有些孩子则产生报复心理,声称“要把那些抢我的人全杀掉”;还有些孩子会埋怨自己软弱可欺,对自己产生憎恶感。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会给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时就需要父母协助孩子“消化”这些伤害。

  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到这是一个意外的事件,要反省,但也没必要太埋怨自己;其次,让孩子明白吃亏的是抢劫的人,他们做了错事,一定会受到惩罚,不要去报复他们,否则自己也会违法犯罪;再次,要让孩子明白,周围的人都在正常的生活,不要因为几个不良分子影响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建议五:尝试与孩子做心理游戏

  孩子受到惊吓后只是有哭闹、惊恐的反应,往往很难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这时,父母可以尝试用心理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疏导,让孩子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体验自己的情绪,并从游戏的故事情节中获得启发,合理地认识、接纳自己的情绪。

  不同的情况适合使用不同的心理游戏,父母需要咨询心理医生,针对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戏进行辅导。

金玉良言

重大变故往往来得突然,很难避免。孩子一旦受到伤害,就可能产生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他的一生。因此,重大变故后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一定要对心理干预重视起来,不要抱着“时间长了,自然会好”的想法,要及早处理孩子发生的问题,让孩子远离伤害造成的阴影,健康成长。

小说好父母 教安全,安全意识更重要 试读结束。